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分离、除杂、检验、鉴别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手段,下列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分析与设计

    A

    鉴别烧碱和熟石灰的水溶液

    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浑浊

    B

    除去CuSO4溶液中少量H2SO4

    加入过量的铁粉,再过滤

    C

    分离KNO3和NaCl的固体

    溶解,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

    D

    探究稀硫酸和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取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适量硝酸钡溶液,看是否产生沉淀

    A、A B、B C、C D、D
  • 2、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A、 探究铁钉生锈时O2是否参与反应 B、 比较Zn和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C、 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D、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 3、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2℃时,80g甲溶于200g水中,得到的是甲的饱和溶液 B、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C、t1℃时,甲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 D、t1℃时分别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4、生产VR(虚拟现实)设备的材料之一是硅,工业制取高纯硅其中一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B、乙物质是由氢原子构成的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参加反应的乙物质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 5、钨是灯丝的常用材料,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钨原子的中子数是74 B、钨是第六周期的元素 C、钨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83.8g D、钨的最外层电子容易失去,所以其熔点高
  • 6、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下列有关知识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A.化学与环境

    B.化学与健康

    ①石油炼制得到汽油、煤油等产品都是混合物

    ②煤的燃烧可能造成酸雨的原因是排放大量CO2

    ③乙醇汽油的使用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①人体缺碘容易贫血

    ②蛋白质、糖类、油脂都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素

    ③将亚硝酸钠作为肉类保鲜剂

    C.化学材料与生活

    D.化学与安全

    ①高铁车轮用到的“高速钢”是金属材料

    ②华为手机屏用到的“聚酰亚胺塑料”属于合成材料

    ③区别涤纶和羊毛纤维可采用点燃闻气味的方法

    ①为防天然气泄漏造成危险,在厨房墙壁上方安装报警器

    ②在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③为防爆炸,应将易燃易爆物紧密堆积

    A、A B、B C、C D、D
  • 7、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铁丝在O2中燃烧 B、氢气验纯 C、加热胆矾 D、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无水硫酸铜用于检验水分的存在 B、氢氧化钠用作炉具清洁剂 C、活性炭用于制糖工业 D、铝粉可用于涂在铁栏杆表面防锈
  • 9、有一种石灰石样品的成分是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已知二氧化硅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为了测定其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现取10g石灰石样品,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气体的情况如图所示。

    (1)10g石灰石样品与盐酸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最多是______________;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 10、

    化学项目组某同学从资料中得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实验回顾】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素夫将金属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在密闭容器里称量,发现总质量和煅烧前没有变化。

    (1)1774年,拉瓦锡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得到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拉瓦锡还通过这个实验研究了 , 成就了化学史上的另一经典实验。

    【实验重现】该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铁粉、活性炭粉、食盐按一定比例加水混合后,涂在用铁片折成的连续的Z形架表面,然后放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通过如图所示装置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进行实验探究,实验过程中做到操作规范,准确称量和细致观察。

    (2)证明化学反应发生且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有(只要一条即可)。

    (3)此实验用氧气替代空气的主要目的是

    (4)实验室里现有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粉末,以及下列仪器:

    利用上述药品和仪器,制取少量纯净氧气,其简易制取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填序号);利用上述药品和仪器,(填“能”或“不能”)组装一套制氧气的装置,用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请说明理由

    【总结与反思】

    (5)1663年,化学家波义耳将金属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称量时打开了盖,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总质量增加了,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你认为质量增大的原因是

  • 11、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2)、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填字母)。
    (3)、若用装置C收集CO2 , 气体应从端进入(选填“a”或“b”)。
  • 12、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探究CO2的相关性质。为避免盐酸挥发出的HCl对实验的干扰,选用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制取CO2。实验中装置B内的浓硫酸用于干燥气体。

    (1)、写出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
    (2)、持续通入CO2 , 观察到装置E中的现象为
    (3)、依据装置F中观察到点燃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可得出CO2的性质有
  • 13、阅读下列材料。

    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可分为无定形碳、过渡态碳和晶形碳三大类,如下图。

    石墨是制铅笔芯的原料之一,在16世纪被发现后,曾被误认为是含铅的物质。直到18世纪化学家将石墨与KNO3共熔后产生CO2 , 才确定了它是含碳的物质。碳纤维既有碳材料的固有本质特性,又有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综合性能优异。目前,我国已形成碳纤维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应用等产业链,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分布如左下图。

    科学界不断研发出新型碳材料,碳气凝胶就是其中一种。碳气凝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在环境净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科研人员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三种碳气凝胶样品,比较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他们在不同压强下测定了上述样品对混合气体中CO2吸附的选择性值,实验结果如右上图。图中选择性值越高,表明碳气凝胶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材料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依据材料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属于______(填字母,下同)。
    A、无定形碳 B、晶形碳
    (2)、由图2可知,我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高的领域是______。
    A、娱乐休闲 B、工业应用
    (3)、对比图3中三条曲线,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①同一温度下制备的碳气凝胶,在压强越大的情况下,对CO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越好;

  • 14、《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用碳和氧化锌在高温条件下冶炼锌的方法,化学方程式为:2ZnO+C__2Zn+CO2↑。该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反应物是 , ZnO中锌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 15、能源和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氢氧燃料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能的装置。
    (2)、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从而引起了效应。
  • 16、如图为CO还原CuO的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已知:HCOOH__H2O+CO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所需CO可现制现用 B、此装置可节约药品,污染小,现象明显 C、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尽,实验危险系数小 D、该实验中CO是还原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 17、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的原理为S+2KNO3+3C=K2S+N2+3CO2。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S、C、N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改变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KNO3作催化剂 D、该反应中只有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 18、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反应过程中乙和丙变化的质量比为3:17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丙的质量
  • 19、2024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Accelerating Change”,意为加速变革,下列与水资源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农业上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可节约用水 B、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中,活性炭可吸附色素和异味 C、过滤能除去水中所有杂质,得到纯水 D、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
  • 20、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B、厨房煤气泄漏,立即开启排气扇通风换气,易引起煤气爆炸 C、烧木柴时把木柴架空,有利于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使木柴燃烧更旺 D、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使蜡烛火焰隔绝了氧气
上一页 650 651 652 653 6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