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固体36.0g B、20℃时,36.0g氯化钠固体全部溶解至少需要100g水 C、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钠36.0g D、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 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实验小组想要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硝酸钾(KNO3)溶液作为无土栽培所需的营养液,请完成下列操作:

    ①计算:需要硝酸钾g。

    ②称量:调节天平平衡后,两盘放上同样的称量纸,并在右盘放入砝码,向左盘加入部分硝酸钾,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左,此时应(填字母序号)。

    A.增加硝酸钾       B.减少硝酸钾       C.移动游码

    ③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将其倒入盛有硝酸钾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直至硝酸钾全部溶解。

    ④装瓶: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贴上标签。

    【实验反思】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填字母序号)。

    A.将称量好的KNO3固体转移至烧杯时,部分固体洒落

    B.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

    C.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溅出

    (2)、氯酸钾是一种重要的化工药品,其用途十分广泛。在工业领域,可作为氧化剂和媒染剂,通过添加一定含量的氯酸钾可使染料更接近紫色,也可以用来制作火柴;在农业领域,可用作除草剂,也可以用来诱导龙眼开花来解决龙眼隔年开花的问题,使种植者能够在淡季收获龙眼。除此之外,利用氯酸钾易于分解释放大量氧气的特性,也可以作为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料。(化学方程式为2KClO3MnO2__Δ2KCl+3O2

    请回答下列问题:若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9.6kg氧气,理论上至少需要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写出规范的解题步骤,结果精确至0.1kg)

  • 3、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收集的仪器装置,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其进行下列化学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氧气。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进行实验。

    ①所选发生装置为 , 收集装置为(选填仪器序号字母)。

    ②在加入药品前,检查氧气制取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是

    ③上述方法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下列有关氧气制取和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选填字母序号之一)。

    A.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

    B.实验结束后可以通过过滤操作回收二氧化锰

    C.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氧气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在实验室中,也可用加热高锰酸钾(KMnO4)固体制取氧气,同时得到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实验小组同学若以此方法制备并收集氧气。

    ①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为(填仪器序号字母)。

    ②加热高锰酸钾(KMnO4)固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4、

    纳米铁粉(颗粒大小达到纳米级的铁粉)在空气中不自燃,稍加热即剧烈燃烧,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验证纳米铁粉燃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步骤与现象】

    (1)①如图所示连装置、装药品;

    ②称量整个装置质量为m1

    ③用激光手电照射纳米铁粉,剧烈燃烧,放热,生成色固体;

    ④冷却到室温后,(补充实验步骤),对比m1 , 得出结论。

    【反思与应用】

    (2)①实验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②锥形瓶底放水的原因是

    ③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上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原子的和质量不变。

    ④基于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理解,小组同学想探究蜡烛的成分。他们取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如图所示),观察到烧杯内壁上有水珠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石蜡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可能含有的元素是

  • 5、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不仅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还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具有广泛的用途。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工业上,主要是通过降温加压使空气液化,利用各组分的不同,使他们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气化,从而逐一从空气中分离出来。

    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选填字母序号之一)。

    A.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本身可作燃料

    C.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D.空气中的氮气是工业上生产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2)、2024年10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的生物质催化转化制乙二醇(化学式为C2H6O2)技术中试成功,将助力推进乙二醇绿色化生产。该技术可降低乙二醇生产对石油和煤炭的消耗,并有效减少碳排放,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试回答问题:

    ①乙二醇(C2H6O2)属于(选填“混合物”“化合物”“氧化物”之一)。

    ②在乙二醇(C2H6O2)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填最简整数比)。

    ③在乙二醇(C2H6O2)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为(填元素符号)。

    ④在31g乙二醇(C2H6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g。

  • 6、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请用数字、化学符号表示

    ①两个氧原子

    ②三个氧分子

    ③氢离子

    ④钙离子

    ⑤氢氧根离子

    ⑥碳酸根离子

    ⑦硫酸根离子

    ⑧铵根离子

    ⑨硝酸根离子

    (2)、根据下列物质的名称,书写化学式

    ①氮气

    ②氧化镁

    ③氢氧化钙

    ④氢氧化钠

    ⑤氯化钠

    ⑥氯化铵

    ⑦硫酸铜

    ⑧碳酸钠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②铜粉在空气中加热

    ③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④硫在氧气中燃烧

    ⑤甲烷(CH4)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7、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足量),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待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吸入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实验过程中广口瓶内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图2中bc段对应的是反应生成气体使压强增大 B、图2中cd段对应的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压强减小 C、图2中de段对应的是图1中打开止水夹,广口瓶内吸入水的过程 D、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也能得到相同的现象和结论
  • 8、木块在NaNO3溶液中排开液体的情况如图所示(不考虑木块对溶液成分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示中15℃→25℃过程中,NaNO3溶液的密度逐渐变大 B、图示中15℃→25℃过程中,Na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C、在35℃时,烧杯内NaNO3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在35℃时,烧杯内NaNO3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都相同
  • 9、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过滤不能除去天然水中溶解的矿物质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氧原子的总数增加
  • 10、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Cu2+”中的“2+”表示一个铜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B、“2O”表示两个氧元素 C、H2O2”中含有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D、Cu+2O”中“+2”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
  • 11、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微粒观: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B、守恒观:10g木炭与10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20g二氧化碳 C、结构观:金刚石和石墨性质存在很大差异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能量观: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伴随着能量变化
  • 12、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CO2 B、“5%的葡萄糖溶液”中葡萄糖和水的质量之比是1:20 C、加水稀释某10% NaCl溶液时,溶质质量不变 D、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其他任何物质
  • 13、根据下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镁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 B、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 C、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D、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和硫都位于第三周期
  • 14、如图是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的实验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b管中的气体可燃烧,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B、该实验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C、该实验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 D、该变化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 15、“”和“”分别用来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图示能用来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 16、下列实验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A、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可对着自己或他人 C、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悬在试管口的正上方 D、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 17、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炭燃烧 B、葡萄酿酒 C、冰雪融化 D、光合作用
  • 18、如图是某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标签,请根据其中的信息进行计算:

    ××牌补锌口服液

    主要成分:葡萄糖酸锌

    化学式:C12H22O14Zn

    含锌量:每支口服液含锌6.5mg

    (1)、葡萄糖酸锌中含有种元素;
    (2)、葡萄糖酸锌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3)、每支口服液含葡萄糖酸锌的质量为mg。
  • 19、

    跨学科实践活动:特定人群、环境对氧气的需求不同,如何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展了下列活动。

    【界定任务】

    (1)小唐同学认为,首先了解制作简易供氧器的供氧原理再确定制取装置。同学们一致认为制作简易供氧器还需要考虑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反应速率、制得氧气的纯度、制氧剂的用量和配比等。实验室常常根据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等确定收集装置。

    【建构模型】老师提供了以下实验装置,同学们选择装置用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获得氧气。

    (2)仪器a的名称:;仪器b的名称:。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填字母序号);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

    【模仿改造】

    化学制氧机(原理图见图1)利用过碳酸钠白色固体、二氧化锰黑色粉末产生氧气。过碳酸钠(2Na2CO3·3H2O2)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用该制氧机制氧时,在反应仓中加入适量水,再先后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反应仓内有黑色粉末翻腾,变得浑浊,仓壁变得温热,过滤仓底部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

    (3)加湿过滤仓不仅可以过滤杂质,利用氧气溶于水的性质,使氧气变得湿润;而且根据来判断产生氧气的速率。

    验证加湿过滤仓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

    (4)制氧机内部气流采用高压进低压出(即产生的气体在高处聚集,经导管从低处进入加湿过滤仓)的方式,可能的原因有。选择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反应原理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A.原料是否价廉易得       

    B.所制气体的化学性质             

    C.反应速率是否适中

    D.制得气体是否纯净       

    E.实验条件是否易于控制       

    F.是否安全、环保

    【评价反思】

    展示环节,小唐同学所在小组制作的简易供氧器(如图2)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并提出如下修改意见:在导管出口处加装一个带有调气阀的鼻氧管,以提高适用性。

    (5)小慧自制了如图的简易供氧器,图中甲的设计优点是

    图中乙瓶中的水的作用有(填标号)。

    a.吸收杂质提纯O2             

    b.观察O2产生的速率

    c.加快O2的生成             

    d.保证供给O2的湿度需求

    (6)兴趣小组用下图中甲所示装置探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取大小相同的新鲜土豆块和新鲜猪肝块作催化剂,分别加入10mL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稀溶液后,用传感器测量装置中气压的变化,如图乙中曲线a、b所示。

    ①结合实验和曲线a、b分析,两种催化剂中催化效率更高的是

    ②从曲线a、b的变化可以看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加猪肝块催化的过氧化氢完全反应所用的时间大约s(填“30”“65”或“120”)。

    ③曲线a、b最终达到相同的压强,说明

  • 20、小华化学实验操作考试的题目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碳酸钠溶液80g。考试时,小华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操作:

    (1)、以上操作步骤中存在错误的是(填序号)。
    (2)、若完成溶液的配制,需要量取mL的水(常温下水的密度为1g/mL);
    (3)、经测量,小华配制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则可能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可能有。(写一条)
上一页 244 245 246 247 2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