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秦始皇曾五次巡游天下以昭告王权所在,并以“五德终始”说来论证秦代周的合理性,但当山东豪杰为恢复封建揭竿而起时,民间则是一呼百应。这体现了当时(     )
    A、秦朝统一违背历史潮流 B、中央集权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C、皇帝制度受到广泛质疑 D、郡县制的社会基础比较脆弱
  • 2、据记载,西周在日常管理中通行“符节”制度,就是在通过各种关卡、道路时都需要出示符节交由关卡处的官员验证,没有符节者则不能通过。各诸侯国派遣使者时也需要出示符节交由出使目的国验证。该做法旨在(     )
    A、捍卫封建地主利益 B、确保诸侯国道路安全 C、维护宗法分封局面 D、削弱血缘关系的影响
  • 3、考古学家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群的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则属于青铜文化。其中,2021年3月出土的文物,“有很多是来自中原地区夏商王朝风格的遗物”。由此可见(     )
    A、黄河流域已成为了中华文明中心 B、夏商王朝对四川地区实施有效治理 C、中国古代不同地域文明相互交流 D、古蜀文明与夏商文明实现充分交融
  • 4、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故宫是中华民族天地人合一的典范。其中,太庙和社稷坛分列两侧,外朝和内廷前后分区,这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古代礼制要求。可见,北京故宫体现了(     )
    A、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B、中国古代文明的某些特征 C、建筑技术水平世界一流 D、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的步伐
  • 5、下图是1949-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图中数据变化适应了(     )

    A、教育领域内改革的深入 B、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图书馆职能的日益拓展 D、文化产业升级的需要
  • 6、晚清中央政府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创建中小学堂。京师顺天府尹和五城察院联合会奏:“方今时势多艰,需才孔亟,京师为首善之区,尤当先行举办。”奏折获批,1901年中国第一个公立中学五城学堂诞生。这反映出(     )
    A、清末新政以教育变革为核心 B、晚清人才选拔机制创新 C、洋务新政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D、清末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 7、西班牙画家戈雅(1746年-1828年)创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该作品可用于说明(     )

    A、艺术作品一般没有史学价值 B、西班牙专制统治被拿破仑军队推翻 C、拿破仑战争宣扬了启蒙思想 D、拿破仑军队血腥屠杀西班牙抵抗者
  • 8、亚历山大城始建于公元前332年,是按其奠基人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作为当时马其顿帝国埃及行省的总督所在地。之后,亚历山大城成为托勒密埃及王国的首都,并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城市。材料所述亚历山大城的变化主要缘于(     )
    A、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影响 B、非洲与欧洲直接联系的建立 C、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形态 D、首个地跨欧亚非帝国的形成
  • 9、元代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乘坐过中国海船,他说,中国海船每船可载一千人,船体宽阔,当时印度和中国之间的交通都操于中国之手。伊本·白图泰此说的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
    A、航海技术相对发达 B、雇佣关系较为普遍 C、成为全球航路中心 D、对外贸易格局变化
  • 10、唐代前期,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及其后裔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在这个过程中,祆教、摩尼教、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原,中原的丝绸、造纸术等传入西方。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丝绸之路(     )
    A、有助于经济的转型 B、提高了农业的地位 C、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D、引领了时代的潮流
  • 11、据统计,2018年来中国的留学生中,亚洲占近60%,非洲占近17%,欧洲占近15%,美洲占7%左右,大洋洲占1%左右。材料所述情形反映了(     )
    A、中外文化的交流 B、国际文化格局的演变 C、经济改革的深入 D、中国人口结构的优化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领土变迁示意图”“1945年5月以后欧洲领土变迁示意图”

    请以“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为主题,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资本的积累则为其提供了经济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摘编自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材料二   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我们前面什么都有。

    ——狄更斯《双城记》

    材料三   西方列强的入侵,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工业革命给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带来了历史的机遇,为了“自强”和“求富”,19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摘编自杨健《工业革命对中国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末,中亚被纳入波斯国王的统治之下,成为波斯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波斯国王派遣人员驻扎中亚,设置军事堡垒,并在当地建立较为完善的税收制度。波利斯卫城的档案文书清楚地表明,中亚的行省乃至个人都对帝国负有纳税义务。不少书记官和行政人员,先在帝国中心受训,然后前往中亚就职。连接中亚各行省的“王道”由帝国中央投资新建,成为整个帝国道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推动人员流动的同时,物资也在中亚与帝国中心之间流通。中亚为大流士一世在苏萨的王宫提供了黄金、青金石和象牙等。中亚地区历史遗存中的聚落和宗教建筑等,都体现出古波斯帝国在当地进行了实质上的统治,波斯帝国加强了中亚与邻近地区的交流,为东西方之间大规模有组织的商业和文化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大流士一世时期开始,中亚已被全面纳入波斯帝国体系之中。

    ——摘编自吴欣《帝国印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中亚的统治》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中就有记载。至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中亚地区就与中亚诸古国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开始了由国家倡导并有效组织的较大规模的友好和平交流。自此,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联系与交往在两千余年间延绵不断,尤其是在唐代达到了鼎盛……通过丝绸之路,中亚地区的葡萄、石榴、良马、珍禽传入中国,还有制糖技术、琉璃技术等也经中亚传至中国。而中国的冶铁技术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传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8世纪之后、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等技术被带到中亚,并由此传至西亚和欧洲地区。

    ——摘编自许尔才《略论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波斯帝国对中亚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交流的意义。
  • 15、“互联网+”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进行全面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这说明“互联网+”(     )
    A、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 B、推动了各国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C、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D、运用新技术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 16、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这反映了(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国际经济中心的转移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D、各国间贸易壁垒消除
  • 17、1958年6月,苏共中央委员会决定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和向机器拖拉机站、技术修理站支付实物报酬的制度。自1958年起,国家对集体农庄农产品的收购统一以采购方式来进行。由此可知,当时苏联的改革(     )
    A、发挥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 C、意在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D、改变了集体农庄的生产体制
  • 18、下表二战后法国年经济增长率预测与实际年经济增长率(部分)

    时间(年)

    年经济增长率预测(%)

    实际年经济增长率(%)

    1966-1970

    5.0

    5.8

    1971—1975

    5.9

    3.8

    1976-1980

    5.2

    3.8

    1981—1984

    2.7-3.2

    1.2

    由表推知,当时法国(     )

    A、政府经济职能已经缺失 B、自由放任政策弊端显现 C、国民生产总值趋于下降 D、经济运行机制亟待调整
  • 19、在斯大林当政时期,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高价买进工业品;一五计划开始时,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提高了11%,消费基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则下降了11%,这说明苏联在斯大林时期(     )
    A、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B、全力应对世界经济危机 C、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D、忽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 20、与19世纪70—90年代相比,20世纪初亚洲觉醒呈现出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的时代特点。出现这一特点的根源为(     )
    A、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亚洲的侵略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D、亚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