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物质的构成、组成及其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氯化氢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故氯化钠也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②水与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故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
③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故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④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故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⑤硝酸铵中有三种元素,故硝酸铵中元素共显三种不同的化合价
⑥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故这一过程未发生分解反应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
2、某补钙剂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维生素D
适应症: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规格:1.5g/片,每片含碳酸钙1.25g
A、碳酸钙属于混合物 B、碳酸钙由钙、碳、氧原子组成 C、碳酸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D、服用3片该钙片,可摄入1.5g钙元素 -
3、下列有关物质除杂或鉴别的实验方法错误的是A、除去河水中的泥沙:过滤 B、除去中的:气体通过木炭后点燃 C、鉴别铁丝和铜丝:观察颜色 D、鉴别氧气和氢气:用燃着的木条
-
4、如图所示实验中涌出的柱状泡沫被形象地称为“大象牙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的泡沫可用于灭火 B、催化剂一定是二氧化锰 C、没有催化剂过氧化氢也能分解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
5、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A、液态水制成冰: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B、给气球吹气使其变大:气球内分子数目增多 C、注射器中气体被压缩体积变小:加压时气体分子变小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
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滴加液体
B、读取液体体积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点燃酒精灯
-
7、当前,氨气的能源化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工业上常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物和催化剂进行该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图中有两处被墨迹遮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为 B、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 C、氨气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
D、参加反应的氮气和生成的氨气分子个数比为
-
8、“让市民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是成都对全体市民作出的庄重承诺。下列城市治理措施中不利于此目标实现的是A、企业发展,治污减排 B、压减燃煤,使用清洁能源 C、炭火烧烤,品味烟火气 D、绿色出行,燃油车“限号出行”
-
9、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必需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有关碘元素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其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C、其相对原子质量是126.9 D、其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53 -
10、甲:表示一种物质。乙:表示一个分子。丙:表示由两种元素组成。丁: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上述四位同学描述的是下面的A、HClO B、O3 C、H2O D、MgO
-
11、下列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中,缺乏会引起贫血的是A、I B、Zn C、Ca D、Fe
-
12、钠元素和氯元素属于不同种元素,其最本质的区别是原子的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
13、实验室有一瓶含杂质的高锰酸钾,某兴趣小组同学用该药品制取氧气。取5g该药品放入试管中加热(杂质不参加反应),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请回答:
加热时间/min
剩余固体质量/g
5
5
4.62
4.58
4.52
4.52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2)、计算5g药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写出具体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g) -
14、
安全无小事,火灾事故令人痛心,安全警钟应该时刻长鸣。火灾事故调查记录显示,一般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废弃的装修材料,如木屑、塑料品等。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了解到木屑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易燃,完全燃烧产物为和 , 为了进一步了解木屑的组成,该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
【资料】实验中使用的木屑已烘干;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可以吸收水蒸气且吸水后变蓝;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出问题】木屑由哪些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木屑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设计实验】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探究。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________说明木屑中含有碳元素。
(3)实验观察到C中白色固体变蓝,小明同学认为该现象可以说明木屑中含有氢元素,小华同学认为此结论不正确,请说明原因:________。
【拓展实验】彤彤对该小组的实验装置改进后再次实验,观察到C中白色固体变蓝,说明木屑中含有氢元素。
【实验数据分析】
(4)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取木屑28.2g,其完全燃烧后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生成水的质量为19.8g,关于该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装置A中箭头所指仪器是分液漏斗,其下端一定要伸到液面以下形成液封; B. 装置C和D互换位置不影响实验结果; C. 为准确进行定量测量,应先打开A中开关,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后,再点燃B处酒精灯; D. 通过以上实验数据可知木屑中氧元素的质量为8g -
15、甲~戊均为我们目前已学的常见物质。已知乙和戊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均为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能实现如下转化(“→”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乙物质的名称。(2)、“甲→乙”的现象。(3)、“丙→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关于图中物质间的转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A、丁常温下可能为固态物质 B、“丙→乙”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C、“丙→丁”一定会放出热量 D、“丙→丁”可能属于缓慢氧化 -
1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了学好化学,某同学完成了图一、图二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与a端相连的是电源的(填“正”或“负”)极。(2)、图二A中气球的作用是。(3)、C实验的现象。(4)、图二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有(填字母序号)。(5)、结合课本实验,以下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___________。A、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水的电解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镁在氧气中燃烧
-
17、“宏微结合”是重要化学思维方法。(1)、从微观知宏观。

①微粒A、B、C、D、E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填字母序号)。
②C的微粒所对应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周期。
③由图I可知,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④若图II表示的微粒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则微粒符号是。
(2)、从宏观知微观。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用化学用语表示)。 -
18、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是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一定条件下,6.0g某有机物在密闭容器内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中所有物质的分子数随反应过程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 B、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 C、该反应消耗有机物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反应结束后,密闭容器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4.8g -
19、某同学学习了一段时间化学后,梳理了以下知识点:
①1升水倒入1升酒精中混合均匀,其总体积小于2升,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可以验证蜡烛燃烧是否有水生成;
③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化学性质相似,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④扫地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⑤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⑥纯净物和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⑦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一定不变。
其中错误的个数有个
A、2 B、3 C、4 D、5 -
20、载人航天器中利用如图所示的“氧再生系统”处理宇航员排出的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系统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水 B、反应器1和反应器2中发生的反应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基本反应类型 C、排到舱外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D、反应器2中消耗的化合物和排到舱外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