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化学用语填空。
    (1)、任意一种稀有气体
    (2)、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3)、硝酸铵中的阳离子
    (4)、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2、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探究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C、收集氧气并测量氧气的体积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3、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 , 则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所以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D、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 4、下图是某些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用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图示反应关系的是

    A、2CO+O2__ 2CO2 B、N2+3H2__2NH3 C、C +O2__CO2 D、2Mg +O2__2MgO
  • 5、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氧气、蒸馏水、空气 B、铁粉、硝酸钾、矿泉水 C、过氧化氢溶液、液氮、二氧化碳 D、二氧化锰、石灰水、氧化镁
  • 6、利用下列仪器(非玻璃仪器任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铜溶液 B、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泥沙 C、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D、探究氯酸钾的热稳定性
  • 7、如图1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用图1测定氧气含量前必须
    (2)、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若将图1中实验药品红磷改为木炭,就达不到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主要原因是生成了
    (3)、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将红磷更换为足量的铜粉,利用图2所示装置继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装置中的气球作用是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图1实验的原理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图1实验过程中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试回答:

    ①其中Z曲线表示的是(填“温度”或“氧气浓度”)

    ②结合X、Z两条曲线,解释图中bc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是;d处此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8、

    Ⅰ.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1)关于水的图1与图2这两个变化本质的区别是

    (2)图2实验过程中,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是 , 该实验表明水是由组成的。

    Ⅱ.某同学准备用一瓶浑浊的河水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并制取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3)操作①是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外还有 , 玻璃棒的作用是

    (4)操作②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装置如图3,固体X是(填物质名称)。

  • 9、“宏观—微观—符号”是化学上常用的表征方法。
    (1)、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各物质

    氩气   四氧化三铁   硫元素显+6价的氧化物

    (2)、如图是密闭容器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①写出变化Ⅰ所发生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②微观上看,变化Ⅰ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填名称)。

    ③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       B.分子变小

    C.分子间距离变小       D.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 10、没食子酸(C6H7O5)又称五倍子酸,可从五倍子等植物中获得,并用于制药。下列有关五倍子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物 B、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9% C、由7个碳元素、6个氢元素、5个氧元素组成 D、1个分子由6个碳原子、7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 11、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湿衣服在夏季比冬季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变小,运动速率加快 B、篮球受挤压时变瘪——分子体积变小 C、食物放久变质——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D、雾霾天气中,PM2.5颗粒随风飘动——分子在不断运动
  • 12、2023年11月,江苏省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市葫芦压花技艺、紫菜制作技艺、朐海菜制作技艺、灌芸豆丹制作技艺等37个项目列入其中,至此,我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达到70项。下列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连云港剪纸 B、灌南麦草画 C、连云贝雕 D、汤沟酒酿造技艺
  • 13、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兴趣小组以“红砖粉末探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红砖的组成

    (1)我国红砖的生产历史悠久,主要以粘土为原料高温烧制而成,常用作建筑材料。下列对其组成物质性质的预测错误的是(填字母)。

    a.硬度大        b.易溶于水          c.耐高温

    (2)经仪器测定,红砖粉末的主要成分及含量如图所示,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是(填化学式);若“其他”成分中不含Fe,则红砖粉末中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任务二】探究红砖的应用

    为了探究红砖粉末能否作为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将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

    木条不复燃

    ②向上述试管中加入0.25g红砖粉末,然后将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

    木条复燃

    ③待上述试管中的反应停止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

    木条复燃

    (3)由步骤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如果要证明红砖粉末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需增加一个实验,请补充完整该实验方案:将上述实验后的固液混合物。[实验中必须使用的试剂和仪器:蒸馏水、电子天平]。

    【任务三】探究红砖催化的秘密

    为了进一步探究红砖粉末各成分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进行探究。

    实验装置

    实验编号

    固体X

    实验现象

    Fe2O3

    固体无明显变化,有较多气体产生

    SiO2

    无明显现象

    Al2O3

    无明显现象

    (5)写出实验①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6)综上可知:红砖粉末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与其所含的(填元素符号)元素有关。

  • 14、

    学习了O2的性质后,兴趣小组对Cu能否与O2发生反应进行了实验探究。

    【回忆旧知】O2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C、S、Fe等物质反应分别生成CO2、SO2和Fe3O4;Cu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为+1、+2。

    【作出猜想】

    (1)猜想Ⅰ:Cu与O2在加热条件下不反应;

    猜想Ⅱ:Cu与O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uO;

    猜想Ⅲ:Cu与O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填化学式)。

    【进行实验】

    实验一:取一定量Cu粉在图-1所示密闭直玻璃管中加热,发现铜粉由红色变为黑色,管内氧气含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

    (2)基于上述实验,能证明Cu与O2发生反应的两个证据是①、②

    实验二: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对实验一所得的黑色固体中所含元素的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数据如下表。

    所含元素符号

    Cu

    O

    元素的质量分数/%

    80%

    20%

    【实验结论】

    (3)综上可知:猜想(填“Ⅱ”或“Ⅲ”)正确。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归纳拓展】

    (4)结合C、S、Fe、Cu与O2的反应,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可归纳得出如下反应规律:

    +O2(均填写物质类别)。

    (5)已知Fe3O4中O元素的化合价为-2,Fe元素的化合价则有两种:+2、+3,则Fe3O4Fe+2Fe+3的原子个数比为

  • 15、氧气广泛应用于生产、医疗和科研等领域,研究氧气的制备具有重要意义。
    (1)、工业制氧。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然后升温,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上述方法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不同将二者分离。
    (2)、实验室制氧。现有高锰酸钾、水以及仪器a~i。

    ①仪器b的名称是

    ②利用上述仪器和试剂可以制取氧气,所需的六个仪器是c、f、;证明收集的气体是O2的方法是

    ③与本实验不相关的图标是(填字母)。

    a.   b.       c.     d.

    (3)、空间站制氧。我国天宫空间站航天员生存所需的氧气主要通过电解水获得,其原理如图所示。

    ①由图可知,A玻璃管上方产生的气体是(填化学式)。

    ②在下面的方框中用微观示意图表示反应所得的另一产物

  • 16、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湖水净化。

    ①明矾可以使悬浮的杂质从水中(填“沉降”“过滤”或“蒸馏”)出来。

    ②操作Ⅰ需使用的玻璃仪器有(多选,填字母)。

    a.铁架台(带铁圈)        b.漏斗        c.玻璃棒        d.试管夹

    ③操作Ⅱ中的活性炭具有性,可去除水中的异味和一些可溶性杂质。

    ④操作Ⅲ中的氯气(Cl2)可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氯化氢,进而对水进行消毒。氯气与水反应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模型中,最能准确表示次氯酸分子的是(填字母)。

    a.          b.        c.        d.

    (2)、海水利用。

    ①利用太阳能使海水中的H2O先气化再液化是获取淡水的重要方式。从微观角度看,H2O气化或液化时,改变的是

    ②海水晒干可得有利用价值的固体混合物(由Cl-、Mg2+、Na+SO42-等离子构成)。试写出其中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3)、水资源保护。下列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防治水体污染的是(填字母)。

    a.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b.生活用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c.农业浇灌采用大水漫灌                      d.大力推广、普及节水器具

  • 17、如图所示反应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3 C、参加反应的“”和“”的个数比为4:1 D、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分子数目减少
  • 18、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与解释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与解释

    A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分别盛有蒸馏水(已滴入酚酞溶液)、浓氨水的A、B两个小烧杯,一段时间后,A烧杯中溶液变红

    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小烧杯,一段时间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C

    把加热到发红的铁丝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在加热下O2能与铁反应生成Fe3O4

    D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2mL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A、A B、B C、C D、D
  •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硫酸铵[(NH42SO4]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肥料,受热会分解生成NH3、N2、SO2和H2O。已知上述化合物中氧元素均为-2价,氢元素均为+1价;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及硫原子的结构如图所示。

    (1)、下列有关硫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壳中硫元素的含量高于氧 B、属于金属元素 C、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g D、原子核外第三层上有6个电子
    (2)、下列化学用语表达错误的是
    A、氮元素的化合价:N+3H3 B、两个氮原子:2N C、SO2的名称:二氧化硫 D、3H2O:三个水分子
    (3)、下列关于硫酸铵[(NH4)2SO4]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3种元素组成 B、属于氧化物 C、N、O元素的质量比为7:16 D、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0.6%
  • 20、一种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加碘盐属于纯净物 B、大量食用加碘盐有利人体健康 C、400g该食盐中含碘元素7.2~13.2mg D、碘酸钾(KIO3)中I、O元素的质量比为1:3
上一页 777 778 779 780 78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