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随着“欧洲船只”一起进入美洲且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经济生活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列举“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以佐证“哥伦布的远航"在欧洲城“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2)、资本主义的发展掩盖不了奴隶的罪恶。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
2、 1992年是西班牙王室支持的某位探险家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该探险家以及该探险家的支持国家分别指的是( )A、迪亚士、葡萄牙 B、哥伦布、西班牙 C、哥伦布、意大利 D、麦哲伦、西班牙
-
3、 有学者指出,14、15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在与北大西洋沿岸国家贸易中常处于入超地位。而葡萄牙在西非海岸不断取得成功,则促使西班牙资助哥伦布,从而发现了美洲。该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 )A、海外扩张的渴望 B、贸易中心的转移 C、商业竞争的加剧 D、传统商路的危机
-
4、 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他是一个恶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他是一个功臣。上述看法不同的原因在于( )A、依据史实不同 B、价值观念不同 C、逻辑分析错误 D、研究方法错误
-
5、 1500-1590年,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4倍多,荷兰物价平均上涨3倍,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5倍。西欧国家的物价变化( )A、导致欧洲白银大量外流 B、反映出贸易中心的转移 C、引发西欧国家殖民争夺 D、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
6、 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写道:“美洲印第安人的大规模死亡,并不是因为欧洲人用枪炮屠杀了他们,而是欧洲人带去的病菌几乎灭绝了他们。”这说明( )A、文明的链接具有双重性 B、美国人对疾病传播负有责任 C、印第安人社会习俗落后 D、新航路拓展了人类的生存范围
-
7、 11至15世纪,在地中海、大西洋、北海至波罗的海的海岸地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贸易城市,人们有意识地对海商规则进行收集、整理和汇编,形成了《康梭拉多海法》《奥列隆案卷》《维斯比海法》等海商法典。这些法典的出现( )A、加快了人类迈向远洋的步伐 B、保障了西欧海上贸易顺利进行 C、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 D、奠定了新航路开辟的法律基础
-
8、 16世纪,欧洲流入的黄金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白银从700万千克增加到2140万千克。这一现象导致( )A、生产关系受到冲击 B、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C、物种的世界性流动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
9、 位于西班牙的哥伦布纪念碑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2007年10月,拉美各地印第安人游行示威,要求将“哥伦布日”改为“土著人民抵抗日”。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对于评价哥伦布持不同观点的原因是( )A、人种不同 B、价值观不同 C、评价角度不同 D、意识形态不同
-
10、 据统计,1750年,西欧国军队平均每个战士使用的大炮数比1650年的翻了一番。海军军械也有所改进,有了改良火器,使得军队在镇压暴动者和擅自寻衅闹事的团体时更占上风,因而强化了国家统治权。它们也使欧洲人拥有了优势,凌驾于美洲、印度或其他各地的民族之上。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军队变革高度依赖商业革命 B、军事技术革新加速了殖民扩张步伐 C、武器改良激化了全球性矛盾 D、军械装备改进根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
11、 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得意地向西班牙国王通报达·伽马归来的消息时,夸口的不是占领了多少土地,制服了多少人,而是找到了大量丁香、肉桂和金矿,以及谋划用武力从穆斯林手中夺取香料贸易控制权的计划。这反映出当时葡萄牙( )A、意欲垄断太平洋地区贸易 B、积极推行重商主义 C、拥有掌控世界市场的实力 D、军事实力欧洲领先
-
12、 葡萄牙在15世纪末是航海领域的急先锋,这一时期的葡萄牙人可能经历( )
①向本国参与发现“新大陆”的船员致敬
②在市场上大力购买从印度运过来的香料
③听见封建地主在抱怨生活越来越不容易
④听说并参与环球航行的船队的水手招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3、 秉承“基督教国家应该占领和据有异教徒和不信教者土地而不管当地人民权益”的信条,西、葡航海探险队中随船带着一批又一批传教士。在所到之处向当地居民宣传当地是“上帝赐给基督徒的产业”,葡萄牙还敦促教皇尼古拉五世发布承认葡萄牙对西非海岸的所有权的训令。这表明( )A、西、葡两国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B、工业革命推动海外市场的扩大 C、宗教为领地开辟提供理论依据 D、统治阶层对外争夺斗争的激烈
-
14、 在15~16世纪的西欧社会,无论是国王、教皇、僧俗贵族,还是庶民商贾或资产阶级,“个个着了财迷”。其中专制君主“对于权势和财富的追求”,新兴资产者扩大原始积累的愿望,更为强烈。……对物质利益的共同追求,为专制君主与私人航行相结合提供了社会前提。据此可以推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 )A、人文主义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争霸战争的需要 D、资产阶级的推动
-
15、 1497年,纽芬兰岛被航海家约翰·卡伯特发现并命名;16世纪,荷兰航海家马伦支三次航行至北冰洋地区并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当时西北欧航海家在北大西洋高纬度的航海探险( )A、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B、主要目的是寻找黄金 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拓展了通往东方的航线
-
16、 15—16世纪,葡萄牙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把中国的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进行贸易,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内地。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冲击着古老的中国。上述情况将会( )A、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 B、引发中国社会一系列变革 C、推动中国开始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D、使得欧洲主要与中国交易
-
17、 16世纪以前,中国的茶叶、巴西的砂糖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17世纪初期,砂糖和茶在欧洲都是在药店里出售的贵重药品。19世纪,英国城市工人的早餐普遍包含红茶、砂糖。这一变化说明( )A、海外贸易缩小了贫富差距 B、工业革命改变了地区性饮食习惯 C、殖民扩张提高了消费水平 D、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
18、 “大海的深处,泥泞的沙里,躺着被人遗忘了的、锁着铁链的人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闪烁着不幸的奴隶的白骨,他们从漆黑的巨浪里,大声呼唤,我们是证人。”这首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A、开辟新航路的情景 B、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情景 C、屠杀印第安人的情景 D、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3个世界性大国,17世纪是荷兰的崛起,19世纪是英国的崛起,20世纪是美国的崛起。其中,经济因素对大国崛起的影响巨大。
经济体制的维度
荷兰、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历史表明,凡是能够成功崛起的大国都必须积极建立和培育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
科技创新的维度
近代历史已雄辩地证明,科技创新在国家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崛起的大国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技术转化和应用能力,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先进的科研体系往往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维度
从荷兰、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历程来看,能否构筑开放的贸易格局,将国内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有机衔接,在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优化配置资源,是决定大国能否成功崛起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温俊萍《经济史视野中的大国崛起——基于荷兰、英国和美国的经验》
围绕材料,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正如科恩所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拣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荣辱观念,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价值论基础。在中世纪,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
——摘编自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等
材料二 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他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教权与王权是连体的双头鹰,因为其二元分化,产生相互的竞争、摩擦和厮杀;由于其共生于同一共同体,所以便相互依存,相互纠结,相互渗透,难解难分。
——摘编自丛日云《在上帝和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个人拥有的“自由”并指出影响其产生的历史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社会现象对近代西欧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