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4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与该主题不符的是
    A、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B、工厂废气处理排放 C、生活垃圾就地焚烧 D、提倡大力植树造林
  • 2、下列有关科学家主要贡献说法正确的是
    A、张青莲: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B、门捷列夫: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 C、闵恩泽:研发石油化工催化剂 D、拉瓦锡:发现元素周期表
  • 3、有关生肖蛇文物的制作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漆木龙蛇座豆 B、彩漆龙蛇豆陶俑 C、青铜蟠蛇纹鼓座 D、玉蛇钮长方章料
  • 4、铜是生活中很常见的金属。
    (1)、“胆水炼铜”是我国首创的冶铜方法,其原理是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该反应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填“强”或“弱”)。
    (2)、通过捶打可将金属铜加工成形状各异的精美铜制品,这是利用了铜的性。
    (3)、铜制品使用一段时间后会生锈,俗称铜绿,其主要成分为Cu2OH2CO3。铜生锈可能是铜与空气中氧气、水和长时间接触导致的。
    (4)、绘画所用绿色颜料来自孔雀石颜料,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为了测定该颜料中碱式碳酸铜的含量,小明取了10.00g该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和硫酸),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 , 测得产生的CO2的质量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颜料样品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分数[Cu2OH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2](写出详细解题过程)。

  • 5、某工厂的废气中含有N2NOCOSO2及粉尘。常用赤铁矿石(主要成分是Fe2O3)和石灰浆(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处理该废气,其工艺流程如下:(流程中每一步均完全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SO2能被CaOH2吸收

    (1)、除尘器是利用带孔的滤筒除去悬浮在气体中的浮尘,该操作与(填操作名称)的原理相似。经过除尘器后的气体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工厂废气经过上述处理,可有效减少空气污染。其中,通过沸腾炉可将CO除去,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沉淀室中加入石灰浆的目的是
    (4)、氧化室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反应属于(填反应类型)反应。
    (5)、吸收塔中,将石灰浆从顶端喷淋注入而不是直接倒入的原因是
  • 6、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城市的废旧电器是一座“金属矿山”,某废旧电器中含有锌、铜、镍(Ni)三种金属,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从中回收金属铜和镍,做了如下的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镍(化学式:NiSO4)能溶于水。

    实验一:探究锌、铜、镍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提出猜想】兴趣小组结合已知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作出以下猜想。

    (1)猜想一:Ni>Zn>Cu;猜想二:Zn>Cu>Ni;猜想三:

    【进行实验】

    (2)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

    镍片上有气泡产生;

    铜片上无明显变化

    猜想错误

    ②先用试管取打磨过的锌片,再向试管中加入适量NiSO4溶液

    锌片上

    猜想三正确

    实验二:从含有锌、铜、镍三种金属的废旧电器中回收铜和镍

    【设计方案】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物质转化流程。

    (3)步骤①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步骤②中生成金属C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思评价】

    (4)合理开发城市“金属矿山”的意义是(答1条即可)。

  • 7、生活中有时需要用到高浓度O2 , 供氧方式主要有氧气瓶、氧气袋、制氧机、化学制氧……氧气瓶和氧气袋中的O2一般用深冷法制得,该方法利用物质的沸点差异,从空气中分离出O2。制氧机有膜分离、变压吸附等制氧方式。膜分离制氧用到的膜材料有陶瓷、聚苯胺等,其中混合导电陶瓷分离膜的工作原理示意如图甲。变压吸附制氧常用的吸附剂是沸石分子筛。科研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分别将N2O2通过某种沸石分子筛,测定其对N2O2的吸附情况、结果如图乙(纵坐标数值越大,代表吸附量越大)。化学制氧常用H2O2作为原料。

    吸氧对于缺氧人群有一定作用,但健康人短期内高流量吸氧会造成氧气中毒、呼吸抑制、视网膜病变等不良影响,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不能盲目吸氧。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供氧方式主要有(写出一种即可)。
    (2)、深冷法制氧利用了物质的(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差异。
    (3)、图甲中,表示氧分子变成氧原子的过程是(填“Ⅰ”“Ⅱ”或“Ⅲ”)。
    (4)、由图乙可知,25℃时,吸附压越大越有利于分离N2O2 , 证据是
    (5)、用H2O2制氧的化学方程式为
    (6)、健康人不能高流量吸氧的原因(写一条)。
  • 8、CuSO45H2O和KCl在医学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下图是CuSO45H2O和K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CuSO45H2O

    23.1

    27.5

    32.0

    37.8

    44.6

    61.8

    83.8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A、物质M为CuSO45H2O B、a点对应的温度t1<30 C、将40℃时70gK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一半,需要加水50g D、将50℃时M、N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9、在煤的综合利用中,中国科学家研发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剂,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涉及的物质中只含有一种金属元素 B、该反应两种生成物中单质与氧化物的质量比为44:2 C、该反应中金原子的质量不断减少 D、该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数目均不变
  • 10、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关于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给新建铁护栏刷油漆

    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和水防锈

    B

    野炊后用沙土盖灭火堆

    降温至着火点以下灭火

    C

    利用秸秆发酵产生沼气

    沼气中含有甲烷可做燃料

    D

    清理鱼缸并通入空气

    O2能供给呼吸

    A、A B、B C、C D、D
  • 11、大蒜被称为“蔬菜中的药材”。新鲜大蒜头中含蒜氨酸C6H11NSO3 , 大蒜头受撞击后,蒜氨酸会转化成大蒜素C6H10S2O , 大蒜素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遇热即失去抗菌活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蒜氨酸和大蒜素的组成元素相同 B、一个蒜氨酸分子中含有1个O3分子 C、大蒜煮熟食用比生食抗菌效果更好 D、大蒜素中碳元素质量分数高于蒜氨酸
  • 12、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铁粉中的碳粉

    加足量稀盐酸,过滤

    B

    比较黄铜片和纯铜片的硬度

    将黄铜片和纯铜片互相刻画

    C

    除去粗盐中的少量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鉴别稀硫酸和食盐水

    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颜色

    A、A B、B C、C D、D
  • 13、化学观念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B、物质由元素组成,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物质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D、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 14、“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智慧可用于化学学习。下图为碳单质的结构示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六种碳单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B、石墨、石墨烯和石墨炔是同种物质 C、六种物质含有同种原子,但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金刚石非常坚硬,除它之外,其余物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
  • 15、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描述与化学用语对应正确的是
    A、硫酸钾:K2S B、2个氮原子:2N2 C、两个硝酸根离子:2NO3 D、Fe2O3中Fe的化合价:Fe+22O3
  • 16、化学的发展是无数化学家努力而来,下列化学史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道尔顿首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 C、徐光宪在稀土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D、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 17、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他们对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2)、【假设猜想】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H2SO4

    猜想三:有Na2SO4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NaOH

    其中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

    (3)、【实验探究】

    同学们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现象,溶液中一定没有

    (4)、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Na2CO4溶液、BaCl2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测溶液pH

    滴加Na2CO3溶液

    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标准比色卡,pH<7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5)、【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同学们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

    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

    ①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

    ②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

    (6)、【拓展应用】

    ③大家一致认为实验后的废液不能直接排放,理由是(写一点)。

    ④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从废液中得到Na2SO4固体(资料:H2SO4难分解、难挥发),该实验方案:(合理即可)。

  • 18、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O2应选择图中的(填字母)装置,该反应还需要对该发生装置作出的改进是
    (2)、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若用D作为发生装置,其优点是 , 若用E装置收集CO2应从(填“①”或“②”)通入。
    (3)、SO2是空气污染物之一,因此火力发电厂常使用石灰石(如图1)进行燃煤烟气脱硫,产生的硫酸钙可用于建筑材料。

    ①“吸收塔”(图1)内采用气液逆流接触吸收的方式,含SO2烟气从吸收塔底部鼓入,石灰石浆液从吸收塔顶部喷淋,其目的是

    ②“吸收塔”反应:2CaCO3+2SO2+O2=2CaSO4+2CO2 , 部分物质质量变化如图2。

    i.代表CaSO4的质量变化曲线是(填“a”或“b”)。

    ii.t1时,硫酸钙的质量m为g。

  • 19、海水含有丰富资源,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I. 海水淡化

    (1)、蒸馏法是常用的海水淡化方法,该方法是利用混合体系中各物质的不同,将物质进行分离。
    (2)、图1是“膜分离技术”淡化海水的原理图。该技术采用对海水加压,海水中的水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而其他微观粒子很难透过。采用膜分离技术淡化海水的原理,与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相似。加压后,半透膜上方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增大”或“减小”)。

     

    (3)、Ⅱ. 海水晒盐

    用海水晒盐的大致过程如图2所示。

     

    在蒸发池中水蒸发所需能量主要为风能和 , 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一定是NaCl的(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晒盐时不能将水全部蒸干,目的是使卤水中的NaCl大量析出,而其他盐类基本不析出。

    20℃海水中主要盐类及其溶质的质量分数

    盐类

    NaCl

    MgCl2

    MgSO4

    质量分数

    2.696%

    0.328%

    0.210%

     

    ①请结合图表分析其他盐类不析出的原因

    ②用“花水”冲洗粗盐,既可除去表面的MgSO4和MgCl2杂质,又不损失NaCl,则“花水”应当是(填标号)。

    A. 蒸馏水   B. 饱和NaCl溶液    C. 饱和BaCl2溶液

    (5)、步骤①电解饱和NaCl溶液制取烧碱,该反应中的反应物是
    (6)、步骤②为了使海水中含量较低的镁元素富集,从经济角度考虑,常选用的沉淀剂为
    (7)、步骤③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8)、步骤④电解熔融MgCl2可产生镁和氯气,理论上电解100 g MgCl2可制备金属镁的质量为(结果保留整数)g。
  • 20、CO2作为一种碳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Ⅰ、植物气肥

    (1)、在蔬菜大棚内增大CO2浓度,有利于植物进行 , 促进生长。
    (2)、Ⅱ、生产化肥

    二氧化碳和氨气可以生产尿素[CO(NH2)2]和碳酸氢铵。

    ①合成尿素的反应为2NH3+CO2=CO(NH2)2+X , X的化学式是

    ②合成碳酸氢铵的反应为 NH3+CO2+H2O=NH4HCO3 。该反应需在较(填“高”或“低”)温度下进行。

    (3)、理论上,相同质量的NH3分别生产CO(NH2)2NH4HCO3 , 消耗CO2的质量比为
    (4)、Ⅲ、催化重整

    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主要过程如图1:

    阶段Ⅱ的物质转化如图2所示。反应a中四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

    ①推测分子中氢原子数目:甲醇甲醛(填“>”,“<”或“=”)。

    ②为使甲醇持续转化为甲醛,反应b(填“需要”或“不需要”)补充H2O2

上一页 405 406 407 408 40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