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西水坡遗址出土了蚌塑的龙;在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有“中华第一龙”美称的C形玉龙(下左图);在长江流域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了龙形玉牌(下右图)。这可用于说明( )A、龙文化成为区域间交流桥梁 B、龙是中国先民共同的信仰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D、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源头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亚历山大之前,人类的文化交流只是局部的,有些地区甚至是相互隔绝的,但自他之后,这种局面就逐渐打破了。这一时期文化文流不只限于希腊一一马其顿人的直接统辖之地,而且包括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希腊的人可成神观念与埃及、巴比伦的王权神化一拍即合,形成了新的国王崇拜。巴比伦的占星术、天文观测资料与希腊文学、数学的结合,使这一时期的天文学成就达到了近代哥白尼才能达到的高度。东方的拱形建筑风格也被希腊化时期的建筑师们所吸收。希腊语成了希腊化世界的通用语言,不少的当地人用希腊语写了本国本地区的历史,大大丰富了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宝库。
——摘编自杨巨平《“希腊化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大汇合》
材料二 1945年澳大利亚制订大规模引进移民计划,“在规划移民人数时,充分考虑到工业的需要”“英国人历来受到优待,因为他们比其他任何民族更快地融入澳大利亚社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澳大利亚高技能人才供需严重失衡。澳政府逐渐意识到自己想要的英国移民类型几乎与英国想要保留的人群相同,开始向其它地区尤其是亚洲放宽移民条件。据统计,80年代亚洲定居者总数首次超过英国定居者总数。战后移民结构的变化逐渐改变了澳洲人种族偏见的心态,1972年,传统的歧视和限制有色人种向澳大利亚移民的“白澳”政策被废止,二战后的三十年里,澳大利亚迅速成为高度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移民将继续成为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
——摘编自张谨《二战后三十年间澳大利亚技术移民结构与成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澳大利亚移民政策调整的原因,指出移民对澳大利亚的影响。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大量出国华工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如日中天,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当时政局松散的西欧所无法比拟的,文化的对外传播是阿拉伯帝国强盛的标志,也是必然的结果。阿拉伯人珍爱典籍和书籍,达官贵族出资兴建图书馆,伊斯兰教也鼓励教徒学习知识。阿拉伯学者们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的古籍,涉及天文、文学、社会、医学等领域。特别重要的是,阿拉伯哲学在世界观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唯物主义思想,知道宇宙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这些典籍流传回欧洲后,典籍中的各种思想伴随着阿拉伯翻译者和学者独特的见解和注释在欧洲理性的土壤上开出了绚烂的花朵。欧洲人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也为后来的大航海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殷实《论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对外传播》
材料二
儒家思想及其典籍传入欧洲各国后,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及欧洲思想界对中国认识的分歧,在西方世界形成了所谓“颂华派”和“贬华派”之间的争论。这种争论对西方的思想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进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伏尔泰是典型的“颂华派”,在他的《风俗论》中对中国的制度赞赏有加,他指出中国的体制比同时期的亚洲很多国家都要优秀。孟德斯鸠则是“贬华派”在法国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中国的制度在孟德斯鸠看来没有明确的限制君主的法律和机构,但在伏尔泰看来,中国君主自身大都是道德高尚之士,他们都会按照正确的方式行事,也就不再需要实际的制度限制了。其实,两派都是借助中国和儒家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摘编自何岩峩《儒家思想在欧洲的早期传播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对外传播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颂华派”和“贬华派”对中国认识的分歧。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播的认识。 -
5、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遗产公约》规定,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 )A、长城 B、莫高窟 C、泰山 D、黄山
-
6、 雅各布·里斯称,近代美国城市是一个“由各种异质成分汇聚而成的稀奇古怪的大杂烩”,是一个“混杂的群体”。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工业化运动引发城市化进程的无序发展 B、劳资矛盾加剧美国社会内部的分裂对抗 C、外来移民为美国工业文明提供持久动力 D、移民成为美国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很快土崩瓦解,下列属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是( )A、埃及护宪运动 B、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D、中国恢复对台湾的管辖
-
8、 在新大陆,由于土著人或者被剿灭,或者被驱逐到穷乡僻壤,英国人就可以亲身把本国的文化带到新大陆去。但是他们后来发现,在自己的文学、服装、医药中也逐渐接受了印第安人文化的许多特点。据此可知( )A、印第安人的文化更为先进 B、美洲原有的社会结构解体 C、文化传播受当地文化影响 D、印第安人文化占主导地位
-
9、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 C、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
10、 前秦都城长安与前凉都城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东晋襄阳之间均有贸易往来。活跃其间的“互市人”不仅有汉商,还有为数众多的来自中亚地区的商人。据此可知( )A、丝绸之路贸易恢复发展 B、城市经济功能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矛盾呈现加剧倾向 D、前秦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
11、 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征服了迁人地区的居民,与被征服或征服者融合,在亚欧大陆分别形成了希腊人,雅利安人等不同的人种,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材料旨在强调这一迁徙过程( )A、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 B、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C、中断了亚欧大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D、推动了先进文明进一步传播
-
12、 1868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在美国的中国人与在中国的美国人在旅行和居住方面享有同样的利益、豁免权和申述权”。该条款表明美国政府意图( )A、践行人人平等的启蒙理念 B、推动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 C、保护在华美国传教士利益 D、吸引廉价华人劳动力赴美
-
13、 清代学者赵翼(1727-1814)在《檐曝杂记》说道:“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这反映了赵翼( )A、揭露宋明理学的空谈误国 B、传承经世致用的思想 C、提出中体西用的政治主张 D、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念
-
14、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服饰设计尤其重视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这体现( )A、礼乐制度的影响 B、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C、农耕经济的发展影响服饰风格 D、社会思想观念的渗透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孔子为象征,以儒家为主体,居中制衡,佛道辅翼,安身立命,治国理民的独特结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理应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象征。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曾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但近代以来经过一系列激进的社会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批判,儒学被迫逐步从孕育滋生它的社会母体中游离出来。但儒学仍然潜藏在民间,沉睡在老百姓的血液当中。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儒家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6、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中央集权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摘编自班固《汉书·儒林传》
材料三 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少数民族血统。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国古代。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
——摘编自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中央集权”的思想流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国家很少在制度上对疫病救疗提供法律的依据和实际的指导,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是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会开展一些救疗活动。在一些临时性救治中,他们请医生尽心诊治,施医送药,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建议官府救治,积极刊刻散送医方,甚至还会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社会力量在地方社会事务中作用的增强虽可能分割官府的部分权力,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与地方官府乃至朝廷产生矛盾,但这绝不是体制性的,也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国家的利益,因为作为社会力量的领导者——乡贤一般都深受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他们在追求自己私利的同时,也会多少顾及地方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事实上,地方社会的稳定和安宁从根本上讲,无疑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在民生政策方面缺乏制度性规定的缺陷。
——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于巴黎的国际公共卫生局和1920年成立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64个国家的代表于1946年7月在纽约举行了一次国际卫生会议,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年4月7日,该法得到26个联合国会员国批准后生效,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借助有力的政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把最先进的科学的医学知识应用于落后地区,只要当地政府愿意提供配合。中国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从1945年的创议到1948年成立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告成立,历时整整三年。中国在此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卷入国际卫生机制中,而是积极主动地利用其相对有限的政治资源努力地参与国际卫生机制的创建、组织和设计。
——苏静静、张大庆《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建及早期合作(1945—1948)》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民间救治疫病措施及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建立背景及中国在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后,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火车出现,内地交通也日渐进步。有很多乡僻士商,未出门之前对西学新说不明所以,因而思想保守,眼界封闭,后来由于出门远行,坐了轮船、火车,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开通,思想由此趋新。……自从有了轮船,往返于通商城市的商人们乘坐轮船数千里指日可到,商贾贩运往返其间视以为常,再也不必像以往那样一去三年不得回家而使家人忍受久盼不归之苦了。如上海轮船通航后,有竹技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的感受:“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的生活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英国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铁路建设时期,一英里的单轨铁路在铁轨的用铁量就达到200吨,随着“铁路热”的升温,国内所需铁矿量巨大。此外,同期英国国内煤产量的50%用于冶铁工业。铁路通车后,可以从特伦特河畔伯顿快速地运出啤酒,从格里尔姆斯比等新型港口迅速地运出鱼等海鲜产品。依靠铁路运输,邮局送达的信件从1839年的7600万件增长到1870年的86300万件。一座座小村庄在进入铁路时代后,成了铁路枢纽,快速发展起来。铁路也使人们快速地来往于不同的地区成为可能。
——摘编自胡晓莹《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铁路建设的背景及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建设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 -
1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①天人合一 ②与民休息 ③兼爱尚贤 ④道法自然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
20、 明代王阳明反对传统程朱理学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理论( )A、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B、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