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2024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主题为“打破僵局:重塑两极分化世界中的合作”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2023—2024年全球不均衡的发展正在让最贫困的群体进一步掉队,这种现象必须通过集体行动加以解决,“去全球化”既不可行也不现实。该报告旨在( )A、强调重塑国家之间的合作 B、主张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 C、加强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2、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此人所讽喻的现状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美、欧、俄、中、日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两极格局结束之后,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C、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尚处于发展过程中 D、众多巨人出现,标志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
-
3、有学者在评价苏联某一时期时说:“这一时期,苏共领导人对苏联的改革设计既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又缺乏总体上的判断与把握⋯⋯他的统治集团已基本上丧失了与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丧失了其应有的代表性和先进性,沦为一个老朽腐败的特权集团。”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是( )A、斯大林时期 B、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C、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
4、1965年9月,美国总统约翰逊表示,“要使科学研究、知识信息应用于我们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为了解决城市建筑、垃圾处理、交通运输、保护水质,控制噪音、减少污染,人体健康等问题,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采取措施,拓展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美国( )A、关注环保事业发展 B、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C、社会矛盾得到化解 D、注重科技服务社会需要
-
5、雅尔塔会议期间,美、苏、英三国私下签订了《关于日本的协定》,规定:对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予以维持;维护苏联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长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联的优先利益。该协定( )A、违背了世界人民寻求和平的愿望 B、是两大阵营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C、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D、具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
6、下面是埃及近代两个民族独立运动的简介。造成这两个运动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运动
简介
阿拉比运动
1881年,爱国军官阿拉比在军方支持下向埃及政府提交请愿书,要求改组政府、召开议会等,以求独立;1882年,英国诉诸武力,对其进行镇压,大量民族主义者遭到逮捕
华夫脱党独立运动
1920年,华夫脱党领导人扎格鲁尔赴伦敦谈判,因拒绝英国的驻军及干涉司法等要求而被捕;随后埃及掀起学生、工人、农民游行运动;开罗工人也逐渐从罢工转为武装起义,并向全国蔓延。1922年,英国政府宣布埃及独立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动 C、宗主国势力日益衰落 D、革命领导阶级的差异 -
7、下面分别为英、法、美、德、俄五国一战前部分工业数据及殖民地面积统计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国家
英
法
美
德
俄
钢(万吨)
778
468
3180
1760
491
煤(亿吨)
2.92
0.4
5.3
2.772
3.6
制造业全球份额(%)
13.6
6.1
32
14.8
8.2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公里)
3350
1060
30
290
1740
A、美国已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C、传统国际秩序的难以为继 D、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转型 -
8、据统计,1824~1848年,墨西哥曾发生约250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玻利维亚在独立后的70年中发生了60次暴动或政变,其中有6个总统被杀;秘鲁在1829年至1845年的16年间就更换了12个总统;委内瑞拉在1830~1900年发生了50次暴动,其中有12次推翻了原有的政权。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启蒙思想的传播 B、不同种族的矛盾 C、考迪罗独裁统治 D、美国的门罗主义
-
9、柏林会议后,得到政府或非政府力量授意的西欧商人、探险家、传教士等纷纷进入非洲酋长或国王的“牛栏”和“王廷”去获取协议,只要有协议,无论非洲人接不接受,这些力量均可以去践行其在非洲的牟利行动。材料意在说明,柏林会议( )A、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 B、加速了欧洲殖民非洲的进程 C、加剧了列强间的矛盾冲突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
10、伊莱·惠特尼(1765-1825)是实行军械标准化生产的创始者,传统的方法是一个技术工人生产一支完整的步枪,各部分自成一体。惠特尼设计的机器则可以让工人生产能够适用于任何同一型号步枪标准化的零件。这一技术革新(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B、壮大了垄断组织规模 C、实现了科学理论的突破 D、加剧了欧洲军备竞赛
-
11、林肯在奴隶制问题上,起初只反对奴隶制扩张到西部领土去,并不要求消灭奴隶制;后来主张逐步释放奴隶,并对奴隶主做经济上的补偿(特别是对边界蓄奴州);再后来逐渐看清,只有解放奴隶,才能战胜南部实现联邦统一。林肯对于奴隶制问题的态度变化表明( )A、北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迫切要求 B、美国国家制度的阶级本质 C、南方种植园主的软弱性妥协性 D、黑奴的解放斗争逐渐高涨
-
12、18世纪下半期,英国旅行家约翰·贝尔说道:“在17世纪,尤其是在18世纪,由于玉米充当了欧洲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这反映出玉米的传入( )A、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推动了各地饮食结构的趋同 D、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
13、阅读下列表格,有关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影响的描述,表述正确的是( )
区域
新航路开辟对其影响
A
亚洲
中断了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带来种族灭绝的灾难
B
非洲
大量精壮劳动力被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人口剧减
C
美洲
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出现,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D
欧洲
造成原居民大量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成为族群混合很高地区
A、A B、B C、C D、D -
14、中世纪晚期,威尼斯商人在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威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商人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威尼斯银行家和商人的行为( )A、确保了欧亚商贸通道的畅通 B、推动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到来 C、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 D、服务于殖民者之间利益争夺
-
15、如图为古巴比伦时期的一段楔形文字内容释读。这表明当时( )
一个来自于苏巴尔图的朱塔德尼城的女奴的名字是阿卜米塔比特。阿达德旮勒朱之子瑞板伊里从辛穆沙林手中买了她,并称出她的全部身价64“锱”的银子。瑞板伊里(买主)提供了1“锱”附加银子。女奴的背景调查期是3天,还有一个月的健康考查期。(卖主)辛穆沙林要根据国王的敕令来承担女奴所引发的诉讼要求。(证人略)
(日期)阿米迪塔那第4年(年名略)“置神座台月”(1月)20日
A、已出现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B、专业奴隶市场已初步形成 C、城市国家规范商业立法行为 D、契约当事人双方权责明确 -
16、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国家拥有诉诸战争的权利。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式限制战争权。主要相关条款如下: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第十二条第1款:“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非战公约》(1928年)第一条:“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联合国宪章》(1945年)第二条第4款:“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四十二条:“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第五十一条:“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
——节选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
(1)、根据材料,归纳国际社会在限制战争权方面的阶段性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限制战争权的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 -
17、14—19世纪,欧美世界的科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接踵而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吸引彼特拉克的不是什么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而是这里的世俗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古典作品为彼特拉克打开了哲学和文艺的新天地,他开始模仿维吉尔、西塞罗和塞尼加等人的思想写作,从事古典诗歌研究。由于每个人都可以在信仰中直接与上帝发生联系,这样就使得宗教信仰成为个人的事情、内心的事情,从而使人在精神上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自由;恪守天职、勤奋节俭的新教伦理则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精神前提;宗教宽容精神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背景,这种新时代背景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理性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并最终汇聚成启蒙运动的澎湃洪流。
——摘编自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赵林《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
材料二:欧洲把合众国的建立视为明证:启蒙时代的许多思想都是切实可行的……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年)曾经若有所思地对美国称道说:“美利坚,你的那个大陆胜过我们的这个旧大陆。”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在1815年以前约30年期间,发生了两次“革命”。一次与法国有关,主要是政治性的,涉及政府组织、公共权力和权威、公共财政、税收、行政机关、法律、个人权利以及社会各阶级的法律地位等。另一次“革命”则带有更多的比喻含义,主要是经济性的,涉及财富生产、制造技术、自然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进展、资本的形成,以及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等。后者之所以首先在英国发生,是由于英国社会具有某些政治特点,由于英国依赖早期商业和航海上的成就,也由于英国式生活鼓励个人冒险和革新精神。
——据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至1870年)(上)》改编
(1)、依据材料一,归纳宗教改革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在歌德看来合众国的成立践行了哪些启蒙思想?歌德为什么说美洲大陆胜过了旧大陆?(3)、依据材料三,指出两次“革命”的名称;并结合所学,概括另一次“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 -
18、国际组织诸如联合国表决机制中的一票否决权能使不同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组织内部存在着悬殊的地位。该表决机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组织成员间力量对比的失衡 B、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C、国际组织对表决效率要求的提高 D、适应了国际组织权责一致的要求
-
19、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出现“新变化”。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反外国资本家的罢工;1932年,萨尔瓦多很多地方建立了地方苏维埃政权;1934-1935年,巴西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罢工总人数高达150万人。据此可知,拉美“新变化”( )A、以争取实现民族独立为目标 B、开始走上探索本国现代化的道路 C、深受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D、致力于反抗美国殖民者的军事侵略
-
20、20世纪初印度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说:“我们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不比别人差,放弃过去的光荣传统,使我们领导的人民丧失精神力量”。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章太炎很赞同这种观点,选译这类文章还加按语说,“以国学振民心,谋光复者无能出此定例”。这些做法表明( )A、中印争取民族独立中相互支持和联合 B、中印通过提高民族自信来谋求民族独立 C、帝国主义对中印侵略程度在不断加深 D、文化侵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