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台球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娱乐健身活动。如图,运动员采用“点杆”击球法(当球杆杆头接触母球的瞬间,迅速将杆抽回,母球离杆后与目标球发生对心正碰,视为弹性碰撞)击打母球,使得目标球被碰撞后经CD边反弹进入球洞A,这种进球方式被称为“翻袋”进球法。已知两球质量均为0.2kg,且可视为质点,球间距离为0.9m,目标球与CD挡壁间虚线距离为0.3m,目标球被CD挡壁反弹后向A球洞运动方向与AC挡壁间夹角为30°,AC=332m , 球与桌面间阻力为重力的13 , 不计球与挡壁碰撞过程中损失的动能,重力加速度g=10m/s2

    (1)求母球在桌面做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

    (2)若某次击打后母球获得的初速度为1m/s,且杆头与母球的接触时间为0.05s,求母球受到杆头的平均冲击力大小;

    (3)若击打后母球获得速度v0=5m/s , 求目标球被碰撞后的速度大小,并分析目标球能否进球洞A。

  • 2、工业测量中,常用充气的方法较精确地测量特殊容器的容积和检测密封性能.为测量某空香水瓶的容积,将该瓶与一带活塞的汽缸相连,汽缸和香水瓶内气体压强均为P0 , 汽缸内封闭气体体积为V0 , 推动活塞将汽缸内所有气体缓慢推入瓶中,测得此时瓶中气体压强为P,香水瓶导热性良好,环境温度保持不变.

    (1)求香水瓶容积V;

    (2)若密封程度合格标准为:在测定时间内,漏气质量小于原密封质量的1%视为合格.将该空香水瓶封装并静置较长一段时间,现使瓶内气体温度从300K升高到360K , 测得其压强由P变为1.15P , 试判断该瓶密封性能是否合格。

  • 3、“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受灾地区前,向受灾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通知目标区域从而实现预警。科研机构对波的特性展开研究,如图甲所示为研究过程中简谐波t=0时刻的波形图,M是此波上的一个质点,平衡位置处于x=4m处,图乙为质点M的振动图像,则(       )

    A、该列波的传播速度为2m/s B、该列波的传播方向沿x轴负向传播 C、质点M在9s内通过的路程为340cm D、质点M在2s内沿x轴运动了8m
  • 4、如图,有一套模拟远距离输电装置示意图,图中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电表为理想交流电表。升压变压器的输入端接电压恒定的交变电源,输电线的总电阻为r,降压变压器输出端接阻值相等的电阻R1R2 , 当开关S闭合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压表V1V2示数均变大 B、电流表A示数变大 C、交变电源输出功率增大 D、输电线的发热功率增大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汤姆生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的概念,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B、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了向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C、将核污染水放到大海进行稀释可以减缓放射线元素衰变 D、714N+24He817O+11H是聚变反应
  • 6、如图为静电除尘机理示意图,废气先经过一个机械过滤装置再进入静电除尘区,带负电的尘埃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集尘极迁移并沉积,以达到除尘目的.图中虚线为电场线(方向未标).不考虑尘埃在迁移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电量变化,则(  )

    A、电场线方向由放电极指向集尘极 B、图中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 C、尘埃在迁移过程中做匀变速运动 D、尘埃在迁移过程中电势能减小
  • 7、处理废弃卫星的方法之一是将报废的卫星推到更高的轨道——“墓地轨道”,这样它就远离正常卫星,继续围绕地球运行。我国实践21号卫星(SJ—21)曾经将一颗失效的北斗导航卫星从拥挤的地球同步轨道上拖拽到了“墓地轨道”上。拖拽过程如图所示,轨道1是同步轨道,轨道2是转移轨道,轨道3是墓地轨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卫星在轨道2上的周期小于24小时 B、卫星在轨道1上P点的速度小于在轨道2上P点的速度 C、卫星在轨道2上Q点的加速度大于在轨道3上Q点的加速度 D、卫星在轨道2上的机械能大于在轨道3上的机械能
  • 8、如图所示,一智能机械臂铁夹夹起一个金属小球后静止在空中,铁夹与球接触面保持竖直,则(  )

       

    A、小球受到的摩擦力与重力相同 B、铁夹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 C、若增大铁夹对小球的压力,小球受到的摩擦力变大 D、若铁夹带着小球水平加速移动,小球受到铁夹的作用力比静止时大
  • 9、图1和图2中曲线IIIIII分别描述了某物理量随分之间的距离变化的规律,r0为平衡位置。现有如下物理量:①分子势能,②分子间引力,③分子间斥力,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则曲线IIIIII对应的物理量分别是(  )

       

    A、①③② B、②④③ C、④①③ D、①④③
  • 10、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通过A、B两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先将A球从斜槽轨道上某点由静止释放,在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压痕,重复实验多次,记下平均落地点P;再把同样大小的B球放在斜槽轨道水平段的最右端,让A球仍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和B球相碰后,两球分别落在记录纸上的不同位置,重复实验多次,记下平均落地点M、N,图中O点为斜槽轨道水平段的最右端悬挂的重垂线所指位置。

    (1)、为完成此实验,以下所提供的器材中必需的是                    
    A、螺旋测微器 B、打点计时器 C、天平 D、秒表
    (2)、实验中需要满足的条件:轨道末端(填“必须水平”或“必须倾斜”);A球的质量必须(填“大小”、“等于”或“小于”)B球的质量。
    (3)、经测定,A、B两球的质量分别为mA=35g、mB=7g,小球落地点的位置距O点的距离如图乙所示。利用此次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计算碰撞前的总动量p与碰撞后的总动量p'的比值为(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若碰撞是弹性碰撞,还应满足的关系式为(用OM、OP、ON表示)。

  • 11、如图甲所示,小车的前端固定有力传感器,能测出小车所受的拉力,小车上固定遮光条,小车放在安装有定滑轮和两个光电门A、B的光滑轨道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小车与质量为m的重物相连,轨道放在水平桌面上,细线与轨道平行,滑轮质量、摩擦不计。

       

    (1)用游标卡尺测遮光条的宽度,如图乙所示,则遮光条的宽度d=mm

    (2)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测量小车、力传感器及遮光条的总质量为M,测量两光电门间的距离为L。

    ②由静止释放小车,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力传感器的示数为F,记录遮光条通过光电门A、B时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AtB及遮光条从A到B的时间为t。

    (3)实验过程中(填“需要”或“不需要”)满足M远大于m。

    (4)利用该装置验证动量定理的表达式为Ft=。(用字母M、d、tAtB表示)

  • 12、一质量为2kg的物块在合外力F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则(  )

    A、t=1s时物块的速率为1m/s B、t=2s时物块的动量大小为4kgm/s C、t=3s时物块的动量大小为5kgm/s D、t=4s时物块的速率为1m/s
  • 13、一质点做简谐振动,其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如图。由图可知(  )

    A、质点振动的频率是4Hz B、质点振动的振幅是4cm C、在t=3s时,质点的速度为最大 D、在t=4s时,质点所受的回复力为零
  • 14、如图甲所示,波源S1S2分别沿y轴方向振动形成两列简谐横波,分别向x轴正向和负向传播,S1S2振动图像分别如图乙、丙所示。当t=2.2s时,x=0处质点通过的路程为10cm,则(       )

    A、波速为2m/s B、x=1m处的质点最早出现振幅为10cm的波谷位置 C、t=2.6s时,x=0处的质点通过的路程为30cm D、t=10s后,两波源之间(不包括波源)有20个振动加强点
  • 15、如图所示,通电导线旁边同一平面有矩形线圈abcd,则(  )

    A、当线圈以dc边为轴转动时,无感应电流产生 B、若线圈在平面内上、下平动,无感应电流产生 C、若线圈向右平动,其中感应电流方向是a→b→c→d D、当线圈向左平动,其中感应电流方向是a→d→c→b
  • 16、如图所示,装置BO'O'可绕竖直轴OO'转动,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与两细线连接后分别系于BC两点,装置静止时细线AB水平,细线AC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 , 已知小球的质量m=1kg , 细线ACl=1mB点距C点的水平和竖直距离相等(重力加速度g10m/s2sin37°=35cos37°=45)

    (1)若装置匀速转动的角速度为ω1时,细线AB上的张力为零而细线AC与竖直方向夹角仍为37° , 求角速度ω1的大小;

    (2)若装置匀速转动的角速度ω2=503rad/s , 求细线AC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3)装置可以以不同的角速度匀速转动,试通过计算在坐标图中画出细线AC上张力T随角速度的平方ω2变化的关系图像。

  • 17、如图,倾角为37°的斜面与水平面相连,有一质量m=1kg的物块,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后恰好停在水平面上的C点,已知AB长1m,BC长0.4m。物块与各接触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且不计物块在B点的能量损失。g取10m/s2sin37°=0.6cos37°=0.8。求:

    (1)物块与接触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若从A点开始施加F=30N竖直向下的恒力作用,到达斜面底端时立即撤去F,求物块运动的总时间;

    (3)若改变(2)中竖直向下恒力F的大小,求物块运动的最短时间。

  • 18、如图为某景观水车模型,水从槽口水平流出,某时刻正好垂直落在与水平面成30°角的轮叶边缘上,轮叶在水流不断冲击下转动,稳定时轮叶边缘线速度与水流冲击的速度大小近似相等。已知槽口到水车轴O所在的水平面距离为2R,水车轮轴到轮叶边缘的距离为R。(忽略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为g)。求:

    (1)水流的初速度v0的大小;

    (2)稳定时轮叶转动的角速度ω

    (3)轮叶边缘上质量为m的钉子,随水车转动到与水平轴O等高的P点时,水车对钉子作用力F的大小。

  • 19、为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小鲁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如图甲,在相距为D的两根竖直杆之间用一根长为L的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打结)一物体C,在绳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拉力传感器P和Q,保持P、Q的位置不变,且Q高于P,不计拉力传感器的重力。改变悬挂点C到P点的距离PC¯(不相对滑动),测得两传感器的拉力大小随PC¯的变化图像如图乙中Ⅰ、Ⅱ图线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C点的轨迹在一个上(选填“圆”“抛物线”或“椭圆”)。
    (2)、图线Ⅰ表示的是处传感器的拉力(选填“P”或“Q”)。
    (3)、根据图像可求得交点的纵坐标为N,物体的重力为(用图中传感器的读数,及绳长L和两杆间距D表示)。
  • 20、如图甲所示是用轻杆、小球和硬纸板等制作而成的一个简易加速度计,可以粗略测量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在轻杆上端装上转轴,固定于竖直纸板上的O点,轻杆下端固定一小球,杆可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将此装置固定于运动物体上,当物体向右加速(减速)运动时,杆便向左(向右)摆动。忽略摩擦及空气阻力。

    为了制作加速度计的刻度盘,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操作:

    (1)让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利用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频率为50Hz)打出的纸带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中得到一条较理想的纸带,如图乙所示。在纸带上取7个连续计时点。根据数据求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后还应测量的物理量是。(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

    A.小球的质量m     B.轻杆的长度L       C.轻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     D.小球的直径d

    (3)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与上述所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为。(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上一页 1259 1260 1261 1262 126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