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类发展离不开化学家的贡献,下列有关化学发展简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B、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C、我国石油化工专家闵恩泽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 D、我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为元素中文名称的翻译做出贡献
  • 2、《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纺织衣布 B、海水晒盐 C、楠木制舟 D、烧制陶瓷
  • 3、“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下列陶瓷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 C、高温烧制 D、磨光上釉
  • 4、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不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同种原子不可以构成分子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不一定发生变化 D、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 5、实验室常用锌粒与稀硫酸(H2SO4与水的混合物) 反应制取氢气。现用6.5g 锌与100g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请计算:
    (1)、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
    (2)、可制得氢气的质量和标准状况下氢气的体积(已知: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899g/L)(结果精确至0.1L)。
  • 6、中药当归、白芷中富含的紫花前胡醇 (化学式C14H14O4),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请回答:

    (1)、紫花前胡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紫花前胡醇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12.3g紫花前胡醇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为g。
  • 7、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跨学科实践课上制作了简易化学制氧机。
    (1)、图1是甲小组同学制作的简易制氧机,图1中A是过碳酸钠白色固体,B是二氧化锰黑色粉末。过碳酸钠(2Na2CO33H2O2)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用该制氧机制氧时,在反应仓中加入适量水,再先后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反应仓内有黑色粉末翻腾,变得浑浊,仓壁变得温热,过滤仓底部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反应仓中过氧化氢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过滤仓中的水除了有过滤杂质提纯氧气的作用外,还可以起到的作用是 (填序号)。

    A. 可以通过气泡观察氧气生成的速率

    B. 降低氧气温度

    C. 加快氧气的生成

    (2)、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超氧化钾(KO2)为黄色固体,可分别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氧气和白色固体,产氧效率高,适合作生氧剂。依据以上原理乙组同学制作了图2的氧自救呼吸器。反应原理为4KO2+2CO2=2K2CO3+3O24KO2+2H2O=4X+3O2 , 则X的化学式为;该氧自救呼吸器使用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生氧剂由 (填颜色变化) 时,则基本失效。

  • 8、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和性质的探究,请你分析并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填序号,从A~E中选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为;制取并收集较为纯净的氢气的装置为 (填序号,从A~E中选取)
    (4)、查阅资料可知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则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为 (填序号,从A~E中选取)。
    (5)、若在F中装满水用来收集氧气,气体应从F的端通入气体 (填“X”或“y”)。
    (6)、G所示是将氨在纯净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单质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9、A~G是初中化学已学过的7种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已略去),已知A、C是无色液体,D是一种黑色固体单质,F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G是一种紫黑色固体。

    回答问题:

    (1)、写出E、G的化学式: E; G
    (2)、反应①中二氧化锰作
    (3)、写出的反应③化学方程式
  • 10、水是生命之源,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有关水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中明矾的作用是 , 若经过此操作后,所得液体M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标号)。

    A. 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

    B.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C. 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2)、要除去液体M中的异味,可以加入 (填物质名称)。
    (3)、净化后的水通过简易装置进行蒸馏时,需要在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目的是
    (4)、2023年3月,我国首次实现“固态氢能”发电并网,“绿电”与“绿氢”转化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将光伏、风力发出的电用于电解水制氢。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 1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氢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2)、铜粉与氧气的反应
    (3)、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 12、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图中六个实验都用到了水。请回答:

    (1)、实验A 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实验B 中水的作用
    (3)、实验C 中通过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可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4)、实验E中,通电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在玻璃管尖嘴口检验A气体,现象是;该实验中,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目的是
    (5)、实验室常利用蒸馏 (图F) 的方法将天然水净化,所得水为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冷水应从口流入。(填“1”或“2”)
  • 1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②表示的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填字母)
    A、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B、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C、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3)、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一定没有变化的是 ;一定变化的是 (填序号)

    ①元素的化合价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的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原子的数目 ⑥物质的种类

    (4)、图1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图2是这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Se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②图2中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填字母)。

    ③氧、硫、硒三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 元素种类不同的原因是

    (5)、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和 Ni基催化剂”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如图是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在框内补充C的微观模型图

    ②该反应利用两种温室气体,兼具环保和经济价值:反应难点之一是破坏甲烷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稳定结构,分为 (填微粒名称) 并重新组合。

    ③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用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2)、氖气
    (3)、3个亚铁离子
    (4)、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
    (5)、标出硫酸钠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6)、溴化钠的化学式
  •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3g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可知该物质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相同质量的过氧化氢与水分解生成氧气,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质量大 C、相同质量的CO(NH2)2和NH4NO3含有氮元素质量比为3:4 D、由硝酸铵和碳酸钠组成的混合物,氮元素质量分数为28%,则混合物中碳酸钠质量分数为20%
  • 16、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有两种化合物分子 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A、B分子的个数比为4:3 C、物质C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D、在该反应中,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14:9
  • 17、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阴离子带负电荷,则带负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则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18、化学反应 A+3B=2C+3D, 已知2.3gA和4.8gB恰好完全反应, 生成4.4gC, 又已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27 B、16 C、32 D、96
  • 19、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B、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不会发生改变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加,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二氧化锰可加速过氧化氢分解,而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 20、根据碘原子及①-⑤的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②③⑤表示的微粒性质较稳定 B、碘原子化学性质与①相似 C、m=53 则图中 n 的值为 5 D、①④对应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NaF
上一页 449 450 451 452 45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