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小文分享了最近在读的《水浒传》中的一个选段。请阅读选段,完成下列问题。
A道了一个喏,携了晁盖手,便投侧边小房里来。晁盖问道:“押司如何来的慌速?”A道:“哥哥不知,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着条性命来救你。如今黄冈事发了!白胜已自拿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你等六人。济州府差一个何缉捕,带领若干人,奉着太师府钧帖,并本州文字,来捉你等七人。道你为首。天幸撞在我手里!我只推说知县睡着,且教何观察在县对门茶坊里等我。以此飞马而来报你。哥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不快走时,更待甚么!我回去引他当厅下了公文,知县不移时便差人连夜下来。你们不可担阁。倘有些疏失,如之奈何?休怨小弟不来救你。”晁盖听罢,吃了一惊,道:“贤弟大恩难报!”A道:“哥哥,你休要多说,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障。我便回去也。”
(1)、该书作者(人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写出众多草莽英雄的不同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的主题。选文中A是(人名),“黄冈事”是指。(2)、《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作者在塑造过程中非常注意表现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请以鲁智深和李逵为例,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
2、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亲爱的同学,名著是经过时间筛选留下的文学硕果,集古今中外文化之精华。那些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内涵丰富的诗歌,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携手并肩,再度走进这片五彩斑斓的天地,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艾青诗选》的思维导图,填入图中①②③④处诗篇正确的一项是( )探访艾青的诗路历程
法国与归国
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改革新时代
《芦笛》、①
《旷野》《刈草的孩子》②
《年轻的母亲》《启明星》③
《伞》《镜子》④
A、①《我爱这土地》②《大堰河——我的保姆》③《鱼化石》④《礁石》 B、①《大堰河——我的保姆》②《鱼化石》③《我爱这土地》④《礁石》 C、①《我爱这土地》②《大堰河——我的保姆》③《礁石》①《光的赞歌》 D、①《大堰河——我的保姆》②《我爱这土地》③《礁石》④《光的赞歌》(2)、分享会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有同学认为《艾青诗选》中有极致的“冷”与极致的“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是大雪纷纷,是旧中国的苦寒现实,这是极致的“冷”;《向太阳》中是对光明的追求,是对理想未来的热切期望,这是极致的“热”。这种现象在《水浒传》和《儒林外史》中同样有体现,请你从下面三个选项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作品中相关内容,谈谈他们的极致的“冷”与极致的“热”。A.宋江 B.武松 C.杜少卿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鞋匠
雪樱
①济南的春天,风大,七八级大风见怪不怪。小区对面空地的一角,修鞋阿姨躲在自制的帐篷里,只把脑袋露在外面,有活儿时人才钻出来。好几次我路过,碰见她在吃饭,马扎上搁着老式长方形铅制饭盒,她手里握着馒头,就着炒的辣椒疙瘩丝,吃得心满意足。喜欢这位阿姨,就是喜欢她的安静,做活儿安静,说话声也安静,给人踏实感,把修补的鞋子交给她,就像随手扔给妈妈那样放心。
②从我小时候记事起,阿姨就在这条街上修鞋,最初是她的父亲主修,她负责打下手。老先生和谁说话都和和气气,时间久了,大家都爱找他修鞋,书包、箱包、校服等拉链坏了,也习惯了找他,他做活儿慢,却极认真,飞针走线,有板有眼,搓皮粘胶,娴熟灵巧,宛如一对蝴蝶翻飞,把手上的功夫干出了大学问。街坊们都说:“凡是经过他的手修的鞋,都入了保险柜。”言外之意是说他做工讲诚信。
③一个初冬的午后,附近大学的一位美籍外教拎着一双高筒靴子来了,他连说带比划。老先生听得云山雾罩,好在旁边的人领会了来意。老先生连连摆手,表示修不了,在场的人露出诧异的表情,“这是个大单,放着钱怎么不挣呢?”人群里一阵聒噪。老先生站起来,连说带比划,脑门上渗出豆大的汗珠,“我没接触过这种材质的鞋子,怕修不好,给您搞砸了。”外教向前迈出一步,张开双臂,大声说道:“不要担心。”又说,你没问题。旁边的人跟着翻译。说罢,他上前拥抱了一下老人,表示一周后来取。此时,阳光从树梢上洒下来,风影婆娑,又寂静如鸟羽,很快被落叶逐寸覆盖,只留下一个浅浅的轮廓。老人的脸涨得通红,说不上是激动还是着急。
④几天后,来到鞋摊前接过簇新、铮亮的鞋子,老外嘴巴张得老大,又是比划,又是赞叹,可爱得像个孩子。接着,他起身和助教小声耳语几句,示意多付一些费用。老先生婉拒了,看到顾客满意,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从那以后,外教每天路过修鞋摊,隔着老远就和他热情地打招呼,慢慢地,老先生也学会了说“hello”和“goodbye”。A. 。
⑤小修小补,零打碎敲,赚不了多少钱,却方便了日常生活,溢出了烟火气。老先生的良好口碑,为女儿接棒修鞋打下基础,也是无形的精神财富。修鞋阿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真诚、认真。她每天要照顾老父亲的起居,临近中午才出摊,还是那套老设备:一台老式的补鞋机,日头晒得剥皮掉漆,一只长了包装的本头盒子里放着胶皮、线轴、鞋跟、刀剪、胶水等工具。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再打量她的那双手,骨节粗大,布满老茧。
⑥后来,听母亲说,阿姨的儿子进了军校,出来后当了士官,家里生活条件也好了,但阿姨执意坚持出摊。“这个手艺是老爹传下来的,我天天干着心里不慌张。不靠它吃饭,靠它解个闷吧。”她缓缓地说道。社会变迁,潮流更迭,阿姨修鞋却还是原来的老价格。这么多年来没涨过价。有人觉得她白忙活,她的口头禅是:“人啊,活这一辈子,不能光为了挣钱,得有个乐趣,你说是吧。”一字一句,皆是哲理。
⑦《红楼梦》里曾写到晴雯抱病补裘的动人场景:“补两针,又看看,织补两针,又端详端详……”晴雯补的是衣服,修复的是人心和人性,这正是文学家曹雪芹的警示之笔。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修补,亦是修补美好生活,让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盈。
B. 。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5月06日第07版有改动)
(1)、选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如第③段画线句,请说说这处景物描写的作用。(2)、请品味第⑤段句子加点数量词的表达效果。她每天要照顾老父亲的起居,临近中午才出摊,还是那套老设备:一台老式的补鞋机,日头晒得剥皮掉漆,一只长了包装的本头盒子里放着胶皮、线轴、鞋跟、刀剪、胶水等工具。她一手扶着鞋跟,一手摇动转轮,几声金属响动,又几声上下响动,很快,鞋子就在她手上“活”了过来,变得完美无缺。
(3)、将下面从选文中截取的一句话还原到原文中,你认为放在A、B哪一处最合适?请结合选文说说理由。由此,我对修鞋匠人更加敬畏了。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第⑦段划波浪线句的内容,说说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和启示。链接材料: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欣赏别人是一种智慧
宫秀镇
①在人际交往中,没有人不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许。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欣赏自己,自夸自赞者多;欣赏别人,夸人赞人者少。君不见,在当下常有这么一种现象:欣赏别人大多是敷衍客气而已,很少见到赞人具体优点和长处;相反,互怼现象却常常出现。彼此之间因见解不同、观点不合,便唇枪舌剑,嘲讽揶揄对方,甚至口出狂言,有失风范……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的是欣赏自己很容易,而坦坦荡荡地欣赏别人却很难。
②善于欣赏别人,是一个人度量、格局和谦恭品行的体现,更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这是古人用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的一个常理。就拿楚汉争霸中的刘邦和项羽来说吧。刘邦原为一个平民,出身农家,发迹前只是一个亭长。项羽比刘邦则显赫得多。他,将门之子,才气超人,力能扛鼎,神勇威猛。在楚汉之战中谁都不相信刘邦会打败项羽。然而,事实却超出人们的意料,项羽败给了刘邦。刘邦成了西汉开国皇帝,项羽却自刎乌江。
③为何?刘邦有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正因为刘邦有“智”又有“明”,他知道自己的短处,也了解部下的长处,并善于赏之用之,从而成就了他开国皇帝之梦。项羽则不然,他长处过人,刚愎自用,不仅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优点,更谈不上欣赏别人和善用人才,还嫉妒贤能,容不下韩信、陈平这样的帅才、智囊,迫使他们投奔刘邦,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唯一死心塌地辅佐他的谋臣亚父范增,还被他气走,发疽而死。“超人”变成了孤家寡人,能不败吗?刘邦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A
④欣赏别人,不是恭维、吹捧,更不是无原则的夸奖和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欣赏别人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真实和来自内心的真诚,是心口如一的赞美,是对别人优点的肯定和认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一双慧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万物都有瑕疵,没有“慧眼”的人,看到的只有“瑕疵”;有“慧眼”的人,看到的是“瑕疵”中的美。正如罗丹所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人都有缺点,当然也有优点,关键看你有没有发现和欣赏别人优点的智慧,这智慧就是海纳百川的宽容和气度。花放在懂得欣赏的人面前,才显得美丽。正如有人所说,一棵树,若花不好看,也许叶子好看;花叶都不足观,也许枝干错落有致:花叶枝干皆不中看,也许它生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远远地看起来,流露出几分美感。只要你肯去欣赏它,总可以发现它的美。
⑤真诚地欣赏赞誉别人,可以“以人为镜”,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可以调动别人的积极性,让自己的事业变得更辉煌;可以拉近人的距离,让社会变得更和谐。
⑥欣赏别人是一种智慧。让我们学会欣赏别人吧!
选自《杂文月刊》,有改动。
(1)、与选文“欣赏”的含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A、敷衍客气的表扬 B、有所需求的恭维 C、客观公正的评价 D、内心真诚的赞美(2)、将下面的材料加入选文A处恰当吗?请结合选文及材料内容说明理由。西晋左思,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可惜出身贫寒,名气低微,未受重视。当初,大文学家陆机也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在写,感到好笑,在给陆云的信中说:“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想写《三都赋》,等他写成后,我将用来盖酒瓮。”陆机文采倾动一时,却无度量、格局欣赏别人,让人叹惋。后来,他读到左思的《三都赋》后,认为无法超越,只能搁笔不写。
(3)、小明同学平时在班里总是独来独往,因为他认为周围的同学都很平凡,不能成为他学习的榜样,作为班里的学习委员,请你结合选文和生活经验,对小明同学进行劝告。 -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尽心上》)
【乙】
张桓,字彦威,真定藁城人。父木,知汝宁府,因家焉。桓以国子生释褐① , 授滑②之白马丞,入补中书掾,擢国子典簿。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以言事不合去。未几,汝宁盗起,桓避之确山。贼久知桓名袭获之罗拜请为帅弗听。囚六日,拥至渠魁③前,桓直趋据榻坐,与之抗论逆顺。其徒捽④桓起跪,桓仰天大呼,詈⑤叱弥厉,且屡唾贼面。贼犹不忍杀,谓桓曰:“汝但一揖。亦恕汝死。”桓瞋目曰:“吾恨不能手斩逆首,肯听汝诱胁而折腰哉!”贼知终不可屈,遂刺之。年四十八。贼后语人曰:“张御史真铁汉,害之可惜!”事闻,赠礼部尚书,谥忠洁。
(选自《新元史》)
【注】①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②滑:地名,滑州。③渠魁:指首领,头领。④捽(zuó):抓,揪。⑤詈(lì):骂。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B、是亦不可以已乎/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C、汝但一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贼后语人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吾恨不能手斩逆首,肯听汝诱胁而折腰哉!
(3)、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贼久知桓名袭获之罗拜请为帅弗听
(4)、【甲】文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该文再补充两个事实论据。(5)、请联系【甲】文,对【乙】文中张恒的言行进行评价。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围绕“少年正是读书时”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活动一:我探究·读书现状】
在探究同学们的读书现状时,小文同学对九年级10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阅读方式
阅读目的
纸质阅读
数字阅读
兴趣爱好
学习需要
开阔眼界、提高修养
53
47
38
20
42
【活动二:我思考。读书有法】
(1)、请你根据小文整理的材料写出一条结论。结论:
(2)、在活动讨论环节中,你和身边的同学就“读书方法”展开了讨论,请根据情境补全对话。小文:虽然我们现在学习时间紧张,但是如果读书方法得当,其实是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的。
你:是的。我最近阅读名著,就了解到了一些好的读书方法。例如,在整本书阅读时,可以 。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出自《周易》的zhēn yán,理至易明 , 让我们受益匪浅。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如何做到自强不息?首当其冲的是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其次,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决不能墨守成规 , 要以非凡的胆识,自强不息,不断创新。最后,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与至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纵观中国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qián pū hòu jì,同样诠释着他们对自强不息的理解。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 xūn táo 与影响,成为更出色的自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zhēn yán(2) qián pū hòu jì(3) xūn táo
(2)、这段文字加点的四个成语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理至易明 B、生生不息 C、首当其冲 D、墨守成规(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断提高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思维能力,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 B、不仅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还要树立创新意识,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 C、一边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一边树立创新意识,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 D、不断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 -
8、小南学习完初中语文古诗文后,对苏轼的生活圈做了梳理,制作人物信息卡,请你帮他完善下列表格。
人物关系
姓名
相关诗句
苏轼的伯乐
欧阳修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苍颜白发,(1) , 太守醉也”为自己留下了与民共饮、与民同乐的特写镜头。
词坛并称
辛弃疾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了却君王天下事,(2)。!”表达他恢复中原大业、建立不朽功名的豪情壮志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苏轼的偶像
范仲淹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写下了“(3) , 人不寐,。”点明了他忧国思乡之情。
苏轼的弟弟
苏辙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4) , ”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和对天下人的祝福。
苏轼的学生
秦观
秦观在《行香子》中用“(5)倚东风,”表达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
拓展迁移
苏轼若能与唐代诗人结友,你认为他会选择哪位诗人?请为下面同学们的讨论补充诗句。
小南:我认为苏轼会选择李白。李白《行路难》中“(6) , ”两句,和苏轼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样化用典故,都表达了渴望重新被任用的心愿。
小粤:我认为刘禹锡也是不错的选择。漫长的贬谪之后,他仍以乐观旷达的心境吟诵出“(7)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哲理名句,和洒脱豁达的东坡先生何其相像!
-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生活需要在奋斗中实现理想,生活需要在挫折中磨砺意志,生活需要在宽容中加深理解,生活需要在关爱中增进感情……生活是一幅画,有五彩缤纷的色彩;生活是一首歌,有高亢低沉的旋律……
请以“生活需要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老师
①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饯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②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③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④她爱诗,并且爱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⑤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笑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⑥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和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前面焚起香来,把两个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啰!”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安慰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⑦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⑧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觉察,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那么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屋里地上,旁边点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⑨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⑩“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⑪“不是放暑假了么?”
⑫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纯真的心,就是那些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的啊!
⑬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作者:魏巍。选自《魏巍散文集》。有删改)
(1)、本文回忆了有关蔡老师的哪几件事?请从蔡老师的角度简要概括。(2)、阅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提示进行赏析。(1)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2)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句式的角度)
(3)、重音有助于情感的表达。请你给本文结尾设计重音并简述你的理由。(4)、学校文学社要编一本文集《师恩难忘》,请你从本文和《再塑生命的人》中,任选一篇编入其中,并结合内容和主题简述理由。 -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9月12日,《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发布。蓝皮书指出,网络社交中,未成年人主动展示个人信息的比例较高,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不足。调查数据显示,在互联网平台公布自己性别的未成年人最多,男生占44.8%,女生占47.9%。未成年人公布的个人信息前四位中,男生为性别、年龄、学校、姓名;女生为性别、年龄、姓名、QQ/微信号。当前,个人信息的使用容易被网络上的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防护意识不强,对自己真实信息的公布容易引发线上线下的风险隐患。
(《澎湃新闻》)
【材料二】
①自从有了互联网,我们的交友方式就多了一种选择。网络交友更便利,不必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些互动行为,如发布动态、留言、点赞、转发、评论等,可随时随地展开。
②“网络再方便,也不能只通过网络交流。”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心理教师蔡丹艺说。网络交流只能通过语言文字,而现实交流传递的情感是丰富而连贯的,话语、表情和身体语言都能传递情绪,“两个好朋友坐在一起,哪怕不说话,依然感觉状态是美好的。
(《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不要在网站提交个人信息。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自己的隐私通常是自己无意中泄露出去的,因此不要轻易在网站上提交自己的信息,除了银行网站,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之外,其网站都不要提交自己真实信息。举个例子来说,几年前你可能在某个流氓网站录入过自己的个人信息,今天你会发现你的个人信息被复制到至少四、五个网站供人搜索查询。因此,在网站或社区系统提交自己真实信息的方法是不妥的。如果一定要在网络上保存自己的信息(例如电子邮件、私人日记等),那么一定要使用一个安全的密码进行保护。所谓安全的密码,通常情况下是长度多于6位、有字母和数字的不容易被人猜到的密码。
(“知乎”)
【材料四】
①提醒!不要在网上晒这些照片!
②火车票、飞机票、登机牌。大数据时代,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是重中之重。机票和火车票的条形码或者二维码含有乘客的个人信息,包括乘客的身份证号码等,有被人利用高科技窃取个人信息的可能。
③晒位置。如果在网上发布了带有个人位置信息的图片,就会容易暴露真实个人住址,如果被有心人注意,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④身份证、护照、驾驶证及车牌照片。身份证、护照、驾驶证上的信息都是重要的个人隐私,不要轻易泄露。在网络上晒爱车时,如果不给车牌号打码,还有可能会被伪造证件套牌。
⑤老人和小孩的照片和姓名。在网上发了他们的照片和姓名,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如果照片里面地理特征明显的话,不法分子甚至可以拼凑出他们常去的地点信息,非常危险。
(“光明网”)
(1)、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成年人在网上展示性别、年龄、学校、姓名、QQ/微信号等个人信息的比例较高。 B、网络交友是互联网时代新的交友方式,但它不能取代传统的交友方式。 C、除了银行网站之外,其他网站包括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都不要提交自己真实信息。 D、在朋友圈晒外出旅游的机票时,应避免暴露含有个人信息的条形码或者二维码。(2)、专题学习活动“有朋自远方来”正在进行中,同学们就“网络交友的利与弊”这个话题分享彼此的观点,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补全下面的对话。甲:我喜欢网络交友,因为(1)。
乙:网络交友也有弊端,一是(2) , 二是(3)。
(3)、在网上如何保护个人隐私?请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回答。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 , 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②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宋濂《王冕读书》)
【注释】①已:止,罢。②已而:不久,过后。③曷:何,怎么,为什么。④依:投靠。⑤恬:安然。
(1)、下列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的“去”与“冕因去”的“去”,意思相同,都是“离开”的意思。 B、“元方入门不顾”的“顾”指回头看,“恬若不见”的“若”指像……一样。 C、“门外戏”中的“门”是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在句中指在门外。 D、“父命牧牛陇上”是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应该是“父命(其)牧牛(于)陇上”。(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3)、请翻译下列句子。(1)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2)友人惭,下车引之。
(4)、【甲】文中的元方和【乙】中的王冕两个儿童的人物形象,各有其性格特点,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由。 -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左迁”是降职的意思。这首诗是李白在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所创作的。 B、首句寓情于景,借“杨花”“子规”点出暮春时令,烘托出幽深沉静恬淡的氛围。 C、“五溪”已是荒凉之地,“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但一个“过”字却更凸显出龙标的偏远,隐含着作者对友人遭贬的痛惜。 D、后两句扣住诗题“遥有此寄”四字,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加强作者深厚感情的表达。(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
14、小琅和小琊参加了诗词大会活动,请你帮他们把古诗文补充完整。
小琅:诗言志,文抒怀。曹操就曾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① , 若出其里”(《观沧海》)表现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王湾也曾借“② , ”(《次北固山下》)这一自然规律表现了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孔子也曾借“③ , 不舍昼夜”(《子罕》)来抒发时光如流水,一去不返的感慨。
小琊:诗歌还是排遣心中愁思的工具。李益登城远眺,大漠沙似雪,月华洒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④”(《夜上受降城闻笛》),思乡之情陡然唤醒;岑参的“⑤ ,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
15、读完《朝花夕拾》后,同学们想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班长派你邀请临沂大学的张教授来我校作一场“非常鲁迅”的报告,时间定于10月30日下午2:30到4:30,地点在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见到张教授,你应该怎么说?
-
16、阅读完名著,小琊在日记本上真情记录,请仿照例句,再仿写一句。
名著故事是一缕和煦的春风,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 , ;名著故事是一场细密的春雨,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
-
17、在《朝花夕拾》名著阅读交流分享会上,小琅和小琊有如下的对话。
小琅: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充满了对旧社会的批判。
小琊:我认为,既有理性的批判,也有温情的回忆。
(1)、《朝花夕拾》原名。“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这句话是(篇名)中父亲说的话,让“我”背诵的书是。(2)、请你以《朝花夕拾》中女性人物为例,写出鲁迅先生“理性的批判”“温情的回忆”分别是谁?她们做了哪些事情? -
18、参加完成语大会,小琅发出如下感言:
通过这次成语大会,使我学到了很多成语知识,我真是太开心了。这句话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
19、在成语大会这个环节,同学们都踊跃参加,小琊发现有一位同学使用的成语不恰当,请你帮忙选出来。( )A、小华:春天的蒙山百花齐放,鸟儿呼朋引伴 , 唱出宛转的曲子。 B、小红:即将参加学校的合唱比赛,我们班男女同学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C、小明:这次语文考试我心里没底,好多题拿不准,没想到发下试卷,成绩挺不错的,真让我喜出望外。 D、小亮:秋天的菊花,色彩各异、形态万千、泼泼洒洒 , 秋风中开得烂漫,为兰陵农业公园着上了盛装。
-
2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无一“秋”字,却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准确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C、《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人编写的志人小说集,其内容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与逸事。 D、古代的称谓有谦称和敬称之分,“令尊”“令堂”是对对方父亲、母亲的敬称,“鄙人”“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