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10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决定,发达国家将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超过6%的IMF 份额(份额是成员国向IMF认缴的一定数额的资金,相当于在IMF 中所拥有的股份),执行董事会24个席位中拥有9个的欧洲国家将让出2个席位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这表明(   )
    A、公正的国际金融秩序已经建立 B、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 C、发展中国家普遍建立市场经济 D、发达国家失去优势地位
  • 2、阿尔及利亚国歌歌词《誓言》作于1955年,内容如下:来见证!来见证!来见证!法国啊,你们 的大势已去矣;我们将你们的章节写完毕。法国啊,算账的日子已接近,就准备好响应我们的反击,我们革命不再是纸上谈兵,我们要让阿尔及利亚活下去。对此国歌解读正确的是(   )

    ①创作于日内瓦会议前    ②正值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③反对法国种族主义    ④呼吁开展武装斗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 3、1967年某西方学者对20世纪60年代英国外交政策评价道:“试图从核武器中寻求影响力,与此同时却仰赖另一个国家;试图展现一流国家的力量,与此同时却只具备三流国家的军事实力;试图发挥全球影响力,与此同时却只拥有世界第七的军队。”该学者意在说明英国(   )
    A、大陆均衡政策维持困难 B、帝国心结与国家实力脱节 C、殖民体系崩溃不可避免 D、冷战策略调整是历史必然
  • 4、一战刚结束,扎格鲁尔就约见英国驻埃及专员,要求英国履行诺言撤回保护权。1919年初,他组织代表团赴巴黎和会请愿,遭拒绝后,开罗爆发了武装起义,随后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暴动,各地纷纷起来响应。这表明(   )
    A、埃及民族独立意识开始觉醒 B、英国殖民特权被彻底废除 C、埃及人民独立的愿望已实现 D、列强瓜分非洲狂潮的到来
  • 5、1935年,法属马提尼克诗人塞泽尔在巴黎发表《种族意识与社会革命》,首次使用了黑人精神一词;他认为黑人诗人要从非洲传统生活的源泉中汲取灵感,寻找创作主题,用黑人精神这个词来展示黑人的光荣历史和精神力量。此后,黑人精神广泛传播。黑人精神的广泛传播(   )
    A、适应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需要 B、体现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 C、开启了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D、表明了民族自决原则获得普遍认同
  • 6、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杜林宣布改信社会主义,自诩为社会主义的“行家”,提出了“一切经济现象都应该由政治原因来解释,即由暴力来解释”的观点。对此,恩格斯撰文指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暴力,而是经济条件。恩格斯此举(   )
    A、否定了革命改造社会的方式 B、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C、坚持和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 D、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 7、如表是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颁布的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   )

    时间

    法令

    相关内容

    1834年

    《济贫法修正案》

    取消对无业贫民的一切金钱和实物的救助,避免“鼓励懒惰”,保障生产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

    1844年

    《工厂法》

    《工厂法》是调整生产组织内部或生产组织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经济关系的法规

    1848年

    《公共卫生法》

    在供水、排污、垃圾处理、住房等问题上规定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A、解决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B、推动了英国殖民霸权建立 C、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D、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8、以下内容为不同时期英国政府关于选民资格的规定。据此可知(   )

    17世纪末

    19世纪70年代

    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

    在城市中凡拥有单独住宅的房主(不论其价值多少)和每年缴纳房租10镑以上的房客,只要在选区内居住一年以上都有选举权;在各郡,每年交纳地租12镑以上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

    A、启蒙思想否定贵族统治 B、经济发展推动政治进步 C、工业革命实现普选自由 D、工人运动引发社会革命
  • 9、中世纪晚期,英国主教既是国王的封臣,又是罗马教皇的使节,在身份和职能上都具有双重性。教会经济同封建经济结构融为一体,相应地,主教在职能上呈现多元化。英国的宗教改革终止了国王和主教之间的封建关系,使二者的关系变成普通的君臣关系,主教职能趋向单一化。由此可见,宗教改革(   )
    A、使人们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构 C、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诉求 D、推动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 10、1500年,航海家亚美利哥在致佛罗伦萨统治者的书信中写道:“有许多明亮而又美丽的星座展现在我眼前,这些星座在北半球是看不到的。我在那里注意到了行星运行的惊人规律及其亮度,测量了行星的直径,并用几何图形绘出它们相对的位置。”书信内容反映出该事件(   )。
    A、源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B、巩固了意大利的商业地位 C、促使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增强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 11、13世纪初期,法国国王对地方市长发出指示,规定他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逮捕教士以及怎样把逮捕的教士送交教会法庭。按照规定,教士只有在当场犯下诸如凶杀、绑架或伤人罪时,才能被城市司法官员逮捕,但仍然必须马上被送交教会法庭。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
    A、天主教会权力日益扩大 B、城市自治权得到维护 C、封建制度出现瓦解趋势 D、教会仍有较高的地位
  • 12、荷鲁斯是古埃及传说中鹰头人身的神。国王那尔迈统一上下埃及后,命人制作了巨型调色板,其反面,那尔迈举起握在右手的权标头准备敲碎一个敌人的头骨,荷鲁斯神则用一个爪子牵着拴在另外一个敌人鼻子的绳索,另一个爪子则踩在象征该敌人家乡的莎草上。正面,那尔迈与众臣视察战场,旗杆顶端站立着象征指引者的鹰。这体现了古埃及(   )
    A、等级秩序森严 B、借助神权宣扬王权 C、实行政教合一 D、集权专制统治特征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安城是高度集权的唐帝国的中心和象征。作为横跨中亚陆上商路的东端终点,以及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都城,长安城内挤满了来自亚洲各地的人。长安的整个规划和结构表现出唐朝对社会的严密控制,城市的规模和壮丽体现了唐王朝的力量和财富。……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它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越过蕙岭,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昭武九姓,承担着东西方交流的中介使命。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唐都长安在当时的地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从经济和文化角度各举一例唐朝史实予以说明。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早期移民中英吉利人最多,他们主导殖民地政治经济生活,以英语文化为骄傲,坚守传统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政治文化,使英语逐渐成为北美殖民地的统一语言。语言学家约翰·皮克林、韦伯斯特等人提倡“摆脱各州语言的缺陷,要创立美国的语音,借以谋求美国文化上的独立”。美国政府发挥语言融合的民族同化作用,压制法语、西班牙语、波兰语、印第安语等其他语言,引导移民丢弃原有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并为“出色”掌握英语的移民提供更多税收优惠、就业保障、生活便利,使英语成为将美国人“连在一起的工具”。

    ——据周玉忠、李文军《“大熔炉,尚可;巴别塔,不可。”——美国建国初期的语言政策》等整理

    材料二:鉴于复杂多样的方言环境对福建内外交流的阻碍,1728年雍正皇帝下旨在福建、广东两省开展推广官话的正音运动,在福建设立了112所正音书院,从浙江、江西拣选正音教官,并把地方行政长官和教官推广官话情况列入政绩考核范围,规定“延请官话读书之师……转相授受”,对限期仍不能说官话的士人,暂停其科举考试资格。乾隆初年,朝廷以“教习多年,乡音仍旧,更觉有名无实”为由,裁汰“正音书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福建、广东同时取消了“岁科两考”中的官话考试,标志着正音运动的寿终正寝。即使如此,一些地方仍以“混一四海,八纮之远咸号同文”为由,出资重建重修正音书院。

    ——据杜晓萍《清代以来汉语共同语推广史鉴——以福建为个案》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统一语言推广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中两国统一语言的主要途径,并评价各自的效果。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

    材料二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新粮仓,维修改造了一批老粮库,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人口“不愁吃”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摘编自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今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前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解决当今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当代经济学家弗兰克指出:东方的条件实际上比西方更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但是偶然因素的介入改变了这一状况。

    材料二: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

    材料三: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1)、用材料二反驳材料一的观点。(要求:提出新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展开论述。)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 17、18世纪,美洲加勒比地区形成了克里奥尔语,它以非洲土著语为主干,吸收了西班牙语和法语的一些成分融合而成。这一语言影响了当地的官方语言法语,使其发音、语调、词汇,甚至语法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反映了(   )
    A、人口迁移促进文化融合 B、民族间的差异趋于消除 C、殖民扩张重塑世界格局 D、殖民国家丧失文化优势
  • 18、自1848年之后,全世界的移民数量急剧增长。截至二战全面爆发之时,已有超过5500万人迁入美洲,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移民。这些移民使(   )
    A、美洲大陆得到初步开发 B、混血人口成为当地主流 C、印第安文化影响力减弱 D、美洲居民得以和睦相处
  • 19、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埃及进行改革,那些能够教授希腊语文的教师、希腊传统竞技体育教练、狄奥尼索斯(希腊诸神之一)节日演员等享有一定特权,其中有能者包括埃及人、犹太人等甚至跃升为国家重臣。这表明改革(    )
    A、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 B、消除了帝国民族隔阂 C、拓展了人才选拔途径 D、推动了“希腊化”进程
  • 20、一战期间,英国女工比例从1914年的13%上升到1917年7月的73%,女工从事了几乎所有的工作,甚至包括原来的“男性工作”,工资水平也从1914年不到男性工资的一半上升到将近2/3。由此,1918年2月英国政府赋予600万30岁以上的妇女选举权。这表明一战(    )
    A、提升了英国妇女地位 B、实现了英国男女平等 C、推动了女权运动发展 D、冲击了女性就业观念
上一页 221 222 223 224 2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