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光,生成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 2、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爆炸的反应主要是:2KNO3+3C+S=K2S+3CO2+X↑ , 则有关X的说法错误的是
    A、X化学式为N2 B、X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0 C、X占空气总质量的78% D、X可用于食品防腐
  • 3、高氯酸铵(NH4ClO4)是一种火箭推进剂,其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物中不可能有
    A、CO2 B、Cl2 C、N2 D、H2O
  • 4、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水银用作体温计的测温物质 B、铜丝用作导线 C、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 D、氢气用作清洁燃料
  • 5、

    同学们了解到氢氧化钠可用于制作叶脉书签,还可以用于制肥皂。同学们对氢氧化钠展开如下探究活动。

    任务一:配制NaOH溶液

    (1)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NaOH溶液配制20g质量分数为3%的NaOH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

    (2)用量筒量取12%的NaOH溶液时俯视读数,会导致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填“偏小”、“偏大”或“无影响”)

    任务二:探究NaOH的化学性质

    实验一:探究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

    (3)分别向两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20mLNaOH溶液和20mL蒸馏水,振荡,使其充分反应,现象为 , 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为使实验一体化探究,利用C瓶改进了实验,先用注射器将NaOH溶液快速推入瓶内,振荡充分反应;再将稀盐酸快速推入瓶内,振荡,产生的现象为 , 再次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实验二:同学们将氢氧化钠溶液和饱和硫酸钙溶液混合后发现烧杯底部出现了白色浑浊的现象。兴趣小组对“CaSO4与NaOH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进行探究。使用5mL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和现象记录如表:

    实验操作

    序号

    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

    饱和CaSO4溶液的体积

    实验现象

    I

    1%

    5mL

    无明显现象

    II

    5%

    5mL

    少量沉淀

    III

    10%

    5mL

    较多沉淀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时,能够产生沉淀,那么产生的沉淀是什么物质呢?同学们查阅了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

    物质

    CaSO4

    NaOH

    Ca(OH)2

    Na2SO4

    溶解度/g

    0.26

    108

    0.17

    19.5

    (5)依据以上信息,分析实验II、III中生成的沉淀是什么物质,并说明理由

  • 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根据下列实验图示回答问题。

    (1)、实验一所示实验中,观察到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可判断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
    (2)、实验二是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图示实验,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3)、通过实验三中的3支试管的现象可知铁生锈需要与接触。
    (4)、实验四为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同学们针对原实验存在的不足,将装置进行了改进,用图d的装置重新进行实验。改进后的装置有哪些优点(答出2点)。
  • 7、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若要得到平稳的气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
    (3)、若选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验证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操作是
    (4)、E装置可用于测定收集二氧化碳的体积,少量植物油的作用是
  • 8、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认识物质的两个重要维度,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含氮元素的物质在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如图是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

    (1)、图中A点对应的物质类别X是
    (2)、已知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4HNO3(浓)=Cu(NO3)2+2X↑+2H2O,推断出物质X的化学式为;依据物质的类别和元素的化合价,硝酸铜属于“价类二维图”中的点(填序号)。
    (3)、“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CO(NH2)2是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的肥料,CO(NH2)2属于化肥中的(填“氮肥”、“钾肥”或“复合肥”)。若需向土壤中提供14g氮元素,则需CO(NH2)2的质量为g。长期使用某种化肥可能会导致土壤酸化,可用改良酸性土壤。
    (4)、二氧化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CO(NH2)2],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9、我国推行支柱产业“立柱”,新兴产业“架梁”,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核心技术攻关,无人体系的蝶变正是其中亮眼的一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无人送餐机大部分机身使用铝合金制造,铝合金属于(填“金属”、“合成”或“复合”)材料。
    (2)、中国无人机性能在不断提升,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消防无人机在森林火灾监测及救援指挥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人工降雨是扑灭森林火灾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3)、无人船可以适应特殊、极端的各类环境,在海洋保护开发、海上维权执法中具有巨大的优势,无人船壳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延长了无人船壳的使用寿命,这是因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的优良性质是(写一条)。
  • 10、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图1是某饮用山泉水的检测结果,图2是地球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1)、写出图1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对应的离子符号 , 人体若缺乏该元素,会引起(填序号)。

    A.夜盲症                    B.佝偻病          C.贫血

    (2)、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该山泉水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从检测结果可知,该山泉水显(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4)、从图2可知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很少,所以我们要保护水资源。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国家节水标志”的是______(填序号)。
    A、 B、 C、
  • 11、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唐三彩、青花瓷、景泰蓝等釉料中都含有钴。

    (1)、钴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依据元素分类,钴元素属于元素。
    (3)、钴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请写出钴的氯化物的化学式
  • 12、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两者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B、t1℃时,烧杯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0% C、将温度由t1℃升高到t2℃,充分搅拌溶解,两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t2℃,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硝酸钾溶液析出晶体少
  • 13、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化学的一种科学思维。如图是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参加反应的氮分子和氢分子的个数比为2:3
  • 14、新鲜大蒜头中含蒜氨酸(C6H11NSO3),将大蒜头捣成蒜泥时,蒜氨酸受撞击后,会转化为大蒜素。大蒜素(C6H10S2O)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易挥发,遇热或碱立即失去抗菌活性,但不受酸的影响。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有关大蒜素和蒜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蒜素和蒜氨酸组成元素相同,都属于氧化物 B、蒜氨酸中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 C、大蒜素完全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蒜氨酸中含SO3分子
    (2)、下列有关大蒜性质与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挥发性是大蒜素的物理性质 B、捣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 C、蒜泥煮熟食用比生食抗菌效果更好 D、捣好的蒜泥可以与醋一起食用
  • 15、安全问题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油锅着火,应用水浇灭 B、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需要进行验纯 D、被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身逃生
  • 16、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乡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A、积极植树造林,防沙降尘 B、鼓励开私家车,带动经济发展 C、回收废旧金属,节约金属资源 D、农业上合理施用化学肥料
  • 17、氯化钠溶液常用于农业选种。实验室配制氯化钠溶液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氯化钠 B、称量氯化钠 C、量取水 D、溶解氯化钠
  • 18、据《礼记》记载,西周时期我国已有完整的酿酒技术,中国古代在酿酒技术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就是用曲造酒。酒曲里含有使淀粉糖化的丝状菌(霉菌)及促成酒化的酵母菌。请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酿酒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糖化”: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过滤”:除去酒中难溶性的物质 C、“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D、“灭菌”:高温除去酒中的细菌
    (2)、糯米或高粱等粮食在发酵的过程中需要消耗一种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该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3)、“蒸馏”是根据物质的沸点不同得到纯度较大的白酒,在加热蒸馏的过程中,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分子体积增大 D、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 19、

    氢能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多元化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七初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对氢能的优势及制氢材料等展开了项目式问题探究。

    任务一:探究氢能应用优势

    【提出问题】氢气作为理想能源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实验】

    实验一:设计纯净氢气与天然气燃烧的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分别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氢气和天然气,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

    _______

    ②迅速把①中的烧杯倒过来,分别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罩在天然气火焰上方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氢气火焰上方的烧杯内无变化

    (1)请补充上面表格中的实验现象

    (2)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对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

    实验二:

    (3)在理想状态下,小组同学通过图1实验,将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成的图像如图2所示,分析图像,可得出的结论是

    任务二:调研氢能储存手段

    【查阅资料】

    (4)我国绿氢规模化储存是商业化应用的基本保障,为了进行大量储存,通常将氢气转化为液氢,从微观角度分析,发生改变的是

    任务三:展望氢能发展前景

    【市场调研】

    (5)目前,氢燃料电池在公共交通中应用已较为成熟,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未来,氢能将在航空、航天、电力和建筑领域大力推广。

    任务四:研究制氢原料

    (6)镁条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但镁条长期存放在空气中,表面会生成灰黑色固体。有同学认为该灰黑色固体是氧化镁,但很快被其他同学否定,理由是

    (7)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以下信息:

    ①灰黑色固体为碱式碳酸镁,高温分解生成MgOH2OCO2

    ②浓H2SO4能吸收水蒸气,碱石灰能吸收水蒸气和CO2气体。

    小组同学对碱式碳酸镁的分解产物展开如下实验探究(假设每一步都完全反应)。

    【实验】称取39.4g灰黑色固体样品按如图进行实验,持续加热至完全分解,B、C装置最终分别增重1.8g17.6g

    ①根据B、C装置增重的质量计算:所取样品中氢元素的质量为g,碳元素的质量为g,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g。

    ②B、C装置顺序能否颠倒 , 理由是

    ③加热前、停止后均需通入氮气。停止加热后通氮气的作用是(填字母)。

    a.防止倒吸       

    b.使生成的H2OCO2气体分别被后续B、C装置完全吸收

    成果分享:通过问题探究,大家对氢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氢气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型能源,其产业链包括“制—储—输—用”四个主要环节。因此,降本增效、规模化发展,将是我国经济增长和服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 20、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如图

    (1)、若用装置AE制取气体O2装置A中缺少的仪器是 , 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用E收集气体,应在观察到的时候。
    (2)、若用装置B为制O2的发生装置,可以(填操作方法)使试剂混合反应发生,B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利用装置BCD,可测量收集气体的体积,其连接顺序为(选填abcd),在反应结束后测量氧气体积时,为了减小误差,读数时要注意:应在(填“t1”或“t2”或“t3”)时读取数值。
    (3)、兴趣小组还设计了装置G作为制O2的发生装置,其优点为。反应结束后,欲将二氧化锰回收再利用,应进行的主要操作及顺序是(填序号)。

    A.溶解       B.过滤       C.蒸发       D.干燥       E.洗涤

    (4)、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CH4)气体。实验室制取甲烷(填“可以”或“不可以”)。选用和制氧气相同的发生装置,为收集干燥的甲烷,气体应由(填收集装置导管口字母)进入。
    (5)、硫化氢气体(H2S)有毒,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设计了用如图组合装置来收集H2S , 能用该装置收集H2S , 说明其密度比空气(填“大”或“小”),倒置漏斗的作用

上一页 893 894 895 896 8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