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江苏省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1、山西高平羊头山神农庙中刻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的碑上有“神农,圣灵所托,远瞩太行”“精舍立趾,伽蓝有处”“招集名僧,妙聪永侍”“地称唐公,山号羊头”等文字。该碑文反映了(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佛教冲击了传统文化 C、北齐遏制宗教发展 D、中华文化多元包容性
-
2、在上古时代,我国先民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逸周书》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1962 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发掘出残陶器90 余片,全是夹砂红陶,质地粗糙。据此可知( )A、历史结论应时代发展而变化 B、考古资料更具历史研究价值 C、实物史料增强了文献可信度 D、古籍文献中所载可信度最高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是立体的文化,每一个典型的建筑,都包含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
南昌起义纪念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幅图片(见上图)反映的共同主题,并进行分析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层次清晰,语言规范,表述完整)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90年代,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1840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他们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无从解决这个尖锐的时代矛盾。
——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张春海陈叶军《百年回望:历史视野中的新文化运动》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先进分子试图“找到调适点”的核心主张及其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大概念的含义。(3)、材料一、二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都没有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这是为什么? -
5、1937年之前,中国各地军阀割据、各自为战现象十分严重。七七事变后,特别是淞沪会战三个月后,除蒋介石的主力军队悉数出击日军外,川军20军、滇军60军、桂军第7军等地方武装也积极参战。这反映了七七事变后( )A、民族国家意识得到提升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C、国共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D、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指导正确
-
6、这是中共中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一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最有可能出现在( )A、回忆录《二万五千里》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7、虽然国民革命军中实行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但大多数官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革命改造,仍带有浓厚的封建地方狭隘保守的排外思想,部队缺少统一的正规战斗操练。材料表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A、国民革命军革命性弱 B、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C、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没有科学纲领的指导
-
8、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等团体。虽然她们以“追花木兰、梁红玉之芳尘”为号召,但当她们以“专制达于极点,满清之气运告终,共和程度既齐,汉族之河山当复”为宣言的时候,她们已经远远超越了花木兰别梁红玉的芳尘。这主要反映了( )A、妇女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B、民族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清政府已成众矢之的 D、民权意识的增强
-
9、据学者研究,甲午战后,各省读书人自行联名上书有31件,共1555人次签名,另有135人次参加了京官们领衔的7件上书,其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领衔的广东80举人的上书。由此可知( )A、普通民众思想与政府理念渐趋一致 B、康、梁的活动是上书链条中的一环 C、维新变法拥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
10、1895年5月10日,《申报》在刊文中指出,“日本虽区区岛国,然自维新以后,发愤自雄,欲为亚洲至强之国”,提出“中国若能惩前毖后,时时以创世痛深为念,外结强邻,内固邦本,庶可自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 )A、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 B、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 C、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 D、变法革新已成为各界共识
-
11、“税权基于国权而发生,本以国定为原则。当订约时,未尝不可据理力争,耆英等不谙此,轻许将税则列入条约,遂开协定之恶例。”与此内容有关的战争(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使圆明园遭抢劫焚毁 C、收复了新疆南北两路 D、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
12、黄宗羲提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王夫之提出“不以天下私一人”。这表明他们都( )A、维护封建礼教 B、提倡经世致用 C、抨击君主专制 D、主张君主立宪
-
13、雍正帝即位后,密折由康熙时极少数人使用的告密文书变为广大官员都可使用的正式文书;不仅政治、军事、赋税、捕盗、举荐之事要及时报告,甚至大臣的一些私事也可用密折上达。据此分析,雍正时期密折制度( )A、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完善了清朝监察体系
-
14、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日高三丈犹拥被,不如江南富足翁”这是因为( )A、丞相制度的废除 B、实施八股取士 C、内阁的设立 D、特务机构的设置
-
15、宋人陈亮认为:“艺祖皇帝(即宋太祖赵匡胤)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这体现出宋初的治国方针为( )A、崇文抑武,以文治国 B、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C、削弱地方,分化事权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
16、图1、图2所示分别是东晋和唐朝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下列关于两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注重对意境的描绘 B、都体现了时代特色 C、都重视人物形色表达 D、绘画技法缺少传承
-
17、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姓张的普通人家的儿子想做官。那么,可供他选择的途径有( )
①勤练武功,参加武举 ②读书,参加科举 ③经商 ④练习诗赋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
18、汉武帝建立了一套可托为心腹的、恭谨从命的官僚系统,即“中朝”,汉中央由此演变为“中朝”起决策作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的形势。由此可见,汉武帝时期( )A、统治思想发生了转变 B、加强了皇权的专制统治 C、官僚体系被彻底颠覆 D、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系
-
19、“(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A、对外战争较为频繁 B、实现了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稳定 C、重视基层官员选拔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
20、秦孝公任用卫鞅变法,秦惠王采纳魏人张仪连横策略破坏六国合纵,秦昭王用魏人范雎加强王权,嬴政用齐人蒙恬歼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这说明( )A、时代特征使得各国重视人才 B、秦国有重视善待人才的传统 C、人才引进增强秦国综合国力 D、春秋战国时期人才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