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两宋和明清时期,我国商业非常繁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宋朝在商业领域“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概括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农业生产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阻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因素。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究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肃宗时,礼部侍郎杨绾甚至要求停罢进士、明经诸科,理由是经科举所选之士,“幼能进学,皆颂当代之诗,长能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遂相党与,用致虚声”。唐时对科举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考生自幼专心读书应举,而所学之内容却无益于为官之后的政务,“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
3、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始皇帝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前后,元政府规定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制,即在决策时需集体参与,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议。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官员等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管理等,设立地方监察网络等,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制度根源。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为巩固集权而进行的制度建设,用一句话概括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史实说明“武帝时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 -
4、如表列举了不同时期知识分子对王安石的评价,以下解读最准确的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光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黄庭坚
“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梁启超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A、后人掌握丰富史料因而评价更为全面 B、我们不应参考有利害关系人物的评价 C、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 D、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
5、在内忧外患双重夹击和东西两洋海上威胁的时代背景下,明代长期施行“海禁”政策,其手段包括限制海外势力来华和内地居民出海,严控“输入”“输出”、加强“内防”“外防”。据此判断,明朝的海禁政策( )A、有效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扰 B、彻底断绝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C、本质是应对冲击的消极防御 D、全面否定了郑和下西洋的功绩
-
6、北宋书肆十分繁荣,汴京有著名的大相国寺书市。南宋首都临安的棚北大街一带也书铺林立,书坊出版成为一个独立而普遍的生产行业。上述现象的出现,根源于两宋时期( )A、海外贸易的持续繁荣 B、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 C、活字印刷的广泛应用 D、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
-
7、某学者曾评价中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认为“这一变化影响到国家经济政策的许多方面,包括对土地兼并开始采取放任态度,重视丈量土地而轻视核实户口……一些小的附加税未完全囊括入内,政府仍有加重剥削的机会。”该制度最有可能是( )A、盐铁官营制 B、均田制 C、两税法 D、租庸调制
-
8、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其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建立政权并统一北方的有( )A、匈奴、鲜卑 B、鲜卑、羌 C、匈奴、羯 D、氐、鲜卑
-
9、有学者将“内外服制”定义为:“商王对内服王畿实行直接统治与对外服实行间接统治相结合的行政制度”。该学者意在强调,“内外服制”(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实现了商王权力的高度集中 C、推动了商朝国家机构发展完善 D、扩大了商朝文化的辐射范围
-
10、下面是某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整理的笔记,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
僧一行
西晋人,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B
孙思邈
东汉人,完成《伤寒杂病论》,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C
王祯
元朝人,编撰《农书》,集北方与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D
郭守敬
明朝人,编写了《天工开物》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工艺学的相关知识。
A、A B、B C、C D、D -
11、雍正即位之初,曾感慨“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宜达下情,洞悉庶务?”因此他钦定了一套规章,自缯折、装匣、传递,到批阅、发回本人,再缴进宫中,都有一定程序,不允紊乱。以下关于该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加强了清朝的君主专制 C、推动了中枢秘书机构变革 D、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
12、如图为《坤舆万国全图》(摹本)。根据图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准确的反映了世界地理情况 B、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知识 C、根据中国天圆地方理念绘制 D、受到中国士大夫广泛欢迎
-
13、成吉思汗效仿中原的驿传制度设立站赤,元朝建立后在全国遍设站赤以便“通达边情,布宜号令”。据此可知,元朝建立站赤制度是为了( )A、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B、推动地区间商贸往来 C、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D、消灭内陆的割据势力
-
14、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自晋宋以来“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矛盾始终尖锐
B
宋朝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
宋代社会门第观念淡化
C
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政权就此断绝了与中原王朝的交往
D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明朝设立内阁有效地削弱了专制集权
A、A B、B C、C D、D -
15、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人的本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基于此,他主张( )A、个性自由 B、存天理,灭人欲 C、格物致知 D、发明本心,致良知
-
16、北宋政府曾与北方某少数民族政权达成协议:“谨致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材料中“北朝”政权最有可能是( )A、西夏 B、金朝 C、辽朝 D、元朝
-
17、五代时期中原政权更迭频繁,宋朝采取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B、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郡守 C、设提点刑狱司统管地方的财政 D、三司使掌统兵与“三衙”分权
-
18、中国古代各朝代都是通过特定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治理,下列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制度属于同一朝代的是( )
①“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②“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③“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④“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朝代之一、文化繁荣,国力强大。下列事件发生在唐朝的有( )
①开创“贞观之治” ②“郑和下西洋”
③遣文成公主入藏 ④白莲教攻入皇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0、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以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事件为契机大规模南下,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后,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 )
①受到重大政治事件推动 ②加强了南方的集权统治
③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④有利于士族势力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