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江苏省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1、生活在明代后期的松江人何良俊称:“余谓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业⋯⋯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其反映的经商热潮导致( )A、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现象 B、地区贸易网络核心形成 C、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解体 D、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
2、明后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其中一位作者, 长期深入田间、作坊,通过亲身调查获取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第一手资料,详细地记下各种工艺进程,并绘制图画。他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皆须试见而后译之”。该作者的著作( )A、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B、集北方和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 C、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D、是记载中国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
3、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交往成为历朝统治者巩固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藏族地区的相关表述,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②封授当地首领法王称号③和亲会盟,促进汉藏友好关系④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①③④② -
4、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使得中国社会维持了近200年的稳定局面,最终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从唯物史观来看,“康乾盛世”的出现是基于( )A、皇帝勤政 B、摊丁入亩 C、国家统一 D、思想控制
-
5、观察下面某一朝代都城的中央机构分布图。关于这一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正确的是( )A、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 B、三省长官相互牵制 C、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D、三司分割宰相权力
-
6、唐宋时期学术领域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华文明的盛事之一。唐代的经学继承汉代严谨学风,在去伪存真方面日臻细密。宋代学风一变而为六经注我之义理之学, 以经学为依傍发展出新哲学。该哲学( )A、被陆王心学所取代 B、提倡“工商皆本” C、冲击了传统儒学 D、仍属儒家思想范畴
-
7、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游牧民族更善于治理 B、少数民族实现了封建化 C、辽政权实行南北面官 D、“二虏”比汉唐更强盛
-
8、钱穆曾有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视对文官的选拔,而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有学者统计,唐代,科举共取士6603人;宋代,进士达43000人。宋代共有 135位宰相,其中 90%以上系科举出身。这表明宋代( )A、门第观念开始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
9、北方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发展、活跃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作用。下列名称与图中所示北方少数民族相对应的是( )A、①-匈奴②-瓦剌③-辽④-东突厥 B、①-西夏②-瓦剌③-金④-西突厥 C、①-匈奴②-鞑靼③-辽④-东突厥 D、①-西夏②-鞑靼③-金④-西突厥
-
10、萨班灵骨塔遗址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白塔寺内。1247年,藏传佛教高僧萨班在凉州与蒙古王子阔端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蒙古达成协议。1251年,萨班在凉州圆寂,蒙古统治者仿照藏式佛塔形式, 为他建塔安放灵骨。该遗址相关记述( )
①见证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③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④表明西藏地区成为四大汗国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1、宋代立法活动频繁,法典种类众多,条目细密繁复。在刑事司法活动中贯彻明确的鞫献分司原则,狱讼审讯与检法断刑分别处理, 以期二者制衡,减少冤滥……一方面司法体系趋于完密,另方面中央行政机构对于司法的干预增多。据此可知宋代立法旨在( )A、完善司法体系 B、缓和阶级矛盾 C、行政干预司法 D、维护集权统治
-
12、魏晋到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既有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也有中国的名僧西行取经或者东渡送法。与下图所示佛教的传播交流路线图有关的人物为( )A、法显 B、玄奘 C、鉴真 D、空海
-
13、杜佑在《通典》中记载隋“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而唐太宗却说:“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材料反映出( )A、国富民穷是隋朝的弊端 B、隋朝短暂,却“盛极一时” C、义仓遍置于隋朝乡间 D、生产破坏而民不聊生
-
14、易中天在《易中天中华史》一书中指出,从两汉到明清,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一直在相互较量。同样是“寓分权于分工”,两汉和宋元时期注重对相权职责的分工,隋唐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据此可得出( )A、西汉的中朝与北宋的三司职权相同 B、唐朝皇权受三省六部制程序制约 C、职权的分工保证了国家的科学决策 D、分权制衡是各朝代机构设置初衷
-
15、察举制发展到东汉时逐渐形成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操时,九品中正制雏形显现,中正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成官家品评,强迫清议与政府一致,同时使原来与政府有矛盾的大族名士与政府取得协调。可见九品中正制初创时的目的是( )A、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平 B、选拔有道德才能的人 C、扩大专制统治的基础 D、恢复集权政治的传统
-
16、有学者说:“在南北朝后期,北朝显示蓬勃活力;北朝最终得以统一南方,绝不仅仅来自部族的骑射传统和强大的武力。……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独特的历史道路”包括:( )
①双向的民族交融 ②学习士族制度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颁布均田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7、自东汉王朝瓦解,至隋再度重建大一统王朝,地方政权分立割据的状态历时 300多年而自成一个历史阶段,不过乱世和分裂时代也并非漆黑一团。结合下图,对该阶段特征解读正确的是( )A、①阶段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职权分工明确 B、②阶段内迁少数民族采用中原模式国号年号、汉族制度 C、③阶段江南经济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获得长足发展 D、④阶段创立的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
18、《史记》记载, 刘邦死后“群臣皆曰: 高祖起细微, 拨乱世反之正, 平定天下, 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材料所述体现西汉时期丰富皇帝制度,增加了( )A、谥号 B、年号 C、庙号 D、职权
-
19、下图为《九章算术》书影,该书成书大约在公元1世纪,其中记载的很多试题都是徭役赋税问题。比如:“今有北乡算八千七百五十八,西乡算七千二百三十六,南乡算八千三百五十六。凡三乡发徭三百七十八人。欲以算术多少衰出之,问各几何?”衰,衰分,即按一定标准的比例分配。算,指算赋,就是人头税。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①《九章算术》是国家治理的产物
②它是古代中国数学的代表作
③从史学角度说,它具有史料价值
④根据百姓意愿计算所缴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0、下表为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 133-112年) 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下面对此表解读有误的是( )
时 间
主 要 事 件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对匈奴开战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收复河套,同年颁布推恩令
元朔五年至元狩四年 (公元前124-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连续4次大战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实行盐铁专卖
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
统一货币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A、反击匈奴的战争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B、出使西域使西域地区得到有效管理 C、采取经济措施为集中财力支援战争 D、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