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向滴有酚酞的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与加入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 B、A 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 HCl、NaCl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 D、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碱一定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C、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D、在原子中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
3、只用酚酞试液鉴别蒸馏水、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请将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填入下面的实验报告中.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和结论
-
4、在实验室里,某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直至过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横轴)与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纵轴)的关系如图所示.(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3)、图中 B→C线段对应溶质质量减小的本质原因是.(4)、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 BaCl2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有.
-
5、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红色.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1)、金属镁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溶液的红色褪去说明溶液的碱性.(3)、据你推测,导致溶液碱性变化的原因是:①; ②.(4)、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一种推测,简要说明操作、现象及结论.
-
6、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已知甲、乙分别是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如图表示向甲中加入乙时溶液pH的变化曲线,请你写出从图中所获取的信息:(1)、甲是.(2)、乙是.(3)、.(4)、.
-
7、众所周知,酚酞溶液遇 NaOH 溶液变红.但是,在分组实验中(如图所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溶液变红后褪色;有的出现白色浑浊物.
【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酚酞溶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
【猜想与假设】
Ⅰ.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和空气中的CO2 反应有关.
Ⅱ.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Ⅲ.出现白色浑浊物,与酚酞溶液的浓度有关.
【进行实验】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向盛有 2mL Na2CO3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0.5%的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2
1 号试管0.1min红色褪去
2号试管5min红色褪去
3 号试管 30min红色明显变浅
4 号试管 120min 红色无明显变化
3
取 3 支试管,分别加入2mL 水……
酚酞溶液浓度/%
浑浊程度
5
大量浑浊物
2
少量浑浊物
0.5
无浑浊物
【解释与结论】
(1)、NaOH 与CO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1的现象表明,“猜想与假设”I(填“成立”或“不成立”).(3)、由实验2得出结论:出现“溶液变红后褪色”现象的原因是.(4)、实验3的操作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mL 水,.(5)、【反思与评价】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酚酞溶液浓度为0.5%,建议选 NaOH溶液的浓度为%.
(6)、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3得出“猜想与假设Ⅲ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 -
8、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李红同学将两种碱的溶液分别装入试管A、B中,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三组实验.(1)、实验1中,两支试管的溶液都变成色.(2)、实验2中,若B盛装的是NaOH 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反应.(3)、实验3中,李红同学向两支试管吹气,A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中无现象,为了探究吹气后 B 中溶质的成分,李红进行了如下探究.(4)、【提出猜想】
猜想1:溶质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2:溶质只有碳酸钠
猜想3:溶质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实验和结论】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取 B中少量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后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几滴酚酞试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呈现红色
猜想3成立
【反思与评价】
老师评价李红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是因为猜想(填数字)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如果要验证“猜想3成立”,必须要换试剂,将溶液换成溶液.
-
9、下列关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哪种粒子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的探究实验设计中,不合理的是( ).A、水不变蓝色不变蓝色变蓝色 B、NaOH变蓝色不变色蓝色褪去 C、NaOH变蓝色;KOH变蓝色 D、NaOH变蓝色;KNO3不变蓝色
-
10、根据实验回答:(1)、如图1所示,用药匙的柄把端挑起一点氢氧化钙粉末于试管中,依次进行实验.观察到现象为:浑浊→变红→红色消失.
根据现象判断氢氧化钙的性质有、(物理和化学性质,各填一条).
(2)、按图1实验完毕,所得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有的溶质是 , 可能有的溶质是.(3)、图2装置气密性良好.取0.5g碳酸氢钠于甲中,加入2mL盐酸,(填操作),并将导管伸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出现浑浊.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图2中甲作为发生装置还可制得的气体是(填一种). -
11、小刚和小丽两位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发生反应.(1)、小刚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 B中盛放溶液.(2)、小刚打开 K,继续通入二氧化碳.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步实验的目的是:.小丽认为: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因此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3)、小丽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实验,分别量取50mL上述溶液放入A、B中,关闭K,通入约500mL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12、为验证 Ba(OH)2的化学性质做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1)、实验一中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2)、实验二、三验证了 Ba(OH)2能和某些(填物质类别)发生化学反应.(3)、实验四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将上述实验后四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溶液 A.取一定量溶液A,加入少量 Ba(OH)2溶液,振荡后只得到无色溶液,综上分析,溶液 A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
13、(1)化合物可以分为酸、碱、盐及氧化物.在图中填写不同类别的物质(填化学式)实现Ca(OH)2一步转化为CaCO3.(1)、某 Ca(OH)2样品部分变质为 CaCO3(假设其成分均匀).化学兴趣小组按以下步骤测定该样品中 Ca(OH)2的质量分数.
①配制盐酸:配制 500g质量分数为6%的盐酸,需要质量分数为30%的盐酸g.
②实验测定:
称取10.0g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烧杯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min
0
t1
l2
t3
烧杯总质量/g
280.0
278.9
277.8
277.8
完全反应后,生成的CO2气体的质量为g.
③数据处理:计算该样品中 Ca(OH)2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
-
14、设计下列实验装置,先用氢氧化钙溶液验证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再验证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 K1、K2处于关闭状态).(1)、B中导管不能插到瓶底,说明原因.(2)、写出完成上述实验的操作及预期现象.(3)、实验后,观察到A中溶液无色且有白色沉淀存在,写出 A 中溶质组成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况.
-
15、某课外活动中,学生利用如图所示的材料完成探究实验,杠杆已调至平衡.(1)、实验1中,较长时间后,左边铁粉布包下降,是因为铁粉与发生了反应.将铁粉换成下列物质中的(填序号),杠杆也会出现相似现象.
A. NaCl B. NaOH C. CaO
(2)、实验2中,通入CO2一段时间,右边乒乓球(填“上升”或“下降”).再往集气瓶中滴入足量 NaOH 溶液,杠杆重新平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向一定量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有关图像错误的是( )A、
B、
C、
D、
-
17、下列实验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备 Cu(OH)2固体:用CuO与适量NaOH溶液混合 B、鉴别稀硫酸和稀盐酸:取样,分别滴加 Ba(NO3)2溶液 C、除去CO中的少量CO2气体:将气体通过灼热的 CuO粉末 D、分离 MnO2和KCl固体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
18、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是杂质),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操作方法
A
Fe(Fe2O3)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B
CaO 粉末(CaCO3 粉末)
加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
C
NaOH 溶液[Ca(OH)2 溶液]
通入过量 CO2 气体,充分反应后过滤
D
CuSO4 溶液(硫酸)
加入过量 CuO粉末,加热,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
19、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的是( ).A、用水区分氯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B、用稀硫酸除去木炭粉中混有的少量氧化铜 C、用酚酞溶液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D、用燃着的木条区分二氧化碳气体和氮气
-
20、物质王国发生了一起团伙盗窃案,“警察”把三名“嫌疑犯”(分别是稀硫酸、氯化钠溶液和石灰水,见图)带回了“警察局”.上级派出下列四名“警察”分别去审问“他们”(即把“他们”鉴别出来).无法完成任务的“警察”是( ).A、
紫色石蕊试液“警察” B、
稀盐酸“警察” C、
无色酚酞试液“警察” D、
纯碱溶液“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