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关于古希腊经济怎么定性,在西方学术界,长期存在着古希腊是以工商业为主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蓝色文明,与大河流域那些黑土文明、黄土文明形成强烈的对照的观点。但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对文本史料的重新审视,对旧观点的深刻反思和验证,得出一个普遍的重新认识: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古人最基本的财产形式。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正确的是( )
    A、人类认知随着时间推移而深入 B、应重新研究史料推翻传统观点 C、最新的史料才能丰富历史研究 D、历史认知常在否定中得到发展
  • 2、北纬30°线附近产生了许多文明,不同文明区域的民居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 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对图中标识区域的民居叙述错误的是( )

    ①建筑特征为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②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砖块建造房屋

    ③房屋多用泥和木材修建,具有防晒保温功能④住宅的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3、1896年,盛宣怀在上奏《请设银行片》中说:“拟请简派大臣,遴选各省公正殷实之绅商,举为总董,号召华商,招集股本五百万两,在京都、上海设立中国银行,其余各省会、各口岸,以次添设分行,照泰西商例,悉由商董自行经理。”1897年5月,中国近代第一家华商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成立。据此可知,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 )
    A、是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适应了工商业者股票交易的需要 C、反映近代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D、改变了官僚机构对金融业的控制
  • 4、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交通大动脉以及无数个“毛细血管"连成高等的经济生命体。依据材料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交通运输推动世界市场的成熟 B、欧洲经济步入资本输出的时代 C、欧美国家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 D、18世纪的英国己步入铁路时代
  • 5、《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 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下列关于“商业镇”的说法合理的是( )
    A、两宋时期商业镇出现专业分工 B、具有政治、军事、宗教等功能 C、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保障 D、随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而产生
  • 6、《宋书·地理志》:“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这反映了( )
    A、郡县制流传的时间比较长 B、郡县制管理的实际执行比较复杂 C、官方史书对地方郡县的记载比较模糊 D、地方行政区划变动比较频繁
  • 7、二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然而,战后仅仅10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远远超出二战以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些国家发展经济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将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C、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以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D、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以扩大企业自主权
  • 8、在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领主除了在庄园里行使经济特权外,还对于自己领地上的人民享有司法权。庄园中的农民和农奴,遇有纠纷只能在庄园法庭进行诉讼。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庄园的司法权逐渐削弱,最终丧失了司法权。这种转变表明( )
    A、领主和管家放弃主持庄园法庭 B、教会法成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C、民族国家的兴起加强司法统一 D、庄园是中世纪西欧主要基层单位
  • 9、某地区有方便的水陆交通,是通往四方的大十字路口:往北,可以进入高加索;往西,可以通往中欧;往东,可以到伊朗和印度;往南则是阿拉伯半岛。下列属于该地区文化成就的是( )

    ①创造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②创造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③发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④创造从1到9的数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10、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制定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其主要内容为“四苗防六病”,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等疾病的免疫。1992年又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畴。这表明( )
    A、基础计划免疫实行确保了儿童健康 B、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 C、我国已建立了完备的医疗卫生体系 D、疫苗的普及得益于计划经济的完善
  • 11、美国记者斯诺谈及中国近代某一政权建设时感叹:“在没有港口、没有码头、没有铁路的山林里建立起一个共和国,这是建国中的奇迹。”关于这一政权,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②实行“三三制”的民主原则

    ③选举毛泽东为临时政府主席 ④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2、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 13、如表所示是晚清财税税种占财政收入比重变化情况统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田赋

    盐课

    厘金

    关税

     

     

    岁入/两

    比重

    /%

     

     

    岁入/两

    比重/%

     

     

    岁入/两

    比重

    /%

     

     

    岁入/两

    比重

    /%

    1842

    29585722

    76

    4981845

    13

    4130455

     

     

    11

    1888

    33243347

    42

    7507128

    10

    13600733

    18

    23167892

     

     

    30

    1903

    37187788

    38

    13050000

    13

    16252692

    17

    30530699

     

     

    32

    1911

    48101346

    27

    46312355

    26

    43187097

    24

    43139287

     

     

    23

    (注:厘金是从清朝晚期开始至中华民国 1930 年代征收的一种地方商业税)

    A、田赋和盐课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 B、统一国境关税助推关税的发展 C、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 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 14、有学者说:“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这表明明朝( )
    A、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 B、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 C、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 D、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
  • 15、有史籍在介绍古代某机构时说:“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该史籍介绍的这一“机构”( )
    A、是设置于边境的地方行政机构 B、通过册封和朝贡方式实施控制 C、集军民、政教管理事务于一体 D、负责管理西藏、新疆等地事务
  • 16、宋代推行“乡贤治村”,鼓励致仕官员还乡后或担任宗族长老,或带头制订乡约,中国古代第一部成文乡约就是大儒吕大钧创立的《吕氏乡约》。这使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从内部化解地方官员无暇顾及的矛盾。宋代“乡贤治村”(    )
    A、化解了基层社会基本矛盾 B、强化了基层社会等级制度 C、加剧了地方政府冗官现象 D、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 17、公元前200年汉政府规定,民产子可免役两年;公元前189年又规定,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不嫁,须缴纳五倍算赋。据此推知,汉代立国之初( )
    A、人口政策朝令而夕改 B、奉行男尊女卑的儒家理念 C、社会劳动力严重稀缺 D、人头税的负担总体比较轻
  • 18、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江西万年县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稻谷遗存。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A、已开始饲养猪和狗 B、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世纪下半叶,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出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印花工艺是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创新。这种工艺是在吸收亚洲棉纺技术、美洲染料基础上的创新,也是得益于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特权、专利和版权的保护。1792 年至 1815 年间,欧洲大陆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动乱和经济动荡,造成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棉纺织业发展缓慢,而在同一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却飞速发展、不断出现技术革新。

    ——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期,流行了数十年的S型服装逐渐消退,紧身胸衣得到改良,女性服饰向自由的现代形态转变。30年代的服装以深色调和简单的款式为主,40年代为了节约材料和资源,服装设计受到严格限制,女性开始穿战时服装,男性开始穿制服。二战后,女性服饰更加随意、自由,年轻一代喜欢奇装异服,超短裙和牛仔装广泛流行。80、90年代服装设计更加多元化、国际化,中性服饰成为风潮。

    ——摘编自李当岐《西洋服装史》等

    材料三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体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9世纪初欧洲棉纺织业发展进程的特点,并分析英国棉纺织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30-40年代引起欧洲国家服装样式发生变化的重大事件,并分析二战后欧洲服饰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政府提出全球治理观的背景,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措施。
  •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认为一个像欧洲福利国家那样成熟且近于迟滞的社会形态会在数年的经济国际化之后就消失掉或者演变成一种完全与以往不同的东西,那这个前提就是错误的。体制的变革通常甚至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一种渐变成的变革出现的。除了社会和体制变革的长期性以及渐变性的本质,社会发展还总会不断遇到各种相互作用的原因,因而它或是发展进程变缓,或是发展方向改变,或是出现新的调整,或是发展进程停滞。

    ——沃尔夫冈·施特雷克《购买时间》

    材料二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

    ——梁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别简述两则材料的观点,并结合相关史料分别进行论证。

上一页 570 571 572 573 57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