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完成小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朱德

    ①A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②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③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早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④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

    ⑤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B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希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⑥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⑦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⑧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⑨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阅读文章,完成下面思维导图,理解作者从母亲身上得到的教益。

           母亲的言传身教                            “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勤劳吃苦,热爱劳动

    养成勤劳的习惯,拥有生产的知识

    想尽办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2)、文章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从A、B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A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B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3)、谈谈你对画波浪线语句“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的理解。
  • 2、班级开展《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分享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中有同学对《红星照耀中国》做了简要介绍。请你帮忙补全横线处内容。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红星照耀中国》

    (2)、《红星照耀中国》中最让你敬佩的一个人或一群人是谁?请结合内容分享你敬佩他或他们的理由。(不少于100字)
  • 3、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     )
    A、解衣睡       壑难填 B、月色入       夜不闭 C、于中庭       寸难行 D、藻荇横       口称赞
    (2)、同学们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有不同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恰当

    【甲】悠闲:苏轼豁达乐观,有悠闲的心境欣赏月色。

    【乙】清闲:苏轼遭遇贬谪,有欣赏月色的闲暇时间。

    【丙】偷闲:苏轼忙里偷闲,放松心情与张怀民赏月。

    (3)、结合上下文,对“怀民亦未寝”中的一个字作重音朗读处理,并简述理由。
    (4)、阅读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链接材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午、未、申]约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②[夕舂]夕阳。

    《记承天寺夜游》和链接材料都写了月景。《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了的月光。《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中“”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袁宏道借月景表达了的情怀。

  • 4、阅读《黄鹤楼》,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前两联从神话传说起笔,通过写、白云悠悠,表达了诗人对的感慨。
    (2)、发挥想象,描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呈现的画面。
    (3)、本诗画线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写到了“夕阳”意象,其在诗句中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 5、阅读古诗文,领略自然之美。《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是山清水秀之美;《三峡》中“ , 良多趣味”是三峡春冬之美;《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是西湖初春生机勃勃之美;《野望》中“树树皆秋色,”是山野秋日之美……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自然之美的古诗文,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本试卷中已经出现的除外)
  • 6、巴黎奥运盛会已完美落幕,但精彩依旧历历在目。班级准备开展“传承奥运精神,争做有志少年”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精选素材

    任务二:线上采访

    任务三:感言征集

    任务四:诗歌朗诵

    (1)、活动需要收集展现奥运健儿精彩时刻的素材。阅读第一组同学搜集的素材,完成小题。

    ______________,花游健儿夺桂冠

    中国花样游泳队在巴黎奥运会上璀璨绽放,拿下首企盼的中国花游首枚奥运集体项目金牌。花游队融入中国风元素的造型设计引发了全场zhèn撼,获得了观众由zhōng的赞赏。其中,“山”字甲骨文动作造型的巧妙融入,不仅是对古老智慧的致敬,也是新时代中国体育精神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的典范。中国花样游泳队以一枚沉甸甸的金牌,不仅在碧波荡漾中绘就了一幅生动的文化画卷,更书写了队史的新篇章

    (1)对加点汉字的字音和拼音处所填汉字判断正确的

    A(qiáo)   振        衷        B.(qiào)   震       中

    C.(qiáo)   震        衷        D.(qiào)   振        中

    (2)阅读文段,补充横线处内容。要求:上下句字数一致,对仗工整。

    (3)文段中画线语句表达欠妥,请你找出并修改。

    (2)、为了丰富班会内容,第二组同学线上采访了中国花游队教练。文中画横线处缺少小记者的提问。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

    小记者:您好,教练!感谢您接受我们的线上采访。______________?

    教练:我们在动作端排中特别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其中,甲骨文“山”字动作造型是一个亮点。这个造型既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古汉字的魅力,也体现了我们团队一直跨越艰难险阻,敢于攀登高峰的勇气和信念。

    小记者:这次全世界都记住了“中国之美”。您有什么话要对同学们说吗?

    教练: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勇敢追梦,在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甲】您认为体育运动应如何推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呢?

    【乙】您在动作设计中是如何让古汉字焕发出新的生机呢?

    【丙】您设计的甲骨文“山”字动作造型的灵感来自哪里?

    (3)、活动设计了感言交流环节。阅读第三组写作的感言,完成小题。

    16天【甲】329个奖牌项目,留下数不清的精彩时刻:有潘展乐以锐不可当之势率先触壁的瞬间;有孙颖莎、王楚钦不负众望拿下国乒首枚混双金牌时的激情呐喊;有全红婵、陈芋汐疾如流星的完美一跳;有中国花样游泳队实现历史性突破时的和颜悦色【乙】体育健儿们让全世界看到了祖国至上、为国争光的           , 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           , 团结协作、并肩作战的          。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奋进的力量,弘扬时代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1)文段中【甲】【乙】所选标点恰当的

    A.【甲】逗号       【乙】省略号       B.【甲】顿号       【乙】句号

    C.【甲】顿号       【乙】省略号       D.【甲】逗号       【乙】句号

    (2)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

    A.锐不可当       B.不负众望       C.疾如流星       D.和颜悦色

    (3)文段①②③处所填词语恰当的

    A.①赤子情怀   ②宝贵品质   ③精神追求       B.①精神追求   ②赤子情怀   ③宝贵品质

    C.①宝贵品质   ②精神追求   ③赤子情怀       D.①赤子情怀   ②精神追求   ③宝贵品质

    (4)、最后环节是诗歌朗诵。阅读诗歌《如果信仰有颜色》(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信仰有颜色

    一定是中国红

    他承载着龙的传人

    祈盼火红的梦想

    他传颂着炎黄子孙

    生生不息的神话

    他渲染了中华民族

    的气势

    他鼓荡了华夏儿女

    勇往直前的品格

    浸润在血液里

    他是中国人的精神皈依

    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其构成夸张的修辞方法,完成所要表达的意思。

  • 7、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已经到了日新月异的程度,AI正以惊人的速度迭代,ChatGPT替代了许多文员的工作,自动驾驶汽车即将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也许有一天,硅基生物会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会是超级人工智能的指挥者,还是被不眠不休的人工智能所取代?

    请以“三十年后”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8、阅读《父亲》,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卞毓方

    ①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可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脸则近似于圆;五官也不像,父亲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刚的,更准确地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

    ②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的,冠高而圆,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我偶见父亲戴过一次,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纸盒搁在竹棚上。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可我的脑瓜太小,往头上一套,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①”。【甲】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窈笑。是的,它属于魁梧、伟岸的父亲。

    ③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玩得兴起,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找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

    ④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也没有打过弟弟。四弟生性顽皮,走路总是乱跑乱撞,一不小心,不是把墙角的暖瓶踢倒了,就是把桌上的酱油瓶碰翻了……然而父亲对四弟的“劣行”没有呵斥,只是温和劝诫。他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贵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⑤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一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这个故事叫“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派负责养马的官员去找。官员回报:“马儿已经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我把这帮不知好歹的家伙统统抓了来,国君您看如何处治!”秦穆公说:“别,别,哪儿能因为几匹马,就把这么多百姓都抓起来呢?我听说马肉不是寻常食物,吃它时必须喝点儿酒,否则会伤肠胃。赶紧给每人都喝点儿酒吧,然后放他们回家。”三年后,秦国与晋国爆发战争。秦穆公被围,身负重伤。节骨眼上,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

    ⑥这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祖上传下来的还有诸多。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父亲说,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接过。

    ⑦父亲还说,自己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乙】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⑧后来,我去北京念大学,因事陷入困境,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

    ⑩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总归是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注]①沐猴而冠: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父亲对孩子的言传身教。阅读文章,从父亲的角度,概括情节。

    (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请从【甲】【乙】两处任选一处,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或描写等角度进行赏析。
    (3)、根据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⑤段详述“秦穆饮盗马”故事的作用。
    (4)、文章开头说“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而结尾却说“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请结合全文分析原因。
  •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产业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②新中国成立75年来,新能源产业经历了从起步到高速发展的转变,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动力。以电力为例,数据显示,十年来,中国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超过1亿千瓦,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超过90%。从2017年到2023年,中国的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为实现气候变化目标,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需至少达到110亿千瓦,而中国仅2023年对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的贡献就超过了一半,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二

    ①在21世纪的科技浪潮中,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锂电、光伏、风电、储能等中国新能源产业正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崛起。

    ②锂电产业是新能源产业中最耀眼的明珠。2024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总量达到3.6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3%。令人振奋的是,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六家中国企业共占据了全球64.9%的市场份额,引领着全球锂电产业的发展方向。

    ③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一环,正悄然改变着世界的能源结构。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前10名的企业全部来自中国,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90%。

    ④2023年,风电产业的全球新增装机容量达到创纪录的1.18亿千瓦,同比增长36%,而中国的风电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惊人的65%,不仅推动了全球风电产业的发展,更为人类实现绿色梦想贡献了中国力量。

    ⑤储能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支撑,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的出货量达到1.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53%。而中国企业正是领导这一领域的王者,全球储能市场前十强企业中中国独占8席,全球市场占有率超85%。

    ⑥综上所述,______。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

    材料三

    ①北京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新能源的广泛应用。2024年北京服贸会展区一角,“绿动北京”沙盘里彩灯闪烁,生动展现着北京能源绿色转型的全景图。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观众,现在北京外调的绿电规模正持续扩大,仅今年上半年已达170.3亿千瓦时,占北京用电量的四分之一。

    ②与此同时,一批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正在北京陆续建成和投产。2024年上半年,超1000家企事业单位和3万个家庭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较2015年增长101.2%。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绿电消纳较上年同期提高17.9%,市场化绿电交易规模达40.5亿千瓦时,是上年同期的7.5倍。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国家电网未来科学城园区等多个典型应用场景已实现全绿电应用。

    ③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在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着强有力支撑。

    (1)、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关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新能源产业的特点是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可再生以及环保。 B、中国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自2017年至2023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C、中国风电产业正以36%的增长率,成为全球风电产业中当之无愧的王者。 D、风电、光电等绿电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电力供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一句话总结上文内容。
    (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巨大贡献有:
  • 10、《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采访了许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请你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其主要经历,谈谈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以及对你产生的影响。(100字左右)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彭德怀     徐海东

  • 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丙】

    漓江自桂林南来,两岸森壁回峰,中多洲渚分合,无翻流之石,直泻之湍,故舟行屈曲石穴间,无妨夜棹;第月起稽缓 , 暗行明止,未免怅怅。

    (节选自徐霞客《游漓江日记》)

    注:①棹:用桨划船。②第:但是。③稽缓:太迟缓。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峡七百里中          康乐以来     漓江桂林南来 B、绿潭          直泻之     急甚箭 C、哀转久          沿溯阻     猿则百叫无 D、未复有能其奇者          相步于中庭     陈太丘友期行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虽然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理解:这句话运用对比和夸张手法,从侧面表现三峡水流急的特点。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理解:在早晨山林中,猿鸟的鸣叫声打破了山林的静谧幽美。
    C、两岸森壁回峰,中多洲渚分合
    翻译:两岸的山崖石壁森立,峰峦回绕,江中有许多小洲时分时合
    理解:漓江两岸的山石和江中小洲,造就了桂林山水独特奇美的景致。
    (3)、以上三段文字都描绘了自然山水。【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情感);【丙】文写作者看到船在暗中行驶,月亮升起来后却停下不走,内心的感觉。【甲】【丙】两文都写到江中行船的情况,【甲】文“沿溯阻绝”的原因是“”;【丙】“无妨夜棹”的原因是“”。(①②用自己的话回答,③④用原文回答)
  • 12、阅读《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两首诗在言事中写景,景中含情。《使至塞上》借“”“归雁”传达出诗人初到边塞时孤独飘零的内心感受,《渡荆门送别》则借水中月影与空中云霞的奇妙美景,表达了诗人在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的之情。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说说这两首诗的画线句是如何抒发诗人情感的。
  • 13、默写

    (1)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

    (2) ,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最爱湖东行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烈士暮年,。(曹操《龟虽寿》)

    (5) ,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6) ,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14、今年,我们迎来祖国75岁华诞,初二年级开展以“喜迎国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学习活动一:探源

    文献检索小组收集了以下材料,向大家介绍国庆节的来源、意义。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文学家陆机所撰的《五等诸侯论》曾记载:“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甲】中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新中国成立后,以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从此,中国人民有了完全意义上的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首而望,共同期待国庆盛典。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现场观众息敛声,神情庄严肃穆。与此同时,54尊礼炮发出28响,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斗争、锐不可dāng的28年光辉历程。随后,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庆典现场的人们心潮澎湃,以liáo亮的歌声深情祝福祖国。

    学习活动二:采风

    学习活动三:传承

    学习小组观看了学校举办的国庆文艺晚会后,写下了自己的感想。请你检查并修改,确保小组展示顺利完成。

    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我们一起现看了“祖国颂歌,青春献礼”文艺晚会。“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合唱团的歌声振聋发聩 , 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热血沸腾。回望过去的岁月,先辈们白手起家殚精竭虑 , 克服了艰难险阻,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如今取得种种成就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携手奋进的结果。

    (1)、按照出现顺序,请你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汉字的书写做出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qiào     bǐng     挡     嘹 B、qiáo     bǐng     当     缭 C、qiáo     bǐng     当     嘹 D、qiào     píng     挡     缭
    (2)、在【甲】【乙】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3)、宣传小组在国庆节前夕来到北京市一所中学参加活动,并在活动后为校刊写了一则消息。请你根据消息的内容拟写标题。(限15个字以内)

    ________

    2024年9月29日,巴黎奥运会首金得主——中国射击运动员盛李豪作为“特派体育老师”走进校园,来到了北京市101中学第123届田径运动会现场,用自己的奋斗经历,激励同学们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面对一张张年轻而活力无限的脸庞,盛李豪讲述夺得首金背后的故事。他说:“首金的压力很大。压力越大越不能放弃,山峰越高越要勇于登顶。”

    通过这次“奥运冠军进校园”宣讲活动,同学们对体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祖国至上的赤子情怀、顽强拼搏的必胜信念、团结协作的宝贵品质广受点赞。这样的精神品质,深深鼓舞着青少年,必将激励他们唱响属于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奋斗强音。

    (4)、上面的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天同庆 B、振聋发聩 C、白手起家 D、殚精竭虑
    (5)、文段中的划线句子存在问题,请你做出修改。
    (6)、小组同学决定写一篇文章,为祖国母亲庆生。请你把设计好的小标题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使之与写作提纲中选取的素材相对应。

    ①艰苦奋斗,人民向往变为现实

    ②兼济天下,放眼全球筑梦未来

    ③发愤图强,经济科技全面发展

    小标题

    写作素材

    (1)

    经济总量逾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

    (2)

    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小康梦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6岁: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推进。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 15、同学们,你们已经迈入初中校园两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一定经历了许多新鲜而难忘的时刻——学习求知的快乐,感受友谊的温暖,探索未知的激动,面对挑战的勇敢,收获成功的欣喜……点点滴滴,绘就了你们成长的足迹。

    请以“我的初中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录自己的成长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2)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16、阅读《当爸的感觉》,完成下面小题。

    当爸的感觉

    梁晓声

    ①我上初一的儿子,背上行李要参加军训去了。我铺开稿纸,煞有介事地思考,犹犹豫豫地写下题目——当爸的感觉。临走前,他凑过来瞟了一眼,嘲讽地说:“爸,你真天才。从我这么一个平庸的儿子身上,你竟能发现那么多可写的素材!”

    ②我有些尴尬:“儿子,向你保证,这是最后一次!”

    ③儿子说:“别保证。用不着保证。你发誓我都不会相信!说相声的常拿自己的家人逗哏儿,你跟相声演员犯的是同一种职业病。我充分理解!”

    ④我无奈地说:“好儿子,谢谢。”

    ⑤他说:“不用谢。因为我也开始写你了,而且已经公开发表了一篇。”

    ⑥我一惊,忙问:“发在哪儿了?”

    ⑦儿子说发在班级的墙报上了。

    ⑧我这才稍稍心定,又严肃地问:“都写了我些什么?为什么不先让我过过目?”

    ⑨儿子说:“你写我,也没先征得我的同意啊!咱俩彼此彼此。”

    ⑩我一时很窘,无话可说……

    ⑪期中考试前的一天,儿子刚吃过晚饭就写作业。写到十点半,还有一道几何题没解出来。我几次主动“请缨”,几次都遭到儿子颇不耐烦的拒绝。最后我不顾他的拒绝,粗暴参与。结果既干扰了他的思路,也浪费了他的时间。快十二点了,妻说:“你还让不让儿子睡觉了?他明天还得上学呀!”于是我强行收起他的作业卷,以命令的口吻催促他躺到床上。[甲]而我却用冷水冲了头,强打精神,继续替儿子钻研那道几何难题。半个小时后,我解出来了!

    ⑫[乙]第二天,见儿子一起床,我便从自己枕下摸出作业卷,故作随意地走过去。“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开窍?这有何难的?听老爸给你讲讲——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故两个三角形全等。”我自鸣得意地讲着,完全没有顾及儿子的感受。

    ⑬儿子一脸地疑惑:“两个锐角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就全等啊?哪儿有这么一条定理?”我愣了半天,羞惭难当,无地自容。我太无自知之明了。以后,不管他写作业到多么晚,不管他看上去多么需要指点和帮助,我是再也不往他跟前凑了。

    ⑭上个星期,儿子的一项作业是“采访家长”。妻工作忙,只得由我来接受“采访”,否则儿子就完不成作业。于是我和儿子有了如下一次较为特别的谈话:

    ⑮“你是哪一年下乡的?”

    ⑯“这还用问?”

    ⑰“不问我怎么清楚?”

    ⑱“一九六八年。”

    ⑲“哪一年上大学的?”

    ⑳“一九七四年。”

    ㉑“哪一年毕业的?”

    ㉒“一九七七年。”

    ㉓“你经历过坎坷么?”

    ㉔“经历过。”

    ㉕“说说。”

    ㉖“这还用说?”

    ㉗“你不说我怎么会知道。”

    ㉘……

    ㉙我惊讶地凝视着儿子,觉得他是那样陌生。或者反过来说,他怎么对我一无所知似的?他要了解他问的那一切,是多么简单!书架上陈列的,几乎每一部书脊上印着我名字的书,都有我的简历。而他从来没有触摸过我的任何一部书。他从来也不曾扫视过那一格书架一眼。这让我想到一次无意中偷听到他和几名男同学背地里如此谈论我的书:

    ㉚“你爸爸可真写了不少书。”

    ㉛“你别翻他的书!”

    ㉜“你自己喜欢看吗?”

    ㉝“我为什么要喜欢看他写的书?”

    ㉞……

    ㉟没想到,我以近二十年的精力和心血所获得的创作成果,在他眼里似乎是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仿佛一文不值的东西。

    ㊱“你对你至今的人生满意么?”——儿子继续“采访”我。

    ㊲我回答:“谈不上满意不满意。我的人生已经这样了。我习惯了。”

    ㊳“假如有一件最使你高兴的事,目前而言那可能是一件什么事?”

    ㊴我几乎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你的学习成绩再前进五名!”

    ㊵“我的采访结束了,就到这儿吧!”儿子目不转睛地看了我一阵,淡淡地说。

    ㊶我意识到,我深深刺伤了儿子的自尊心。正如儿子也深深刺伤过我的自尊心一样。我想,有一个多少具有点儿精神叛逆色彩的儿子,也好。这样的一个儿子,时刻提醒我明白,我只不过是一个初一男生的父亲。除此之外,也许再什么都不是,更没有任何可得意的资本。

    (选自《梁晓声散文集》,有删改)

    ①梁晓声,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人世间》《雪城》等,曾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1)、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儿子的三个生活片段。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信息的梳理。

    时间

    生活片段

    作者心理、情感

    儿子军训前

    尴尬

    期中考试前

    “我”强行帮助儿子解题却出了错

    “我”接受儿子的采访

    (2)、文章记叙了家人之间的故事,加深了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其中一些细节,意蕴丰富、情味深长。结合下面两句中的细节,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甲]而我却用冷水冲了头,强打精神,继续替儿子钻研那道几何难题。

    [乙]第二天,见儿子一起床,我便从自己枕下摸出作业卷,故作随意地走过去。

    (3)、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我意识到,我深深刺伤了儿子的自尊心。正如儿子也深深刺伤过我的自尊心一样。”根据上下文分析句中两个“刺伤”具体所指的内容,并说说父子间相互的“刺伤”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4)、作者“当爸的感觉”是复杂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当爸的感觉”有哪些。
  • 17、阅读《秋天的怀念》(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甲]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乙]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文段的第一句是全段的“领起句”,概括了全段的主要内容。请从文段中找出两处体现“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具体表现。
    (2)、文段中[甲][乙]两处对母亲的描写让人感动。请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 18、经历是人生的财富。因为经历让人更好地认识自我,调整方向,促进成长。从《朝花夕拾》中选择鲁迅的两次经历,结合具体内容,分别说说对鲁迅成长的作用。(100字左右)
  • 19、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1)、下列成语中,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为期不远 B、遥遥无期 C、不期而遇 D、后会有期
    (2)、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丘舍(离开) B、去后至(才) C、而去(丢下) D、入门不(环顾)
    (3)、《世说新语》虽然篇幅短小,却常有精彩的细节描写。对“下车引之”中“引”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刻画出“友人”认识到错误欲改变态度缓和关系。 B、描绘出“友人”急切地想与元方表达歉意的心理。 C、表现了“友人”因被指责而生气想要拉住他理论。
    (4)、察举制是东汉朝廷选才取士的一种制度,主要从平民或低级官吏中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入朝为官。如果举荐陈元方,请结合选文写出你的理由。
  • 20、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第一句中“杨花落尽”之时正是(时间),而“子规”的鸣叫声又有特点。诗人借这两个意象,来表达他得知友人降职远调时的心情。
    (2)、李白诗歌想象奇特的特点在本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请结合画线诗句,说说诗人如何借助拟人修辞实现奇特想象的。
    (3)、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下面诗句不是表达送别之情的一项是(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上一页 180 181 182 183 18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