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咏雪》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B、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义:文章的义理 C、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D、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风:因为风(2)、下面句子不是陈述句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白雪纷纷何所似? C、公大笑乐。 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内容。 B、“公大笑乐”表明谢太傅并没有把两个孩子进行比较、排序,也不忙着评价孩子的表现,而是笑着表示鼓励。 C、文章交代了谢道韫的多重身份,暗示了谢道韫的不凡,直接表明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欣赏。 D、文章写出了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让人感受到古代士族家庭融洽温馨、风致儒雅的氛围。 - 
                            2、下列对《天净沙·秋思》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呈现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作品前三行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这个主人公的存在。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出主人公浓重的乡愁。 D、这首散曲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表现出长期漂泊他乡游子的自由洒脱。 - 
                            3、下面句子中方框内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孤独时刻□怎么度过它□就会有怎样的人生。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有时候,是一个人书写了一页纸□有时候,是一页纸照亮了一个人。
A、”。 , ; B、。” ? ; C、”。 ? , D、。” , , - 
                            4、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在当今信息时代,使知识的更新频率越来越快。②阅读是人了解社会的重要方式。③阅读好书就像跟历代名贤圣哲促膝长谈。④所以大量阅读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文明______时间虽不是最早的,却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上下五千年,其最显著的______即为连续性。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鲜明______。
A、起源 特长 规格 B、起源 特性 品格 C、起点 特长 品格 D、起点 特性 规格 - 
                            6、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菜畦(qí) 静谧(mì) 咄咄逼人(dū) B、高邈(miǎo) 分歧(qí) 翻来覆去(fù) C、抖擞(shǒu) 匿笑(nì) 人声鼎沸(dǐng) D、沁凉(qìn) 憔悴(jiáo) 茫然无措(cuò)
 -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个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体中汇聚,就会变得强大;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互补,产生强大的合力。借助这种合力,我们得以完成许多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正如雷锋所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切合题意,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8、从朋友圈中的“点赞”之交,到生活中的“搭子”交友,从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到保持距离、注重边界——当前,年轻人“轻量化”社交越来越普遍。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3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调查数据如下图:
你觉得维持深度社交关系困难吗?

【材料二】
过度追求所谓纯粹的、简单的、高效的社会交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人有效沟通都是项重要的能力,过度追求社交“轻量化”会不断弱化个人深度社交意识,对个人社交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材料三】
深度交往的社会关系具有强支持的功能,也有强束缚的消极一面。现在一些年轻人拒绝复杂的社会交往,从强束缚的关系中解脱出来,追求社交“轻量化”,也意味着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很难获得强支持。
【材料四】
网络技术是“轻量化”社交的推手,它根据用户兴趣推送内容,将兴趣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些人形成了以趣缘为基础的社交圈层。圈层内成员分享共同感兴趣的事,交流近似的观点,长期下来,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1)、请探究【材料一】图中内容,写出你的结论。(2)、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轻量化”社交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 
                            9、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一窗蓝天
陈凤群
①贾林遇到钉子户了。
②花阳小区下星期就要参评“最美小区”了,评委会要求小区阳台整齐划一。花阳小区的阳台几乎清一色的彩钢遮阳板、乳白色塑钢窗。唯独宁倔强家的阳台无遮无拦裸露着,成为小区里一道迥异、扎眼的风景。
③宁倔强人如其名,轴得很。召开住户会议不来,任贾林在电话里怎么说,宁倔强就两字——不装。
④宁倔强经营着一间小吃店,白市夜市连轴转,每天早出晚归神龙见首不见尾。时间紧迫,贾林决定到宁倔强的小吃店当面做他的思想工作。
⑤宁倔强的小吃店在步行街上,一俟夜晚食客盈门。宁倔强对贾林的出现视而不见。贾林只得寻了一小马扎在偏隅落座,等宁倔强闲了再说。
⑥这一等就三个多小时,已是午夜。见食客稀了,宁倔强点了根烟抽着,贾林这才趋上前去。“宁老板……”贾林绽了绽笑脸。“呼……”宁倔强猛地蹿腾起一团炉火,把贾林吓了一跳,一个趔趄差点倒栽葱。
⑦贾林绕到宁倔强右边,挤了挤笑脸:“宁老板……”“歘……”宁倔强突然铲出一泼水,贾林慌忙跳开,潲水擦身天女散花。
⑧贾林转到宁倔强身后,勾上个脑袋,努了努笑脸:“宁老板……”“啊哧……”宁倔强倏忽打了个喷嚏,喷了贾林一脸唾沫星子,随即抻了抻懒腰,“贾同志,你看都这么晚了,有什么事明晚再讲啦。”
⑨贾林还能说什么呢。
⑩翌晚,贾林提前一个小时来到小吃店。来得早,店小二还在准备食材,店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个食客。贾林窃喜,店小二却说:“老板外出办事去了。”
⑪贾林决定到宁倔强家守株待兔,来到宁倔强家,门竟然开了,开门的是一个老婆婆!
⑫宁倔强鳏居,全小区的人都知道,多年来都一个人居住独来独往,咋忽地就冒出来一个老婆婆呢?贾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
⑬老婆婆被贾林目瞪口呆的样子逗乐了,慈爱地问:“你是谁啊?找倔强的吗?他还没回来呢。”贾林赶紧亮了亮工作证。一看是小区物业经理,老婆婆连忙把贾林迎进屋。
⑭老婆婆应该八十好几了。老人话多,一坐下来就絮絮叨叨地跟贾林说起宁倔强,说宁倔强十三岁便出外打工,说宁倔强省吃俭用买了这房子,说宁倔强贷款盘了一间小吃店,说宁倔强经常回乡下看她,说宁倔强如何如何,满肚子的话都是宁倔强。贾林耳朵都快听出茧了,起身来到阳台。
⑮敞开的阳台八面来风,一抬头便可仰视天空,真让人舒服。老婆婆亦步亦趋跟着贾林来到阳台,见贾林仰望星空一副陶醉的样子,高兴地说:“贾同志也喜欢看天空?在我们乡下天空可美了。在我们乡下想怎么看天空就怎么看天空,不像城里人住在铁笼子似的房子里,看不到头顶的蓝天。倔强这孩子孝顺,说了好几年了要接我来城里住,我说不来,住不惯城里的房子,看不到头顶的蓝天,这孩子就说咱家房子的阳台不装防盗网……”
⑯贾林听着,感觉心里有股暖暖的东西在涌动,“最美小区”再美也媲不过一片孝心呐!
⑰“奶奶,我来例行巡查,看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助。喏,这是我的名片,有事就给我打电话,我随叫随到!”
⑱说着,贾林躬身退出了门外。
(有删改)
(1)、小说围绕宁倔强家阳台“安不安装遮阳板和塑钢窗”展开情节,请根据小说内容将下面空格上的内容补充完整。评委会要求阳台① , 宁倔强家阳台②→贾林与宁倔强电话沟通无果→贾林去店里动员,宁倔强③→贾林去宁倔强家守株待兔,老婆婆说出了宁倔强④的原因→贾林离开了宁倔强家。
(2)、贾林对宁倔强家阳台安装防盗窗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有这种变化?(3)、分析“说着,贾林躬身退出了门外”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评委会的评审标准与宁倔强的坚持,两者难以协调的原因是什么?读完小说后,你认为怎样的小区才是“最美小区”? - 
                            10、阅读苏轼《喜雨亭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余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②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③于岐山之阳。既而弥④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⑤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⑥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⑦成。
【注释】①扶风:凤翔府。②治:修建。③雨麦:麦苗返青时下雨。④弥:整、满。⑤乙卯:农历四月初二。后文里“甲子”指农历四月十一日,“丁卯”指农历四月十四日。⑥忭:欢乐、喜悦。⑦适:恰巧。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岐山之阳:。
(2)越三月:。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3)、从节选内容来看,苏轼为亭取名“喜雨亭”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回答。 - 
                            11、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2)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子罕)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诸葛亮《诫子书》)
(5)《醉翁亭记》一文里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 
                            12、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面小题。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南极潇湘 极:至、到达。 B、去国怀乡 国:国家。 C、春和景明 景:日光。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句中停顿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B、前人之述/备矣 C、波/澜不惊 D、先天下之忧/而忧(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1)段文字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的政绩,并交代了“作文”缘由。 B、第(2)段文字是全文的重点,作者描写巴陵胜状,表达对巴陵胜状的赞美之情。 C、第(3)、第(4)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表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 D、文章结语“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含有作者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 
                            13、阅读《“求新”与“念旧”》,完成小题。
“求新”与“念旧”
李树杰
①最近看了一出秦腔大剧。当大幕拉开,撞入眼帘的便是一幅浓郁的关中平原旧时迎亲画面。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的阳刚汉子吹打抬轿,一股乡俗乡风扑面而来,一个悲凉壮美的传奇自此展开。这个距今近百年的故事,在今天观众看来,依旧毫无隔膜,令人感动。原因在于,创作者与时俱进,在艺术呈现上充分考虑当下观众的审美需要,也借助了一些现代的艺术手段。
②不少建筑也是如此。比如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公认新旧结合、富有想象力的优秀作品,既有“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旧章法,同时又体现了时代气息,将传统的审美意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完美结合。①人居环境科学创造者吴良镛曾主持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改造,采取的是清除“死亡细胞”,更生“新细胞”,保留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也完善了现代生活功能。新旧相融,旧中生新,新中糅旧,有时会产生化学反应,生发出意想不到的妙处。由此想来,新与旧是矛盾的,但也是对立统一的,新旧可以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一位经济学家在谈到新动能时说,新动能并非百分之百都是崭新的,绝大多数的新产业和新技术都脱胎于传统产业、起步于传统产业,没有传统产业的基础,新技术、新产业将无法产生。②有的地方结合自身优势与条件,敏锐抓住机会,利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激发新动能,迅速闯出一片天地,形成了新优势。但也有一些偏僻落后的地方,受客观和自身条件的限制,最尖端的人才和核心技术很难流向这里,却也一味地抛弃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盲目地炒作新概念、仓促上马新产业,结果得不偿失。③这就是盲目“求新”,容易捡到芝麻丢了西瓜。
④不止于戏曲、建筑和经济发展,许多领域其实都有一个如何处理新旧关系的问题。老用老办法,或者说,丢弃老的东西,这都不对。老办法里面有优良传统,今天仍然是适用的,要很好地继承;老办法里面也的确有过时的,不能抱住不放。面对新问题新矛盾,老的办法不会用,或者全丢弃了,新的办法又想不出来,就常常陷入不知所措之中。把握好新与旧的辩证法,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⑤万物有所生,而知守其根。④新与旧是紧密联系的,若说新为高阁,旧则为地基。若无支持,新生之物不过是空中楼阁。我们既不可只顾求新,也不可一味守旧。新旧相融,互为辉映,往往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美好。
(1)、下面对文章中心论点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求新”与“念旧”。 B、创作者在艺术呈现上应充分考虑当下观众的审美需要。 C、新与旧是矛盾的,但也是对立统一的。 D、我们不可只顾求新,也不可一味守旧,要新旧相融。(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1)段以秦腔大剧为例,分析了距今近百年的故事让今天观众看来,依旧毫无隔膜的原因。 B、第(2)段列举建筑领域成功案例,阐述了“新旧相融,会生发出意想不到的妙处”的道理。 C、第(3)段通过“有的地方”与“一些偏僻落后的地方”的对比,论证了“新技术、新产业要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观点。 D、文章前三段文字,论述层层深入,这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是递进关系,第(4)段文字是对前三段文字的总结。(3)、下面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句话中“清除‘死亡细胞’”,表明四合院改造过程中,新旧相融,并不是把“旧的”全盘保留下来。 B、第②句话中加点词语,表现了新技术与原有条件和优势相融,在发展新业态,激发新动能方面效果明显。 C、第③句话中“芝麻”指传统产业,“西瓜”指新产业,两者大小形成对比,突出了发展新产业的必要性。 D、第④句话把“新”比喻为“高阁”,把“旧”比喻为“地基”,形象地阐明了“旧”对于“新”的重要性。 - 
                            14、下面对诗歌《行路难(其一) 》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行路难 (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诗以夸张的笔法写宴饮欢乐的气氛,流露出诗人及时行乐的消极心理。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中, “冰塞川” “雪满山”写出了“渡黄河” “登太行”的困难之大。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诗,是诗人深感“行路”之难,且不知出路在哪里而发出的悲慨。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坚信自己仍能“济沧海”的乐观与豪迈。 -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纪实节目《青年看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中外交流中当代青年的风采□归国博士创办交响乐团,在世界舞台演绎中国歌剧□双语导游巧用新媒体把家乡之美□中国之美介绍给海外友人;林业博士带领团队将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旁的荒漠变为绿洲,中外林学专家共同书写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故事……
A、: 。 , B、, ; , C、, 。 , D、: ; 、 - 
                            16、下面语段里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中国美术史上,以劳动为主题的绘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②在传统农业社会,男耕女织是主要生产方式,因而古代绘画中有大量的“耕织图”。③“耕织图”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到宋代逐渐体系化。④画家们塑造劳动者形象,刻画劳动场景,表达自己对“劳动与历史的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 
                            17、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汹涌(yǒng) 冠冕 (guàn) 鲜妍(yán) 彬彬有礼(bīn) B、秘诀(jué) 瞥见(piē) 游弋(yì) 自吹自擂(léi) C、宿营(sù) 调和(tiáo) 汲取(xí) 随机应变 (yìng) D、掺杂(cān) 拮据(jié) 瑟索(sè) 相得益彰(zhāng)
 - 
                            18、请以“独特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真实的校名、师生姓名等。
 - 
                            19、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观察身边的同学、朋友、家人,发现他们的特点。选择你熟悉的一位,为其写一篇小传。题目自拟。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真实的校名、师生姓名等。
 - 
                            20、阅读《那个叫陈景润的人》,完成小题。
那个叫陈景润的人
①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他是个天才,也是个“怪人”。长大后回过头看,他其实更是一个战士。
②1957年,陈景润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初入研究所,陈景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半导体收音机,原因是他想收听英语新闻,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他非常清楚,当时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资料都是由英语写成的。按陈景润当时的收入和积蓄,买一台全新的收音机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却去五道口花15元淘了一个国产坏掉的旧货,然后买了一本《电子管原理》,自学技术,居然把收音机给修好了。
③1966年5月,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他宣布,自己证明了“1+2”。但业界在震动之余,也有疑问:陈景润并没有列出完整的证明过程。事实上,不是陈景润不想列,而是他的证明过程有200多页,一本杂志都登不下。但陈景润并不慌,因为路已经初步走通,接下来他只要简化下证明步骤,就可以完整发表了。但那根原本以为很快就会实现突破的“进度条”,却因为“文革”忽然停滞了。
④1972年,陈景润再次投入到“1+2”的论文修改中。知情者都知道这是一篇份量极重的论文,但也有人对这篇修改中的论文迟迟没有面世而传起了风言风语:“现在发表论文没稿费,他肯定是想等到恢复稿费制度后再发。”
⑤这种传言把陈景润也逼急了,连忙解释:“我之前的解答太复杂了,写了200多页。就像从北京城里走到颐和园那样,可有许多条路,要选择一条最准确无错误,又最短最好的道路。我那个长篇论文是没有错误,但走了远路,绕了点儿道。”
⑥捷径当然是要找的,但陈景润自己也没想到,整整耽搁了七年。1973年2月,春节刚过。陈景润从宿舍里走出来,把一沓厚厚的稿纸交给了李书记。“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那叠稿纸,就是陈景润经过大幅度优化,从200多页精简到100多页“1+2”的证明过程。
⑦1973年4月,中科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杂志,在英文版16卷2期上全文刊登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立刻轰动全球数学界。当时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原联邦德国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已经进入校印阶段,在看到陈景润的这篇文章后,他们立刻叫停了印刷,要求必须在这部原本有十个章节的著作中再增加第十一章,章节命名为“陈氏定理”。
⑧1978年1月,《人民文学》元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长达16000多字,是作家徐迟深入采访了陈景润和他的身边人后写成的。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工厂学校,大家都在讨论“哥德巴赫猜想”,都在讨论陈景润。有媒体称,“刮起了一股‘陈景润旋风’”。
⑨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出事了。一向很少出门的他,那天忽然想去一次书店。陈景润平时走在路上都只自顾自思考问题,很少会“眼观六路”。在从书店回来的路上,一辆飞驰的自行车把他猛地撞倒,他后脑勺着地,当场就流了不少血。神志不清的陈景润当时忍着剧痛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去中关村医院,因为他的医保在那里;二是请求交警不要为难那位倚车的小伙子。
⑩1996年1月17日,陈景润忽然高烧40度,且几天不退,此时他还坚持进行数学研究。后经诊断为肺炎,10天后又出现了心跳骤停现象。3月19日,63岁的陈景润带着一份遗憾,永远闭上了眼睛。妻子由昆含泪执行了丈夫的最后一份遗愿: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陈景润说,这是他所能做的最后一份贡献。1999年,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
⑪时至今日,由昆和儿子陈由伟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有时依然会哼起陈景润生前最爱的那首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选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1)、阅读文章,梳理文章思路,完成下面表格。时间
典型事件
1957年
1966年
陈景润在《科学通报》发表论文,证明了“1+2”
1973年
1984年
1996年
陈景润去世,最后遗言是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
(2)、请对文中第⑤段画线语句,自选角度做批注(形式不拘,能结合相关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理解、思考、质疑、赏析等,符合情理即可)。(3)、作者笔下的陈景润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结合内容分析,至少写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