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气体

    ①写出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 写出仪器a的名称 , 可用装置E收集氧气的原因是(写两点)。

    ②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验满的方法是在C对应的集气瓶口处放一

    (2)、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①将图装置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观察到红墨水左移,证明图中两种气体中,保温效果较差。

    ②“碳中和”中的“碳”是指。请你提出一条低碳生活的具体做法

  • 2、氨气(NH3)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目前,我国已形成氨气生产、应用等成熟产业链,氨气的应用分布如图。在食品工业生产中,常利用氨气熏蒸法降低食物中滋生的黄曲霉毒素的毒性,该方法是利用氨气与食物中的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NH3·H2O),一水合氨再与黄曲霉毒素反应,从而有效地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工业上主要是利用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氨气。氢气通过可再生能源转化得到的电能电解水后获得。现国内外工业上使用的合成氨气催化剂基本都是铁基催化剂,也有科研人员用三氧化钼和氧化钨等原料制作合成氨气催化剂。阅读分析,解决问题:

    (1)、写出一条氨气的物理性质:
    (2)、由图一可知,我国氨气应用在生产氮肥的占比是
    (3)、写出氨气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4)、氨气熏蒸法降低黄曲霉毒素毒性的原理是产生的与黄曲霉毒素反应。
    (5)、合成氨催化剂中除了含有氧化钨外,还含有(写一种即可)。
    (6)、根据文章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对”,错误的填“错”。

    ①从原料的来源看,合成氨气使用的原料氢气可以通过电解水获得

    ②氮气成本比氢气低廉,主要是因为其占空气总质量约78%

  • 3、

    燃料的变革预示着文明的进步,化学小组开展“燃料和燃烧”综合实践活动。

    任务一:认识古代“取火之法”

    《梦溪笔谈》中记载:“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聚一点,大如麻菽,着物则火发”;火折子的使用是拔开火折子的竹帽,燃芯上的物质接触到空气形成火星,对着燃芯吹气,燃芯复燃,如图1。

    (1)两者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分别是

    任务二:了解家用燃料变化的意义

    同学们查阅资料发现,充分燃烧1kg煤或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的SO2的质量如图2所示:

    (2)写出甲烷燃烧反应方程式

    (3)结合图中的信息分析家庭燃料从煤升级到天然气的原因

    任务三:调查燃料的合理使用

    (4)天然气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火焰呈黄色或橙色,则需要(填“调大”或“调小”)进风口。

  • 4、宇东在陕西博物馆参观国宝“鎏金铁芯钢龙”。该文物以铁铸造内芯,铁上包铜,外层染金(鎏金工艺是先将金溶解在汞中制成金汞齐液态合金,将金汞齐涂在器物表面,然后加热去汞,冷却后在器物表面形成金膜)。整个龙身飞扬舒展,反映唐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小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文物铸造过程没有利用铜的延展性 B、该文物所含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u>Fe>Cu C、加热去汞过程中汞原子发生改变 D、该文物现今依然金光闪耀,主要是金化学性质稳
    (2)、沛明查阅元素周期表,得到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A、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3.546,单位省略不写 B、一个银原子所包含的中子数约为71 C、一个金原子实际质量大于一个银原子实际质量 D、铜、银、金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古代火法炼铜的过程。反应流程如图1,元素化合价变化趋势如图2,其中正确的是

    A、元素a和元素d属于非金属元素 B、元素c能组成的单质只有一种 C、不管木炭过量,元素d最终化合价为+4 D、选这四种元素组合得到不少于5种氧化物
  • 5、为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设计实验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试管B应加入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 B、试管A、E和F对应的铁钉一段时间后生锈 C、对比试管E和F可说明食盐能加快铁钉生锈 D、对比试管A和C,可推知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
  •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过滤分离盐水中的难溶性杂质

    稀释浓硫酸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设计

    选项

    A

    B

    C

    D

    A、A B、B C、C D、D
  • 7、皓林同学在烹饪时发现,家中天然气气体复合检测仪屏幕如下图所示,结合表格信息,他最应该关注的物质是

    民用燃气

    天然气

    人工煤气

    液化石油气

    主要成分

    CH4

    CO、H2、CH4

    丙烷和丁烷

    爆炸下限(LEL)

    5%

    5%

    1.5%

    备注

    空气中CO达到30PPM以上,人可能产生头疼等不适症状

    A、CH4 B、O2 C、H2S D、CO
  • 8、劳动实践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可用化学知识解决。下列选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选项

    劳动中出现的问题

    解决方法

    A

    劳动工具生锈

    用稀硫酸可以除锈

    B

    菠菜叶片整体发黄

    可以施用钾肥

    C

    浇菜用的水中沙土太多

    用纱布进行过滤

    D

    土壤酸性过强

    用熟石灰进行中和

    A、A B、B C、C D、D
  • 9、将55gKNO3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对应KNO3的不饱和溶液 B、KNO3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减小 C、b和c两点对应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D、30℃时KNO3的溶解度为45.8g
  • 10、下列符合实验操作要求的是
    A、边称量KNO3固体边吃零食 B、直接用手触摸溶液感知温度变化 C、操作时穿实验服并戴护目镜 D、实验后将剩余废液倒入下水道
  • 11、均衡膳食能促进身体健康,在下列膳食搭配中,合理的选择是
    A、米饭、猪肉、鱼、鸡肉 B、米饭、瘦肉、鸡蛋、黄瓜、青菜 C、馒头、稀饭、鸡蛋、牛肉 D、玉米、白菜、青菜、萝卜
  • 12、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生石灰Ca(OH)2 B、氧化铁FeO C、纯碱Na2CO3 D、氯化铝AlCl2
  • 13、薄荷素油的有效成分之一是薄荷醇,化学式为C10H20O,可用作香水等的赋香剂,关于薄荷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B、属于氧化物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燃烧后产物中不可能有CO
  • 14、智慧化学兴趣小组尝试自制薄荷素油并使用了如图所示装置,以下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采摘薄荷叶 B、清洗薄荷叶 C、粉碎薄荷叶 D、蒸馏获得薄荷素油
  • 15、薄荷素油具有可燃性,以下适合在薄荷素油生产车间张贴的警示标识为
    A、 B、 C、 D、
  • 16、氢气是清洁能源。硼氢化钠(NaBH)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固体储氢材料,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化学方程式为NaBH4+2H2O=NaBO2+4H2↑。
    (1)、氢气被称为清洁能源的原因是
    (2)、某工厂生产燃料电池需要12t氢气,理论上需要NaBH4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17、学习了“常见的酸、碱、盐”后,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NaHCO3和NaOH的性质,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探究NaHCO3固体的稳定性

    该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甲中(填实验现象)时,证明有水生成;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结论:NaHCO3固体受热能分解。

    【实验二】探究NaHCO3溶液的酸碱性

    取少量NaHCO3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浅红色。

    实验结论:NaHCO3溶液呈性。

    (3)、【实验三】探究NaHCO3溶液的稳定性

    常温下,在密闭容器(如右图)中放入盛有100mL蒸馏水的烧杯,开启CO2传感器,测得容器内CO2浓度基本不变;将蒸馏水换成100mLNaHCO3的稀溶液,开启CO2传感器,测得容器内CO2浓度增大。

    用100mL蒸馏水做实验的目的是

    (4)、实验三的结论是
    (5)、【实验四】数字化实验探究NaOH的性质

    常温下,取一定量的NaOH溶液,分成两等份。

    向一份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用pH传感器测定该过程中的pH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曲线M。

    向另一份NaOH溶液先通人一定量的CO,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再向溶液X中滴入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同时用pH传感器测定pH变化,得到pH随盐酸体积(mL)变化曲线N(未在图坐标系中画出)。

    溶液X的pH(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点的pH。

    (6)、曲线N上横坐标为10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 18、纳米氧化锌是一种新型高功能材料。工业上利用锌浸出液(主要含ZnSO4、CuSO4 , 和CdSO4等)通过水热法制备纳米氧化锌,主要流程示意图如下:

    已知: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Cd(镉)>Cu。

    回答下列问题:

    (1)、锌浸出液需先加酸调节pH,适宜加入的酸是(填“稀盐酸”或“稀硫酸”)。
    (2)、锌粉除铜、镉比锌粒效果好的原因是 , 除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锌粉除铜、镉的试验结果如右图所示。增加锌粉用量,铜的去除率不变,镉的去除率上升的原因是
    (4)、水热合成后,“反应器2”中的混合物经(填操作名称)、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 19、小明和小安同学在实验室选用下列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使用H2O2溶液进行实验。

    (1)、仪器①的名称是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II.小安同学使用KMnO4固体进行实验。

    在实验方案中,下列图标需要标注的是(填字母序号,下同)。

    (4)、向试管中加入KMnO4正确的操作是

    (5)、氧气收集完毕,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是
  • 20、蛋雕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某项目式学习小组开展了制作“蛋雕”的活动。实施过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蛋壳裹蜡”是将蛋壳浸没在熔化的石蜡液中,然后取出、冷却,形成厚度适宜的石蜡保护层。此过程属于变化(填“化学”或“物理”)。
    (2)、蛋壳的主要成分为(填化学式)。小组同学在“蜡上作画”后,可选用(填“白醋”或“食盐水”)腐蚀蛋壳。
    (3)、石蜡一般在50~70℃熔化,“去除蜡衣”的合理方法是(填字母序号)。

    a.用砂纸打磨

    b.用酒精灯火焰直接加热

    c.置于80℃的热水中

    (4)、作品完成后,合理处理使用过的石蜡的方法有(写出1点即可)。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