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甲、乙两车在同一停止线并排等待红灯,绿灯亮起后同时启动,其速度—时间图像分别为图中直线a和曲线b,由图可知(  )

    A、0t0时间内,两车距离先增大后减小 B、0t0时间内,两车位移相同 C、0t0时间内,b车加速度逐渐减小 D、0t0时间内,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
  • 2、一个质点正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固定的照相机对该质点进行闪光照相,闪光时间间隔为1s。分析照片得到的数据,发现质点在第1次、第2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2m , 在第4次、第5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8m , 由此可求得(  )
    A、第1次闪光时质点的速度 B、质点运动的总时间 C、从开始运动到第四次闪光时间内质点的位移 D、质点运动的初速度
  • 3、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B、从科学方法角度来说,物理学中引入“平均速度”概念运用了极限法 C、根据速度定义式v=ΔxΔt , 当Δt非常非常小时,ΔxΔ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微元法 D、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 4、下列关于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 B、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一定为正值 C、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相反 D、当物体的加速度不断减小时,其速度也一定不断减小
  • 5、如图甲,在力传感器下端悬挂一钩码。某同学手持该传感器,从站立状态下蹲,再从下蹲状态起立回到站立状态,此过程中手和上身保持相对静止。下蹲过程传感器受到的拉力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则起立过程传感器受到的拉力随时间变化情况可能是(  )

    A、 B、 C、 D、
  • 6、下列各图中的电场线,能正确描述两个等量同种点电荷电场的是(  )
    A、 B、 C、 D、
  • 7、第24届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在北京和张家口举行。如图所示,一位滑雪爱好者,人与装备在倾角为37°的雪坡上,以2 m/s的初速度沿斜坡匀加速直线滑下,5秒末速度达到22 m/s 。求:

    (1)滑雪者下滑的加速度;

    (2)滑雪者5秒内滑行的位移大小。

  • 8、下列说法中的“快”,指加速度较大的是(  )
    A、小轿车比大卡车启动得快 B、协和式客机能在18000米高空飞行得很快 C、乘汽车从烟台到济南,如果走高速公路能很快到达 D、汽车在紧急刹车的情况下,能够很快地停下来
  • 9、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为了保障百姓基本生活,许多快递公司推出了“无接触配送”,即用无人机配送快递(如图甲所示)。某次快递员操作无人机竖直向上由地面向10楼阳台配送快递,无人机和快递飞行过程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忽略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无人机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直线运动 B、t1~t2时间内,无人机处于悬停状态 C、t2~t3时间内,无人机的平均速度大于v12 D、t2~t3时间内,无人机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
  • 10、如图所示,A、B、C是三个物体同时同地开始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在时间t0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C两个物体做的都是曲线运动 B、A物体的路程比B物体的路程短 C、A、B、C三个物体平均速度相等 D、B物体做匀速运动,C物体做减速运动
  • 11、某种不导电溶液的相对介电常数εr与浓度Cm的关系曲线如图(a)所示,将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全部插入该溶液中,并与恒压电源,电流表等构成如图(b)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S后,若增加溶液浓度,则(  )

    A、电容器的电容增大 B、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场强度不变 C、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增大 D、溶液浓度降低过程中电流方向为M→N
  • 12、理想模型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物体加以理想化,质点是高中物理第一个理想化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研究战斗机如何飞行和调整飞行姿态时可以把战斗机看成质点 B、我国首列加长版动车组“复兴号”亮相总长度超过415m,在研究“复兴号”过2000m的铁路涵洞时,“复兴号”可看作质点 C、运动员在花样游泳比赛中可视为质点,运动员在艺术体操表演赛中不能视为质点 D、在研究嫦娥五号绕月球公转的运动轨迹时,嫦娥五号可看作质点
  • 13、如图所示,abcd是均匀媒质中x轴上的四个质点,相邻两点的间距依次为2m4m6m。一列简谐横波以2m/s的波速沿x轴正向传播,在t=0时刻到达质点a处,质点a由平衡位置开始竖直向下运动,t=9sa第一次到达最高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6s时刻波恰好传到质点d B、t=9s时刻质点c恰好到达最低点 C、6s<t<12s的时间间隔内质点c向上运动 D、当质点d向下运动时,质点b一定向上运动 E、t=11s时,质点a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是其振幅的一半
  • 14、关于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增加物体的内能,必须对物体做功或向它传递热量 B、对某物体做功,必定会使该物体的内能增加 C、可以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为功 D、不可能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 E、功转变为热的实际宏观过程是不可逆过程
  • 15、如图所示,一倾角θ=37°的固定斜面的底端安装一弹性挡板,静止在斜面上的两个小物块A、B质量分别为mA=0.1kgmB=0.4kg;两者之间安放了少量炸药,物块A与挡板的距离l=1.0m。某时刻,炸药发生爆炸,使A、B瞬间分离,两物块获得的动能之和为Ek=4.0J , A、B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75 , 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取g=10m/s2,sin37°=0.6 , A、B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碰撞均为弹性碰撞且碰撞时间极短,斜面足够长,求:

    (1)爆炸后瞬间A、B速度大小;

    (2)爆炸后经过多长时间,A、B再一次相碰;

    (3)从爆炸到A和B都静止的过程中,A、B与斜面由于摩擦而增加的内能。

       

  • 16、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的右侧有一个圆心在O点,半径r=0.2m的光滑圆弧形轨道,它与地面连接于A点,BC分别是轨道的最低和最高点,AO连线与竖直方向呈37°。一个小球(可视为质点)从P点静止释放,与正下方直杆上的三棱柱G碰撞,碰后速度方向水平向右,大小与碰前相同,小球恰好能在A点沿轨道切线进入轨道。已知P点与地面的高度H=0.5m , 小球质量m=0.2kg , 重力加速度g10m/s2sin37°=0.6

    (1)小球能否通过C点?若能,求出C点轨道对小球的弹力大小,若不能,说明理由;

    (2)求A点与P点的水平距离s

       

  • 17、某同学在家中做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他从学校实验室借来两只弹簧测力计,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在竖直墙面上贴一张白纸来记录弹簧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如图(a)将弹簧测力计A上端挂于固定点P , 下端用细线挂一水杯M,细线与水杯系于O点,记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

    ③如图(b)将另一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F1F2 , 并在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1)从图(a)中可得F=N

    (2)在步骤③中测得F1=5.4NF2=4.2N , 两个力的方向如图(c)所示,用5mm长度的线段表示1N的力,在图(c)中画出力F1F2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F'

    (3)合力F'=N , 若F'F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在实验允许的范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4)某次实验中,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下列解决办法合理的是

    A.保持OB水平,并使B的拉力适当增大

    B.减小水杯重力(或换用重力更小的重物)

    C.保持O点不动,使OBO点顺时针旋转合适的角度

    D.保持O点不动,使OBO点逆时针旋转合适的角度

  • 18、在探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实验中,所用器材有:灯泡L、量程恰当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直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键等,要求灯泡两端电压从0V开始变化。

    (1)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采用接法(填“分压”或“限流”)。

    (2)电路连接正确后,分别测得两只灯泡L1L2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a)中Ⅰ和Ⅱ所示,然后将灯泡L1L2与电池组、电流表(电动势和内阻均恒定,电流表阻值为1.0Ω)连成图(b)所示的电路,多次测量后得到通过L1L2的电流平均值分别为0.30A0.60A。由该曲线可知,电池组的电动势为V , 内阻为Ω(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19、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段绝缘粗糙区域AB , 该区域中的P点距A点较近。材料与形状完全相同的两个物块甲和乙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由AB逐渐减小,甲物块带正电荷,乙物块带等量的负电荷,图示空间中有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两物块在运动过程中电荷量保持不变.先让甲物块从A由静止释放滑到B。然后再让乙物块从B由静止释放滑到A。上述两过程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块经过P点时动能较小 B、甲物块从释放到P点比乙物块从释放到P点因摩擦产生的热量更少 C、甲物块在上述过程中获得的速度较大 D、甲物块在上述过程中所用时间较长
  • 20、一个足够长的轻质木板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木板上放质量分别为mA=1kgmB=2kg的A、B两物块,A、B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水平恒力F作用在A物块上,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10m/s2)。则(       )

       

    A、F=1.0N , 则物块、木板都静止不动 B、F=1.5N , 则A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1.0N C、F=4.0N , 则B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4.0N D、F=8.0N , 则B物块的加速度为1.0m/s2
上一页 430 431 432 433 4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