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步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揭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是 ( )
    A、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B、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 C、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 2、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宣传画《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该漫画表明当时的苏联( )

    A、农业集体化成果显著 B、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试图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D、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平衡
  • 3、 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认为该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不能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 4、徐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在战后的三年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劫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与各参谋部的计划相反,西线的战斗最后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导致西线的战斗最后变成阵地战和消耗战的原因不包括( )
    A、新式武器的运用 B、意大利的临时倒戈 C、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D、交战双方的势均力敌
  • 5、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共同创立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以下观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是 ( )
    A、反对自由放任,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B、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C、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 D、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 6、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工厂法,要求工厂车间必须有通风和定期消毒等基本卫生条件,规定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12 小时;1824年,英国废止了禁止工人结社的法律;183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济贫法修正案》,改善了济贫状况;1847年英国实行《十小时工作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工人工作条件的改善 B、资本主义国家力图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C、是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不断斗争的结果 D、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资产阶级统治
  • 7、 近代某国家颁布的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有关该近代国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确立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D、借助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
  • 8、 美国《独立宣言》中阐述道:“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并且成立新的政府”。这其中体现了哪些思想( )

    ①天赋人权 ②自由平等 ③社会契约 ④人民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9、 某文章中这样写道:“赎罪罚应与自恨,即真正的内心忏悔同步进行,直到进入天国。”……“必须训示基督徒,教皇赦免信众,更需要和期望的是他们的虔诚祈祷,而不是其钱财。”对这篇文章理解有误的是 ( )
    A、成为引发宗教改革的导火索 B、公开否认对上帝的信仰 C、认为仅依靠虔诚的信仰即可得救 D、抗议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
  • 10、 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伟大人物为标志的。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有关这位“诗人”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他被称作“人文主义之父”

    ②他是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之一

    ③他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④他的作品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和宣扬人性的自由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11、 16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殖民地通过掠夺金银财富或香料贸易大发横财,在西欧疯狂采购,促进了英国纺织品的生产。17世纪,荷兰人垄断全球的海上商业,英国作为商业链条的一部分,提供纺织品等手工业产品。18 世纪,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这段话可以用来印证早期西欧殖民扩张( )
    A、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B、在欧洲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C、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
  • 12、 16世纪以来,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马尼拉帆船贸易(下图)是近古世界海洋贸易的重要环节,这条航路也是16——19世纪以中国闽粤沿海为中心的东亚与西方世界海洋联系的主要通道之一,结合所学,此贸易路线( )

    A、主要在葡萄牙的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 B、利用日本长崎出产的大量白银交换墨西哥的农产品 C、有利于推动贸易中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D、有利于推动形成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在中世纪后期会出现许许多多为突破或绕过将欧洲人限制在地中海地区的穆斯林屏障而制订的计划。”对实行这些计划有利的条件包括( )

    ①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②丰富的航海经验

    ③造船技术的提高 ④地理知识的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4、 “如同西欧的罗马教皇曾将法兰克国王从部落酋长变成神权帝王一样,如今俄罗斯东正教也将各公国大公从一帮个人追随者的首领变成了‘上帝的奴仆’和神权统治者。而且按照拜占庭的传统,俄罗斯教会还附属于世俗的权力和控制权。”据此可知,俄罗斯( )
    A、陷入教权与王权的博弈 B、确立“教随国定”原则 C、脱离基督教建立新宗教 D、世俗权力高于宗教权力
  • 15、 “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玛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材料中“我”统治的帝国疆域最有可能是下列图中的 ( )
    A、 B、 C、 D、
  • 16、 在古代西亚地区曾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初的文明,以下属于此文明文化成就的是( )

    ①使用象形文字 ②发明了 60进制 ③诞生了最早的史诗 ④制定第一部太阳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7、 地理大发现将世界逐渐连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德】马克思

    材料二 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材料一中“地理上的发现”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地理上的发现”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欧洲市场的发展。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分析“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中学一学习小组为研究新航路开辟课题,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开辟前

    甲: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千、小亚细亚及克里米亚半岛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一方面,帝国军队婢意抢劫商旅,另一方面,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鉴于此,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自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所以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

    乙:14世纪,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因此加快了船的航行速度。这样,船身增大了,速度加快了,操纵也更加灵便了。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不久星盘被更廉价的象限仪所代替。而象限仅是确定经度所必需的仪器。早在14世纪,西欧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了,当时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摘编自吴于廣、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

    材料二 开辟中

    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如果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他这么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开辟后

    这条航道东起美洲的阿卡普尔科,西至亚洲的马尼拉,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帆船是西班牙人应佣中国的工匠在马尼拉建造的,载亚300吨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于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商品。

    ——摘编自《马尼拉大帆船及其航线》

    (1)、说明材料一对于研究本课题的史料价值。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看,分析材料一甲、乙之间的逻辑关系。
    (2)、在使用材料二研究新航路开辟时,你有什么建议?
    (3)、为了更全面地探究新航路开辟,在材料一、二、三的基础上,请你再分别为材料一、二、三提供一个研究视角,并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8年,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朕愿下令……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街赐给你们……为了给你们以最大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们发现的岛屿已超过六个的情形下,你们六中取二,而且此后获得当地应交给朕的全部收入、租税的十五分之一。

    ——周一良、吴于廑、郭守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材料二 15世纪,世界大洋航道开通……正当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经济体系的时候,中国不但没有把握这个时机,还加以种种阻力,错过了可能获得的资源。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15世纪,随着海内外商业的发展,中世纪基督教“守贫节欲”的道德观逐渐被 “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的观念取代,商人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在英国渐渐兴起,逐渐成长为一个不可令人小觑的社会阶层。早期英国商人的融资主要靠师徒、亲戚、朋友、同事等亲朋关系的借贷。由于英国早期市场流通中金银等硬通货不足,所以交易空前地依赖债券、纸币、支票等各种信用手段。商人家庭对孩子的培养非常严格,每天通过朗读《圣经》等宗教书籍,对他们进行宗教和道德教育。商界家庭尤其注意培养孩子的簿记习惯和理财意识,一些家庭很早就让孩子尝试着管理账目,以强化对金融脆弱性的感知。拥有巨大财富的大商人主要通过控制城市政权、参加议会来分享政府中的部分权力,从而在政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瑞红《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的家庭教育及时代新质》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5世纪英国商人成长的“有利环境”,简述商人成长对英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指出英国商人家庭的教育内容,并分析英国商人家庭重视教育的原因。
上一页 313 314 315 316 3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