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蔓延(màn) 浩瀚(hàn) 轻盈(yíng) 巧妙绝伦(lún) B、遁形(dùn) 仲载(cái) 纤维(xiān) 长途跋涉(bá) C、簇拥(cù) 恶劣(liè) 娴熟(xián) 眼花瞭乱(liáo) D、溃退(kuì) 斟酌(zēn) 岔道(chà) 屏息敛声(liǎn)
-
2、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莫怀戚从一次和家人的散步中,懂得了责任与担当;史铁生从泼泼洒洒的菊花中,懂得了母爱的深沉与生命的坚强。生命就是在不断地经历和懂得中逐渐成长。
以《懂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5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班级的名称或师生姓名。
-
3、阅读《童年闻香》,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闻香
①小城酒泉,在盛夏季节是干燥酷热的。
②6岁那年的夏天,爸爸妈妈开始给钱让我买冰棍儿吃,只有馋极了我才会偶尔买一根。更多的时候,我把钱压在一个小罐子底下存着,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终于有一天,我攒够了钱,趁爸爸妈妈午睡时跑出去买回了那本心仪已久的书。当我从热浪滚滚的街上飞奔到家门口时,已经汗流決背,气喘吁吁。推开门的那一瞬间,我开始紧张了,把拿着书的手背在身后,心跳得咚咚响。
③当我不得不从背后把拿在手里的东西展示给爸爸妈妈的时候,妈妈笑了,摸了摸我的头。爸爸也笑了,说:“买书是多好的事啊,怎么紧张成这样?”
④6岁的我还没有上学,已经认识了不少字。我买回来的书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每次翻开阅读,我都不由自主地抚摸书页,小心翼翼地把鼻子贴在纸上细闻墨香。那股墨香让我感到幸福。
⑤一年多后,我终于可以上学了。上学的细节大都模糊了,但我清晰记得我们在一个小院里读书的情形。那时候班里唯有一个女同学的家境相对宽裕,她的父母时常会给她买课外书,而且买的都是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有叶永烈的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还有国外的儿童文学作品《木偶奇遇记》《格林童话》等。我们经常在下午放学后去她家,一位同学念诵,其他同学搬小凳子围坐成一圈。我当过念诵的那一位,也当过倾听的那一位。小院里总是洒满金色的阳光,我们的头顶和后背都被晒得热烘烘的。书的每一页纸张和那上面的文字,也都在太阳的映晒下散发出一种美妙的馨香,而那些故事里的神奇情节,就随着阳光融进了我们的心里。世界在我们的眼前打开了许多扇新的窗户......
⑥因为《木偶奇遇记》,我不敢说半句谎话,害怕自己的鼻子在说谎后变长。因为《小灵通漫游未来》,我想象力疯长,对未来世界充满热望。后来的事实证明,叶永烈爷爷在这本书里描述的种种幻想全都在生活中成了现实。叶爷爷多有预见力呀!写书的人多厉害呀!
⑦我还迷上了唐诗宋词。我把一首首诗词抄在小纸片上,上下学的路上也一直背。清晨,天还黑着,有风吹过,我背着小纸片上的唐诗。傍晚,纸片上的宋词和一盏盏暖黄色的路灯一起,温暖着回家的路。节假日我也从不睡懒觉,早早起床,带着《唐诗三百首》,穿上白球鞋开始晨跑,一直跑到泉湖公园。公园里有两潭湖水,湖边站着弯弯的垂柳;有一座九曲桥,桥的影子倒映在湖水上,微微颤动。我最爱做的是在湖边来回走动着朗读、背诵唐诗。在那儿我找到了诗里的意境,也闻到了每一句诗的味道,那是与众不同的香味。湖边的一切都让我心潮澎湃,我大声地又读又背,旁若无人,陶然自醉。
⑧春夏时节的泉湖公园里树木茂盛,郁郁葱葱,还有延伸而去的葡萄架长廊,翠绿的叶片在风中颤动,弯弯曲曲的嫩绿色葡萄丝儿细巧柔软。用心观察,我觉得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美。回家之后我把所见所感写成作文,至今我都记得曾经写过的描述盛夏绿树的文字。
⑨我早早地遇见并爱上阅读,才有了后来我和儿童文学写作的一见钟情。童年是盛开的,和童年有关的一切后来都盛开了。
(取材于张琳的同名文章)
(1)、文章叙述了“我”童年时期“遇见并爱上阅读”的经历。阅读文章,按时间顺序补全下面的表格。经历
感受
我努力攒钱,买回心仪已久的书
①
我用心读一年级语文课本
幸福、满足
②
享受、渴望
③
④
(2)、细腻的人物描写可以使形象更丰满。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3)、有人说本文的题目可以改为“盛开的童年”,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元方时年七岁 B、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公大笑乐 D、不义而富且贵 与儿女讲论文义(2)、下列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3)、根据《<论语>十二章》及下面链接材料,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链接材料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代社会新风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向我们强调了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向我们强调了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荀子则向我们强调了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古人关于学习的智慧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
-
5、阅读诗歌,完成下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开篇点题,不仅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更用一个“①”字统领了整首诗歌的内容;接着诗人描写了自己所见的实景,用“②”表现了水波荡漾之动态,用“竦峙”描绘出的③静态;然后通过 (写法),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2)、请你展开想象,描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 -
6、古诗文默写。
①杨花落尽子规啼,。
②乡书何处达,。
③ ,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④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⑤ ,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⑥不知何处吹芦管,。
-
7、对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百草园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B、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理解:这句话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草和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C、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散步》)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比喻成领袖人物,体现“我”在家庭中重要的地位。 D、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雨的四季》)理解:“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秋雨的特点,引人沉思。
-
8、下列句子中有关敬辞和谦辞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文见到同学的爷爷,尊敬地问道:“爷爷,您老人家高寿?” B、小语请老师帮忙修改自己的作品,诚恳地说:“老师,这是我的拙作,请您斧正。” C、小语收到堂哥小轩送的生日礼物,真挚地说:“愚兄,我定当惠存!” D、小文邀请小语全家来做客,发短信问道:“令尊能否一同前来呢?”
-
9、请根据《中国历史朝代歌》,按照创作的先后顺序给下列作品排序( )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①《世说新语》
②《论语》
③《天净沙•秋思》
④《次北固山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
10、依次在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传拓,是将纸蒙在石刻、甲骨、青铜器等器物表面,将文字或图案用墨(朱)色捶拓出来的传统工艺。砖石传拓是传拓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纸完全晾干后,即可将拓纸从砖面四周小心翼翼地揭起。
①待拓纸逐渐变白,拓纸在欲干未干之时方能上墨
②第一遍上淡墨,文字显出之后再层层加深,直到效果满意为止
③砖石传拓工序主要分为上纸和上墨两个步骤
④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在拓纸上,将毛巾卷成团状在塑料薄膜上轻轻擦拭,直到拓纸与砖面紧密贴合
⑤首先裁出比砖面略大的宣纸,平放在砖面上,用小喷壶喷湿拓纸,用一张干燥的宣纸吸干拓纸上多余的水分
A、③⑤④①② B、③①②⑤④ C、①②⑤④③ D、①②③⑤④ -
11、有同学搜集了很多孔庙中的对联,但是弄混了两副。下面按上下联顺序组成的两副对联中,最恰当的是( )
①杏坛礼乐冠华夷 ②至圣无域泽天下
③威德有范垂人间 ④泗水文章昭日月
A、上联①下联④;上联③下联② B、上联①下联③;上联②下联④ C、上联②下联①;上联④下联③ D、上联④下联①;上联②下联③ -
12、①轻轻打开语文课本,美丽的四季向我们走来。(1)春天里花团锦簇,轻风与流水应和,美不胜收;(2)夏季的雨热烈粗犷,毫不吝sè( ),万物争先恐后地成长;秋天的落叶中有“断肠人”的秋思,风中有“歌以咏志”的豪迈;冬天里还有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水藻。
②我们也在美丽的自然中感悟到世间的真情。(3)瘫痪的史铁生,在落叶纷纷中与母亲jué( )别,把“好好儿活”的勇气,植入骨髓;在解决春日散步的分qí( )中,我们感受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古人用他们的诗文雅兴,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和谐与融洽;(4)泰戈尔和冰心诗意地表达出对母亲最真挚的热爱与祝福。
③我们还看到中外不同儿童的求知与成长。人迹罕至的百草园记录了小鲁迅童年的快乐;三味书屋求学时,和同窗们放开喉咙大声读书,那咄咄逼人的画面是大鲁迅温馨的记忆。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解和谆谆教诲在于漪的心中雕lòu( )》下深刻的印象。莎莉文老师的到来,结束了海伦•凯勒茫然无措的黑暗生活,她用无私的爱,带领海伦•凯勒迎来生命的光明。虽跨越千年,孔子的智慧,依然在学习和做人上启迪我们成长……
④语文,美丽的语文,你滋养了我们的心灵,你丰盈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应和(hè) 粗犷(kuàng) 贮蓄(zhù) 谆谆(chún) B、应和(hé) 粗犷(kuàng) 贮蓄(chǔ) 谆谆(chún) C、应和(hé) 粗犷(guǎng) 贮蓄(chǔ) 谆谆(zhān) D、应和(hè) 粗犷(guǎng) 贮蓄(zhù) 谆谆(zhūn)(2)、依据拼音在括号内填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吝啬 诀别 分歧 雕镂 B、吝啬 决别 分岐 雕篓 C、吝蔷 诀别 分岐 雕篓 D、吝蔷 决别 分歧 雕镂(3)、对这段文字进行朗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①句宜把“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加重音,来突出春花特点和作者惊喜、赞叹的心理。 B、②句宜把“争先恐后”加重音,突出夏季雨急促的特点。 C、③句宜把“好好儿活”“植入骨髓”加重音,表达坚定的深情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D、④句宜把“最真挚”加重音,突出两位诗人对母亲的深厚情感。(4)、文段中加点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人迹罕至 B、咄咄逼人 C、谆谆教诲 D、茫然无措 -
13、作文
假如郦道元、李白、崔颢等名人是你的游学指导老师,由他带领你和你的同学们一起去游学,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奇妙而有趣的故事?
请补全题目“ 带我们去游学”,写一篇想象文。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下面,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14、作文
普希金写道,“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从依稀记事到青葱岁月,成长中总有一些东西成为亲切的怀恋:可能是亲情的感动,友情的真挚,陌生人的祝福……还可能是攻克难关的努力,不断向上的拼搏……
请以“亲切的怀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下面,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15、阅读《老吴》,完成问题。
老吴
①初见老吴,是在一个酷暑,窗外蝉鸣声嘶力竭。开学第一天,系主任带来一个“怪”人:反戴棒球帽、长发、身材微胖、衣裳堆叠、不修边幅。怪人脸上满是汗珠,一言不发,就在教授身旁不停擦汗。我们在底下窃窃私语:“这是保安大叔吗?干嘛来呀?”下一刻,主任交代完毕,转身去了另一个教室。保安大叔向前一步,把帽子一抛,挂在画架上,随口说:“这学期我……我就是你……你……你们班的艺术造型老师。”
②我们惊愕,我们沉默。
③老吴看起来不走寻常路,连带着教我们的方式都有些“非主流”,他根本不教我们打基础的传统素描。他的风格和他本人一样粗犷,不用画笔,用一根四方的炭精条,铺开一张半人高的大纸,画板槽上莫名其妙地摆一块丑不拉几的石头。“画吧。”他摆摆手,豪放地说,“画出意境。”我们面面相觑,只好自由发挥。
④老吴巡视过来,在一个学生身后站定,看着。突然,老吴夺过学生的画笔,信手几划拉,纸上瞬间长出一根巨大的芦苇,又潇洒地添了两笔草,刷刷两下,草又被两根歪歪斜斜的线涂掉了。“你呀。”他一边涂画一边说,“这……这么大的纸,你这么拘……拘谨干什么?”被他“夺权”的学生痛苦地闭上眼,好似在为画纸的牺牲默哀。待到睁开眼,却惊了,寥寥数笔,线条作画,山石嶙峋,云雾缭绕。
⑤“那是什么?”老吴指指他画板槽里一直放着的丑石头。在满教室的寂静中,老吴得意地说,“那不是石头,那就是山呀。”
⑥以石头画山,以草叶画树,抽取肌理,以具象画抽象。这招,绝了。
⑦某天,老吴现身课堂,只见他左手捏一只龟壳,右手抓一副鱼骨,胳膊肘里还夹着一只彩翎子玩偶公鸡。全班哗然。老吴不为所动,把东西往桌上一放:“画……画这些。”
⑧那时我们已经尊他爱他,他能毫不留情地指出你画蛇添足的几笔,让你立即擦掉;他知道把山往左挪一挪,就能好看一大截;他上来伸出手就在你的画上乱抹……抹完之后,仔细一看,妙不可言。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为他的风格影响,我们还把这种影响戏称为“思想吴化”。最后,在我们的起哄和簇拥下,老吴将炭精条掰成两半,在一个学生的画板上信手就涂,画至酣处,双手并用,用尖头勾,用钝头涂,用染的黑漆漆的手掌在画面上一揉一抹,一只巨大的鲸鱼骨架横梗在画面中,嶙峋,孤独,触目惊心。
⑨全班学生围观,鸦雀无声。老吴画得酣畅淋漓,浑然不觉天蓝色衬衣已经汗水浸透。
⑩相处久了,我们就大胆质疑:“老吴,你为什么不教我们素描?那是打基础的呀,你是不是不会素描?”那时老吴在画板间“巡视”,他一言不发。
⑪课后,他在群里发了几张图。珠宝箱奁,钗环翠玉……全是素描——是我们见过的最为精细、最为工笔、最为高超的素描。它只用黑白灰涂抹,便能描绘出绸缎的丝滑、翡翠的脆硬、珍珠的润光……甚至能嗅到旧箱子锁上的锈味。“老师,这是您画的吗?”群里马上就炸开了锅。无怪乎大家惊讶,这些画和老吴那粗犷的风格也相差太多了。过了许久,老吴才打字道:“这是我早年的作品。”过了一会儿,又说:“你们现在不懂。炭精条画的那些,比这个更高。”
⑫“你们想……想学素描,外面补习班谁……谁都可以教。我……我想教你们点不……不一样的。”说这句话的时候,老吴坐在画室的小马扎上,依然是戴一顶棒球帽,长发乱翘,不修边幅。
⑬有幸与老吴相识。过了好多年,我在上海的艺术展、在国外的艺术节里的无数画作的欣赏中,才慢慢领略老吴的高深之处,才理解老吴当年的良苦用心,不由得感激且动容。我心甘情愿此一生都“思想吴化”。
⑭老吴给我们留下了一缕艺术的光,我们这些学生,就像是一艘艘小船,过了某条寂静的港湾,有一道月光恰巧投下来,不动声色的给小船上了漂亮的釉色。小船慢慢漂走了,月色还留在船上,而且在每个夜晚都闪闪发光呢。
(选自《青年博览》2022年第5期,有删改)
(1)、本文回忆了“我们”与老吴的交往以及对他的情感。请通读全文,完成表格。与老吴有关的事迹
“我们”对老吴的情感
初见老吴 保安模样
①
②
惊讶 佩服
课堂围观 信手而涂
尊他 爱他
③
震惊 叹服
多年以后 回忆老吴
④
(2)、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段画线的“小船慢慢漂走了,月色还留在船上,而且在每个夜晚都闪闪发光呢”一句的理解。 -
1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3年便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随后,各级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地方法规。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了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先后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非遗纪录工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近期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文件,为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明确了目标、方向和主要任务。党和政府的举措有效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
材料二
在不少学校的“开学第一课”中,非遗文化唱起了主角。或让孩子体验舞龙项目,或让孩子剪纸、做灯笼,或让孩子观赏木偶戏,或把非遗传承人请进学校,与孩子零距离交流……很多学校还开设各类社团,把非遗与美育、德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系统、规范地接触非遗文化,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文化精髓。不少学校还以信息技术赋能非遗课程,用智能化手段开展美育浸润行动。有的学校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体验场馆,让孩子们更好地探索美、感受美、享受美。非遗课程进入校园,加大了非遗传播普及力度,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现代教育体系深度融合。
材料三
2022年,仅陕西地区非遗短视频播放量就达141亿次,非遗直播观看量高达5.4亿次。数字化时代,借助网络传播手段,不仅最大限度提升了各类非遗的社会能见度和知晓度,还为非遗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提供便利。如贵州统筹搭建了全球设计师开放平台和苗绣素材库,收集了上万种素材资源。这些素材激发了设计师将苗绣与现代时装成功“嫁接”的灵感,为苗绣技艺找到了新的生存土壤。此外,非遗与数字藏品、游戏、动漫、网络文学等相融合,为年轻人打造了崭新的具有生活意义的共同空间,破解了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难题。我们惊喜地看到, 。数字化正在打造、革新着非遗的形态与生态,助力非遗的传播与发展。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遗保护工作在有计划、有目标、有方向中推进。 B、借助互联网手段,可以提升各类非遗的社会能见度和知晓度。 C、“开学第一课”使学生更加系统、规范地学习、传承非遗文化。 D、非遗文化互动体验馆的活动让学生有了更好的审美体验。(2)、根据材料三的文字内容和图的信息,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内容。(3)、从上述三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原因是①、②、③。(每空不超过10个字) -
17、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有人说:“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朱德、徐海东等人物,既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的魅力;又都有着可亲的、生活化的一面,有人间的味道。”请结合名著内容阐述某一位领导人身上的“非凡魅力”和“人间味道”。
-
18、文言文阅读。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丙】
江水又东径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②多所象类③。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④ , 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⑤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径:途径,经过。②形容:形状。③象类:相像类似。④至清:极其清越响亮。⑤践跻:登临。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绝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绝壁或千许丈 B、自康乐以来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 自富阳至桐庐 C、乘奔御风 猛浪若奔 屠乃奔倚其下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有奇字素无备者(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及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之前的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理解:在渔人的歌谣中,猿猴也悲伤落泪,表达了三峡秋日肃杀的景象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理解:在作者看来能欣赏自然之美的人很少,其中既有对世人不懂得欣赏秀美山水的惋惜,也暗含自己能发现自然之趣、比肩谢公的自豪。 C、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翻译: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亲眼所见不如耳闻啊。
理解: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因此,耳闻很重要。(3)、【甲】【乙】【丙】三段文字都展现了山水之美,选取景物也有相同之处,都描写了山、①、石、林木、猿等事物。有些事物特点相同,如通过文段中画线句子可以看出,三段文字都写了山②的特点,其中【甲】与【丙】段画线句都用了③的写景手法。有些事物特点不同,表达情感也不同,如写“猿啼”,【甲】段写出了声音的凄凉,引发人内心的悲凉之感,【乙】和【丙】段则不同,用“猿鸟乱鸣”“猿鸣至清”表达作者④之情。 -
19、古诗阅读。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①”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 ,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登楼所见③之景。(2)、《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
20、古诗文默写。
诗文可以绘山水。(1)“乱花渐欲迷人眼,”是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的西湖早春之景;(2)“ , 长河落日圆”是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的塞外壮阔风光。(3)“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苏轼所见月下美景。
诗文可以蕴情志。(4)“ , 志在千里”是曹操在《龟虽寿》中老当益壮的豪情。(5)“ , ”是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对故乡的依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