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94年,美国记者亨利·劳埃德在《财富与国民的对立》中指出,标准石油公司操纵市场,以便消除竞争。他还称“自由创造富裕,但富裕毁灭自由”。这反映了美国( )A、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B、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C、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D、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
-
2、1942年9月,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借用孙行者化身小虫战胜铁扇公主的故事。强调:“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其旨在强调( )A、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贯彻“三三制”原则 D、落实精兵简政政策
-
3、1912年1月15日,上海“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升旗悬灯,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中法大药房还打出了促销广告“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要与我同胞相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而已”。据此可知( )A、城市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B、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 C、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渐广 D、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
4、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毁《周礼》、疑《孟子》……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清人皮锡瑞也指出,庆历后“其时风气实然,亦不独咎刘敞、王安石矣”。这种社会风气( )A、有助于士人地位提升 B、阻碍变法运动的推行 C、有利于新思想的发展 D、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家张荫麟先生根据东西方历史学实践,提出撰写通史的五个选材标准:
(一)新异性的标准。“新异性”说的是“内容的特殊性”,也就是在历史上是否具有新意。史事愈新异则愈重要。
(二)实效的标准。史事之直接牵涉和间接影响于人群的苦乐愈大则愈重要。
(三)文化价值的标准。即是真与美的价值,文化价值愈高的事物愈重要。
(四)训诲功用的标准。训诲功用有两种意义,一是完善的模范,二是成败得失的鉴戒。训诲功用愈大的史事愈重要。
(五)现状渊源的标准。要了解现状,就要追溯现状的由来。史事和现状之间的关系愈深则愈重要。
请任选一个标准,在古代、近代、现代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写一段历史。(要求:明确写出所选标准,自拟题目,选材符合标准并加以阐释,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传媒技术、新式教育、工商业和政治纷争等因素的复合体。”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之所以能刺激全国并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和群体性抗议活动,关键在于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基于外贸拉动的对外开放、新式传媒与交通技术改变信息传播方式、西学渐兴、倡导政治共和但新旧纷争深刻激烈的复杂社会形态中。该说法的理由如下:一是自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起展开的技术与经济变革,推动了“千古未有之变局”;二是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印刷机可以快速印制小册子、传单等宣传品,这种宣传效应形成维护主权的滔滔民意;三是步入近代以来,多数国家都设立大学以培养人才,大学因知识密集、思想多元而成为信息交流的区域中心。近代信息与交通技术的逐渐普及,造就了五四运动在欧亚大陆、从北京到上海、从城市到乡镇的空间转换,形成了参与规模、话语策略、影响力等方面的近代特征。但如果相信只要有信息技术的推动,即可实现新知识的传递进而引发思潮纷涌和社会运动的话,那就未免过于天真了。
——摘编自江沛《传媒、政争、工商业与五四运动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四运动在近代社会“参与规模、话语策略、影响力”的表现。(3)、辩证分析“只要有信息技术的推动,即可实现新知识的传递进而引发思潮纷涌和社会运动”这一观点。 -
7、据1984年世界银行统计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出口商品的数量与价格的年均增长情况(%)如表所示。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产品
数量
价格
1961-1970
1970-1982
1961-1970
1970-1982
铜
2.7
-0.3
9.5
-7.2
咖啡
4.3
1.0
0.3
1.8
花生油
5.4
-7.1
0.1
-4.0
棕榈油
-9.7
-6.7
-2.3
-3.2
A、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交通条件改善推动了经济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确立 D、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
8、1600年,在欧洲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贵重物品,就会找当地的巫师用魔法帮忙寻找。到1700年,上层阶级转而反对使用巫术。1750年,绝大部分巫师都消失了,人们更喜欢在周报上刊登寻物启事,或求助于新建的失物招领处。人们行为的变化深刻反映了( )A、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近代科学兴起推动技术进步 C、大众文化推广历经漫长过程 D、宗教神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
9、鲁迅曾说早期中国新诗大多数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他认为新诗必须要“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抗战时期,不仅有了适合朗诵的新诗,还有了直接谱成歌曲的“歌诗”,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新诗的发展( )A、由地域文化所推动 B、受个人喜好左右 C、由文人审美所决定 D、受时代因素影响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黄河、永定河等水患严重。1882年,李鸿章尝试使用西方机器船治河,清淤疏浚效果不佳,清廷批示,此机器船“起泥不灵,看来竟是废物,嗣后毋庸购买”。1886年,醇亲王等人又以现用船只“笨滞无力”为由,奏请“购造试办”西方机器船,若用来拖带传统刷沙工具,可“事半功倍”;清廷允准。山东巡抚购买西方机器船,并委托国内船厂仿造。1898年,西方专家受邀考察勘测黄河河道,提出水土保持等整体治河方案,清政府未予采用。
——摘编自《再续行水金鉴》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利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大中小相结合的水利工程系统。1951年作为建国初期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官厅水库建设开始启动。刚刚获得解放的劳动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水库建设当中,轮番工作,昼夜不停;在中央统一调配下,各地迅速支援大型机器设备和钢筋、水泥等材料。1954年官厅水库竣工,基本解决了长期危害永定河两岸人民的水患;此后又在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以及水力发电、生态环保和旅游开发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十年北京市水利建设成就史料》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清政府治河时对西方技术的尝试及其态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以官厅水库建设为例,概述建国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 -
11、中国古代新建王朝前期的统治者,面对经济残破、民不聊生,大多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等顺应民意的措施,由此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治世”,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上述措施与“治世”之间的关系,概括最准确的是( )A、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12、1830-1896年美国生产1蒲小麦由3小时变为10分钟;1869年美国运输1蒲小麦到英国需37美分,1905年缩短到5美分。上述变化的主要物质支持是( )A、农业技术的进步 B、电力应用的普及 C、生产工具的更新 D、劳动技术的提升
-
13、16世纪,西属拉丁美洲的波托西成为世界重要的银矿开采中心,其人口高达12万人,比西班牙任何城市都多,印第安矿工艰难劳动生产的银锭和劳工生产的银子流入世界各地。导致波托西繁荣的直接原因是( )A、种植园制的盛行 B、奴隶贸易的兴盛 C、商业革命的发展 D、殖民掠夺的疯狂
-
14、文艺复兴时期,有学者赞成古希腊人的说法,认为人类历史循环往复,交替进行;也有学者质疑古希腊人的人类历史退化观,其理由是仅印刷术一项就可以超越古人的所有发明。上述观点与文艺复兴特点相符合的是( )A、汲取东方文化精华 B、批判继承古典文化 C、崇尚理性科学思想 D、追求现世幸福生活
-
15、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出改革要侧重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表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B、农业生产责任制继续深化 C、对外开放战略全面顺利实施 D、生产资料所有制急需调整
-
16、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英法美三国关系的变化( )A、证明了“一边倒”方针的胜利 B、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说明了全方位外交活动的开展 D、反映了两极对峙格局的终结
-
17、下图表现了劳动人民边生产边学习的情景,它反映出( )A、统一战线受到了广泛拥护 B、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支持 C、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发展 D、敌后战场开始成为主战场
-
18、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 )
天津武备学堂
(1885年,军事专科学堂)
天津中西学堂
(1895年,综合性学堂)
课程分为学、术两科:中国经史、测绘、算学、战法兵器等,马、步、炮队操演阵式等
通学课程包括:高级应用英文课程,西学基础课程如几何学、微分学等,应用性课程如驾驶、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等
A、百日维新的成效 B、统一学制的建立 C、社会制度的演进 D、洋务人士的反思 -
19、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面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如何确定编年标准的问题,司马光认为,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 )A、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 B、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 C、强调民族对立的意图 D、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
-
20、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道德、功勋、血缘、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番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此举( )A、维护了门阀制度 B、破除了门第界限 C、改革了选官制度 D、削弱了士族集团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