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所示电解装置中,通电后石墨电极Ⅱ上有生成,逐渐溶解,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a极电势低于b极电势 B、交换膜c为质子交换膜 C、随着电解的进行,溶液浓度变小 D、当完全溶解时,外电路中通过电子
-
2、我国科学家合成了富集的非碳导热材料立方氮化硼晶体,晶胞参数为 , 晶胞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和互为同素异形体 B、该晶体的化学式为 C、该晶胞中含有配位键,提供空轨道的原子是B原子 D、该晶体中N原子和B原子的最近距离为
-
3、将与、溶液混合,发生反应:。已知混合溶液中的初始浓度相同,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的脱除率与的初始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反应中为氧化剂 C、的键角小于的键角 D、a点小于b点
-
4、根据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加饱和(NH4)2SO4溶液
溶液变浑浊,再加水浑浊消失
说明蛋白质发生了盐析
B
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甲苯,振荡
溶液紫色褪去
甲苯同系物均有此性质
C
在坩埚中加入 , 加热一段时间,在干燥器中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
质量为
加热后坩埚内固体为和混合物
D
在试管中加入溶液,再加5滴稀溶液,混匀后加入乙醛,加热
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乙醛没有还原性
A、A B、B C、C D、D -
5、短周期主族元素R、X、Y、M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为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M与Y元素不同周期且M原子的核外未成对电子数为1,由R、X、Y、M组成的物质结构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的模型为四面体形 B、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C、该化合物中X原子最外层均满足结构 D、图示结构式中X原子的杂化方式有两种
-
6、脱落酸(X)是一种抑制生长的植物激素,常用于植物组织分化、培养实验,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X的说法错误的是( )A、X中含氧官能团有三种 B、每个X分子中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 C、X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 D、最多消耗
-
7、对于下列实验,能正确描述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金属与溶液反应: B、将粉末浸没在足量的蓝矾溶液中: C、向溶液中通入: D、(弱酸)与酸性溶液反应:
-
8、一种工业制备无水氯化镁的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沉镁”时可能发生反应: B、在实验室中“煅烧”时使用的仪器为坩埚,同时需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C、“氯化”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加的反应 D、不可以通过直接灼烧晶体的方法得到无水固体 -
9、下列各组物质分离提纯方法及依据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分离提纯方法
依据
A
过滤法除去溴苯中混有的苯
溶解度不同
B
加热法除去固体中的
热稳定性不同
C
饱和食盐水洗气法除去中的
物质溶解性不同
D
加热法除去中的
热稳定性不同
A、A B、B C、C D、D -
10、用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的甲酸溶液中氢离子数目为 B、乙烷中含有杂化的原子数目为 C、分子中含极性键数目一定是 D、标准状况下,中键的数目为
-
11、实验是化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用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B、在中和热测定的实验中,做三次平行实验最少要使用6次温度计 C、进行焰色试验时,可用玻璃棒替代铂丝 D、称取固体配制溶液
-
12、化学用语可以表示反应过程,下列化学用语的表达错误的是( )A、硫化钠溶液和稀硝酸混合: B、常温下,溶液的 , 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平衡: C、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
D、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
-
1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醚的分子式: B、乙炔的结构简式: C、中子数为8的碳原子: D、丙烷的键线式:
-
14、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潜水器“奋斗者”号使用的碳纤维材料是有机高分子材料 B、古壁画使用铁红作红色颜料,是由于其在空气中性质稳定 C、海洋开发走向“深蓝时代”,大型舰船的底部常镶嵌锌块,以防止船体腐蚀 D、“天问一号”火星车的热控保温材料——纳米气凝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
15、某研究小组按下列路线合成药物库潘尼西(K).
已知:
回答下列问题:
(1)、化合物A的官能团名称是.(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A、B→C的反应只涉及加成反应、消去反应两步反应 B、在D→E的反应中的与作用与流程中的相同 C、K可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 D、流程中所涉及的有机物中有五种可与发生显色反应(3)、化合物D的结构简式是.(4)、写出的化学方程式.(5)、以、为原料合成有机物F.设计该合成路线(用流程图表示,无机试剂任选).
(6)、写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化合物C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①分子中除含有苯环不含其他环;
②谱和谱检测表明:分子中共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有
、 , 无羟基、氮氧键.
-
16、某学习小组利用相对密度法测定分子量,实验装置如图:
简要步骤如下:
步骤Ⅰ:利用上图装置获取纯净;
步骤Ⅱ:取一只洁净而干燥的锥形瓶(E),用合适的橡胶塞塞紧后在塞子上作上标记,用电子天平称量,质量:.用E收集.
集满后,在电子天平上称量,质量(+瓶+塞子):.
步骤Ⅲ:分子量的测定
依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
可得: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A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的纯净程度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关键.B、C、D装置是的净化装置,请按顺序选择最适当的试剂:.a.水 b.浓硫酸 c.无水氯化钙及玻璃纤维
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e.碱石灰及玻璃纤维
(3)、E没有设置防对流,能否收集到纯净 , 说明理由:.(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A、当装置B、C中有气泡时,即可以开始收集 B、即是锥形瓶的质量 C、对E进行称量时,应缓缓取出导管,再塞上橡胶塞至标记处,称量 D、通过对E反复称量,对比质量的变化,即可判断是否集满(5)、通过向锥形瓶装水至橡胶塞塞至的标记处,用托盘天平称量,质量(水+瓶+塞子): , 此时,水的质量远大于空气,可测定锥形瓶的体积:mL.若体积折算成标准状况,则(用、、的计算式表示,无需化简)。 -
17、丁二烯是生产丁苯橡胶、聚二烯橡胶等的基本原料.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的生产工艺涉及反应如下:
反应Ⅰ
反应Ⅱ
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反应Ⅱ的自发性并说明理由.(2)、在常压、催化剂作用下,投料按 , 并用水蒸气稀释;不同温度下反应相同时间后,测得丁烯的转化率与丁二烯、二氧化碳的选择性随温度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选择性:转化的中,生成或的的百分比).图1
①根据图1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温度的升高,平衡转化率逐渐增大
B.水蒸气可调节一定温度下反应物与产物的分压,提高丁烯的平衡转化率
C.较低温度条件下,反应Ⅰ速率大于反应Ⅱ的速率
D.320~580℃范围内,升温,的产率下降,产率升高
②温度高于440℃时,丁烯转化率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可能原因是.
(3)、文献显示,丁烯与反应也可制丁二烯,可分两步实现:反应Ⅲ
反应Ⅳ
600℃时,恒定总压0.10MPa、以起始物质的量均为1mol的、投料,达平衡时,测得和的转化率分别为80%、10%.600℃时,反应Ⅳ的平衡常数.
(4)、有人设计一种电解装置,用乙炔合成二丁烯的装置如图2.电解质溶液为溶液.①请写出生成的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②用溶液吸收阳极逸出的气体再生电解质溶液。不考虑气体溶解残留.当电路中转移时,计算再生液的。(已知的电离常数 , )
-
18、氯及其部分化合物相关转化如下.
请回答:
(1)、常温下,与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下列有关流程中的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A、工业上采用软锰矿(主要成分是)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制备 B、混合物A、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可为5:1 C、若C中的各原子最外层均达8电子稳定结构,C确定为 D、具有强氧化性,用作自来水的消毒剂(3)、与浓硫酸反应可得(): , 利用减压蒸馏分离.试解释高氯酸比硫酸易从体系中分离的原因(从结构角度分析):.在液态时为双聚体,请写出的结构式:.
(4)、通过分析,M分子中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原子.与经过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两步生成M和D,写出总反应化学方程式:。设计实验检验D:。 -
19、碳、硅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回答:(1)、基态硅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2)、与碳的氢化物类似,硅元素的氢化物硅烷的通式为:SinH2n+2。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
A、Si3H8没有同分异构体 B、Si-Si键能比C-C键能小,故热稳定性:SinH2n+2<CnH2n+2 C、SinH2n+2中Si原子杂化方式均为sp3 D、SinH2n+2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气(3)、硅酸盐是地壳中的主要成分。硅酸盐的最简单阴离子为 , 为硅氧四面体,结构如图1。在溶液中形成的分子形态脱水易形成凝胶状的固体物质—硅胶.硅胶继续脱水,形成了共用氧原子的硅氧四面体骨架—SiO2(硅石)。联系相关信息,解释硅胶转变为硅石后,硬度变大的原因:。(4)、石墨与金属钾反应生成钾的石墨插层化合物KCx: , KCx晶胞结构如图2(碳原子省略),如图3是晶胞沿y轴方向的投影。①x=。
②若石墨层内的大π键可表示为(上标表示电子总数,下标表示轨道数),则平均每个KCx单元中的大π键可表示为(用具体的数据表示)。
③KCx中,石墨层间,每个钾离子相距最近且等距的钾离子有个。
-
20、探究硫元素及常见含硫物质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溶液加入溶液,振荡
出现乳白色浑浊,产生气体
生成硫单质,不能证明有氧化性
B
将铜丝放入浓硫酸中,加热
开始时铜丝表面变黑,产生无色气体,后黑色固体溶解
由氧化还原规律可知黑色固体一定是
C
久置于空气中的水溶液
出现乳白色浑浊
不稳定,易分解
D
0.5g硫粉和1.0g铁粉混合均匀,在石棉网上堆成条状,用灼热的玻璃棒接触混合粉末的一段
粉末呈红热状态,持续反应,冷却后得到黑色固体
硫粉与铁粉接触面积大,反应放热,生成黑色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