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1988年4月,深圳第一家企业股票挂牌上市。到 1988 年年底,全国共有 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1990年11—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这反映了我国( )A、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B、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
-
2、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各族人民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要‘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生产力’。”此规定( )A、贯穿了改革创新的精神 B、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源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体现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
-
3、1954 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明确宣布,今后的政协是“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据此可知,人民政协的这一调整( )A、促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 B、体现了人民政协性质和任务的变化 C、源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D、表明人民政协已成为国家权力机关
-
4、1949年中国国民收入总额为358亿元,到1952年增至589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326亿元增加至1952年的461亿元。1950年至1952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34.8%。这些成就( )A、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B、扭转了工业比例失调局面 C、得益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 D、表明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
-
5、日记,书信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记、书信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并谈谈你的认识。 -
6、历史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灌溉技术使农业生产力极大提升,既有生产关系成为桎梏,公田抛荒、私田大量开垦的制度性矛盾大量出现。承认土地实际控制、废除使用限制、重新分配土地以及名田制等改革出现,引致土地私有化,支撑稳定的农业生产进而成为增强国家实力和实现军事扩张的基础。土地由封建领主世袭转向新型的封建地主私有。
——摘编自张秀智等《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改革逻辑》
材料二1992年7月,邓小平重申:“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变革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两个飞跃”的共同目标及各阶段目标。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20世纪头20年,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谷底”,是中国社会最困难的时候。
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就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摘编自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西汉初年的王,势力很大。王国官吏,除丞相外,都由王未任免,王国的封地,多者一百多城,少者有三四十城,汉初七个异姓王封地的总面积,比朝廷直辖的还要多……汉武帝实际上贯彻了当年贯谊的建议,规定诸王死后,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诸王子分割原来封地为列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简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以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举办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这表明当今中国( )A、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B、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C、推动国际经贸合作发展 D、引领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
10、1989年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期间,我国打破了体育比赛不以产品命名的先例,出现“沈阳啤酒杯柔道决赛”“百花杯击剑决赛”等企业冠名比赛项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 B、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渐完善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城乡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
-
11、上世纪50年代,一首电影插曲传唱大半个中国:“小燕子,穿花衣……,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这首儿歌可以用来研究( )A、“大跃进”运动 B、一化三改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
-
12、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接收”机构和“接收”官员每到一处,竞相抢夺金条、洋房、汽车等。“劫收”成为国民党失败的“催化剂”。材料观点接近于国民党败退原因研究中的( )A、“内斗论” B、“民心向背论” C、“腐败论” D、“经济崩溃论”
-
13、1943年,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综合报道战果》记载,“敌大半为中共军……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这从侧面说明( )A、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B、日方客观分析对华侵略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相互配合 D、正面战场取得突出战果
-
14、1928年,井冈山茅坪八角楼的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他分析指出:“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该文章( )A、总结了大革命失败教训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驳斥了中国革命速胜论 D、指明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
-
15、1918年12月14日,顾维钧抵达巴黎。在回忆录中,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对和会的期望,“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顾维钧的期望是基于中国( )A、五四运动的正义要求 B、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和会 C、抑制了日本在华势力 D、收回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
16、1924年10月,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深恶痛绝,他在致蒋介石的信中声言:“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所以,孙中山进行了( )A、国共合作 B、护国战争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
-
17、辛亥革命期间,上海成立51个妇女社团.她们提出要像男子一般,尽国民天职.享国民权利,争做“女国民”。这种现象反映了( )A、女性社会参与意识增强 B、女性地位普遍提高 C、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
18、下面是一位同学整理的清朝加强边疆治理措施的示意图(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中▲处应该填入的是( )A、设立奴儿干都司 B、签订《尼布楚条约》 C、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D、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
19、南宋学者叶适对北宋初期的政治评价说:“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周到),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他认为宋初制度( )A、造成了重文轻武的氛围 B、提高了宋朝行政效率 C、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D、通过分权加强了君权
-
20、隋唐大一统政权需要大量职业化官僚来治理国家,必然要求改变重军功、轻文教的旧的选举制度,改变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此统治者实行了(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