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识别图像是学习化学的必备能力。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设计的是

    图像

       

       

       

    实验设计

    ①电解水(忽略气体的溶解)

    ②加热高锰酸钾

    ③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④在空气中加热一定量的铜粉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某地举行化学实验创新大赛,张老师通过改进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装置获得大赛的一等奖,改进装置如图所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便于气体导出最右侧导管伸入集气瓶内不能过长 B、若制备过程中瓶内压强过大,则安全管内液面会上升 C、此实验用铂丝代替MnO2作催化剂,反应后铂丝质量不变 D、此装置可通过铂丝的上下移动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 3、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赤铜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制黄铜,过程中发生反应:①ZnCO3高温__ZnO+CO2↑,②C+2ZnO高温__2Zn+X↑。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X的化学式为CO2 B、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C、反应中共涉及两种氧化物 D、经过2个反应,锌元素质量不变
  • 4、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有两种物质是反应物 B、该化学反应中乙、丙质量比为3∶17 C、物质丙可能为单质 D、物质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5、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其中b处可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C+O2点燃__CO2 B、2HgO__2Hg+O2 C、C2H5OH+3O2点燃__2CO2+3H2O D、CaCO3+2HCl=CaCl2+H2O+CO2
  • 6、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用双手捂住试管,后将导管放入水中 C、给盛有高锰酸钾的试管加热时,先放置好酒精灯,后固定试管 D、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后,先将集气瓶取出水面,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 7、某牙膏的部分标签如图,活性成分单氟磷酸钠的化学式为Na2PO3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牙膏是一种纯净物 B、本牙膏中含单氟磷酸钠的质量是200g×0.14% C、单氟磷酸钠(Na2PO3F)中钠元素和磷元素的质量比是46:31 D、单氟磷酸钠(Na2PO3F)中含有2个钠原子、1个磷原子、3个氧原子和1个氟原子
  • 8、如图是4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②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B、粒子②的符号为Al3+ C、②④的化学性质相似 D、①③原子在反应中以个数比1:1结合
  • 9、实验室常用以下装置来制取和收集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收集氢气可选用③或④ B、用双氧水制氧气可以选用① C、某气体只能用③收集,说明该气体常温能与水反应或易溶于水,且不能与氧气反应 D、检验④中是O2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复燃
  • 10、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水结成冰后不能流动—固体中的分子停止了运动 B、气体受压,体积减小—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空隙变大 D、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 11、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也能分 B、反应前是混合物,反应后是纯净物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反应后生成了新的分子
  • 12、唐山10月26日的空气质量报告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日的首要污染物为臭氧(O3) B、报告中的NO2与酸雨的形成无关 C、“污染指数”越小表示空气质量越好 D、这样的天气可以自由的锻炼身体
  • 13、探究蜡烛及其燃烧时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下列想法中正确的是
    A、黑色的物质可能是氧化铜 B、蜡烛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这属于异常现象,可忽略 D、重复实验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 14、下列化学用语和名称均正确的是
    A、硝酸根离子:NO3- B、2个氢原子:H2 C、氧化镁:MgO2 D、二氧化氮:O2N
  • 15、科学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拉瓦锡编制元素周期表 B、门捷列夫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C、钟南山确定空气的组成 D、闵恩泽研发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
  • 16、

    活动课上,同学们利用自制装置,探究水的组成。

    【作出猜想】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设计并进实验】

    (1)图1甲同学点燃验纯后的氢气,观察到氢气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无色小液滴。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式为

    (2)图2乙同学将装置接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当a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约为20mL时,b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约为

    (3)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尖嘴口处,打开控制开关后,观察到a处气体燃烧,火焰呈淡蓝色,b处

    【实验结论】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知识运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为载人空间站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空间站里宇航员呼吸消耗O2 , 产生CO2 , 可用如下方法处理CO2

    第①步,利用固态胺系统对CO2进行吸收与浓缩

    第②步,CO2+4H2__CH4+2H2O

    第③步,2H2O__2H2↑+O2

    (4)该方法能否实现O2的再生(选填“能”或“不能”)。

  • 17、

    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进行了巩固探究与优化拓展。

    【史料回顾】

    (1)二百多年前,化学家拉瓦锡利用图1装置研究空气的成分。得出了空气由组成的结论。

    【教学回顾并实验】小组同学利用图2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2)主要步骤如下,正确的顺序为(选填序号)。

    ①弹簧夹夹紧胶皮管

    ②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③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

    ④检查装置气密性,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按体积分成5等份

    课堂上,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老师还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集气瓶内的压强变化趋势,结果如图3所示。

    (3)cd段压强减小的原因是

    (4)在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同学们对不能选择木炭、铁丝代替红磷进行了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答一条即可)。

    【优化与实验】查阅资料得知,红磷燃烧不能耗尽空气中的氧气,而食品脱氧剂(以铁粉为主的物质组成)能通过化学反应除去密闭包装袋中的氧气,使食品处于无氧状态。于是小组同学用图4装置进行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量筒中装有80mL水,记录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时间/min

    0

    5

    10

    30

    35

    45

    量筒中液面的刻度/mL

    80

    65

    50.5

    43.1

    43.1

    43.1

    (5)根据表中实验数据进行推算,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结果精确到0.1%)。

    【拓展反思】

    (6)与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相比,该实验的优点是

  • 18、以下是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

    (1)、写出标号①的仪器名称:
    (2)、写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3)、若在选用A、D装置制取氧气过程中,发生试管炸裂,请分析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写一条即可)。
    (4)、将收集的氧气倒入装置E的烧杯中,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自下而上依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 19、《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烧石成灰”发生的反应为:CaCO3高温__CaO+CO2↑。
    (1)、CO2中碳、氧元素质量之比
    (2)、计算,10g碳酸钙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化钙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20、

    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氮气(N2)和氢气(H2)合成氨气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如图1所示是合成氨气的主要过程。

    第一步:分离空气

    分离空气的常用方法有以下两种:

    方法Ⅰ.将空气液化后再汽化。

    (1)液态空气汽化时首先分离出氮气,则沸点:N2O2(选填“高于”、“等于”、“低于”)。已知N2沸点-196℃;O2沸点-183℃。

    方法Ⅱ.用分子筛分离。

    (2)分子筛是一种内部分布有均匀微小孔径的固体,通过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分子吸入孔穴而与其它分子分离,如图2.则分子大小:N2O2(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第二步:合成氨气

    (3)写出氮气(N2)和氢气(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氨气(NH3)的化学方程式

    (4)该生产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5)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催化剂的认知和理解。(一条即可)

上一页 1176 1177 1178 1179 118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