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秦至清,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帝制中央集权,内而废封国,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变更“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旧状,外而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和军功爵奖励耕战,又“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完善郡县制,推行五铢钱,凿空西域,使天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连成一体。汉武帝诏书曰“中国一统”,当是秦汉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基本疆域的郡县制大一统。

    ——摘编自李治安《秦汉以降“大一统”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

    材料二 在历代封建王朝和边疆各民族共同经营的基础上,边疆地区经过清代前期的治理和开发,自然凝聚成中国古代疆域。这一时期,清朝的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蕙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包括拉达克在内,陆地总面积1300多万平方公里。清朝在全国设置了18个省,盛京(奉天)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5个将军辖区,以及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和蒙古的盟旗,并通过改土归流等措施扩大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范围。

    ——摘编自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在维护“大一统”方面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前期在边疆治理方面的表现,并概述其意义。
  • 2、2023年10月18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强调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这体现出当代中国( )
    A、自觉肩负大国使命与担当 B、深化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C、致力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 D、主导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
  • 3、 1992年,邓小平曾说:“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此评论( )
    A、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坚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C、统一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D、维护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 4、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同时,也有不少人质疑、犹豫、反对、抵制,认为文章是“砍旗”、“丢刀子”,是“方向性错误”。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毛泽东思想影响深远 B、封建观念根深蒂固 C、党中央思想尚未统一 D、思想解放阻力重重
  • 5、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通知,削减行政级别三级以下干部的工资:三级降12%,四级降10%,五级降8%,六级降6%,七级降4%,八级降2%,九至十七级降1%。这一举措旨在( )
    A、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B、调整经济政策应对经济困难 C、减少公共开支提高行政效率 D、发扬党员风格树立节约意识
  • 6、如表为1953—1957年间农民货币收入购买力情况表。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153.2

    167.7

    168.9

    194.8

    农民消费品购买力(亿元)

    137.8

    157.6

    160.2

    179.4

    A、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的积极推进 C、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 7、如图是1950年11月7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一副漫画,符合该漫画主旨的是( )

    A、揭露美帝侵略朝鲜的阴谋 B、宣传中苏友好互助的关系 C、表达向往世界和平的愿望 D、坚定抗美援朝胜利的信心
  • 8、 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从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国民党军队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可用于一线的兵力仅198万人。在此之后,人民解放军( )
    A、发动了三大战役 B、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C、启动了土地改革 D、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 9、 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庆召开东亚军事会议,通过《远东联合行动初步计划》;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决定成立军事会议,以加强对日作战的协调。这表明( )
    A、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已经成立 B、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认可 C、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开始反攻 D、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改变
  • 10、 1935年,中国共产党倡议成立国防政府,“这种国防政府,应当设法召集真正代表全体同胞的代表机关……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绝对尽力赞助这一全民代表机关的召集,并绝对执行这一机关的决议。”这一主张( )
    A、推动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利于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 11、如图是江西省宁都县王璜乡苏维埃政府颁发给农民温立坦的《耕田证》,上面写有:“温立坦,人口四丁,自耕流坑底中田1号十二担,马济塘下田乙号六担,分到亦仁木子山下上田1号六担。”该《耕田证》( )

    A、满足了全国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B、为研究国民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提供佐证 C、反映了农民与中国共产党鱼水情深的关系 D、是土地革命时期土地分配制度的重要见证
  • 12、 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所谓“好人政府”、“联省自治”等都是不现实的空想,惟一的办法是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统治,建立民主政治。这一认识( )
    A、符合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实际 B、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肯定了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地位 D、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 13、 1919年,李大钊在《五一节杂感》中指出:“我们中国今年今日,注意这纪念日的人还少。可是明年以后的今日,或者有些不同了!或者大不同了!”李大钊的这种认识基于( )
    A、五四运动促使中华民族全面觉醒 B、十月革命在中国引发社会反响 C、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D、五一国际劳动节对中国的影响
  • 14、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实质是用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这种取代既是文学语言的重建,也是思维的重建。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把民主和科学作为反传统的理论依据 B、具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片面性 C、体现破坏旧传统与重建新价值的统一 D、是反对文言文的文化运动和语言革命
  • 15、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中央政府共有9名部长,其中立宪派和旧官僚6人;地方政府15名都督,旧官僚和立宪派7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整合各派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民主共和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C、实现了各革命阶层的联合统治 D、政权建设方面具有明显妥协性
  • 16、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中国思想界出现三本代表性的著作:1859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1861年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原则;1862年郑观应的《救时揭要》,关心时务,经世济用。这反映了( )
    A、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了政治舞台 B、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C、民族危机下思想界出现了新动向 D、思想变革是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
  • 17、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时任江苏布政使的李星沅十分愤慨,他认为“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这些不可接受。这说明李星沅( )
    A、国家主权意识强烈 B、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C、认清了条约的本质 D、已具备近代外交意识
  • 18、《平定台湾得胜图》描绘了清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1788年)平定台湾的战争场面。如图为其中的一幅《渡海凯旋》,该画作( )

    A、是研究清朝军事实力的第一手史料 B、突出彰显了清朝海军近代化的成效 C、佐证清朝驱逐荷兰收复台湾的历史 D、折射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19、 明嘉靖末年,苏杭一带有首民谣流传甚广:“苏州三件好新闻:男儿桌条红围领,女儿倒要包网巾,贫儿打扮富儿形。”在河南开封,女子将发髻挽起,穿宽松大袍;男子却喜好着短衣和修身裙。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集权的弱化 C、思想领域的变革 D、社会风俗的改善
  • 20、 发展经济学认为传统社会的经济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农业扩张式发展阶段;二是农业的商品化与专业化阶段;三是工业化阶段。有学者据此认为,明清时中国经济已进入第二阶段。下列史料可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山西太谷曹家商号遍及全国各大城市 B、1721到1850年中国人口增长近3亿 C、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大面积种植 D、嘉兴、松江地区棉作和蚕桑压倒稻作
上一页 785 786 787 788 78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