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贾谊《过秦论》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下列关于秦长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威胁 B、在楚、赵、燕已有长城基础上建造 C、得益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D、使得现代中国的版图得以基本定型
-
2、《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这一“变法之令”有利于( )
①促使井田制度开始瓦解 ②推动贵族政治持续发展
③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④拆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3、“在他看来,人天生具有的只是身体的欲望和能力,并不存在生而具有的善性,唯一的出路就是赋予礼义法度以强制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在重礼的同时,非常强调法的重要性。”材料中“他”最有可能属于(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
4、如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关于图中所示文化遗址①②③④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处出土大量彩绘陶器,以水稻为主要作物 B、②处代表器物为蛋壳陶,开始群居并使用火 C、③处出土大量精美玉器,最早种植农作物粟 D、④处居民掌握了种植水稻、养蚕缫丝的技术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国际法发展简表
时间
国际法举要
1625年
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指出“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后期以前
国际法主要确立和增加了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若干内容,如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
19世纪后期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法上增添了一些反动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如所谓的势力范围、合法干涉、和平封锁等等。特别是领事裁判权、租借地制度、不平等条约制度。
1928年
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约》),废除战争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在订约的同时,英美法等大国先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
1945年
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不干涉他国内政”等。
1982年
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合约为维护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和各国海洋权益规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
1994年
包括中国在内的近百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公约建立的国际合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国际法依据。
——据王铁崖《国际法》、李铁成《联合国简明教程》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相关史实,提炼观点,并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6、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影响着中国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之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上书称,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
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后汉书·左黄周传论》
材料二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察举制出现的问题,并指出尚书令左雄上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北朝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美国《1787年宪法》,马来西亚史学家黄枝连评价道:“从美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新宪法才是一个进步的、有革命意义的、合乎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他们创造出一个今后几十年到一两百年,可以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最有效服务的政治形式”。
——摘编自《<1787年宪法>和美国政体的转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的“革命性”与“有效性”。
-
8、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加强对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蜀志》所说,秦灭六国,“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以致“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秦政权奉行法治,以实行严刑峻法而见称于史。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巴志》记载,“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顷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
——摘编自《从<华阳国志>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材料二 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户口增、田野辞、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摘编自《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材料三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清朝康熙帝同样重视处理民族事务,1702年开始修建热河行宫,坐落在承德市,后亲自提名为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成为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灭六国后进一步扩大统一帝国规模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还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区别于以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行省制度在元朝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起到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别概述唐朝、清朝为加强藏族地区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
9、关于三国魏蜀吴政权的正伪(是否为正统),历朝史家看法不同。在晋,则陈寿正魏,习凿齿正蜀;在宋,则司马光正魏,朱熹正蜀。陈寿生于西晋,司马光生于北宋,皆据中原,与魏相同,苟不以地望为据,则晋、宋为僭。习凿齿生于东晋,朱熹生于南宋,皆偏安江左,若不以血统为据,则东晋、南宋为僭。这说明了A、历史真相扑朔迷离,历史的真实是不可认识的 B、历史的叙述会受历史学家立场影响 C、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更多史料的佐证 D、历史没有统一定论,应该允许各成一家之言
-
10、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 )
①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②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
③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④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
11、下图为《民法大全》所载的古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述。其意在强调( )
·无论于法律的权威性要求,还是于现实的功利性需要,都应当承认和维护裁判官发布的告示的法律效力
·即便裁判官的奴隶身份也不能构成对法律效力的影响,因为以道德和人的平等权利为准则,可以用释放奴隶为自由人的变通方式扫除这一障碍
·皇帝也应当遵守法律
A、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的自然权利是平等的 C、法律具有至高权威性 D、奴隶制度违背法的精神 -
12、下面是英国文官制改革经历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 )
1805年
财政部设立了常务次官
1833年
两官分途体制发轫,报刊不断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
1853年
提出摒弃“恩赐”主义
1854年
实行考试任用制度
1870年
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考试录用文官制度
①文官制改革的渐进性特征②科举制对英国选官制有影响
③英国选拔机制公平、公正④文官制度的法治化、科学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13、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C、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
14、以下为周恩来和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解读。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周恩来:“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自力更生的立场。即使对于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
邓小平:“一边倒,愈早表现于行动则对我愈有利,内部政策强调认真的从自力更生打算,而且认真着手做。”“一边倒和自力更生,不但可以立于坚固的基础之上,而且才有可能迫使帝国主义就我之范。”
A、外交政策已经走向成熟 B、外交政策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C、从革命外交向民族外交转变 D、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 -
15、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民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该材料最能体现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B、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保证少数民族代表参政议政
-
16、针对我国婚前贷款买房、夫妻之间赠与房产、亲子鉴定等争议逐年增多的情况,2008年1月我国最高法启动《婚姻法解释(三)》的起草并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这说明我国( )A、宪法随社会发展而调整 B、法制建设尊重民生民意 C、法律制度体现男女平等 D、已经开始进入法治社会
-
17、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春秋》《诗经》《礼记》《尚书》等儒家经典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凸显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判案依据 B、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 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
18、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
19、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国家大多规定: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和捐助政党活动经费,不得参加竞选和兼为议员。该规定A、消除了文官队伍的贪污腐败 B、推动了政治和管理分离 C、降低了文官制度的权威地位 D、导致了文官人数的膨胀
-
20、如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民主政治形式进行探索的情况简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 )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性质完全一致 B、民主革命时期不同民主政治制度的任务与作用高度一致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