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英国是最早将以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主要目标的学校供餐计划纳入国家政策体系的国家之一,下表是校餐制度的相关规定。校餐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英国(   )

    1944年

    《教育法》 

    强制要求地方政府向中小学生提供校餐和校园奶。中央政府主动承担了供餐的全部基建、运行费用以及地方政府供餐70%以上的经常性支出

    1980年

    《教育法》

    不再强制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校餐,不再向地方政府提供直接的校餐补贴,同时允许地方政府自行确定校餐的形式、内容和价格

    A、重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B、调整社会福利政策 C、议会主权,国王“统而不治” D、社会保障过度发展
  • 2、1928年,《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美国参议员格拉斯却认为公约的价值“不大于一张邮票”,国务卿凯洛格私下也认为,公约“只有教育和道德的价值”。这表明《非战公约》(   )
    A、为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法律基础 B、带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 C、顺应了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诉求 D、未体现维护和平的内容
  • 3、有学者把英国大臣与文官关系比喻成“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大臣像丈夫,虽然由他们作出决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和经验,使他们在一些具体事务面前无能为力。这时,像家庭主妇一样,文官参与决策并处理具体事务就顺理成章。据材料可知(   )
    A、文官群体逐渐成为权力中心 B、英国君主立宪制走向成熟 C、文官群体对大臣形成了制衡 D、大臣和文官党派利益一致
  • 4、十六世纪,当天文学研究表明《圣经》中记载的月亮比土星大的说法是错误的时候,加尔文对此解释到:“摩西是用一种通俗的笔调来写作《圣经》的,他所描述的是一切具有常识的普通老百姓所能理解的东西,而天文学家所探索的,只能为具有颖悟力的人类智者所理解,‘展示的是对上帝美妙智慧’认识的更进一步。”据此可知,加尔文(   )
    A、倡导继承古代先贤的哲学精神 B、强调《圣经》拥有绝对的权威 C、巧妙地将理性与信仰统一起来 D、否定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
  • 5、英王爱德华一世于1283年召开议会时,有42名市民参加,占总人数的14%;1295年“模范议会”召开时,有172名市民参加,占总人数的44%。1510年,来自110个自治城市或大学的220名议员则成为议会下院的主要代表,对都铎王朝的内外政策施加了影响。这体现了英国(   )
    A、宪政体制有所发展 B、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C、有限制王权的传统 D、国王“临朝不理政”
  • 6、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得斯(公元前480年一前406年)称“城邦属于群众时,个人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用语言迷惑群众,也许能暂时有利于群众,可是一旦出现错误,他就会通过诽谤别人来隐藏自己的错误,然而群众却可能毫无辨别”这表明在古希腊(   )
    A、政治演说是公民参政的必经途径 B、城邦事务掌握在演说家手中 C、人文精神贯穿于政治生活的始终 D、民主政治带有非理性的一面
  • 7、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600年的雅利安人圣典《吠陀》中记载:人民祈祷神赐予一位勇士最伟大的秉赋以保护人民的财富和安全,人民会选举他为国王;国王加冕时必须宣誓效忠于法律。这表明古印度(   )
    A、国家因契约的缔结而形成 B、宗教信仰维系着种姓制度 C、王权的合法性受多重制约 D、外族入侵造就文明多样性
  • 8、2012年4月,雅西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从雅安到西昌的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大大缩短到3小时,西昌旅游收入增加了124亿元,多个国内外知名康养企业落户西昌,建成了各类物流中心,对凉山农特产品资源“走出去”起了重要作用。这说明了交通的进步(   )
    A、促进了贸易网络的建立 B、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带动了地区和城市发展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 9、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这一成就(   )
    A、彻底摆脱了西方的经济封锁 B、实现了我国粮食的自给自足 C、提高了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 D、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10、民国时期各个军阀势力在军事上的自主及其对各省的实际控制,为他们各自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受中央政府的行政控制,却没有任何一个军阀公开挑战中国作为一个领土完整的单一国家的观念。每当某个军阀或军阀派系对其敌手发起进攻之时,事先总要发表通电,攻击对方破坏国家统一,声称自己出兵是为了捍卫政治统一和国家利益,或者是为了全国的和平及秩序,或者是为了保卫约法,反对当政派系的独裁和滥权。此现象的出现源于(   )
    A、民国初期的制度设计 B、传统价值的政治认同 C、民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D、列强威胁的外部环境
  • 11、在“收回轮、路、电、邮经营权”的背景下,清政府邮传部上书慈禧太后,获准成立交通银行。1914年哈尔滨交通银行开始发行印有哈尔滨地名的“国币”券,直接面对沙俄卢布及日本的金融政策。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保路运动推动交通银行的创立 B、成为官僚资本巧取豪夺的工具 C、它终结了银元的法定货币地位 D、发行“国币”券抵御经济侵略
  • 12、顾炎武指出:“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非数十年不能通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顾炎武意在说明(   )
    A、儒家思想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 B、儒家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 C、时代巨变下儒学家具有的担当精神 D、当时理学发展的客观弊病
  • 13、下表是明清时期金银比价变化表,据此可推知(   )

    时间

    洪武八年

    永乐五年

    永乐十一年

    万历年间

    崇祯年间

    康熙年间

    乾隆年间

    金银比价

    1:04

    1:05

    1:07

    1:08

    1:10

    1:13

    1:15

    A、符合银贵钱贱的发展大趋势 B、对外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C、黄金用于铸造器物而被消耗 D、税制改革推动白银大量流通
  • 14、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下列关于明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政府积极应对疫病 B、重点是灾后服济救助 C、防疫措施体现理学主张 D、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 15、忽必烈即位以后,接受了汉人儒士的建议,制定了朝廷礼仪,但逢“国礼”,任何汉人都不得参加。皇帝死后被授予的“庙号”也一定是汉语和蒙古语各一个,如忽必烈的庙号汉语是“世祖”,蒙古语是“薛禅合罕”。这说明元代(   )
    A、政治文化的民族二元性特征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已形成 D、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 16、唐代绘画可以说是一个色彩瑰丽的世界。而宋代推崇逸格的绘画,追求自然,颠覆了色彩在绘画中的地位。宋代画论还以雅俗之分,将文人笔墨视为雅趣,将色彩艳丽视为低俗。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儒学平淡恬静的审美观念 B、造成文人写意画一家独大的局面 C、反映了理学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 D、导致风俗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 17、中国古代的通行货币是铜钱,但在6—7世纪,拜占庭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长期在高昌流通。唐朝直接管辖高昌后,很长时间内仍然没有禁止用金银币。由此可知,隋唐时期(   )
    A、金银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 B、异域先进文化传播到中国 C、东西方之间商贸往来兴盛 D、白银货币化推动商贸发展
  • 18、下表为西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政权朝贡贸易的情况,据此可知(   )

    接受朝贡的政权

    朝贡时间

    前凉

    东晋咸和三年、东晋咸康二年、惠怀末(张重华时)

    前秦

    东晋太元元年、前秦建元十七年或建元十八年、前秦建元十七年

    后凉

    后凉太安二年、吕光麟嘉五年

    西凉

    李暠建初二年

    北凉

    玄始十年

    刘宋

    元嘉五年

    北魏

    太延元年、太延二年、太延三年、太延四年、太延五年

    A、朝贡对象局限于北方各政权 B、中原政权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C、政权实力影响西域朝贡热情 D、大一统的国家理念已不复存在
  • 19、敦煌悬泉置汉代遗址出土的泥墙书《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中有:“毋掘巢。谓巢空实皆不得摘也。”“毋杀胎。谓禽兽六畜怀妊有胎者也,尽十二月常禁。”这表明汉代(   )
    A、生态保护法律化 B、食品保障时令化 C、佛教思想中国化 D、律令制度儒家化
  • 20、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石刻的方式宣扬他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据此可知(   )
    A、秦人普遍认可了郡县制 B、关东人与秦人文化统一 C、秦朝创新了宣传的手段 D、秦朝面临严重统治危机
上一页 302 303 304 305 30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