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中国的丝绸、铁器和汉民族高度发展的文化、物质文明,源源不绝地通过这里输往西方;________________。兰州还是一个跨河城市,滔滔黄河流经市区。河南岸有皋兰山、五泉山,因山有五泉清流而得名。河北岸有白塔山。白塔山岗阜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挹金城”之势。山下有古代金城、玉叠二关故址,为古代的军事要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西域的珠玉、葡萄、良马、乐器、乐曲等等也通过这里传到中原
②登临阁楼,可凭栏远眺黄河九曲,鸟瞰市容,气象万千
③自古以来,兰州就是中原通往西北、西域的交通要冲。
④五泉山上有五泉寺;白塔山上有白塔寺、罗汉殿等殿阁。
A、②④③①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兰州是位于中国版图陆域几何中心的城市,也是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唯一省会城市。万千年来,奔流不息的黄河水,________________绵绵叠嶂,掠过千万险滩,自西向东流过。奔涌至此,翻腾激荡的河流竟突然放缓了脚步,奇迹般地在东西狭长的百里盆地,yùn yù出一座闻名世界的古老之城。
自古以来,“西控河湟,北扼朔方”的兰州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之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出征河西匈奴。大将军李息奉命率先在黄河边xún mì合适的渡口,________________一座大型军事要塞,以协助西征军队顺利渡河,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道路。
________________的古渡和座中连四的位置让兰州成为李息的最佳选择。于是,在汉武帝开拓河西走廊最关键的一年,兰州应运而生,它被李息命名为“金城”,取“固若金汤,城池永固”之意。这是中国历史上向西开拓的第一座里程碑。从此,兰州成为古丝绸之路________________的商埠重镇,也成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合作交融的见证之地。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要塞开拓
yùn yù xún mì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逾越 建构 独树一帜 无足轻重 B、穿越 建设 得天独厚 至关重要 C、逾越 建构 得天独厚 至关重要 D、穿越 建设 独树一帜 无足轻重(3)、画线语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3、请以“爱是生命的礼物”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不少于600字。
-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风起之时,生机涌动。顺风而舞,固然很美,逆风而行,更见力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逆风时刻,懂得在逆境中奋力突围、迎难而上,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的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不少于600字。
-
5、语文考试结束后,走廊挤满对答案的同学。有人因错题捶胸顿足,有人为分歧争得面红耳赤,更有人带着懊恼情绪进入下一堂考试,导致思维迟滞、审题失误。针对对答案引发的系列问题,你将以班长的身份在考后总结会上做一次演讲,引导同学们科学应对考试,守护考试期间的“精神续航力”。请撰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100字)
-
6、文学社开展“传统文化形象大使”推广活动。请你仿照示例,从你熟悉的名著人物中推荐一个,并简要说明理由。(100字左右)
示例:我推荐王冕。因为他孝顺懂事,小小年纪就帮人放牛减轻家庭负担,病母床前,用心侍奉,毫无怨言。他聪颖刻苦、才华横溢,省吃俭用,刻苦学习。他不慕名利、恬淡高洁,知县亲临,天子下诏,他也不为所动。他就是中华传统文人风骨的写照。
-
7、请参考示例,从以下作品任选其一,结合主要人物经历和品质,拟一个新的书名,要求用对偶修辞,并简要阐释。
A.《简·爱》 简·爱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示例:从孙悟空的角度,给《西游记》起名“练成七十二变,降除妖魔鬼怪”,西行路上图难重重,且各有不同。车迟国斗法、三调芭蕉扇……孙悟空发挥自己的七十二变神通。遂一降妖除魔,保护唐僧顺利取经。这个书名表现出悟空本领之大,从而引导读者关注取经困难之多,体会到取经人的勇敢与坚定。
我选(填序号)。
-
8、赏析古诗,完成对话。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注]人狂。
【注释】嗾(sǒu):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这里是“使”的意思。
小北:这首诗是诗人歌咏秋天的一首绝句。诗歌前两句写出了(1) , 夜来一场秋霜,第二天起来放眼望去,秋叶色彩斑斓的美景。
小南:第二句通过(2)“”和(3)“”两个具体的颜色来描绘美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
小北:后两句诗人将春、秋两季景色进行(4):春色以艳丽娱人,秋景以风骨见长,表现出诗人对秋日景色的赞美和喜爱。
小南:这首诗语言明朗刚健,内容含蓄深沉,境界开阔疏朗,一反古来悲秋的传统,唱出了(5)的调子。
-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活板(节选)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乙】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节选自范晔《张衡传》,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词。(1)持就火炀之 (2)瞬息可就
(3)覆盖周密无际 (4)验之以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验之以事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静以修身(《诫子书》)(3)、翻译下列句子。(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4)、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1)【甲】文中,活板印刷的哪些特点可以体现它的“活”?
(2)【乙】文中,地动仪的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其制作之“巧”?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
子衿
①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刚过去,阅读这一话题的关注热度犹在。阅读不是谁的专利,而应是全民的生活方式。
②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踏上这道阶梯的,不该只是少数人。无论是立足于知识社会之需、学习型社会之义,还是着眼于提升国民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都需要着力建设书香中国,厚植学习土壤,培育阅读氛围。阅读不该是部分人的专享,而应是“阳光普照下,雨露共生长”。我们追求全民阅读全覆盖、无盲区的目标。“一个都不能少”。
③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阅读需求。早在2017年9月,由五个部门联合实施的“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就正式启动,旨在用无障碍阅读解决盲人群体的“阅读难”困境。
④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农村贫困人口的阅读需求。在乡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阅报栏等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村村有书屋的图景。这些书屋已成为慰藉农民心灵的精神家园。某种程度上,知识普惠,就是要拉平知识获取上的城乡鸿沟,让农村人也读得起书、学得起知识。
⑤当下,增强普惠性阅读资源的供给,为全民阅读提供软硬件支持,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搭建完善的全民阅读社会基础设施。提供阅读均等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社会力量来说,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普惠性图书产品与服务,让农村人口能无差别、低成本获取知识资源,也大有可为。近几年,短视频等工具的出现,确实带动了“一屏万卷”阅读风尚的形成。但也要看到,碎片化、散点状的浏览播放,仍难替代系统化、专业化的“书面阅读”。只不过,不论是内容供给上的匹配度相对不足,还是纸质书价格普遍偏高,都成了培育农村阅读氛围的掣肘。
⑥让更多人参与阅读,还需要多方发力支持,其中,电商平台就能发挥积极作用。比如,近日某电商上线的“快乐读书月”活动,用5000万元读书基金对中外经典名著、畅销图书等进行专项补贴;在世界读书日之前,该电商联合国内30余家出版社及图书出版公司,让平台近8亿用户以低价实现“悦读”。
⑦“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不断降低阅读门槛,让农村贫困人口读得起书,让城乡知识获取鸿沟渐次缩减,是对知识普惠的应有注解,也是推进“全民阅读”的内在要求。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第②段内容,分析作者倡导“全民阅读”的理由。(2)、第⑦段中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请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全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布局的。 B、浏览播放短视频等工具,已经成为一种阅读时尚,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书面阅读”。 C、第⑥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电商平台”为推进全民阅读发挥积极作用。 D、“一个都不能少”,是“全民阅读”的价值所在,也是推动此项工作的内在要求。(4)、本文和【链接材料】都是谈阅读的,两者在论述内容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链接材料】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墨香如故
万承毅
①一对镇纸,一个砚台,一座笔架,几支毛笔……我书桌上的常客们,给我的书房增添了幽幽墨香。每个案牍劳形、疲惫归来的夜晚,我就会摊开一张雪白的宣纸,挥毫泼墨,临写自己喜爱的柳体大字。
②柳体是指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字。它结体严紧,中宫紧凑,骨力遒劲,大方隽秀,十分漂亮。断断续续练写了三十余年,如今虽仍只得皮毛,但是我仍乐在其中,享受每晚提笔临帖、专心写字的时光。
③隐约记得最初爱上写毛笔字是小学四年级。那时候开始,每个班设有大字课,每个人发有红色米字格的大字本。虽然每周只有,一节课,但是教习的老师很认真。他是个老学究,戴着厚厚的眼镜,喜欢低着头从眼镜上沿射出眼神来看人,带着打量和审视,跟影视剧里的账房先生一般。他教习的过程早已忘记,但是他在我的大字本上划的红圈圈却清晰地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④记得我跟着他练习了很多字,也得到很多个红圈圈。一开始,没有人给我们解释那些红圈圈的含义。直到后来某一天,有同学不知从哪位长辈那里得知:红圈圈就是写得好!我一下子振奋了。等到大字本再次发下来时,我急切地翻开来,一个一个清点得到的红圈圈。每页一共18个字,有时我竟能得到10个左右,占了一半多。我不禁沾沾自喜起来。
⑤一次,老先生在讲台上说:“笔画越多的字结构越难摆,很多人写得格子都装不下!”然后示范了几个诸如“鬰”“曦”“黛”等笔画繁多的字。一时间,我们纷纷感叹:好难写啊!我隐隐生了好强心,开始谨小慎微地临写,每个笔画都尽量写得纤细,在稍显狭窄的方框内全部妥帖装下。写完后,自己还甚为满意地点点头。本子交上去之后,我满怀期待,等待再次获得更多的红圈圈。
⑥但是,这一次却令我失望了:红圈圈只有两三个。我失望极了,拿着本子上去请教老先生。老先生说,不是装下了就是写得好,写的时候不要想装得下就好,要兼顾结构和笔画,留白要恰当……他说了很多,我就隐约记得其中几句。后来,我练字的时候不再心怀好强,而是专注于字本身,得到的红圈圈又多了起来。
⑦就此,我爱上了写毛笔字。有了自己的房间之后,也有了自己的书桌,每到周末,我会摆上简陋的墨瓶、字帖、大字本,拿起一支毛笔临帖。
⑧上中学后的某天,从街上卖菜回来的母亲递给我一本书。我翻开一看,是《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欣喜不已,爱不释手。母亲笑了笑,掸了掸身上的尘灰,背着空空的背篼去了厨房和猪圈忙碌。她整日在田间地头、厨房堂屋忙活,不知道什么时候关注到我喜欢写大字的。
⑨父亲是村里的文书,写得一手好字。他会在某个晚饭后的间隙翻看我的大字本,指点其中三五个字:“这个偏旁再大点就好了。”“这个三点水写成一个圆弧形可能更好看啰。”
⑩“这个‘德’字写得漂亮!”我在一旁认真听着,深受教益,不住点头。
⑪后来,我在全区的一场中学生现场书法比赛中得了三等奖。第一次到镇上的大礼堂上台领取了自己的证书。红彤彤的证书,金灿灿的字迹,一切都如梦想开花的模样。我抱着红本本回家,高兴地向父母展示自己的荣誉。父母笑呵呵地抢功劳:“这都是我给你买的字帖起了大作用!”“哪里哟,还是因为我平时指点你指点得好!”“你那算啥子,字帖的水平可能更高哦!”“耳提面命的效果可能还是要好点啰。”……看着父母佯装拌嘴,我心里乐开了花。
⑫中考结束,邻居兼好友罗开龙送给我一对镇纸。我开心极了,这朋友深知我心哪!我寻思着返礼,却始终想不出送点什么。父亲嗔怪道:“人家都知道你喜欢什么,你却不知道人家的爱好。”我吐吐舌头。
⑬后来,这对镇纸就一直摆放在我的书桌上,直到现在。它们是长方条形,大理石质地,花纹流畅自然,上面有阴刻四字,一方为“书山有路”,另一方为“学海无涯”。这算是好友对我的最大祝福。虽几经搬家,但它们犹如磐石般,牢牢占据着书桌一隅,提醒着我、警示着我。
(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第③~⑦段的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2)、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他是个老学究,戴着厚厚的眼镜,喜欢低着头从眼镜上沿射出眼神来看人,带着打量和审视,跟影视剧里的账房先生一般。(此处对老师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在文中对母亲虽着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却生动鲜明,请结合【链接材料】,分析作者的母亲与鲁迅笔下的阿长有何共同点?【链接材料】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节选自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4)、本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的练字经历,其中蕴含的许多道理不仅局限于练字,在读书学习方面同样能给我们以启迪。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作者身上获得的有关读书学习的启示。 -
12、填写古诗文名句。
春日里,漫步在西和县,美景到处可见。登上云华山顶,“(1) , (2)”(杜甫《望岳》)的雄奇壮观让我们沉醉;游至晚霞湖畔,无论是白昼里“乱花渐欲迷人眼,(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清新秀丽,还是夜半时分“长烟一空,(4) , (5) , 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的静谧祥和,都让我们神往;徘徊在仇池国遗址,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让我们不禁感慨“行人莫问当年事,(6)”(许浑《咸阳城东楼》);即使只是漫步乡间小路,也随处可见“有桃花红,李花白,(7)”[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的明媚春光。
-
13、班级准备为本次活动制作一期班刊,请你结合封面及示例,为班刊再设计一个名称并写出寓意。(要求:富有一定的文学韵味)
封面
班刊名称
寓意
设计一:《逐梦启航·韶华纪》
“逐梦启航”,寓意着班级的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华,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如同扬帆起航的船只;“韶华”意指美好的青春时光;“纪”则有记录、纪念之意。
设计二:(1)
(2)
-
14、同学们针对“在青年眼中,青春是什么模样”这一话题,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数据,并制成“近几年出现的青春身影,哪些让你印象最深刻?”统计图。请你观察下图,归纳出两点你发现的“青春模样”的特质。
我的结论:“青春模样”的特质是热爱祖国、、。
-
15、学校公众号正进行“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讨论,请结合下面同学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A:究竟要“活出怎样的人生”,我很困惑,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同学B:我想要平平淡淡,不“躺平”也不拼命,好好享受生活,这样的人生多惬意!
同学C:我要把精力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上,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己“热辣滚烫”的人生,名利双收,这样才有意义!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复何无计留春望尘莫及之忧哉?
①青春之宇宙②青春之人类③青春之地球④青春之民族
A、②④①③ 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 -
17、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犹如一束明媚的①______,照射我的胸膛;犹如一场蒙蒙的②______,滋润我的心田;犹如一缕淡淡的③______,轻拂我的liǎn jiá。青春,就是那位撑着油纸伞的美丽女子。她的优雅,她的xián jìng,都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动人的画卷,趁着阳光正好,趁着微风不燥,让我们一起遨游在青春。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轻拂 遨游
liǎn jiá xián jìng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阳光 细雨 清风 B、细雨 阳光 清风 C、阳光 清风 细雨 D、细雨 清风 阳光(3)、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18、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在时光的长河中,那些看似被岁月遗忘的坚持,终将在某个黎明绽放成震撼人心的图腾。如春笋深埋地底蓄力,终破土迎光;金石需经年累月,方显锋芒。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写一篇作文。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
19、作文
题目:坚持就是胜利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
20、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永久留存着英雄的一席之地,用来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学校正在开展“致敬,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思英雄】
(1)学校征集纪念英雄的活动形式,请你推荐两种除对联比拼和辩论赛以外的活动形式。【任务二:颂英雄】
(2)下面是同学们为英雄敬献的对联,下联的顺序有些弄乱了,请你帮忙复原。浩气长存 何用留名 人心即名
上联:忠魂永逝岂曰无碑山河为碑
下联:________。
【任务三:论英雄】
(3)和平安定的生活下,有人滋生出了“和平年代不需要英雄”的想法,对此,学校开展了激烈的辩论赛,请你站在反方的立场上有力的驳斥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