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氢能是清洁能源,硼氢化钠(NaBH4)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固体储氢材料。
    (1)、制硼氢化钠。将Na2B4O7、SiO2及金属Na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通入H2加热到360~370℃只生成NaBH4和Na2SiO3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测定硼氢化钠样品的纯度。准确称取干燥硼氢化钠样品1.200g,用NaOH溶液溶解后配制成100.0mL溶液。量取10.00mL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加入25.00mL0.2000mol/LKIO3溶液,充分反应后再加入适量KI,用足量稀硫酸酸化后,加入0.5000mol/LNa2S2O3标准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该标准液12.00mL。则样品中NaBH4质量分数为(写出计算过程)。

    已知:3NaBH4+4KIO3=3NaBO2+4KI+6H2O

    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

    I2+2Na2S2O3=2NaI+Na2S4O6

    (2)、制氢。NaBH4与水反应能获取氢气,该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①NaBH4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该反应在任意温度下均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②若用D2O代替H2O,则反应后生成氢气的化学式为

    (3)、硼氢化钠再生。制氢生成的另一产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常温时易以NaBO2形式结晶析出,NaBO2可再生为NaBH4。已知:

    反应I:NaBO2(s)+4H2(g)=NaBH4(s)+2H2O(1)     △G1=+320kJ/mol

    反应Ⅱ:H2(g)+12O2(g)=H2O(1)       △G2=-240kJ/mol

    反应Ⅲ:Mg(S)+12O2(g)=MgO(s)     △G3=-570kJ/mol

    △G的值只取决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以反应物不超过三种物质、产物不超过两种物质、氢原子利用率为100%为条件,写出一个表示NaBO2(s)再生为NaBH4(s)的方程式,并注明物质状态和△G:

  • 2、研究CaO对C-H2O体系制H2的影响,涉及主要反应如下:

    反应I:C(s)+H2O(g)=CO(g)+H2(g)     △H1>0

    反应II:CO(g)+H2O(g)=CO2(g)+H2(g)   △H2<0

    反应II:CaO(s)+CO2(g)=CaCO3(s)        △H3<0

    一定压强下,C-H2O-CaO体系达平衡后,如图示温度范围内C(s)已完全反应,CaCO3(s)在T1温度时完全分解。气相中CO、CO2和H2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线对应的物种为CO2 B、温度高于T1时,c线对应物种的物质的量分数逐渐升高 C、温度为T0时,向平衡体系中通入少量CO2 , 重新达平衡后c(CO2)将增大。 D、温度为T0时,平衡体系中气体总物质的量为4.0mol,则CaCO3(s)的物质的量为0.5mol
  • 3、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取5mL0.1mol/LKI溶液和1mL0.1mol/LFeCl3溶液充分反应后,再加2mLCCl4振荡、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少量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Fe3+与I-发生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B

    以Zn、Fe为电极,以酸化的3%NaCl溶液作电解质溶液,连接成原电池装置。过一段时间,从Fe电极区域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入2滴K3[Fe(CN)6]溶液,未出现蓝色沉淀

    Fe未被腐蚀

    C

    已知2NO2⇌N2O4 , 将盛有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烧瓶浸入冰水中,气体颜色变浅

    正反应活化能小于逆反应活化能

    D

    已知I3-⇌I2+I- , 向盛有KI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CCl4 , 振荡、静置后CCl4层显紫色

    KI3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A、A B、B C、C D、D
  • 4、某容器中只发生反应:aX(g)+bY(g)⇌cZ(g)。由下列图像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下,分别向体积不等的A、B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均通入1molX和1molY,tmin后X的转化率如图甲所示。若B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则A中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B、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X和Y,反应相同时间,X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图乙所示。则该反应的△H<0 C、其他条件相同,改变起始时X的物质的量,平衡时Z的体积分数变化如图丙所示。则平衡时Y的转化率:C<A<B D、其他条件相同,反应速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丁所示。则a+b<c
  • 5、一种采用电解和催化相结合的循环方式实现高效制H2和O2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Y的目的是补充H2O B、电极a连接电源正极 C、电极b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Br--6e-+3O2-=BrO3- D、催化阶段Z与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 6、相同温度下,向2L密闭容器中分别通入不同物质的量的NOCl(g),发生反应:2NOCl(g)⇌ 2NO(g)+Cl2(g),NOCl(g)起始物质的量与平衡转化率的关系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组别

    n起始(NOCl)/mol

    NOCl平衡转化率/%

    I

    2

    α

    m

    50

    n

    40

    A、m:n=16:45 B、若m<2,则α>50 C、组别I反应进行到2min时,测得NOCl的物质的量为1.8mol,2min内用Cl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Cl2)=0.05mol/(L·min) D、组别Ⅱ反应达平衡后,再通入0.5mmolNOCl和0.5mmolNO,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O、S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应用广泛。O2、Na2O2、H2O2是常用的氧化剂,C2H2的燃烧热为1299.6kJ·mol-1 , 氢氧燃料电池是最早实用化的燃料电池。O3可用于废水处理,pH约为8时,O3可将废水中的CN-氧化为N2。斜方硫、单斜硫是常见的两种单质。SO2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通过煅烧黄铁矿(主要成分:FeS2)制取。SO2在V2O5催化作用下与O2反应生成SO3.CaO可用于烟气(含N2、O2、CO2、SO2等)脱硫。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斜方硫、单斜硫互为同位素 B、CaO、Na2O2中阴、阳离子个数之比均为1:1 C、FeS2晶胞中与每个S22-距离最近且相等的Fe2+数目为8 D、H2O2分解生成H2O时,氧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不变
    (2)、下列化学反应表示正确的是
    A、CaO吸收SO2:CaO+SO2=CaSO4 B、碱性氢氧燃料电池正极反应式:O2+4e-+2H2O=4OH- C、乙炔的燃烧:C2H2(g)+52O2(g)=2CO2(g)+H2O(g)   △H=-1299.6kJ·mol-1 D、O3处理含CN-的碱性废水:5O3+2H++2CN-=5O2+N2+2CO2+H2O
    (3)、下列关于反应2SO2(g)+O2(g)ΔV2O52SO3(g)   △H<0的说法正确的是
    A、V2O5不改变该反应的焓变 B、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2v(SO3)=v(O2) C、升高温度时,平衡逆向移动,v减小,v增大 D、反应物所含化学键的键能总和大于生成物所含化学键的键能总和
  • 8、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在铁表面镀铜 B、用装置乙定量测定H2O2分解速率 C、用装置丙检验该条件下铁发生了吸氧腐蚀 D、用装置丁判断Na和水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 9、金云母的化学式为KMg3AlSi3O10Fx(OH)(2-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金属性:O<Si B、电离能:I1(Mg)<I1(Al) C、半径:r(Mg2+)<r(F-) D、碱性:KOH<Mg(OH)2
  • 10、工业合成尿素的反应原理为CO2+2NH3CO(NH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2为极性分子 B、NH3的电子式为 C、CO(NH2)2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D、H2O的空间结构为V形
  • 11、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太阳能光解水制H2能减少碳排放 B、研发新能源汽车能降低汽油柴油消耗 C、将钢铁闸门与电源正极相连能防止钢铁腐蚀 D、开发废电池综合利用技术能防止重金属污染
  • 12、苯达莫司汀是一种抗癌药物,其中一种合成苯达莫司汀中间体H的路线如图所示。

    已知:RCH=CHR'KMnO4/H+RCOOH+R'COOH

    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名称是
    (2)、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
    (3)、E的结构简式是 , C→D的反应类型是
    (4)、I是的同分异构体,I能发生银镜反应,和NaHCO3反应产生气体,I的结构可能有种,若分子中只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则符合条件的I的结构简式是
    (5)、利用以上路线和所学知识写出以和适当的无机试剂为原料制备有机物的合成路线
  • 13、化学上常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如下图所示装置是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化学式常用的装置,这种方法是电炉加热时用纯氧氧化管内样品,根据产物的质量确定有机物的组成。

    将有机化合物样品M置于氧气流中充分燃烧,实验测得:生成2.7g H2O和4.4g CO2 , 消耗氧气3.36L(标准状况下),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分液漏斗中盛放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C装置中CuO的作用是 , E装置中所盛放试剂的名称是
    (3)、有机物M的实验式是
    (4)、用质谱仪测定该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得到如图①所示质谱图,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 该物质的分子式是

    (5)、核磁共振氢谱能对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给出不同的峰值(信号),根据峰值(信号)可以确定分子中氢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例如:甲基氯甲基醚(ClCH2OCH3)有两种氢原子如图②。经测定,有机化合物M的核磁共振氢谱示意图如图③,则M的结构简式为

  • 14、“闭链烃”又称“环烃”。分子中有环状结构的烃,分脂环烃和芳香烃两类。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E.     F.

    (1)、上述物质的芳香烃中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
    (2)、G是高分子化合物,可由B合成,写出B→G的化学方程式
    (3)、鉴别A和F可以使用的试剂是
    (4)、下列关于烃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沸点:2,2-二甲基戊烷 > 正戊烷 > 新戊烷 > 2,3-二甲基丁烷 > 丙烷 B、甲苯与液溴在溴化铁催化作用下生成的一取代产物主要有: C、C5H10分子的同分异构体中属于烯烃的有5种(包含立体异构) D、同质量的物质燃烧耗O2量:甲烷 > 乙烷 > 乙烯 > 丙炔 > 甲苯 > 乙炔
    (5)、已知碳碳单键可以绕键轴自由旋转,如图结构简式所示的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分子中处于同一直线上碳原子有6个 B、分子中最多有14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C、该烃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共有4种 D、该烃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6)、已知: , 如果要合成所用的原始原料可以是___________。
    A、2,3-二甲基-1,3-戊二烯和乙炔 B、2-甲基-1,3-丁二烯和2-丁炔 C、2,3-二甲基-1,3-丁二烯和丙炔 D、1,3-戊二烯和2-丁炔
  • 15、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们各有不同的用途。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的名称为

    的名称为

    (2)、某芳香烃结构为 , 它一氯代物有种。
    (3)、分子式为C8H10的芳香烃,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该芳香烃的结构简式是
    (4)、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①乙醇、浓硫酸、乙酸共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1,3-丁二烯与氯气发生1,4加成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向稀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可生成白色沉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反应类型

  • 16、在WO3/SiO2催化作用下,丁烯发生催化歧化反应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机理描述的转化过程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将2-丁烯转化为1-丁烯 B、整个过程中W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C、有机物X为2-戊烯 D、存在σ键和π键的断裂及形成
  • 17、化合物Z是蜂胶的主要活性成分,可由X、Y制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分子不存在顺反异构体 B、Z与足量H2反应后的产物中存在3个手性碳原子 C、1molX在常温下与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2molNaOH D、X、Y、Z均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 18、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向1-氯丁烷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

    检验1-氯丁烷中氯元素

    B

    将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170℃,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中

    证明乙烯发生了加成反应

    C

    向乙醇中加入一小粒金属钠,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

    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D

    向3mL苯中加入1mL液溴,然后加入铁粉充分反应,气体经CCl4洗气后用湿润的pH试纸检验看是否变红

    苯能否发生取代反应

    A、A B、B C、C D、D
  • 19、“扑热息痛”又称对乙酰氨基酚。下列有关该物质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 B、遇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不能被氧化剂氧化 D、1mol该物质可消耗2molNaOH
  • 20、下列物质中均含杂质(括号中是杂质),除杂质方法不正确的是
    A、乙醇(水):加入足量生石灰,蒸馏 B、溴苯(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分液 C、乙醇(乙醛):加入新制氢氧化铜煮沸,过滤 D、乙酸乙酯(乙酸):饱和Na2CO3溶液,分液
上一页 119 120 121 122 1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