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碳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从a点升温至b点,有晶体析出 B、b点溶液降温至20℃时溶质质量分数与a点相等 C、保持温度不变,蒸发部分溶剂,b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20℃时,将60g碳酸钾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10g -
2、科学家用“人工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获得氧气,实现“碳中和”,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涉及的物质都是化合物 B、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个数均不发生改变 -
3、项目活动小组探究洁厕灵的成分:取少量洁厕灵加水稀释十倍、脱色、过滤,在滤液中加入几小块大理石进行检验。最后通过分析交流得出洁厕灵的主要成分为一种酸。回答下列小题。(1)、稀释洁厕灵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A、烧杯 B、托盘天平 C、玻璃棒 D、量筒(2)、为完成洁厕灵的脱色,可向稀释后的洁厕灵中加入的物质是A、淀粉 B、洗衣粉 C、活性炭 D、酒精
-
4、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A、2个氢原子: B、氖气: C、硫化锌: D、镁离子:
-
5、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
不锈钢杯
B、
木桶
C、
纯棉毛巾
D、
涤纶制成的航天服
-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B、
C、
D、
-
7、为我国研发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A、徐光宪 B、闵恩泽 C、张青莲 D、徐寿
-
8、生活中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碳酸氢钠属于A、盐 B、碱 C、酸 D、混合物
-
9、化学链燃烧技术指用载氧体(金属氧化物)将空气中的氧传输至燃料的新技术。基于载氧体的甲烷化学链燃烧技术如图1所示:
(1)、空气反应器中与发生化合反应生成CuO。(2)、在燃料反应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 若要使充分反应,至少需要CuO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3)、从空气反应器排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空气反应器中最适宜的反应温度范围是(填字母)。a.800~900℃ b.900~1000℃ c.1000~1030℃ d.1030-1100℃
-
10、我国承诺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我们的大国责任与担当。请回答下列问题:(1)、走进“碳村庄”。“碳村庄”的格局如图1。

ⅰ.“碳村庄”的居民中,属于单质的是。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除了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温室气体(填一种)。
ⅱ.“碳村庄”中的部分居民可以相互转化,转化③的反应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超细碳酸钙可用于生产钙片、牙膏等产品。利用碳化法生产超细碳酸钙的流程如图:
ⅰ.乳化池中,生石灰与水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ⅱ.石灰窑中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举例出你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4)、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若微观粒子恰好完全反应,请补充丁物质的微观粒子示意图。
-
11、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寻找新的催化剂”的实验中发现:将部分生锈的铁钉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也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于是他们对此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什么物质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猜想与假设】
(1)猜想一:铁钉表面含有的氧化铁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猜想二:铁钉里的________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进行实验】
(2)请完善下面表格。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Ⅰ:取1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并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________
猜想一成立
实验Ⅱ:取________的过氧化氢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相同质量的铁粉,并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交流讨论】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此实验结论不够严谨,实验Ⅰ还不能够确切地说明氧化铁就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继续探究】小组同学补做以下实验,进而确认了该实验结论。
(3)①实验前称量氧化铁粉末的质量为;
②完成实验Ⅰ:
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Ⅰ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氧化铁粉末的质量为 , 且________(填“>”“=”或“<”);
④把它再加到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________,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小木条复燃。该步骤的目的是________
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拓展延伸】
(4)为探究氧化铁的催化效果,小组同学将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a和b,只向b中加入少量氧化铁,另一份不做处理.则生成氧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的图像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 
B. 
C. 
D. 
-
12、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
(1)、仪器a的名称为。(2)、B装置相比A装置,优点是;B装置中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3)、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为:。(4)、若用图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填a或b)通入;当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D处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E烧杯中的现象是 , 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13、据央视新闻报道:2023年3月25日,我国首次将光伏发电制成固态氢能应用于电力系统。
光伏发电制氢:利用太阳能产生的余电,将水分解并转化为氢气,可以得到“绿氢”。固态储氢:利用固体与氢气发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等作用,可以把氢气储存起来。如镁系合金储氢原理之一是镁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反应生成氢化镁。
固态氢能发电:其形式之一是在一定条件下将固态储氢装置释放的氢气注入燃料电池。氢气在燃料电池中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直流电,可实现能量的转化,为我们提供“绿电”。能源站通过氢能的制取、存储、发电、加氢一体化,实现“绿电”与“绿氢”之间的灵活转换,很好地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季节性波动强的难题。随着绿色、循环、低碳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正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巨大力量!依据所结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镁在储氢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判断的依据是过程中生成了(填名称)。(2)、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 其易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 , 请写出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此,镁系合金储氢装置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之一是。(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绿氢与氢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氢气在燃料电池中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交流电,可实现能量的转化 C、“绿电”与“绿氢”之间的灵活转换,很好地解决了新能源发电随机性的难题 D、光伏发电得到的“绿氢”,主要通过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将水分解而获得 -
14、燃料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酉阳杂俎》记载:“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燃灯极明”。《梦溪笔谈》记载:“子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1)、“石脂水”即石油,是一种(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密度比水。(2)、“扫其烟为墨”,产生黑烟的原因是。(3)、在现代根据石油中各成分不同可分离得到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的成分之为丙烷 , 求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保留一位小数),并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将有刺激性气味的乙硫醇掺进液化石油气中充当“报警员”,从微观角度解释能够闻到气味的原因。
-
15、对燃烧及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进行了下图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对比①②可探究:接触空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B、对比②③可探究:燃烧的剧烈程度与的含量有关 C、对比③④可探究: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D、对比①④可探究: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
16、如表所示知识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变化与守恒
B.化学发展与科学家
①碳酸分解前后各元素种类及质量都不变
②10g水结成10g冰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①定量研究空气的成分——拉瓦锡
②测定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张青莲
C.化学物质与构成
D.化学性质与用途
①汞——由汞原子构成
②氯化钠——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①氧气支持燃烧可用作燃料
②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
A、A B、B C、C D、D -
17、在实验室里,如表物质的鉴别或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鉴别水与酒精
观察颜色
B
鉴别和CO
分别通过澄清石灰水
C
鉴别和
点燃,在火焰上罩干冷烧杯
D
除去中的少量的CO
点燃
A、A B、B C、C D、D -
18、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两个元素组成 B、
和
按个数比进行该反应
C、
中N、H元素的质量比为
D、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总数发生变化
-
19、劳动赋能,助力成长。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自主探究:用铅笔芯制作电极
石墨有导电性
B
学校清洁:用酒精对桌椅进行消毒
酒精具有可燃性
C
社区服务:垃圾分类,植树造林
节约资源,低碳环保
D
家务劳动:用扇子扇炉火
提供充足空气促进燃料燃烧
A、A B、B C、C D、D -
20、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请完成下面小题。(1)、锂离子蓄电池是“祝融号”火星车的能源设备。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相对原子质量为6.94lg D、氢氧化锂化学式为(2)、运载火箭采用偏二甲肼作为推进剂,其燃烧产物不可能是A、 B、 C、 D、(3)、电解水是空间站氧气的来源之一,下列关于电解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水属于分解反应 B、该过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负极、正极产生气体体积比是 D、该过程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