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甲~戊均为初中化学已学的常见物质,它们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且常温下均为液体;乙、丁常温下均为气体。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化学式为 , 丁的一种用途为
    (2)、若乙→丙可通过化合反应实现,该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3)、若戊是一种含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0,丁→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若戊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等质量丁和戊中所含的同种原子数目之比为
  • 2、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项目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将质量为m1的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塞上一团棉花,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后,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为V、试管中粉末状试剂质量为m2。已知常温、常压下,氧气的密度为ρ

    (1)、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发现ρV=。(用m1m2表示),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符。
    (3)、高锰酸钾开始反应后,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 B、 C、 D、
  • 3、项目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完成电解水实验并收集产生的气体。回答下列问题:

    (1)、a连接电源的负极,则c管收集的气体为(填“氢气”或“氧气”)。
    (2)、U型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c管中收集的气体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B、d管中气体先收集满 C、该实验说明水分子中含氢分子和氧原子
  • 4、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反应,其中甲、乙、丙、丁四种相关物质的部分信息如表所示,其中表示碳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

    分子示意图

     

    反应前质量/g

    2.2

    10.8

    2

    4.4

    反应中质量/g

     

    y

    5.3

     

    反应后质量/g

    x

    2.8

    8.6

    8.0

    A、x=0,y=6.4 B、甲中含碳、氢、氧元素 C、反应后分子数目减少 D、甲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2
  • 5、物质的构成、组成及其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氯化氢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故氯化钠也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②水与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故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

    ③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故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④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故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⑤硝酸铵中有三种元素,故硝酸铵中元素共显三种不同的化合价

    ⑥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故这一过程未发生分解反应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 6、某补钙剂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维生素D

    适应症: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规格:1.5g/片,每片含碳酸钙1.25g

    A、碳酸钙属于混合物 B、碳酸钙由钙、碳、氧原子组成 C、碳酸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D、服用3片该钙片,可摄入1.5g钙元素
  • 7、下列有关物质除杂或鉴别的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A、除去河水中的泥沙:过滤 B、除去N2中的O2:气体通过木炭后点燃 C、鉴别铁丝和铜丝:观察颜色 D、鉴别氧气和氢气:用燃着的木条
  • 8、如图所示实验中涌出的柱状泡沫被形象地称为“大象牙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的泡沫可用于灭火 B、催化剂一定是二氧化锰 C、没有催化剂过氧化氢也能分解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 9、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液态水制成冰: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B、给气球吹气使其变大:气球内分子数目增多 C、注射器中气体被压缩体积变小:加压时气体分子变小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 10、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滴加液体 B、读取液体体积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点燃酒精灯
  • 11、当前,氨气NH3的能源化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工业上常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物和催化剂进行该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图中有两处被墨迹遮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为8g B、参加反应的氢气质量为6g C、氨气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 D、参加反应的氮气和生成的氨气分子个数比为4:1
  • 12、“让市民看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是成都对全体市民作出的庄重承诺。下列城市治理措施中不利于此目标实现的是
    A、企业发展,治污减排 B、压减燃煤,使用清洁能源 C、炭火烧烤,品味烟火气 D、绿色出行,燃油车“限号出行”
  • 13、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必需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有关碘元素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其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C、其相对原子质量是126.9 D、其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53
  • 14、甲:表示一种物质。乙:表示一个分子。丙:表示由两种元素组成。丁: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上述四位同学描述的是下面的
    A、HClO B、O3 C、H2O D、MgO
  • 15、下列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中,缺乏会引起贫血的是
    A、I B、Zn C、Ca D、Fe
  • 16、钠元素和氯元素属于不同种元素,其最本质的区别是原子的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 17、实验室有一瓶含杂质的高锰酸钾,某兴趣小组同学用该药品制取氧气。取5g该药品放入试管中加热(杂质不参加反应),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请回答:

    加热时间/min

    t0

    t1

    t2

    t3

    t4

    t5

    剩余固体质量/g

    5

    5

    4.62

    4.58

    4.52

    4.52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
    (2)、计算5g药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写出具体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01g)
  • 18、

    安全无小事,火灾事故令人痛心,安全警钟应该时刻长鸣。火灾事故调查记录显示,一般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废弃的装修材料,如木屑、塑料品等。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了解到木屑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易燃,完全燃烧产物为CO2H2O , 为了进一步了解木屑的组成,该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

    【资料】实验中使用的木屑已烘干;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可以吸收水蒸气且吸水后变蓝;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出问题】木屑由哪些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木屑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设计实验】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探究。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________说明木屑中含有碳元素。

    (3)实验观察到C中白色固体变蓝,小明同学认为该现象可以说明木屑中含有氢元素,小华同学认为此结论不正确,请说明原因:________。

    【拓展实验】彤彤对该小组的实验装置改进后再次实验,观察到C中白色固体变蓝,说明木屑中含有氢元素。

    【实验数据分析】

    (4)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取木屑28.2g,其完全燃烧后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生成水的质量为19.8g,关于该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装置A中箭头所指仪器是分液漏斗,其下端一定要伸到液面以下形成液封;
    B. 装置C和D互换位置不影响实验结果;
    C. 为准确进行定量测量,应先打开A中开关,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后,再点燃B处酒精灯;
    D. 通过以上实验数据可知木屑中氧元素的质量为8g
  • 19、甲~戊均为我们目前已学的常见物质。已知乙和戊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均为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能实现如下转化(“→”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乙物质的名称
    (2)、“甲→乙”的现象
    (3)、“丙→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关于图中物质间的转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
    A、丁常温下可能为固态物质 B、“丙→乙”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C、“丙→丁”一定会放出热量 D、“丙→丁”可能属于缓慢氧化
  • 20、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了学好化学,某同学完成了图一、图二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与a端相连的是电源的(填“正”或“负”)极。
    (2)、图二A中气球的作用是
    (3)、C实验的现象
    (4)、图二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有(填字母序号)。
    (5)、结合课本实验,以下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___________。
    A、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水的电解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镁在氧气中燃烧
上一页 812 813 814 815 81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