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材料一】
消息
①4月9日,中山市2024年中考体育考试率先在阜沙镇中心小学顺利拉开序幕。市教育和体育局、各镇街教育部门围绕安全第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好体育中考组织工作,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考生提供周到细致的暖心考试服务。
②今年我市中考体育考试恢复三个项目考试,执行“必考项目测试+选考项目1测试+选考项目2测试”。全市约4.6万考生参加体育考试,选考项目1中选择一分钟跳绳的考生占据一半的份额,选考项目2中选择足球的考生超六成。
③中考体育考试工作在市教育和体育局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由各镇街分别成立中考考区负责考试的具体组织实施。考前市教育体育局组织召开中考体育考试技术培训会和考务培训会,对技术执裁工作和考务工作进行详细培训,对重点工作进行再强调、再部署、再落实。各镇街教育行政部门、初中学校根据考场实际情况提前制定详细的考试工作方案,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中考体育考试的顺利进行。
④岭南春来早,奋进正当时。祝各位初三学子以饱满、自信的精神状态参加体育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
(选自中山教育体育网,有删减)
【材料二】
新闻评论
为孩子体育培优,家长该有长远眼光
王阳
①近期各地纷纷出台体育考试改革政策,尤其是云南,体育分值增加到100分,媲美语数外等主课,对此,家长们有喜有忧。欢喜之处在于,孩子的身体素质会因锻炼时间增多而有所提高;忧虑之处在于,孩子升学压力可能会因体育分值增加而加大,尤其是平常锻炼较少的孩子,更让家长心里发愁,眼看寒假即将到来,不少家长便打起了体育培优的主意。
②校外的体育培训机构也瞅准商机,推出各种速成班,迎合家长心态。但体育科目不同于文化科目,教师对于运动技巧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学生培养运动习惯,勤加锻炼。其实,家长对孩子体育考试不必过度忧虑,改革后的体育考试依然聚焦基础体能和专项技能测试,长跑、跳远、引体向上等传统测试项目依然会是考试重点,体育分值不会有很大的区分度。对于考试政策的风吹草动,学校和老师同样敏感,他们一定会科学安排,把体育教学和学生日常锻炼的质量提上去。增加体育课的节数,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完善基本运动设施并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运动量。学生按照学校和老师的安排,体育成绩应能逐步提高。
③盲目开展体育培优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没有坏处,孩子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运动强度过高对孩子成长弊大于利,有些运动项目也不是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合适。校外培优机构资质如何,教学老师水平如何,家长也不易验证。笔者以为,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不应只关注到眼前的体育考试,更要有理性长远心态,做两手规划:当下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 长远目标应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使运动成为他们自己的终身习惯。
④家长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如果体育培优还只是基础体能训练,孩子多半会学得索然无味,最后就是花了钱,反而没啥效果。体育培训项目很多,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击剑和跆拳道等,一开始可以让孩子都接触一下,看孩子兴趣择优报名。最初的三分钟热度非常重要,一开始“玩”得下去,以后才可能有长久的热情和坚持。孩子玩得开心,身体素质自然就提上来了,应付体育考试还能是什么难事吗? 最终目标则是在培优过程中让孩子掌握几项运动爱好和技能,日后受益终身。
⑤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塑造人的精气神。锻炼如同读书,坚持久了,精神和气质自然会发生改变。家长要有长远眼光,培育孩子的体育特长不应被视作另一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恶性竞争,更应该被看作是孩子良性成长的助推器。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根据情境, 完成对话。老师:请同学们展示摘录的新闻标题,并交流讨论。
小语:我摘录的标题是“啊! 体育我的最爱! ”
小文:你摘录的不像新闻标题吧,因为 (1) 。
小语:我摘录的另一个标题是“世界杯上海站女子800米自由泳中国包揽金银铜。”
小文:这个标题好,符合新闻标题的要求。
老师:大家的交流讨论非常好,请给材料一拟个标题吧。
小文:我拟的标题是(2) 。
(2)、新闻结构有不同的类型,材料一属于 ( )A、倒金字塔结构
B、沙漏式结构
C、金字塔结构
D、《华尔街日报》体
(3)、小文妈妈听说中考体育分值要提高,要求他放弃心爱的武术训练,去培训机构参加体育考试项目培优,小文认为没有必要参加。结合材料二,请你帮助小文劝说他妈妈改变主意。 -
2、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幼有异操① , 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齐高帝②作相,引为诸王侍读。虽在朱门,闭门不交外人,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 , 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③ , 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武帝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 , 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 “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有删改)
【注】①操:操行、品行。②齐高帝:萧道成,南朝齐的开国皇帝。③征虏亭:亭子名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 晓雾将歇:
(2) 恒以荻为笔:
(3) 朝仪故事: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 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 不 出 唯 画 作 两 牛 一 牛 散 放 水 草 之 间 一 牛 着 金 笼头
(4)、陶弘景为什么被称为“山中宰相”?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5)、你想把《答谢中书书》推荐给校刊“美文共赏”栏目,请参考示例写一句推荐语,不超过50字。示例:吴均《与朱元思书》:赏奇山异水,听蝉鸣猿啼,字里行间流露出寄情山水的洒脱与达观。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I离我们越来越近,小语同学对此也很好奇,于是他与AI展开了一次对话。请你一同参与体验。
①小语:AI 是什么?
②AI:AI是人工智能的缩写,指的是一种模拟和模仿人类智能的技术。人工智能涉及使用计算机系统和算法来执行复杂任务,以便表现出类似于人类思维和决策过程的能力。AI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医疗保健、金融、交通、娱乐和自动化等。
③小语:关于AI,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曾接受过记者采访。他的回答内容如下:
④人工智能,就是用一个人工装置去模拟自由人的智力才能完成的事,没有现代计算机,无所谓人工智能,因为没有一个可以模拟人的智力的人工装置的存在,所以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机器越来越多地能够承担起人的智力才能做的事。但实际上,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人们现在对于什么是智能都说不清楚,我们可以举例说,但并不完整,智能本身是一个在探索中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我们说的目标,也是基于当下的想象,让机器能够做人类智能能做的更多的事情,简单地说,就是像人一样。
⑤小语:你能还原一下记者采访的问题是什么吗?
⑥AI:记者的提问可能是:
(1)、结合上述材料,向你的同学简要介绍“什么是AI”。(2)、结合材料第④段,记者采访王怀民院士时,最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是 ( )A、人工智能在哪些方面具有优势? B、人类发展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C、在哪些情况下,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进行工作? D、人工智能在哪些领域中展现出潜力和能力?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的历史就如同一幅画卷:1949年的长江前线,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 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赛场上,中国姑娘吕伟凌空一跳; 为了那惊天一着,中国科研人员奋斗bù chuò……他们的历史功绩必将 juān kè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他们坚韧不拔的 ① 精神、敢为人先的 ② 精神、自强不息的 ③ 精神、大公无私的 ④ 精神必将得以传承。同时,我们也要警钟长鸣,那cǎn jué rén huán 的南京大屠杀我们不会忘记。我们谨记历史,不是为了清算,是为了避免“南京大屠杀”式的悲剧不再重演!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bù chuò (2)juān kè (3)cǎn jué rén huán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创新 ②进取 ③开拓 ④奉献 B、①开拓 ②进取 ③奉献 ④创新 C、①开拓 ②创新 ③进取 ④奉献 D、①进取 ②开拓 ③创新 ④奉献(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清算,是为了避免“南京大屠杀”式的悲剧不再重演! B、我们谨记历史,不是为了清算,是为了避免“南京大屠杀”式的悲剧再次重演! C、我们谨记历史,不是为了清算,是为了避免“南京大屠杀”式的悲剧不再重演! D、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清算,是为了避免“南京大屠杀”式的悲剧再次重演! -
5、根据所学古诗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诗词写景技巧分类
写景技巧
示例
感受
抓住特征
乱花渐欲迷人眼,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一个“乱”字, 写出了早春的花开得烂漫。
视听结合
泉水激石, (2)。(吴均《与朱元思书》)大漠孤烟直, (3)。(王维《使至塞上》)
目之所见, 耳之所闻,皆可入诗。
视角变化
(4) ,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俯仰之间, 远近皆是美景
动静结合
(5)春冬之时, , 。(郦道元《三峡》)
动静之中, 山林自有意趣。
对比衬托
(6) , ! (刘桢《赠从弟·其二》)
写风势的猛烈, 更衬松柏刚劲。
情景交融
(7) , 。(李白《渡荆门送别》)
(8) , 。 (曹植《梁甫行》)
李白虽是写水却寄予了不舍故土的情感;曹植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
-
6、写作。
当平凡人物身上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我们会由衷说一句“我真敬佩你”;当一次经历让人成长,我们会道一句“我真感谢你”;当消逝的事物在脑海闪现,我们会轻叹一句“我真怀念你”;当春风轻抚大地,带来新的生机,我们会高呼“我真喜欢你”……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总会引发我们情感的波动。
请以《我真 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表达情感的词语。②字数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
7、作摘录和写批注是非常好的阅读方法,在阅读完《朝花夕拾》之后,小语绘制了下面的表格,请你帮助他完善表格中的内容。
作品
摘录句子
批注
《①》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批注这段话在语言表达上的精彩之处: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写出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时的欣喜,表现了阿长的淳朴善良,仁厚慈爱。
《藤野先生》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批注这段话表达的作者情感:
②
《③》
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批注这段话对你的启发、触动或者你的疑问:④
-
8、《西游记》讲述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魅力无穷的人物。阅读完《西游记》后,班级开展“《西游记》魅力人物”舞台剧展演活动。请结合链接材料,仿照示例,完成人物和故事选定,并阐述原因。
链接材料:
撰写舞台剧剧本,首先要选定适合改编的故事,选取的标准包括:有比较集中的矛盾冲突和生动有趣的情节,人物形象比较鲜明,适合课堂展演等。
示例:
魅力人物:孙悟空
展演故事:车迟国斗法
原因:在比试坐禅时,孙悟空变出蜈蚣叮咬虎力大仙使其跌落,表现出孙悟空的聪明机智。
魅力人物:
展演故事:
原因: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几何人生(节选)
丘成桐
①月前我在汕头参观了我出生的小洋房。这小洋房是我父母新中国成立前购置,作为我们一家人居住的地方。75年的老房子经汕头市大修得以重睹,非常感激人民政府的厚爱。
②我也见到父亲走过的路。我发觉它和我一生走过的路、想要做的事情,何其相似!只是大时代的走向不一样,我比他幸运得多!
③父亲成长于粤东蕉岭的农村,在祖父去世后生活艰苦的条件下,到厦门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随后东渡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正值日寇侵华,父亲奔走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三十多个地方,奋力抗日救国。
④抗战胜利后,他帮助联合国救济总署在潮汕地区散发救济物品。这是个肥缺,但父亲不为所动,反而更加清廉自持,不同流合污。
⑤后来,我们一家人到了香港,我在新界元朗的农村长大,父亲在几所大专院校任教,其中一间叫崇基书院,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开始时父亲研究中国哲学,要从基础上认识中国文化。为了彻底了解中国儒道,他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西方哲学及印度佛学,和中国哲学比较,希望能揭示中国文化的精髓。
⑥我们一家十口,生活由父亲一人独支,肩负之重可以想见。但他仍然对教学充满热情,并常常写作直至深夜。他每个星期都会在家中向诸生讲述哲学,我虽不懂,但在不知不觉之间,东西哲学的精神在我心中已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⑦父亲一生为国,为了国家愿意舍弃一切。作为读书人,他不畏强权,不为富贵所屈。他秉持读书人的气节,颠沛中以读书思考为乐,直至英年去世,不改其志!在家庭中,他也没有忽略对子女的教育。
⑧10岁时,父亲教我古文,第一篇是《礼记•檀弓下》的《嗟来之食》,第二篇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以后我才知道父亲在教我做人的道理。第一篇告诉我们做人的尊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二篇描述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研求之乐,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⑨我13岁得到父亲的鼓励,开始对数学发生兴趣。父亲写他的《西洋哲学史》,在引言中引用《文心雕龙•诸子》:“嗟夫!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这让我懂得从哲学高台看众学,海纳百川,而又要脚踏实地、虚怀若谷,以成就不朽之业。为学需要标心于万古之上,送怀于千载之下。这样的胸怀,对我一辈子的行事为人,影响甚深。
⑩然而好景不长,次年父亲去世。对年幼的我可谓晴天霹雳!一家人顿失支撑,家无居留之所,食无隔夜之粮,前途茫茫,情何以堪?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作者深情回忆了父亲的一生。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梳理父亲的生平。成长于粤东农村→①→东渡日本留学→②→③→大专院校任教
(2)、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具有怎样的品格?(3)、本文语言平实,却意蕴深厚,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但他仍然对教学充满热情,并常常写作直至深夜。
(4)、请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5)、本文和《诫子书》都涉及到父亲对儿子的教导,请谈谈本文中的父亲和诸葛亮教导儿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热烈的旋律。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③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A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选自梁衡《夏感》,有改动)
【乙】
①这是多雨的六月,每天都会下几场雨。哪怕只飘来一小朵云,轻轻薄薄的,可能也会下一阵雨。而且总是一大早就阴云密布,淅淅沥沥个没完。当满天阴云释放完力量后,天空立刻晴朗得像刚换了新电池似的,阳光立刻灿烂,气温立刻上升。于是湿漉漉的大地在阳光照耀下大量升腾着白茫茫的水汽。这些水汽聚集到天空,立刻又演变为储满雨水的阴云……如此循环,没完没了,令人疲惫。
②雨水初停时,天空一角的云层裂开巨大的缝隙,阳光从那里投下巨大的光柱。光芒照耀之处水汽翻涌,热烈激动。而光柱之外没阳光的地方则沉郁、清晰又寒冷。
(选自李娟《真正的夏天》,有改动)
【丙】
①最炎热的日子里,整个街道的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人在街上走,感觉到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手碰到路边的房屋墙壁,墙也是热的。人在街上走,怀疑世上的人们都被热晕了,灼热的空气中有一种类似喘息的声音,若有若无的,飘荡在耳边。B饶舌的、嗓音洪亮的、无事生非的居民们都闭上了嘴巴,他们躺在竹躺椅上与炎热斗争 , 因为炎热而忘了文明礼貌,一味地追求通风。他们四仰八叉地躺在面向大街的门边,张着大嘴巴打着时断时续的呼噜,手里的扇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有线广播一如既往地开着,说评弹的艺人字正腔圆,又说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部分,可他们仍然呼呼地睡,把人家的好心当了驴肝肺。
(选自苏童《夏天的一条街道》,有改动)
(1)、不同的作家笔下有不同的夏天。请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文段
夏天的特点(用词语概括)
甲
①
乙
②
丙
③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山坡上的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3)、朗读要建立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处B句的朗读设计示例,从重音角度为A句设计朗读。B.饶舌的、嗓音洪亮的、无事生非的居民们都闭上了嘴巴,他们躺在竹躺椅上与炎热斗争。
朗读设计示例:“都”字要重读,强调居民全部安静下来,从侧面表现出表现出天气的炎热。
A.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朗读设计: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当止不止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①嵌空②而缭曲③ , 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大窘,见旁一小窦④ , 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⑤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顷刻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⑥也。
注:①故:同“固”,本来。②嵌空:深陷的样子。③缭曲:曲折缭绕。④窦:孔穴。⑤窒:阻塞。⑥戒:鉴戒。
(1)、用现代汉语解释句中加点词。①樵者大窘
②遂蛇行而入
③两穴并聚柴以焚之
④顷刻死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②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
(4)、本文故事简短却蕴含深刻道理,请任选角度,谈谈本文的寓意。 -
12、学习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小语制作了下面的古诗积累卡片,请你据此回答下面的问题。
明月寄相思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4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注:婵娟即月亮)
(1)、小文阅读古诗积累卡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和小语进行交流,请结合语境,补全小文的话。小文:小语,我觉得“①”这句诗放在这里不合适,因为②。
(2)、下面对诗句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从《月夜忆舍弟》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B、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C、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句意思是一家人在一起看明月而有感落泪。 D、“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江岸美丽的春色。其中“绿”字极富表现力,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3)、积累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月”的诗句(本试卷中出现过的诗句除外)。 -
13、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诗歌的景与物中往往渗透着诗人的情感。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 , ②”中“杨花”既点出闻讯的时节,也传达出漂泊无依的伤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③”一句中“夕阳”加深了主人公浓重的乡愁;王湾《次北固山下》“④?归雁洛阳边”中的“雁”在古诗中常常用来表达乡愁;杜甫《江南逢李龟年》“⑤ , 落花时节又逄君”中“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⑥”中“故园菊”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甚至《论语》中孔子“⑦ , 不舍昼夜”都是在面对流动的河水时,发出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
-
14、以下是小文同学所写的语文学习总结,请你帮助他完善。
时光荏苒,这学期的语文学习可谓精彩纷呈。在课堂上我们看遍了四季美景,感知了春之(jiāo mèi),夏之热烈,秋之静谧,冬之沉静。
我们一起聆听亲情故事,感受成长的欣喜。同时我们还结识了很多人,比如耐心(hé ǎi),重塑生命的莎莉文老师;对技术精益求精 , 对人民极端热忱的白求恩医生;直到老年依然不辍劳作,任劳任怨的朱德母亲;随时准备取义成仁 , 献身革命的陈毅同志;对儿子谆谆教诲,咄咄逼人的诸葛亮。
在活动探究单元,我们(甲)通过阅读了解了人与动物的相处方式,(乙)近距离观察动物,丰富了生命体验。最后我们学习了想象,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想象是一扇窗,可以拓展视野;想象是一座桥,可以通往未来;想象是 , 。
这学期我们阅读文字,感知世界,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希望在下学期,我们能继续乘语文之舟,泛知识之海。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jiāo mèi)
②(hé ǎi)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①热忱
②不辍
(3)、文中加波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精益求精 B、任劳任怨 C、取义成仁 D、咄咄逼人(4)、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 就 B、不仅 而且 C、无论 都 D、即使 也(5)、请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句子,使之与前面两句形成排比句式。(6)、班级想为本次活动拟定主题,请你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写在下面横线处。①(徘徊/徜徉)语文世界
②(绽放/释放)青春之花
-
15、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登高壮观,江山如画;日月盈昃,矢志不渝。从“躺在山坡放牛牧星”,到“真的去天上摘星星”,航天员桂海潮的追梦精神令人感奋;跳水小将全红婵经历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最终圆梦奥运,她的坚持不懈书写了传奇;“90后”青年杨安仁扎根山区,脚踏实地、辛勤耕耘,让油桐林成为造福乡亲们的“绿色油库”……一个个励志故事诠释着梦想的力量,激励着新时代奋斗者的精气神。站在时光交替的新起点上,我们心中有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拼搏奋斗,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勇毅前行。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
-
16、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9月25日是迅诞辰140周年纪念日,语文课开展“与鲁迅相遇”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不少材料。
材料一:
“100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曾在采访中这样评价鲁迅。从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到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到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这套教科书中,鲁迅的文章入选篇目之多也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人”。连中国认为,在迅速成长的青少年时期如果错过鲁迅将是一大憾事,而不关注文学家的鲁迅,学生无法走近思想家的鲁迅。他认为,鲁迅其实是一个有趣味、有童心的人,是骨子里充满幽默感的人。如果说鲁迅的杂文展现的是其斗士的一面,那么《朝花夕拾》让学生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真诚、质朴、柔软的鲁迅,是鲁迅童心、好玩的一面。黄乔生表示,“鲁迅有太多的好文章,教材要选择适合特定学段学生阅读的篇目,这对孩子们理解鲁迅是很重要的。现在教材中入选多种风格的鲁迅作品,让鲁迅的形象更为立体。”
随着《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面世,年轻人中又掀起了“鲁迅热”,百年后的今天,为何我们仍需阅读鲁迅?黄乔生说:“鲁迅是旧时代文学的结束者,新时代文学的开创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文章就是鲁迅留给社会的文化遗嘱,是对后来人的教导。我们希望一代代孩子认识到,在中国文化艰难转型的时代,像鲁迅这样的先贤们用他们的肉和血写就的文字弥足珍贵,无比感人。王涧表示,鲁迅的作品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这是其入选教材的首要原因,也是过去学鲁迅、现在学鲁迅、将来仍要学鲁迅的重要原因。“鲁迅先生是穷人和不幸者的代言人。”王涧说,鲁迅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最贫困、最痛苦的底层劳动人民。
鲁迅始终坚守着平民的立场,为中国寻找出路。1936年,鲁迅在上海逝世,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为先生送行。先生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书“民族魂”三个字。一颗公心和为国为民的担当,是鲁迅作品永恒的意义所在。
(整理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今天,我们为什么仍需读鲁迅》)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年龄
1888年
妹端生十月即天,当其病重,先生在屋隅暗泣,母询其故,答曰“为妹妹啦”。
8岁
1892年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对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
12岁
1893年
祖父因事下狱,父又抱重病,家道中落,出入于当铺及药店累年。
13岁
1896年
九月初六父卒,年三十七。父卒后,家境益艰,
16岁
1899年
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课余喜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19岁
1902年
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为关注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22岁
1906年
在东京研究文艺,中止学医。
26岁
(整理自《鲁迅年谱》)
材料三:
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广州推出纪念鲁迅专题展览。鲁迅曾于1927年在广州居住生活了253天,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执教,并先后居住在中山大学大钟楼和珠江畔白云楼。在这里,鲁迅对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广州见证了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过程,鲁迅也对广东的左翼文艺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他还在广州留下了许多交游会友、演讲授课、开办书店、品尝美食的趣闻轶事。鲁迅长孙周令飞曾说,在广州的8个月,是鲁迅一生中最柔软、最浪漫的时期。
现场展出了十余封鲁迅的信札,可见其真性情。比如,致许广平,大谈到广州后的计划:“其实我还有一点野心,也想到广州后,对于研究系加以打击……第二是同创造社联络,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我再勉强做一点文章。”致韦素园,谈对广州的第一印象:“这里很繁盛,饮食倒极便当。”“但民情,却比别处活泼得多。”致章廷谦,谈在广州的感受和痛苦:“我在这里,被抬得太高,苦极。”
整理自羊城派《广州推出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专题展觉》)
材料四:
鲁迅肖像一 鲁迅肖像二

木版画 小海的手抄报配图
(1)、关于鲁迅作品入选统编版语文教材,小海整理了专家们的观点,下列整理记录与材料明显不符的一项是( )A、从温儒敏对舟迅的评价可知,大量选编迅的文章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 B、连中国认为,青少年可先关注有趣味、有童心的文学家鲁迅,再关注思想家鲁迅。 C、黄乔生与连中国都认为,通过阅读多种风格的鲁迅作品,学生能更全面认识鲁迅。 D、王涧认为鲁迅是新旧时代文学交替时期的关键人物,这是其作品入选教材的首要原因。(2)、根据《鲁迅年谱》,结合鲁迅作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儿时痴迷图画类书籍并热衷于搜集图画,这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有所提及。 B、鲁迅少时,病重的父亲为店医所累而早逝,家道中落,所以他立志学医以改善家境。 C、青年鲁迅课余喜爱读书,善于思考,关注社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是书呆子。 D、鲁迅从小就反感违背人性的封建槽柏,后来则以文学作品对封建思想进行理性批判。(3)、研读了上述材料后,小珠在研学报告里提出了以下看法,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广州,鲁迅更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本质,从共产主义者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B、鲁迅是广州的文艺先驱,他成功联络创造社组建了战线,深刻影响了广东左翼文艺。 C、鲁迅非常关注人性及国民性问题,他是平民百姓的代言人,积极为中国寻找出路。 D、鲁迅专题展览介绍了他的诸多趣闻铁事,广受好评,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鲁迅热”。(4)、材料四有两幅舟迅的肖像画,你认为哪一幅更符合你心目中的鲁迅形象?请结合材料或教材,谈谈理由。 -
1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微①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②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③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 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④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 )!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⑤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⑥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 , 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谋求利益。④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⑤及:(恩惠)到。⑥物:人,众人。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尝诣灵祠求祷
课内迁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①尝:
微斯人
古今异义
②微:
夫不能利泽生民
查阅词典(①沼泽,湖泽。②雨露。③加恩惠于人)
③泽:
下以救贫民之厄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④厄:
(2)、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乎 矣 B、哉 也 C、哉 矣 D、乎 也(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4)、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5)、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乙文中也谈到了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 -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 , 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③。无波真古井④ , 有节是秋筠⑤。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释]①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瀛洲(今河北河间),赴任途经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③春温:指春天的温暖。④古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⑤筠: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赠别词。词人将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缠绵感伤、哀怨愁苦。 B、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先从时间着笔,再就空间落墨,最后表达对友人赞颂之意。 C、“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D、“尊前不用翠眉颦”一句,运用借代修辞,言说宴席中以歌舞相伴的歌女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2)、请赏析诗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19、经典诗文以生动传神的文字,带给我们独特的美感。小文和队友在“对答如流”诗文名句竞赛中,抽到了下面的题目,请你帮他们在横线处补写相应句子。
诗歌的魅力在于,即使穿越千百年的时空,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文字的温度。那力透纸背的寒,来自怀古感伤的秋景①“秋草独寻人去后,”(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来自愁苦难寐的深夜②“ ,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来自人事全非,恍如隔世的悲痛③“ ,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同时,那份寒意,还凝结为杜甫笔下的露水④“ ,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温庭筠眼前的寒霜⑤“ , 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和韩愈心中的白雪“云横秦岭家何在?⑥”(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20、班级开展“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校园”主题班会,作为班会主持人,你想从下面两幅宣传海报中选择一幅用来引出本次班会的主题。你会选择哪一幅?请说明你选择这幅图的原因。

图1 图2
写作提示:①介绍画面内容和寓意;②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