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些国家的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别制定了死亡加速度为5000m/s2 , 以警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那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达到这一数值。试问:

    (1)一辆以30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在一次事故中撞向停在路上的大货车上,设大货车没有被撞动,汽车与大货车的碰撞时间为2×103s , 汽车驾驶员是否有生命危险?

    (2)若汽车内装有安全气囊,缓冲时间为0.1s , 汽车驾驶员是否有生命危险?

  • 2、同学们劳逸结合,周末去滑冰场滑冰。如图所示,甲同学静立在水平光滑冰面上,乙同学以大小v0=10m/s的恒定速度向右滑出,到达甲同学所在位置将甲同学向右推出,推出后甲同学的速度大小v1=8m/s、方向向右,乙同学的速度大小v2=2m/s、方向向左。已知两同学接触的时间t=0.4s , 求:

    (1)、两同学接触的过程中甲同学的平均加速度a1
    (2)、两同学接触的过程中乙同学的平均加速度a2
  • 3、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位置沿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对甲、乙两车运动情况的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乙车运动的加速度大于甲车运动的加速度 B、在t=1 s时刻,乙车刚运动,此时两车相距最远 C、在t=2 s时刻,甲、乙两车相距最远 D、在t=2 s时刻,甲、乙两车相遇
  • 4、如图所示,甲、乙两车同时由静止从A点出发,沿直线AC运动.甲以加速度a3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到达C点时的速度为v.乙以加速度a1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到达B点后做加速度为a2的匀加速运动,到达C点时的速度也为v.若a1≠a2≠a3 , 则

    A、甲、乙不可能同时由A到达C B、甲一定先由A到达C C、乙一定先由A到达C D、若a1>a3 , 则乙一定先由A到达C
  • 5、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1s末的速度是6m/s,第2s内的平均速度是8m/s,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零时刻的速度是3m/s B、物体的加速度是4m/s2 C、任何1s内的速度变化都是2m/s D、第1s内的平均速度是4m/s
  • 6、将一个物体在t=0时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t=0.8s时物体的速度大小变为8m/s(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体一定是在t=3.2s时回到抛出点 B、t=0.8s时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向下 C、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是20m/s D、t=0.8s时物体一定在初始位置的下方
  • 7、直角三角形ABC中,AB⊥BC,C=30° , BC边长为2cm,匀强电场平行于平面ABC,将电荷量为6×106C的点电荷从A点移至B点,克服静电力做功2.4×105J , 再将此点电荷从B点移至C点,静电力做功2.4×105J , 则:

    (1)、若φB=0 , 则φA等于多少?
    (2)、A、C间的电势差UAC为多少?
    (3)、求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及方向。
  • 8、如图所示,A、B、C为匀强电场中的三个点,电场的方向与ABC所在的平面平行,ABACACB=30°。将电荷量q=1.0×109C的点电荷从A点移动到B 点,静电力做功WAB=2.0×108J , 将该电荷从B点移动到C点,电势能场加了4.0×108J。设C点的电势φC=0 , A、B的距离L=4cm , 求:

    (1)、A、B两点的电势φAφB
    (2)、电场强度E的大小。
  • 9、如图所示,在真空中的О点放一个点电荷Q=+1.0×109C , 直线MN通过О点,OM的距离r=0.30m,M点放一个试探电荷q=1.0×1010C , (k=9.0×109N·m2/C2)求:

    (1)、q在M点受到的电场力大小;
    (2)、M点的电场场强大小;
    (3)、只移走q后M点的电场场强大小;
    (4)、带负电的q在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M、N两点的电势能哪点大,电势哪点高?
  • 10、如图,A、B是水平面上带电荷量均为+q的固定点电荷,A、B间距离为L,在A、B连线的中点O有一固定竖直杆OD,一根绝缘细线一端系在杆上的D点,另一端连接一带电小球C,小球C的质量为m。小球C静止在水平面上且对水平面的压力为0,三角形ABC为等腰三角形,ACB=120°DCO=60°sin60°=3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不计小球的大小,静电力常量为k,求:

    (1)、AB两点电荷在小球C处产生的合场强大小;
    (2)、小球C所带电荷量的大小。
  • 11、一根长为L的丝线吊着一质量为m的带电量为q的小球静止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如图所示,丝线与竖直方向成37°角,(重力加速度为g   sin37°=0.6   cos37°=0.8),求:

    (1)、该静止小球带何种电;
    (2)、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的大小。
    (3)、若在某时刻将细线突然剪断,小球的瞬时加速度。
  • 12、如图1所示,AB是一对平行的金属板,在两板间加上一周期为T的交变电压UA板的电势UA=0B板的电势UB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现有一电子从A板上的小孔进入两板间的电场区内,设电子的初速度和重力的影响均可忽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电子在t=0时刻进入,它将一直向B板运动 B、若电子在t=0时刻进入,它可能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最后打在B板上 C、若电子在t=T8时刻进入,它可能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最后打在B板上, D、若电子在t=T4时刻进入,它可能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最后打在B板上
  • 13、图中的虚线为匀强电场中的三角形,且三角形与匀强电场平行,其中O=90°A=30°BO的长度为l。一带电荷量为q的正粒子由A移动到B的过程中,电场力对该粒子做功为零,由B移动到O的过程中,电场力对该粒子做功为W。图中的实线为粒子运动的轨迹,假设O点的电势为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匀强电场的场强为Wql B、B点的电势应为Wq C、OA两点间的电势差为Wq D、如果某一负粒子由 A点射入该匀强电场,其初速度方向为由A指向B , 则负粒子的轨迹可能为实线②
  • 14、如图所示,实线表示某静电场中的电场线,过M点的电场线是水平直线,虚线表示该电场中的一条竖直等势线,M、N、P是电场线上的点,Q是等势线上的点。一带正电的点电荷在M点由静止释放,仅在电场力作用下水平向右运动,则(   )

    A、点电荷一定向右做匀加速运动 B、点电荷在N点释放时的加速度比在P点释放时的加速度小 C、将一负点电荷从P点移到N点,电场力做正功 D、将一负点电荷从Q点沿等势线竖直向上射出,点电荷将沿等势线做直线运动
  • 15、如图所示,MN是点电荷电场中的一条直线,a、b是直线上两点,已知直线上a点的场强最大,大小为E,b点场强大小为12E,已知a、b间的距离为L,静电力常量为k,则场源电荷的电量为(  )

       

    A、2EL2k B、EL2k C、2EL2k D、EL22k
  • 16、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经3s到达最高点,空气阻力不计,g取10m/s2 , 则对上升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40m B、物体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30m/s,方向竖直向上 C、物体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3:2:1 D、物体在1s内、2s内、3s内的位移大小之比为5:8:9
  • 17、如甲图所示,两个物体A、B(均可视为质点)中间用劲度系数为20 N/m的轻质弹簧连接,静置于水平地面上,物体B与P点左侧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0.1,与P点右侧的摩擦可忽略不计。t = 0时刻开始,物体A受水平向右的拉力F,F与物体A的位移关系如乙图所示。1 s后撤去拉力F,此时物体B刚好开始运动,整个过程中物体A、B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如丙图所示。物体B质量为10 kg,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 = 10 m/s2。求:

    (1)、物体B刚开始运动时弹簧的形变量;
    (2)、t = 1 s时,物体A、B及弹簧系统的机械能;
    (3)、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物体A、B的速率。
  • 18、光滑水平面与内壁光滑的竖直半圆轨道在P点平滑连接,该半圆轨道半径大小为R。质量为m的A球以速度v(大小未知)从P点冲上半圆轨道,在Q点对半圆轨道的压力为其重力的11倍。如图所示,将B球静置于P点,A球仍以速度v向右运动,与B球发生弹性碰撞,碰后A、B两球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求:

    (1)、A球在Q点时的速度大小;
    (2)、B球的质量;
    (3)、B球沿半圆轨道运动的最大高度。
  • 19、如图所示,某人从平台上水平抛出一弹性球,与平台右侧固定的四分之一圆形轨道的A点发生碰撞,碰撞后弹性球恰能原路返回至此人手中。已知圆形轨道半径为5R,圆心O与A点连线跟竖直方向夹角为37°,弹性球抛出时离地高度为203R , 忽略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sin37°=0.6cos37°=0.8 , 求:

    (1)、弹性球抛出后运动到A点所用的时间;
    (2)、弹性球水平抛出时的速度大小。
  • 20、在用自由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质量为0.2kg的重锤拖着纸带下落,在此过程中,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在纸带上选取五个连续的点A、B、C、D、E,如图所示。其中O为重锤由静止开始下落时记录的点,各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是31.4mm、49.0mm、70.5mm、95.9mm、124.8mm。当地重力加速度g=9.8m/s2。本实验所用电源的频率f=50Hz

    (1)、纸带被释放瞬间的四种情况如图所示,其中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
    A、 B、 C、 D、
    (2)、打点计时器打下点D时,重锤下落的速度vD=m/s。(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从打下点O到打下点D的过程中,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小量ΔEp=J;重锤动能的增加量ΔEk=J。(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4)、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样的实验结论?
上一页 693 694 695 696 6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