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人物专访。

    初二年级部分班级已经参与了值周活动,同学就此次活动采访了学校负责老师。

    同学:老师好,请问①            

    老师:学校举办劳动周活动,旨在用丰富的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劳动热情,提升同学们的劳动技能,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劳动品质。我们都知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小处说,劳动不仅强身健体,还能培养能力和品格【甲】从大处说,劳动能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类发展。

    同学:本次活动,您对同学们有什么期待?有什么话想要对同学们说吗?

    老师:中华民族有勤劳敬业的优良传统,希望同学们能多参加劳动周活动,在劳动中勇于担当,追求卓越。我想对同学们说,劳动最光荣!一定要花气力,要“躬行【乙】

    (1)、采访记录中提问缺失,根据老师的回答,你认为最恰当的提问是(     )
    A、值周劳动课程有哪些特点? B、值周劳动对个人成长有何意义? C、值周劳动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D、值周劳动将开展哪些活动?
    (2)、在甲、乙两处填入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 2、新闻专刊。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有同学向学校记者站投了一篇新闻稿,请你对新闻稿进行编辑。

    10月,是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创新月。2024年10月11日,C2026届初二年级在科技中心各位老师的协助下,成功举办“塔吊模型称重”赛。年级通过塔吊模型的搭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次塔吊模型称重比赛,要求同学们利用4X6X500毫米桐木条6根,2X2X500毫米桐木条6根,502粘胶几种材料,设计制作出一个可独自站立的塔吊。吊臂高度大于30厘米,从底座边缘伸展长度大于30厘米。

    科技节为同学们提供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台上比赛的同学,以推枯拉朽之势取得胜利;台下加油声此起彼伏,每一次钩码成功放进吊篮内,都引来现场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此次塔吊称重比赛,不仅考验了同学们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此次科技节活动旨在向科学家们致敬。多少年来,无数中国科学家心怀报国济民的壮志,殚精竭虑,建树非凡。他们白手起家 , 自力更生,不断创新,铸就今日辉煌的成就。创新是             , 是             , 也是            

    (1)、你为这则消息补写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画横线句子有两处错误,请你修改。
    (3)、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摧枯拉朽 B、此起彼伏 C、殚精竭虑 D、白手起家
    (4)、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的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②一个人进步的灵魂

    ③社会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A、③②①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①②③
  • 3、班级板报小组将对近期的学习生活进行专题报道。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整理,修订专栏稿件。

    学习回顾。

    时光如梭,半个学期的学习生活然而逝,那些有力量的文字刻在我们心中。读《藤野先生》,我们仿佛随鲁迅一起瞥见藤野先生黑瘦的面貌,听到他抑扬顿(cuò)的教诲;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仿佛看到人民解放军正以锐不可之势解放全中国;读《回忆我的母亲》,我们从朱德母亲终日劳碌的身影中,感受到她一生不(chuò)劳作的精神;读《一着惊海天》,我们从息敛声到心潮澎湃,豪情万丈;读李白、王维、白居易这些(qì)宇轩昂的【甲】(朝代)代文人的诗文作品,我们思绪飞扬。这些文字如同激昂的战鼓声;(zhèn)聋发聩,让人热血沸腾,激励着我们前行。

    (1)、上面语段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然(qiāo)   刻(jùn)     不可(dāng)       息敛声(píng) B、然(qiāo)   刻(juān)   锐不可(dāng)   息敛声(bǐng) C、然(qiǎo)   刻(juān)   锐不可(dāng)   息敛声(bǐng) D、然(qiǎo)   刻(jùn)     锐不可(dǎng)   息敛声(píng)
    (2)、依据拼音依次选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措       缀       气       震 B、措       辍       气       震 C、挫       缀       器       震 D、挫       辍       器       振
    (3)、【甲】处填写的朝代是
  • 4、同学,你好!初中三年,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小说,它们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使我们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学校九年级将开展主题为“走进小说天地”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并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3)、张小明同学最近沉迷于网络小说,你如何劝说他多读经典名著?请把劝说的话写在下面。
  •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家风,强调家国有机统一。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把正家风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良好家风是立身治国的重要基础。

    ②良好家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家风是一个家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慢慢沉淀积累下来,并且代代因袭延续下去,体现整个家族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文化风格。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里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里的培养,童年时的教化往往重于成年后的塑造,生活中的感悟往往超过书本上的认知。而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风就对我们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与家风有关,家风成为我们从言谈举止到为人处世、从价值选择到是非评判、从伦理道德到人格人性的遵循标准。因此说,良好家风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③良好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无论是主动遵守还是被动服从,无论是立竿见影还是潜移默化,家风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整个家族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风良好,则家道兴盛,美誉流芳。北宋著名的散文大家苏洵。严格教育于女,良好家风的熏陶使苏轼、苏辙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父于三人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留下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千古佳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教育子女不管当多大的官,“都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良好的家风教育出了优秀的儿女。家风隳坏,则祸及全家,贻害社会。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走上歧途,甚至身陷囹圄,很大程度上是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导致的

    ④良好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又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良好家风不仅关乎一个家族的发展,还以点滴汇聚之势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国家的兴盛,家风正则社会稳。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这个家庭就会团结和睦,崇善尚德;千万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整个社会就和谐稳定、积极向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谐,国家就充满活力;家风良好,民族就充满希望。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必然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和无穷智慧。

    ⑤家庭是我们心灵最可靠的港湾,家风更应该是我们精神上最执着的坚守。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主动树立和传承良好家风,让良好家风成为社会千顷澄碧的清风雨露。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良好家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良好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   

    结论发:③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②—④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 6、阅读《礁石》,回答问题。 

    礁   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请你从诗歌中找出两句能表现礁石与浪顽强搏斗的诗句。
    (2)、试简要分析“礁石”这一形象。
  • 7、艾青原名 , 浙江金华人,诗人。1931年参加革命,加入了“左联”,后来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他的早期诗歌代表作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邀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释】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屋于水柜街     赁:租借 B、众人之                 异:奇异 C、至                      既:已经 D、友正乃饭邀之       具:备,办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

    (2)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3)、简要概括张友正是个什么样的人。
  •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颔联中“除弊事”“惜残年”坦陈心志,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 C、尾联中诗人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表现了诗人看淡生死的达观之情。 D、全诗如行云流水,奔放不羁,又抑扬顿挫,笔势纵横,极富表现力。
    (2)、“‘雪拥蓝关马不前’即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常说,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脚。

    面对困境,我们也各有各的选择。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选择,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选择,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带上拳套,奋力搏击。

    (央视综艺《你好,生活》)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或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需要进行选择的艰难时刻。这段话能引起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砍苹果树的原因是:这些树老了,结不了多少果子了。 B、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 C、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揭示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的主旨。 D、“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可知,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之情。
    (2)、请赏析下面句子。

    ①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从修辞的角度)

    (3)、结合本文内容说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 12、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 , 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2) ,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寂寂江山摇落处,!(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含蓄表达对旧友的怀念,感叹时光流逝的诗句:

    (5)苏轼《水调歌头》中借明月阐释人生哲理的句子:

    (6)李白在《行路难》中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 13、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岩穴暝               微斯人,吾谁与 B、望之蔚然而深者        佳木而繁阴 C、太守自也                  太守 D、林壑美                      水清冽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岩穴暝(回来) B、往来而不者,滁人游也(断) C、亭者谁(建造)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倒下的样子)
    (3)、翻译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文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 14、下列句子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徽因是新月派诗人,新月派又叫新格律诗派。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原则。 B、“更”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为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C、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欧阳修的谥号是“文正”,范仲淹的谥号是“文忠”。 D、《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 1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生动地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失败的全过程。 B、四川博物院开展和策划的文博体验活动,让参与者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文物的魅力。 C、《长安三万里》受到好评的原因,是该电影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造成的。 D、2023年成都举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极大地加强了成都的国际知名度。
  • 16、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读职业之神圣。 B、如果你没有爱好的事业,就会鸠占雀巢,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C、规划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是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D、我不敢冒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 17、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jū)       鲜(yán)        顿开茅(sè)     祭(sì) B、(jìn)     言(zhēng)     自吹自(léi)   俐(líng) C、(sāo)     见(piē)        手蹑脚(niè)   脚(huái) D、(nì)       笑(chī)        不容发(jiān) 五(xíng)
  • 18、题目:请以“我做对了这道选择题”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19、题目:

    餐桌上的一盘菜,看似平凡,却可能寄托着情感,彰显着文化,记录了时代变迁,传承着精神品质……

    请结合自身经历感悟,以“盘中日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20、阅读《培厚创新的土壤》,完成下面小题。

    培厚创新的土壤

    ①如果把科技创新的过程比作“发现之旅”,那么对于颠覆性创新而言,探寻的就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②与渐进式、累积性创新不同,颠覆性创新需要彻底的突破,往往体现为突破常规思维的异想天开、跳出传统模式的另辟蹊径、超越既有领域的开疆拓土。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西方近代的蒸汽机技术和电气技术,都可谓“从0到1”的创新。这样的创新,不仅改变了生产生活模式,甚至加速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其意义和影响都是颠覆性的。

    ③然而,颠覆性创新的“非常规”特性,使其在刚刚出现时难以被理解和认可。新事物从“遭冷遇”到“受热捧”,往往存在一定延迟,而颠覆性创新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创新很多时候九死一生,颠覆性创新作为“创新的顶峰”,成功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既面临外界的压力,又存在失败的风险,进行颠覆性创新的挑战之大、困难之大,不难想见。简而言之,要想推动颠覆性创新,就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

    ④鼓励创新,才有活力涌流。近年来,我国频频向创新高地发起冲锋。“天河”创造超算纪录,“墨子”领跑量子科技,“北斗”完成全球组网,5G赋能百业千行……我们已在一些前沿领域领先发展,无法再靠追随获取进步、谋求突破。唯有以自主创新能力为依托,以关键核心技术为指向,着力培厚科技创新“金种子”的成长土壤,方能收获更多“硬核产品”,从而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

    ⑤一项颠覆性的新理论、新技术,在刚刚问世的时候往往不被看好。但恰是此类项目,最需要政策的帮扶,最渴望得到“第一桶金”的支持。否则,非凡的创意就可能被磨去棱角,甚至干涸枯竭。【甲】这就要求破除观念藩篱和制度障碍,完善“非共识”项目的遴选资助机制,让有志于颠覆性创新的研究者获得足够的“风险投资”,不用为缺少支持而发愁、不用为暂时出不了成果而焦虑。提供环境、搭建平台、呵护创造,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潜能,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⑥宽容失败,才有从容探索。【乙】对“探索性失败”的每一次宽容,都可能孕育着下一次创新的成功。不久前,科技部等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明确“对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活动建立免责机制”。重视试错的价值,树立容错的导向,探索“为失败买单”的合理办法,为勇于创新者解除后顾之忧,“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箴言就能照进现实,凝聚起更多的创新力量。

    ⑦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极大提升了我国影响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展望未来,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科技改革步伐,给颠覆性创新一片成长沃土,我们必将打造更多支撑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大国重器”,早日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

    (摘自《人民日报》)

    (1)、根据全文的论证内容,将第③段横线处补充完整,使之统领后文。(10字以内)
    (2)、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甲】【乙】哪一处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钱学森曾说:“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上一页 306 307 308 309 3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