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45年8月,南斯拉夫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合作社基本法》,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合作社。其中规定: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如愿意组织合作社,都可以从国家获得一部分土地。这些措施(       )
    A、旨在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秩序的稳定 C、增强了欧洲国家内部经济联系 D、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 2、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复苏租税法案》,规定将个人所得税税率在三年内减少25%,并规定个人所得税税级随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同时准予企业加速折旧,并对新设备增加税收抵免额。几年后,里根政府再次大幅下调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最高税率。这些措施(     )
    A、表明国家放松了对经济干预 B、推广了美国新经济模式 C、旨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勃兴
  • 3、1948年年底,美国对日政策“是要将稳定的日本纳入亲美的太平洋地区经济体系中去,成为追随美国政策的值得信赖的盟国”,主张与日本媾和,缔结的和约性质亦并非惩罚性的,且不必非有苏联和中国参加。这一决策(       )
    A、体现了美国谋求霸权的考量 B、加速了美苏冷战重心的转移 C、直接推动中苏结成同盟关系 D、成为了朝鲜半岛分裂的诱因
  • 4、下表为1915—1939年俄国(苏联)农村人口识字率的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说明当时的俄国(苏联)

    年份

    男性

    女性

    1915

    34%

    7%

    1926

    67%

    35%

    1939

    92%

    77%

    A、高等教育位居世界前列 B、民主观念受到广泛推崇 C、国民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D、计划经济体制趋向完善
  • 5、下表所示为1919年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中的部分内容。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国联(     )

    第十二条第一款

    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

    第十五条第三款

    行政院应尽力使争议得以解决

    第十五条第四款

    倘争议不能如此解决,则行政院经全体或多数之表决,应缮发报告书,说明争议之事实及行政院所认为公允适当之建议

    第十五条第七款

    如行政院除争执之一方或一方以上之代表外,不能使该院理事一致赞成其报告书,则联盟会员国保留权利施行认为维持正义或公道所必需之行动

    A、体现了西方大国间的博弈 B、本质上维护英法等大国利益 C、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D、在集体安全机制上存在漏洞
  • 6、自19世纪晚期以来,荷属东印度当局在印尼增设了各种技术性、职能性部门,如农业部、公共事务部等,同时在爪哇和外岛地区修建公路、铁路,发展海上运输、电报通信业务。到20世纪20年代,爪哇地区的93%和外岛地区都处于殖民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这说明当时(     )
    A、荷属东印度工业体系完善 B、印尼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西方文明阻碍了印尼转型 D、荷兰强化了对印尼管控
  • 7、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纺织业工具技术的高速迭代主要集中于从手工纺织到机械纺织的技术进步。虽然后来又发明了可采用水车、马匹提供动力的自动化纺织设备“骡机”和自动织布机,但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始终难以大幅度提升。这说明当时(       )
    A、传统动力制约工业革命的发展 B、棉纺织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源头 C、科技进步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 D、自动化设备改善蒸汽机的应用
  • 8、有学者评论道:“这部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开,而且让它们互相制衡……该法的制定标志着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产生。”“这部宪法”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人权宣言》 D、《德意志帝国宪法》
  • 9、下表所示信息可用于解释(       )

    继麦哲伦1521年“发现”菲律宾之后,黎牙实比(1502—1572)奉西班牙王室之命,率部下从墨西哥出发,于1565年抵达菲律宾的宿务岛。1569年8月14日,黎牙实比被任命为菲岛都督,1571年攻占马尼拉,实现了对菲律宾群岛的统治,马尼拉成为西班牙统治菲岛的首府和通航美洲的港口。

    A、英国探索高纬度航线的重要价值 B、西班牙早期殖民扩张的紧迫性 C、马尼拉帆船贸易开辟的历史背景 D、远洋航行开启亚欧联系的序幕
  • 10、8世纪下半叶,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将翻译希腊典籍列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文化工程。到第七任哈里发马蒙(813—833年在位)时期,阿拉伯翻译运动达到顶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基本被翻译成阿拉伯文。据此可知,阿拉伯翻译运动(       )
    A、凸显了阿拉伯文化的领先地位 B、旨在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 C、极大地推动了政府的科技创新 D、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
  • 11、在公元前2万年前后,近东地区发生了一次经济革命:当地人从对单一的蹄类哺乳动物的猎取,扩大到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的广泛开拓,这是包括了大大小小的野鸟类、鱼、无脊椎动物,具有决定意义的野果、坚果等野生植物的可食性第一次得到验证。这次经济革命(     )
    A、推动了狩猎经济的形成 B、反映了近东农业的起源 C、奠定了定居生活的基础 D、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 12、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批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但这些新兴的独立国家仍面临着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战争的威胁。基于此,新中国(       )
    A、放弃“一边倒”的政策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D、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 13、“长卷五百开冷眼,博引九十醒智心。匡正时弊御外侮,振兴国脉洗泪痕。”这是某位学者对19世纪四五十年代某一著述的评论。这部著述最有可能是(       )
    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
  • 14、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收缴六国武器,运到咸阳先集中销毁,再铸成悬挂乐钟的铜架和12座重达千石的铜人;拆毁原六国地区的城池壁垒,强制将富豪强宗迁徙到咸阳、巴蜀等地区,仅迁到咸阳的就有12万户。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践行重农抑商政策 B、恪守法家严刑酷法 C、巩固秦朝集权统治 D、保障关中劳力需求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的景象。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则恰恰相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对世界形势懵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繁荣第一个触角。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而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经济无法向近代转型的原因。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至北宋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图

    材料二   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

    ——摘自[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从宋到元,产生了大批新的蒙书。宋元以下,可以说只有较小的发展和补充,再没有很大的变动。

    ——摘编自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进行合理的阐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年份

    口数

    出处

    157年(桓帝永寿三年)

    约5600万

    《晋书·地理志》

    280年(武帝太康元年)

    约1600万

    《晋书·地理志》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

    约2900万

    《隋书·李德林传》等

    609年(杨帝大业五年)

    约4600万

    《隋书·地理志》

    705年(中宗神龙元年)

    约3700万

    《通典·食货》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

    约5300万

    《通典·食货》

    760年(肃宗乾元三年)

    约1700万

    《通典·食货》

    820年(宪宗元和十五年)

    约1600万

    《旧唐书·穆宗纪》

    材料二:(东汉末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东汉末至西晋初人口变化的原因;并据此辨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释8世纪中央政权直接控制人口数量的变化。
  •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政权汉化的特点及影响。
  • 19、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元朝在边疆设行省,辽阔的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由此可见,元朝(       )
    A、造成地方权力过大局面 B、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D、在疆域范围全面实行行省制度
  • 20、下表为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情况(部分)。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

    朝代

    发展情况

    杨上善奉敕编撰《太素》

    中央置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地方也广泛设立医学校教授医学

    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定古代医书,编写本草、医方,并刊刻印行

    现存最早的宫廷处方《御药院方》于至元四年刻板成书

    A、源于大一统的体制 B、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C、以继承传统为宗旨 D、由宫廷医生所主导
上一页 313 314 315 316 3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