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苏联“一五计划”时期,农机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在四年内增长了3.6倍。拖拉机的产量由1925年的538台,增加到1929年的4569台,各种播种机和打谷机的产量也在不断攀升。这说明当时苏联(   )
    A、国民经济比例没有失调 B、工业化促进农业机械化 C、计划经济利于农业发展 D、集体化促进农业机械化
  • 2、公元前22-公元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由此可知( )
    A、信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信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 C、信贷便利了交换成为财富的象征 D、世界主要文明区域早已出现信贷
  • 3、“发现美洲”等于发现了美食天堂。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 4、下图是康熙命人在宋代《耕织图》的基础上绘成的《御制耕织图》。图以江南农村生产为题材,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册页前有康熙亲题序一篇。《御制耕织图》的创作反映了( )

    A、文化专制渗透到艺术领域 B、统治者对农本思想的传承 C、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古代现实主义绘画受推崇
  • 5、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贬值30%,其后英国联合自治领、殖民地和一些与英镑关系密切的国家率先组成英镑集团。美国和法国在1934年也分别构建了美元集团和法郎集团,三者之间形成彼此抗衡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  )
    A、加剧了世界性贸易危机 B、具有鲜明的霸权主义色彩 C、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 D、使世界货币体系彻底崩溃
  • 6、1802年至1803年,德意志艺术家格德在游历不列颠岛的伯明翰和什鲁斯伯里时,感叹方圆数英里“冒着火光的山川”像“喷火的火山”一样映红了地平线,“被煤炭闪耀的火光映衬得如此绚丽,使人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火与锻冶之神伍尔坎的工场!”这段艺术描写(  )
    A、讴歌了工业化时代的恢宏气象 B、说明工业革命激发了艺术灵感 C、旨在使人们关注工业污染问题 D、隐含对手工锻冶业衰落的惋惜
  • 7、1978—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实施了近70个无偿的粮食援助项目,总金额达9.25亿美元,有400多个县的3500万贫困人口因此受益。2005年,中国对外援助粮食共计57.7万吨,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这一变化表明( )
    A、世界各国对中国粮食的依赖程度加深 B、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农业强国与出口大国行列 C、中国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能力增强 D、世界粮食计划署是中国实现脱贫的中坚力量
  • 8、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遇上大饥荒,欲开仓赈济。被人以无朝廷批文,无法动用官仓粮食为由劝阻。郑板桥则回复道:“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遣,我任之!”毅然决定开仓放粮。这折射出清代(    )
    A、政府注重发挥地方的能动性 B、社会救济程序存在的弊端 C、社会赈灾救济机制刻板僵化 D、赈济灾荒完全由政府承担
  • 9、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西汉州刺史与明朝监察御史 B、唐朝政事堂与宋朝中书门下 C、宋朝知州与元朝行中书省 D、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
  • 10、《魏书》载:“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杂)官,一同四姓(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   )
    A、平息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借助宗法观念整顿社会风俗 C、清除了封建政治统治祸根 D、参照门阀制度吸取政治经验
  • 11、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旨在( )
    A、探索更高效的选拔人才机制 B、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C、加速儒学向基层传播的速度 D、逐渐消解地方郡国并行制度
  • 12、秦灭六国后南征百粤,军队在湘桂两省边境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三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据此可知灵渠( )
    A、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便于中央加强对岭南统治 C、完全阻绝两广的割据独立 D、使岭南地区成为天府之国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国有丰富的文化遗存,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的许多地区,绝非“外来”,亦非局限于黄河流域,也说明中国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点的、多元的,似繁星点点,广布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

    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部分)

    考古发现

    基本介绍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共发掘墓葬620余座,发掘的墓葬时代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反映了黔中地区古代文化进程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

    遗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在中原地区影响之下传入与发展的历史事实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州桥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宏大的历史场景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为温州作为龙泉瓷大规模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重要实证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考古新发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对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国家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物质基础,谱写出新中国史册上伟大而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二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的部署,即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西部大开发实行国家可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西部大开发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赵立《“三线建设”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比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三线建设相比,西部大开发的不同,并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意义。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8月,中共成立了以上海为总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下半年至1922年年初,由于各地劳动组合书记部分部的出色工作,各区工业和交通中心都建立起强大的工会组织,如上海机器工会、汉口租界人力车夫工会、湖南劳工会、华南的广东全省土木建筑工会等。通过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工人群众的觉悟都有较大的提高,于是罢工斗争随之频频发生,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全国各工会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劳动大会于1922年5月1—6日在广州举行。大会以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又发起了劳动立法运动,这使罢工高潮在全国普遍地展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由于有了大革命失败的切身痛感,在革命斗争方式上,中共的转变是很迅速的。面对国民党的野蛮屠杀政策,中共“以牙还牙”。“八七会议”要求全党举行城市武装起义、农村暴动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城市武装起义很难搞起来,唯一取得短暂胜利的城市起义(广州起义),在三天之后便被镇压下去了。农村暴动却在许多省都搞了起来,但起义的目标仍旧是进攻和夺取城市。从起义的直接目标来看,它们也遭到了挫折和失败。在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之后,或在农村暴动进攻城市失败后,保存下来的起义队伍被迫转移到农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从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中得出的启示。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武六年(30年)六月,光武帝下诏:“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当年就裁并了400多个县,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次年三月,光武帝又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驾兵车的士兵)、骑士、材官(供差遣的低级武官)、楼船士(水兵)及军假吏(临时职务的军吏),令还复民伍(复员为编户齐民)。”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精兵简政。建武六年十二月,光武帝还曾下诏说:“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汉景帝时)旧制。”光武帝之子汉明帝继位后,“遵奉建武之教,有加而无改……故吏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

    材料二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鉴于“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隋文帝、隋唐帝统治时期)”“民少吏多”“乃命所司大加并省”,从而为裁减地方官员做准备。他对房玄龄等大臣说:“致理之本,惟在于审(意为精简)。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在唐太宗“务省官员”的思想主导下,中央机构官员由2000余人裁减为643人。唐太宗还规定:从此以后,倘若有乐工及从事杂务的人,技艺超过同类人的,只能格外奖赏钱帛,决不能超授官爵;对“宗亲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年老及耄或积病智昏”的官员,就安置他们退休,以免“久妨贤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崇政《精兵简政与官冗吏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光武帝“精兵简政”的背景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汉光武帝,唐太宗精简官员做法的进步之处。
  • 17、1997年1月24日至5月6日,福建莆田湄洲妈祖祖庙的妈祖金身应邀赴台巡游102天,游历19个市县,驻跸35个妈祖庙,接受台湾妈祖信众100万人次的朝拜,台胞称之为“千年走一回”的世纪之行。这说明( )
    A、两岸都遵循一个中国原则 B、台湾民众认同“一国两制” C、民间信仰交流密切两岸关系 D、两岸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
  • 18、下图所示反映了我国1985-2007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情况。这一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B、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C、中国外贸长期出超 D、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
  • 19、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出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府作为基层政权、普遍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等规定。这些规定( )
    A、丰富了我国基层民主的形式 B、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C、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D、表明“依法治国”理念得到贯彻
  • 20、下表所示为1956-1958年中国拍摄的电影题材及主要作品。这主要得益于( )

    题材

    代表作

    革命战争

    《董存瑞》《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

    《神秘的伴侣》《情长谊深》《女篮五号》

    少数民族

    《哈森与加米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

    历史人物传记

    《李时珍》《宋景诗》

    名著改编

    《家》《祝福》

    资本家生活

    《不夜城》

    讽刺喜剧

    《新局长到来之前》

    A、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文艺为人民服务口号的提出 D、“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
上一页 697 698 699 700 70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