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图所示战役

    ①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②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③为民族工业内迁赢得了时间④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典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1937年5月,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民主共和国所包含的成分中应该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切国内统一民族和民主革命党的分子。这
    A、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B、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D、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
  • 3、民国20年,国币100元,平均约合日金45元。而在民国23年,国币100元,平均约合日金113元。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将大量农产品倾销中国市场,中国农产品价格日跌,农民购买能力锐减。由此可知,中国农民购买力锐减是因为
    A、日本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未惠及农业 C、国民政府滥印纸币、通货膨胀 D、汇价变化和日本农产品的倾销
  • 4、近代外交家顾维钧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对我,对代表团全体,对中国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中国的缺席必将使和会,使法国外交界,甚至使整个世界为之愕然……”“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观点来看,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转折点”的含义是(       )
    A、促进了伟大的民族觉醒和民族救亡运动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爱国学生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 D、中国摆脱了屈辱外交的历史
  • 5、民国初年,建立党社发表政治要求与见解的做法大受欢迎。据统计“仅上海、苏州、南京、广州、武汉、天津、北京七地,从1911年10月至1913年4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先后成立的党社共计386个,其中政党与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社团271个。”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A、彻底改变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 B、开创了近代政党政治的先河 C、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6、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 7、有位同学在研究抗日战争史时,看到一段史料记载:有些官兵愤怒而沉痛地说,“东北军应到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来个你死我活,怎能在周秦汉唐的故地与红军自相残杀?”史料中的“白山黑水之间”是指(     )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九一八事变后的陕西地区 C、华北事变后的中原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 8、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割据混战。当时军阀割据混战的实质是(     )
    A、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B、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手段 C、争夺国家权力 D、抢夺更多财物
  • 9、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依据学者观点,“觉醒”应该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 10、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天朝上国”的观念发生变化 C、华夷之辨观念顽固存在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11、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孙中山将《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分发同志,鼓动反清革命。这说明《明夷待访录》(     )。
    A、代表了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B、提出了推翻清朝统治 C、实质是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 D、对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12、一同学绘制了中国某一时期的朝代结构图,请判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

    A、社会大变革与民族认同的形成 B、文化多元与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专制强化与社会停滞
  • 13、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责备群臣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旧服),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反映出当时北魏(  )
    A、社会矛盾尖锐 B、妇女社会地位较高 C、民族交流频繁 D、传统习俗影响深刻
  • 14、春秋战国时,有儒者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
    A、无为而治 B、礼法并用 C、以民为本 D、严刑峻法
  • 15、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 B、中华文明起源的渐进性 C、中华文明起源的先进性 D、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 16、中华文化从传统步入现代,兼收并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作道德的最高标准,他希望重塑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

    戊戌维新运动

    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20世纪前期

    新文化运动

    具有新思想的学者主张调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等

    材料三:说它是失败了,这同前面所说的是不是自相矛盾?不是。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

    ——摘编自雷颐《“中国农村派”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及其背景。请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产生的最深远影响。
    (3)、结合所学,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材料三中的“革命”。
  • 17、如图为1978—2010年我国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的统计情况(单位:%)。对图中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基本实现 B、工业化永远是经济增长主动力 C、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世界潮流 D、我国农业生产总量持续地走低
  • 18、如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这里的“某一时期”最可能是指(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A、抗战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过渡时期 D、文革时期
  • 19、罗斯福曾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向中东,联合德国夹攻,在近东会师,隔离俄国,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中国支援了二战各个战场的军事行动 B、罗斯福夸大了中国对二战结局的影响 C、中国抗战为二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D、罗斯福强调了中美加强合作的重要性
  • 20、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四项保证: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在特区内实行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反映了
    A、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围剿被迫妥协 B、共产党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受挫 C、中国共产党适时修正自己的政策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起来
上一页 135 136 137 138 1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