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果说在“光荣革命”之初,行政与立法的关系尚不明确,国王与议会有可能各行其是;那么到18世纪中叶,立法权已高出行政权,任何政府要想存在,就必须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议会改革开展的影响 B、责任内阁制的完善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国王权力逐渐衰落
  • 2、 16世纪的笛卡尔认为,用数学推理的方法,可以认识世界;而牛顿提出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说明了自然界本身运动的自然法则控制着物质世界。这些科学的成果,使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也有一定的自然法则,这种法则是摆脱“神”的控制而自行发展的。这可用于说明( )
    A、启蒙运动促使欧洲人文主义的复兴 B、文艺复兴使科学彻底摆脱了神学束缚 C、人文主义思想被欧洲社会普遍接受 D、科学发展丰富了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
  • 3、 到了16、17世纪,佛罗伦萨等城市繁荣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而安特卫普(今属比利时)、塞维利亚(今属西班牙)、鹿特丹(今属荷兰)则成为新兴的贸易都市。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荷兰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 B、意大利生产方式落后 C、英国最先开辟了新航路 D、国际商业路线的变化
  • 4、 “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
    A、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B、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场景 C、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的情景 D、开辟新航路的情景
  • 5、 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西欧人探寻南半球新世界从根本上是为了( )
    A、打破西班牙对航路垄断 B、拓展对地球的认知 C、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 D、开辟到达南半球的新航线
  • 6、 “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材料反映了( )
    A、庄园经济是开放式经济 B、庄园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庄园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D、庄园是发达的经济实体
  • 7、 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
    A、父权家长地位长期稳定 B、罗马法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C、古罗马是欧洲文明源头 D、罗马帝国是欧洲古典民主政治典范
  • 8、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进行了广泛的殖民活动,约44个母邦建立了139个子邦。母邦和子邦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隶属和统治的关系,但保留宗教、文化和种族上的传承关系。这种殖民活动( )
    A、产生了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B、促成了克里特文明的辉煌 C、根源于商业和海外贸易需要 D、导致了直接民主制的确立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棉花:一部全球文化史。棉花及棉织品的传播书写了一部棉花与人类互动的物质文化交流史,图1、2、3勾画出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空间安排。

    ——据[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世界棉花产业的空间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棉花贸易活动在近代世界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的美国作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占据着40%的国际市场份额,控制着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市场年销售总额为170亿美元,占全球85%的份额。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由政府委托的机构和社团组织承担,这些非政府组织按照独立的章程和严格的法规开展工作。美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投资和税收等方面调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各种高科技为载体的文化产品,在创造全新生活理念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文化需求。迪士尼公司在东京等地建立迪士尼主题公园,走的就是技术路线。美国从全球范围内获取资金,并网罗大批科技和文艺人才,移民的涌入推动了文化产业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及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总之,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摘编自李燕《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与案例研究》

    材料二  持续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在全世界留下了“西方文明”的绝对主导地位。除了欧洲本土以外,由于欧洲人在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时期对殖民地的大规模移民,使今天的美洲、澳洲、西伯利亚等地都已经成为欧洲移民后代占统治地位的地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土著居民已经成为绝对的少数族群。持续500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还带来了欧洲语言宗教的全球化……“西方人甚至根深蒂固地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顶点,其他任何形式的改变都预示着一个新的黑暗时代的到来。任何持有这种信仰的人都坚信自己有责任维持西方文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想象不出还有比西方至高无上的社会更好的世界。”

    ——摘编自张汝伦《西方文明本质的反思》

    材料三  从二战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逐渐接受了大量的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移民,包括素质较高的技术移民、留学移民、投资移民等。与此同时……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开始陆续迁往欧美。如果说西方的殖民主义曾经开启了全球化的大门,导致西方的种族和文明形成了全世界分布的态势,那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带来了一种“逆向殖民”的趋势,前殖民地国家有色人种的较高出生率正推动这些地区的人口逐步向欧洲本土和北美、澳洲等地区迁徙,形成了一种新的移民文化分布。

    ——摘编自【美】苏珊·马丁《国际移民的演化趋势:百年回顾与展望》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国文化产业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二战后“逆向殖民”趋势形成的原因,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双重性。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的大批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18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平均每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 800枚针,分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了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英国产业革命的哪些因素。
  • 12、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作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观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改编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如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请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一次,分析形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 13、1904年8月7日,春仙茶园首演汪笑侬改编的《瓜种兰因》(又名《波兰王国惨史》)。该剧主要根据《波兰衰亡史》改编而成,是京剧舞台上第一个“洋装新戏”。该剧的出现表明( )
    A、传统京剧艺术风光不再 B、文化传承保护显露危机 C、民族危机催生艺术改良 D、中西交流抑制民族文化
  • 14、社会生活变迁是社会历史的缩影,以下历史事件的前后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明治维新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西服在日本流行 B、英国的殖民活动——欧洲文化成为澳大利亚文化的主流 C、三角贸易使印第安人大量死亡——许多日本人移民墨西哥等拉美国家 D、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需要原料和市场——股份制公司的出现和扩展
  • 15、先秦典籍中,“医”字写作“毉”。中医形成之后,针砭药石成为治病的主要方法,“毉”字也逐渐被“醫”字取代。“醫”下的“酉”字,形如药罐子。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古代医学与巫术相伴始终 B、中国古代医学因源于巫术而缺少科学成分 C、医学经历了从巫术到科学的演化 D、“医”字采用了象形的造字方法
  • 16、“这一转变还造成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附带作用。……高速公路的车速被限制在每小时55英里以下,这不仅节省了每天15万多桶的石油,而且还大幅度降低全国交通事故的数量。……美国设计师开始设计可以使能源再利用的建筑物。……这还是电动汽车研发的分水岭。”材料主要反映( )
    A、能源危机引发科技革命 B、能源危机促使社会变革 C、科技引导石油的高效利用 D、节约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
  • 17、明代,政府逐渐准许漕船免税搭载私货并在沿途码头贩卖。天顺年间(1457-1464年),漕船已达一万一千七百七十五艘,大量土杂货物随船涌向沿途城镇,如通州、直沽(今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等,城镇商贸日渐繁荣。材料说明明代( )
    A、民间商船的利用率提高 B、长途贩运贸易异常发达 C、漕运是南粮北运的渠道 D、运河交通促进商品贸易
  • 18、汉末以来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又称“坞壁”)。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坞堡”,仅关中就有“坞堡”三千多个,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南北朝“坞壁经济”的出现( )
    A、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落 B、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 C、不利于统一局面的形成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 19、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给康师傅、统一等企业提供老坛酸菜的湖南企业"插旗菜业"及"锦瑞食品"存在卫生不达标、生产无保障等诸多问题。此次曝光引发网友热议∶"过去吃不起,现在不敢吃"。为改善食品领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 )
    A、严禁使用农药化肥 B、提高监管水平与能力 C、坚决取缔涉事企业 D、改善农业与畜牧品种
  • 20、计翔翔、周百鸣在《地理大发现探幽(二)》中评价新航路开辟时指出,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种,改变了各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其评价的视角立足于( )
    A、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 B、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C、物质文明改变了政治文明 D、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上一页 214 215 216 217 2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