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小琅准备的关于课文中美景的发言稿(节选),完成各题。

    美景(贮/伫)蓄着无穷的力量,能给人无尽的美的享受。①__________美景可以是朗润的春山、②__________绿茵茵的小草;可以是温晴的济南的冬天,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暖和安适地睡着,让人看着便觉得有了;③__________可以是热烈而又粗的夏雨,可以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的秋雨:__________文人墨客对美景的选择取决于内心,欣赏美景而心生感(概/慨),于是写下至美篇章,经久传唱。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伫     zhuó     kuàng     概 B、贮     zháo     kuàng     慨 C、伫     zháo     guǎng     概 D、贮     zhuó     guǎng     慨
    (2)、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 2、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

    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

    请以“不该丢失的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3、根据要求写作。

    读《藤野先生》,读懂一个有志青年“为中国”的伟大情怀;读《愚公移山》,读懂有种精神叫不畏艰难、坚持不懈;读山水,读懂山的厚重与水的柔情;读往事,读懂生活充满酸甜苦辣咸的滋味;读亲情……万物万事若由“读”至“懂”,就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

    请以“读”为话题作文。

    写作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A实际是一场战略撤退,A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1)、文段中画线句是《红星照耀中国》中对A(事件)的高度评价。在这部名著中,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由文段可知,“红星”的含义是什么?                                        
  • 5、八(1)班举行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出有关“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各一个。

    名言警句:

    成语典故:

    (2)、《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正真聪明的人,是以诚待人,只有用真心实意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才能为自己赢得信任和认可,从而得到他人同样真诚的回报。真诚之人心怀暖阳,驰骋坦荡,能广种善缘,广结人缘,正所谓人无诚不立。”请你为这则新闻评论拟一个标题。
    (3)、据报道: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已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不是自己撞的老人),然才救助老人,请你对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加以评论。
  • 6、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母亲

    老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②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⑤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⑥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细读文章第①段,说说母亲的“勤”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要求:每一个事例概括不超过10个字)
    (2)、小语发现文中多次写到“泪”,于是进行了整理。请你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帮她将表格补充完整。

    序号

    语句

    情感

    1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2

    ……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3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4

    泪遮迷了我的眼

    “我”对母亲的不舍以及不能陪伴她过年的伤心之情。

    (3)、老舍文章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根据提示进行赏析。

    ①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从刻画人物方法的角度)

    ②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从修辞的角度)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 7、阅读《藤野先生》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

    ①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②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③“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④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⑤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⑥“你改悔罢!”

    ⑦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⑧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⑨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⑩“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⑪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句中的“变化”指什么?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选文中回忆了“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并分析所表现出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事件一: ;精神品质:                                                                                                                                                                                                                                                                                                                   

    事件二: ;精神品质:

    (3)、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4)、“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文中主要回忆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对先生的怀念,写“他们”的种种表现,是否偏离主题?并说明理由。
  •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读来意味深长。 B、后人常用“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为立志之语。 C、“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告诉我们: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为尾句收束全诗,是本诗的核心。
    (2)、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反映出诗人怎样的精神面貌?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茸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仆:我,自己的简称。②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④限日:遮挡阳光。⑤幽岫:幽深的山穴。⑥重:向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雾将       消散 B、无复有能其奇者     和 C、重幽居   向来 D、语哉                  只、仅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美     梅溪西 B、自康乐来     钱覆其口 C、俱备     元方年七岁 D、是欲界之仙都     偏饶竹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结尾提及谢灵运并非闲笔,而是借与谢公比肩,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B、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C、乙文通过描写蝉、猿、鹤等动物在山间自由吟唱,增强了山水的活力和生命力。 D、乙文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环境幽深,景色宜人,食源丰富。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艾芙•居里在《美丽的颜色》一文中记述了母亲通过艰辛的研究,终于成功提取放射性元素镭的过程,让读者领略到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 B、“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是一个议论性语句。 C、“他给我拣定了一张靠车门的椅子。”这个句子中的“拣”是一个动词,“一张椅子”是一个偏正短语。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 1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选自《呐喊》。 B、《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我们七年级曾经学过他的作品《伟大的悲剧》。 C、《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这两篇文章标题中最后一个“书”的意思相同,都是指“书信”。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 12、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所谓特写,本是摄影、电视、电影的一种常用手法,指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之放大占据整个画面,形成强烈视觉效果,以增强艺术表现力。_____________。

    ①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②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

    ③新闻特写,是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④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⑤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

    A、③②①④⑤ B、③④⑤①② C、③④②⑤① D、③②④⑤①
  •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B、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 C、天府机场高速路的开通,将进一步提高成都的东进步伐,刺激经济的发展。 D、这次活动的主旨是以展现皮影戏演变的过程为目的,并以此弘扬传统文化。
  • 1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十月份,蒲江中学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孙老师在八年级1班执教公开课,最开始,只见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 , 大气都不敢出。但孙老师的分析入木三分 , 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课后同学们也觉得孙老师的课别具匠心 , 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公开课结束后是自习课,在安静的教室中,有一些同学鹤立鸡群 , 大声讨论,破坏了大家和谐的学习氛围。

    A、正襟危坐 B、入木三分 C、别具匠心 D、鹤立鸡群
  • 15、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躁热   镌刻   禁锢   精疲力尽 B、遁形   彰显   僵绳   震聋发聩 C、喝彩   篡改   烂漫   杳无消息 D、杀戮   萋然   缀学   翘首以待
  • 1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名(nì)        一(lǚ)        热(zhì)        无消息(yǎo) B、农(diàn)     亮(zèng)     轮(guò)        首低眉(hán) C、(jì)        酒(sì)        娌(zhóu)        有成就(zhuó) D、然(chù)       两(xiá)     和(mù)          深痛疾(wù)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童真、童趣和成长经历是学问;《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为海伦·凯勒启示真理,以爱引导是学问;《<论语>十二章》中的“三省吾身”等是学问。你有没有从生活中的人、事、物、情、理等获得学问的成长经历呢?

    请以“长学问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说真话,抒真情;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18、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分别以一个字概括了几部名著的精神实质:将《三国演义》归纳为“忠”字,将《水浒传》归纳为“义”字,将《红楼梦》归纳为“情”字。请你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归纳《西游记》的精神实质,并简述理由。
  • 19、下列关于《西游记》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勇闯东海龙宫、勾销生死簿、大闹灵霄殿、搅乱蟠桃宴、娶亲高老庄,其反抗精神呼之欲出。 B、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音菩萨的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C、《西游记》中,孙悟空在铁扇公主处未借到真扇,就偷了牛魔王的坐骑,假扮牛魔王骗得真扇,后被牛魔王所扮的沙僧骗了回去。 D、孙悟空因不满玉皇大帝赐予他的“齐天大圣”官职而反下天界,他兼具人性、神性和猴性三重特点,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 20、阅读下面一篇文学作品,完成小题。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淌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的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 , 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内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只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的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⑪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我”在山坡上看到花儿的笑,“我”对它们笑;接着写“我”躺在麦地南边的绿草中睡觉,感到满足;最后写“我”从小草身上获得了做人道理的启示。 B、“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河滩上的草开花的情形,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C、文章标题“对一朵花微笑”,表层含义是指“我”对荒野中的一朵花微笑,深层含义是指“我”要像草木那样坚韧、执着、坦荡地生活。 D、文章结尾一段在全文中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的作用,表明了“我”从草木身上得到启迪,表达了对像草木一样的生命的赞美之情。
    (2)、结合文章,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请说说第⑧段中加点词“严肃”的含义。

    (3)、文章结尾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请分点概括作者在文中谈及了哪些“人的道理”。
上一页 350 351 352 353 3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