• 1、元朝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形成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有利环境,同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下列属于元朝的是(     )

    ①开辟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②在吐蕃地区由宣政院进行管理

    ③王祯系统研究南北方农业写成《农书》 ④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度相当普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金史·兵志》记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由此可见,金(女真)的制度特点是(     )
    A、军民合一 B、学习汉族典章 C、因俗而治 D、保留原始民主
  • 3、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年)开始到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废止三司使,共有89 人担任三司使,任命96 次,任期情况如下图所示。据此可推知,北宋时期(     )

    A、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B、官僚机构改革频繁 C、财权仍由皇帝掌控 D、宰相权力得到强化
  • 4、汉朝因袭秦朝政策,法律上、社会上都轻贱商人,更是采取了许多打击工商业的措施,下列项中,能与之印证的是(     )

    ①推行均输平准 ②颁布“推恩令” ③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④“废井田,开阡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5、《汉书》引董仲舒的话来评价秦朝:“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下(天下)也。”此语旨在说明(     )
    A、法家学说的合理 B、秦统一后的繁荣 C、秦朝灭亡的必然性 D、秦国统一的必要性
  • 6、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的这一言论主要体现他的哪一主张(     )
    A、核心观念“仁” B、“为政以德” C、“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D、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 7、2023年,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心地区的寨沟遗址,发现大面积夯土建筑、大型墓葬、小型墓地、灰坑、陶范等不同功能遗存,是一处规模巨大、遗存丰富、要素齐全的商代文化聚落遗址。材料所示这一时期(     )
    A、商代文化影响波及外服 B、遗址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C、商王能直接控制各个部族 D、遗址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 8、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这里的“西洋”是指(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 9、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下列属于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是(     )

    ①抗击倭寇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在台湾设府 ④设立若干将军辖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明朝后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其中一本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当时中国重要的工农业产品及其生产问题,书中附有插图,生动形象。这本书最可能是(     )
    A、《农书》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 1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导致工作压力成倍增加,因此明成祖设立了一个常设秘书机构(     )
    A、东厂 B、军机处 C、内阁 D、理藩院
  • 12、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结论的有(     )

    ①李春设计赵州桥          ②孙思邈编著《唐本草》

    ③沈括完成《梦溪笔谈》 ④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A、 B、 C、 D、
  • 13、高一新生通过表格整理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内容,下列①②③④匹配正确的是(     )

    朝代

    内容

    “武乡侯”、三国鼎立、“玄学”、高僧来华

    “晋归义羌侯”印、晋武帝、江南开发、书圣

    建康、龙门石窟、孝文帝改革、仰覆莲六系青瓷尊

    开通大运河、科举制、鉴真、胡旋舞

    A、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 B、东汉、东晋、南北朝、唐朝 C、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D、三国、西晋、南北朝、隋朝
  • 14、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
    A、发展农耕经济 B、规范统治秩序 C、增强同源共祖观念 D、缩小南北经济差距
  • 15、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皆为解决(     )
    A、犬戎南下 B、东胡袭击 C、吐蕃进犯 D、匈奴侵扰
  • 16、下图是战国早期曾侯乙墓葬出土的文物。这能反映出(     )

    图 九鼎八簋

    A、礼乐制度的崩溃 B、宗法制度的瓦解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等级制度的形成
  • 17、考古学家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中发现了空前规模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墙、布局规整的墓地、观象台、成组成套的礼器等。城址内布局有序,功能分区明显,宫殿区、贵族居住区、居民区、祭祀区、仓储区、手工作坊区等一应俱全。据此可推知,当时(     )
    A、黄河流域开始产生私有制度 B、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整个中原已经进入父系社会 D、原始农业与手工业相当发达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之死

    (公元前338年)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岁,诛卫鞅。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古代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刻字并用墨染黑),黥其傅师。”于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亡:逃跑),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殉秦国。

    ——《史记·秦本纪》

    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一个标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人的中国想象

    20世纪中国人的救亡旗帜

    伏尔泰

    “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若是出现一桩罕见的高尚行为,那便会有口皆碑,传及全省。官员必须奏报皇帝,皇帝便给应受褒奖者立牌挂匾。”

    ——《风俗论》

    陈独秀

    “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是也……此近世三大文明皆法兰西人之赐。”

    ——《法兰西与近世文明》1915年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5年

    孟德斯鸠

    “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以畏惧为原则的专制国家”。

    ——《论法的精神》

    李大钊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1918年

    (1)阅读材料一、结合清朝相关史实,对18世纪两位法国思想家的“中国想象”予以论证。指明材料一中的“两位先生”的含义,结合所学辩证分析启蒙运动在20世纪中国救亡图存运动中的影响。

    材料二   与1964年1月27号中法建交相关的两则新闻:

    新闻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作为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谈判并且达成两国建交协议的。按照国际惯例,承认一个国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着不再承认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推翻的旧的统治集团,因此这个国家旧的统治集团的代表不能继续被看作是这个国家的代表,同这个国家新政府代表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国家里或者同一个国际组织中。

    ——《奉命就中法建交事发表声明》载于《人民日报》,1964年1月29日

    新闻二:

    (■■国务院发表声明称)“■■对法国的决定表示遗憾”,“■■将恪守它对中华民国政府、越南共和国政府以及对所有其他国家承担的义务,共同努力防止和遏制侵略并促进和平利益。”

    ——《参考消息》,1964年1月28日

    (2)阅读材料二、根据新闻一概括中国与法国建交的原则立场。结合所学指出新闻二中■■最有可能的国家,并说明理由。简述中法建交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雷德·斯科特案德雷德·斯科特原是美国南方密苏里州的一名奴隶。1834年由主人将他带到伊利诺伊州等禁止奴隶制的自由地区并娶妻生女。1838年斯科特一家被主人带回密苏里州,并被主人随意出租给他人当奴隶。1846年斯科特在一个反对奴隶制律师的帮助下,向密苏里州法院起诉,要求自己和家人的自由,最终败诉。1854年斯科特的律师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首席大法官宣读了判词,并获得多数法官的支持。

    德雷德·斯科特上诉理由他曾随主人在伊利诺伊州等地区居住过4年,伊利诺伊州的宪法禁止奴隶制。因此在此期间他应是自由人而非奴隶。

    联邦最高法院判词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做公民对待。国会对公民及财产的管理权力是受宪法约束的,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各州领土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只要斯科特回到密苏里州,他的法律地位应由密苏里州的法律来决定。斯科特不能因为在自由州和没有奴隶制的领地居住过而获得自由。

    ——整理自王希《原则与妥协》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美国法律基本特征角度评价“德雷德·斯科特案”的判决结果。

上一页 67 68 69 70 7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