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坐火车
①陆总的母亲想回乡下老家过年,他让秘书去买两张飞机票,可母亲却说这辈子从没坐过火车,想坐一次火车。
②正逢春运,秘书费了好大的劲,才买来两张硬座票。陆总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劝母亲还是乘飞机回去,可母亲却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一向孝顺的陆总只得依了母亲。
③陆总扶着母亲来到火车站,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让他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该往哪边走。正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操着家乡话,一边喊:“让开,让开!”一边使劲儿地往前挤。母亲对陆总一笑说:“跟上他,错不了,一听那口音,就知道是咱武陵人。”娘俩跟着中年男人很快找到了要乘坐的那趟火车,很巧的是,那人正好坐在他们的对面。
④车厢里闹哄哄的,充斥着各种难闻的味道。陆总觉得憋闷,站起来想去透透气,可过道里站满了人,挪个步都很困难,更别说要挤出去了。中年男子看出陆总的不适,就说:“兄弟,没坐过火车吧,要是感觉不舒服,就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吧。”陆总点点头,只得把注意力集中在窗外。他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一边听母亲和那个中年男子拉家常。从他们的交谈中,陆总知道那个中年男子也是回家过年的,为了省路费,妻子没回来,就自己一个人回家看看父母。
⑤母亲说:“是该回去看看,一年到头,家里的老人就盼着过年的时候,能见一见自己的孩子。”“谁说不是呢?我们出去打工挣钱,为的也是让父母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可是……”男人的话还没说完,一阵卖盒饭的叫卖声由远而近。陆总买了两份盒饭,他问中年男人:“你要不要来一份?”男人摇摇头说:“不了,我不饿!”
⑥吃过饭,天也渐渐的暗下来了,陆总有了些困意,靠在母亲的肩头沉沉地睡去。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朦胧中,他看到一只手伸进了母亲放在桌上的零食口袋。他正想制止,佯装睡觉的母亲轻轻拐了他一下,示意他别出声,他知道了母亲的用意,也就微闭了双眼。那个男人似乎饿极了,又怕惊醒了他们,悄悄拿起面包,将头埋在桌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男人很快吃完面包,抬起头,看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并没有注意到他的举动,也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⑦一大早,陆总就听到那个中年男人对母亲说:“大婶,对不起,昨晚实在太饿了,我偷吃了你的面包!”母亲说:“吃就吃了吧,看你是一天一夜都没吃东西了,肯定饿坏了,出门在外不容易,可别亏了自己啊。”男人长叹一声,说:“大婶,我也不瞒你。这次回家,连路费都是借的,也没多余的钱买吃的了。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临到放假,老板却没了踪影,一分钱都没拿到。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要是过年都不回去,家中父母又得担心一年了,作为子女那就太不孝了,所以再没钱也得赶回去。”男人的话引来车厢里很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谴责那些无良的老板,都说回一趟家,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回家尽尽孝,看看自己的爹娘啊!
⑧列车快到站了,那个中年男人的手机响了起来。他接起电话说:“妈,我快下车了,你们放心吧,我一路好得很,有吃有喝的。我买的是卧铺票,休息得好,累不着,你们别担心……”男人的话听得陆总的双眼涩涩的,下车的时候,他掏出五百元钱递给中年男人,说:“大哥,拿去给父母买点东西吧。”
⑨男人一再推辞不要,陆总的母亲说:“拿着吧,你这样空着手回去,会让父母担心的。你不想让他们知道你过得不好吧。”男人千恩万谢的拿着钱走了。陆总掏出手机给公司打电话,他说:“你们赶快把拖欠那些工人的工钱全部结清了吧。另外要回家过年的,再给五百元红包,让他们拿回家孝敬父母。”
⑩母亲在一旁听着儿子的电话,欣慰地笑了。她知道,这趟火车没有白坐,自己的良苦用心,终于让儿子找回了诚信和良知。
(选自《小说选刊》作者:张玉兰)
(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陆总陪乘火车→【A】→中年男子偷吃→【B】→陆总掏钱资助→【C】→母亲帮助儿子找回诚信和良知。
(2)、根据要求,品析词句。(1)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他接起电话说:“妈,我快下车了,你们放心吧,我一路好得很,有吃有喝的。我买的是卧铺票,休息得好,累不着,你们别担心……”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陆总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劝母亲还是乘飞机回去,可母亲却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
(3)、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吃过饭,天也渐渐的暗下来了,陆总有了些困意,靠在母亲的肩头沉沉地睡去”的作用。(4)、这篇小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
2、阅读《起名莫为生僻而生僻》,回答小题。
起名莫为生僻而生僻
①上周,一份小学新生名单因“16个名字里有8个生僻字”而“喜提”热搜,在某竁(cuì)、某轟(hōng)、某某羙(měi)等名字的衬托下,朴实无华的“张二鸣”或成最大输家,有网友调侃道:“预感张二鸣以后会经常被叫起来回答问题。”
②这份名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的确“超纲”了,但“8个生僻字”的说法也许并不准确。生僻字是指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或不熟悉的字,可到底哪些“不常见”,哪些“不熟悉”,见仁见智、因人而异。彧、珩、翀、赟,有的人不认识,有的人却能说会写擅解释。这样看来,也许家长们给孩子用这样的字来起名正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文化底蕴,但别的不说,孩子在很那么小的时候要对自己的名字记住并会写也确实是很困难的吧。生僻概念的边界虽不明明晰,大致的范围是确定的。《居民身份证法》明确规定起名要使用“规范汉字”,而规范与否要看是否属于《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8105个汉字。像“竁”这种绝大多数人看了不认识、又未被收录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是生僻字无疑了。
③生僻字逐渐成为取名的热门选择,背后折射出如今家长对独特和个性的追求。俗话说“文《论语》,武《周易》;女《诗经》,男《楚辞》”,但当十三经已被翻烂、四个字的名字司空见惯、生肖取名更是扎堆泛滥时,就不难理解“难上加难”的父母们为何将目光投向《现代汉语词典》最深处的角落。在人们的独特性需求越来越高的时代,“撞衫”“撞鞋”“撞香水”都会让人感到尴尬,姓名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生僻字正是为了避免与他人“雷同”。这样看来,这样的多元尝试也未尝不是一种进步。
④可是这些生僻的姓名,虽然饱含了家长对孩子的美好期盼,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给出行、就医带来诸多不便。因为相关汉字在一些电脑系统中无法打印,于是出现了不能在线购票、银行无法转账、特医保卡就医时医疗机构读卡系统会显示为“?”等问题。这个时候,就真可以说是“为名所累”了。
⑤另一方面,名字既有个体属性也有社会交往属性。追求个性值得肯定,但求新求异的同时还要把握好力道,不能用力过猛、剑走偏锋、走入“偏”“难”“怪”的歧途。姓名作为一个区分符号,本就是为了便利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果取了一个名字,让别人难认、难读,就会给交际带来不少的麻烦,恐怕也不是家长们愿意看到的吧。而且回过头来看.过犹不及,在标新立异、偏门冷僻的方向上走得太远,是否又陷入了另一种俗套呢?
⑥“名无固宜,约定俗成谓之宜。”好名字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不考虑实际使用、为了冷僻而冷僻、为了博取眼球而剑走偏锋的名字,肯定不在好名字之列。所以,家长在给孩子起名时,还可以再多费些思量,毕竟这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的成长。这正是:起名无定理,独特显稀奇:一味求生僻,过度犹不及。
(选文有较大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填一种论证方法)像彧、珩、翀、赟,有的人不认识,有的人却能说会写擅解释。
(3)、从选文来看,为什么会有众多的家长用生僻字来为孩子起名?(4)、从文章内容来看,家长用生僻字来给孩子起名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便?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乙】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行何如?”
对曰:“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①乎外。选贤进能,不私乎内。称②身就位,计能定禄。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权③居④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⑤以谀上。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华:通“哗”,这里指宣扬。②称(chēng):衡量。③权:这里是计较的意思。④居:职位。⑤刻下:对下苛刻。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则何时而乐耶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B、不以物喜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活板》) C、不掩君过 人恒过 , 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
(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要求断3处)睹 贤 不 居 其 上 受 禄 不 过 其 量 不 权 居 以 为 行 不 称 位 以 为 忠
(4)、【乙】文“顺则进”中的“进”指“”,“否则退”中的“退”指“”。(请用【甲】文中相关原文回答)(5)、【乙】文中的“忠臣”具有哪些品格?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①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②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停止夜间活动。②长:―直。
(1)、杜甫的诗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上面两首诗均写于“安史之乱”时期,都反映了、等相同的社会现实。(2)、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常通过描写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来表现深沉的情感。请任选上面一首诗,结合相关词句对这一特点进行说明。 -
5、在下列横线处填写诗文原句。
(1)鸡声茅店月,。(温庭筠《商山早行》)
(2) ,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 ,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4)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 , ”来赞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5)《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 。
-
6、班级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1)、班级正在搜集关于“自强不息”的成语,你也来写两个吧!(2)、班级举办“自强不息”人物故事会时,同学们搜集到以下四则故事,其中不符合本次活动主题要求的一项是( )A、杨时程门立雪 B、祖逖闻鸡起舞 C、范仲淹断齑画粥 D、苏秦刺股苦读(3)、李辉同学被推选为班级“自强之星”,接受了学校广播站小记者的采访,请根据情境补全下面的采访对话。
小记者:李辉同学,你好!①
李辉:我认为自强不息精神首先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高扬。它强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提升自身价值,解决外部矛盾,并极力保持独立的人格。
小记者:请问你认为我们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应该如何做到自强不息?
李辉:②
-
7、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沉潜 , 需要有一种纯净的品性。A诸葛亮曾言事业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剑客柳生从拜师学剑之日起,就只被安排去做一些扫洒庭院的杂事,B既不允许他谈论剑术,也不允许他碰剑 , 这种情况持续三年后,他的师傅竟然开始不分昼夜地偷袭柳生,迫使他在躲避及反击的练习过程中jí取剑术实战的经验,最终成为剑术最精湛的剑客。C柳生练的是剑,修的却是一种沉潜的品性,退去浮燥的外壳,沉入名利所不及的僻静处 , 潜入常人罕至的深底,他心无旁wù地追寻武道,最终攀上剑术的巅峰。这种沉潜看似笨拙 , 却富有成效。
(1)、请你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①jí取 ②心无旁wù ③沉潜 ④笨拙
(2)、请为A句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并把加标点后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文中B处画线句是复句。(4)、文中C处画线句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改为“” “”改为“”
-
8、请以“不止一次,我泪流满面”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⑵不少于500字;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
9、阅读下面的现代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树叶之美
孙道荣
①大多数的树叶,是到了秋天,才显出它的美来。
②不是说春天的树叶不美,那是树叶最嫩、最绿,也最有生机的时刻,它自然是美的。这时候,你摘一片叶子在手,用手稍稍一掐,就能挤出几滴春天的本色来。不过,花朵们的美,使它成了陪衬,人们在春天里只看到花朵,满树的绿叶因而都是寂寞的。
③到了夏天,花朵大多结出了果实,如果这果子是人或鸟喜欢吃的,所有的目光,又都聚在了果子上。这时候的树叶,每一片都在努力从阳光中获取能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树叶掩映的果子们。它们被太阳烤成了深绿,甚而深蓝,有的则开始微微发黄,现出疲态。大一点的风,就能将它们从树枝上拽下来,使它们过早地走完了叶子的一生。
④只有到了秋天,大约在深秋吧,花朵早谢了,果实也被摘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叶子陪伴着黑黝黝的树枝。因为挣扎了一春一夏,叶子们也早已精疲力竭,但它们会在寒流到来之前,站好最后一班岗。大多数的树叶,已经变黄,或者变红,或者变紫,忙碌的人们偶尔抬起头,看见了树枝上的它们,人们被这些五颜六色的树叶惊呆了。“姹紫嫣红”,这本来是形容花朵的,但这一次,人们毫不吝啬地用在了树叶的身上,我觉得这是最精当的形容,也是对树叶一生最好的评价。
⑤如果你认真地去欣赏树叶,你就会发现,每一片树叶的美,又是各不相同的。
⑥有的树叶,美在抱成团,连成片,一眼望不到边,满世界的翠绿葱茏,仿佛来到了绿色的海洋,连拂过它们的微风,都带着绿意,令人沉醉。
⑦有的树叶,在树枝上的时候,显得很普通,当它们落到地面的时候,你捡起一枚,瞬间被它的形状和纹理惊艳了,有人会拿回家,夹在一本书中,这枚树叶,便有了书卷气,散发出文字的光芒。
⑧我见过的最美的一片树叶,是在朔风之中,孤零零地挂在树干之上。它已经枯干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寒风没有扯下它,大雪也没能让它坠落,它就那么孤单地,无望地,却也桀骜地,挂在树枝上。它在等待什么吗?它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它让我在那个寒冷而沮丧的冬日,忽然有了冲动,决计不再颓废。
⑨而让我最为震撼的,是一次走在回家的路上,没有风,似乎也没有降温,头顶之上,忽然飘下来一片树叶,又一片树叶。我忍不住抬起头,我看见了树上的叶子们,像约好了的一样,纷纷扬扬地往下叙落。那么多的树叶啊,那么多的飘零啊,在半空中晃晃悠悠地,不疾不徐地,从容淡定地,飘落。那是人到中年的我,第一次遭遇一场落叶雨,它们让我看见,飘零也可以是很美的,落叶归根,回家的路,一定是很美的。
⑩没错,如果你细心体察,你就会发现,每一片树叶,它的一生中,必有最美的一刻,可能在它韶华正茂时,也可能在它苍老飘零时,就像我们每个人平淡的一生,亦必有最美的一刻一样。
(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请结合①-③段的内容,分别概括春天和夏天的树叶美在哪里。(2)、请结合④-⑦段的内容,概括秋天的树叶呈现的三方面的美。(3)、请依据第⑧、⑨自然段的内容,说说树叶给“我”带来了哪些启示。(4)、请联系文章的主旨,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如果你细心体察,你就会发现,每一片树叶,它的一生中,必有最美的一刻”这个句子的。 -
10、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匹不被解救的马
朱山坡
①那时候,我第一次见识真正的马,仿佛是从电影银幕里走出来的。马出现在村里引起了一阵骚动,尽管已是农忙时节,但从周边闻讯而来的好奇者络绎不绝,主人阙屠夫门庭若市,来者不摸一把马屁股决不愿意离开。
②我一直以为南方无马,马只能作为战马而存在,断然不知道马也是可以用来犁地驮粪的。这匹马高大矫健,皮肤和毛都是白色的,看上去很漂亮,应该是一匹战马,虽然是老了点。阙屠夫把它当成了普通的牲口,让它干连牛都不愿意干的重活粗活,不给它洗澡梳毛,满身泥巴和粪便,鞭打留下的新伤痕随处可见。它受尽了污辱。
③“别糟蹋这匹马!”
④没有人敢对长着一副凶神恶煞般面相的屠夫阙先锋说这句话。但我大胆地说出来了,尽管我颤抖的声音从内心深处翻山越岭爬出喉咙时已经细若游丝,刚离开嘴巴便被风吹散,甚至没能顺利抵达阙屠夫的耳边。
⑤那时候我十三岁。夏天,天气热得像着了火。我暗自跟随着那匹马。有时候,我在田埂上看阙先锋驭马犁地。也许是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在地里走路、转圈,也许是觉得在大庭广众下犁地受了污辱,马不听使唤,时不时要挣脱身上的犁具,这让阙屠夫越来越生气,越来越粗野,恨不得把马千刀万剐。实际上,是我的心正在承受千刀万剐。
⑥阙屠夫说,农忙过后,把马宰了,让村里人尝尝马肉的味道。
⑦我决定要解救它。
⑧我想了很多办法。有一天半夜,我引开阙屠夫家的狗,潜入马厩,打开门,解开拴马的绳索。
⑨“出去吧,给你自由。赶紧远走高飞。”我对马说。一匹高贵的战马怎么能够甘受一个俗不可耐的屠夫的差遣和欺凌呢?
⑩可能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它一脸茫然,无动于衷。我将它牵出马厩,然后把门关上,断了它的后路。
⑪“我只能帮你到这里了。”我对它说,还给它指点逃跑的方向和路线。离开此地,从此天高地远,不必再受折磨和屈辱。
⑫我心惊胆战。因为马厩就在阙先锋的院子里,偷马犹如从他裤裆里偷钱,风险奇高。一旦事情败露,后果不堪设想。那是我有生以来做过的最冒险的一件事。
⑬通往自由之路没有了障碍,唯一需要的就是勇气。我逃之夭夭,在隐藏的安全角落里观望。然而,马没有逃,它在马厩前裹足不前,只是轻轻地抖了抖头,看上去,目光呆滞,眼神里根本没有对自由的渴望。
⑭机会稍纵即逝。我在远处不断地向它做手势,焦急地发出“快跑”的提醒,但它置若罔闻。阙先锋似乎已经觉察,停止了打鼾。一会儿,房间的灯亮了。
⑮解救行动戛然而止。马继续被奴役。
⑯后来,我再也没能攒够足够的胆量故伎重演。农忙过后,阙屠夫将马转卖给另一个村的屠夫。
⑰再后来,在路上我听到有人谈论马肉。
⑱我希望听到他们说“吃马肉时牙齿磕到了子弹头”,以此证实它的身份。
⑲但他们只是说:“肉味不好,有股汗酸味。”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的出现引起了村子里人们的骚动和好奇,是因为当地的人们很少见到真马。 B、只有“我”敢对屠夫阙先锋说别糟蹋这匹马,这一细节表现出“我”的鲁莽。 C、“我”决定解救马这一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是小说高潮部分,令读者心潮起伏。 D、“我”希望他们“吃马肉时牙齿磕到子弹头”的原因是希望这匹马勇于抗争。(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是一匹怎样的马?(3)、文中两次提到“农忙过后”,请结合上下文,综合分析这两处交代在文章中的作用。①阙屠夫说,农忙过后,把马宰了,让村里人尝尝马肉的味道。
②农忙过后,阙屠夫将马转卖给另一个村的屠夫。再后来,在路上我听到有人谈论马肉。
(4)、文学评论家认为作家朱山坡“以一种冷酷而客观的态度展现人们的苦难,关注人的灵魂,揭示社会的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请你分析作者塑造这匹马的真正用意。 -
11、文言文阅读
【甲】
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②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③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④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⑤其人曰:“奈地坏何?”
⑥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⑦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
大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尝与一王秀才游嵩山,扪萝①越涧,境极幽后,遂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②间,忽觉丛中鼾睡声,披榛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幞物③ , 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④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幞,有斤凿⑤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
(选自《酉阳杂俎·天咫》唐·段成式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4月版)
[注释]①扪萝:攀援藤蔓。②徙倚:徘徊逡巡,此处形容焦躁无计的样子。③幞物:像包袱的东西。④七宝:七种珍宝。⑤斤凿:斧头与凿子。
(1)、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②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
(3)、【甲】文中有一个“忧天”的人,【乙】文中有一个“修月”的人。有人认为这些情节都离奇可笑。请你换个角度想一想,说说古人这样想像的积极意义。(4)、阅读下面连接材料,回答问题。【资料链接】
北京时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首先出舱的航天员陈冬,他是中国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出征太空之前,陈冬的孩子也想上太空,陈冬让孩子思考为什么想上太空,上去了之后想干什么,还约定自己回来后要检查孩子的这项作业。
假如这份作业是留给你的,你会怎么回答呢?
-
12、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根据诗意,完成填空。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图,流露出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心情。
(2)、下面对诗的内容和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赏玩忘归”是“多胜事”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 B、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C、“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D、尾联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与第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
13、整本书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即取金箍棒,幌了一幌,将那平地下周围画了一道圈子,请唐僧坐在中间;着八戒、沙僧侍立左右,把马与行李放在近身。对唐僧合掌道:“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凭他甚么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只不许你们走出圈外,只在中间稳坐,保你无虞;但若出了圈几,定遭毒手。”
这是《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段,这次他们师徒遇到了什么妖怪?请讲述故事梗概。
-
14、名句默写。(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现了王维心境的闲适,“ , ”表现了刘禹锡积极向上的宽阔胸怀。[用《秋词》(其一)中的诗句作答](2)、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 , ”描绘的是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将报国之志寄托于梦境的句子是: , 。(4)、《潼关》中从视听角度写孤城之高、孤城之寂寥与辽远的句子是: , 。
-
15、学校举行“我爱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劳动中充满着知识与智慧。没有搬过重物就难以思考省力的方法,未亲手制作过陶艺就难以理解艺术的价值。古今中外多的发明创造有很多是从日常劳动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的。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为了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是为了将各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摘编自伏特《感受劳动课带来的无限魅力》,人民网2022年5月7日)
【材料二】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材料三】漫画《如何解开粽子》(见图)
(1)、怎样才能让初中生爱劳动、会劳动,校长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看法。(2)、材料三是“爱劳动·会生活”主题板报画的一幅漫画,请你谈谈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 -
16、小语同学在制作“小圣施威降大圣”手卡时,有些字音字形拿不准,请你施以援手。
大圣与小圣,一个神通广大、本领高超,一个慧眼识诈、机智善战;一个手chè____金箍棒,一个持三尖两刃神锋;一个变麻雀儿,一个变饿鹰儿;一个变鱼儿淬____入水内,一个变鱼鹰儿欲嗛____不能。时而钻入草中,隐匿其形;时而腾云驾雾,miǎo____无综迹。两人嚷嚷闹闹,且行且战,好不精彩。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其正确写法是“”。 -
17、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自定立意。不少于500字。
提示:1.文章强调的是“回家晚了”。为什么这天回家晚了?往常是怎样的情况?这天回家前遇到了什么事?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
2.记叙事情时,思路要清晰。可以用顺叙,先写自己遇到的事情,再写回家晚了的结果;也可以用倒叙,先写回家晚了的结果,再交代之前发生的事情。
3.立意不同,写作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要强调导致“回家晚了”的原因,则回家后的情况可略写甚至不写;如果要强调“回家晚了”的后果,则原因可以略写。
-
1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须臾,按落云头,回至花果山上……一群猴都来叩头,迎接进洞天深处,请猴王高登宝位,都道:“恭喜大王,上界去十数年,想必得意荣归也?”猴王道:“我才半月有余,那里有十数年?”众猴道:“大王,你在天上不觉时辰。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哩。请问大王,官居何职?”猴王摇手道:“不好说,不好说!活活的羞杀人!那玉帝不会用人,他见老孙这般模样,封我做个什么弼马温,原来是与他养马,未入流品之类。我初到任时不知,只在御马监中顽耍。及今日问我同寮,始知是这等卑贱。老孙心中大恼,推倒席面,不受官衔,因此走下来了。”众猴道:“来得好,来得好!大王在这福地洞天之处为王,多少尊重快乐,怎么肯去与他做马夫?”
②……鬼王听言,又奏道:“大王有此神通,如何与他养马?就做个齐天大圣,有何不可?”猴王闻说,欢喜不胜,连道几个:“好,好,好!”教四健将:“就替我快置个旌旗,旗上写‘齐天大圣’四大字,立竿张挂。自此以后,只称我为齐天大圣。”
(节选自《西游记》第四回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有删改)
(1)、《西游记》的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填入名)(2)、阅读上面语段后,同学们就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展开了讨论,请写出讨论的结果(至少写出两个特点)。 -
1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南方和北方
赵凌云/文
①自从认识了那条奔腾不息的大江,我就认识了我的南方和北方。
②我的南方和北方相距很近,近得可以隔岸相望。我的南方和北方相距很远,远得无法用脚步丈量。
③大雁南飞,用翅膀缩短着我的南方与北方之间的距离。燕子归来,衔着春泥表达着我的南方与北方温暖的情意。在我的南方,越剧、黄梅戏好像水稻和甘蔗一样生长。在我的北方,京剧、秦腔好像大豆和高粱一样茁壮。太湖、西湖、鄱阳湖、洞庭湖倒映着我的南方的妩媚和秀丽。黄河、渭河、漠河、塔里木河展现着我的北方的粗犷与壮美。
④我的南方,也是李煜和柳永的南方。一江春水滔滔东流,流去的是落花般美丽的往事和忧愁。梦醒时分,定格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那种伤痛,是南方的才子佳人的伤痛。
⑤我的北方,也是岑参和高适的北方。烽烟滚滚,战马嘶鸣。在八月的飞雪中,骑马饮酒的北方将士,正向着刀光剑影的疆场上逼近。所有的胜利与失败,最后都消失在边关冷月下的风中……
⑥我曾经走过黄山、庐山、街山、峨眉山、雁荡山,寻找着我的南方。我的南方却在乌篷船、青石桥、油纸伞、鱼鳞瓦的深处隐藏。在秦淮河的灯影里,我凝视着我的南方;在寒山寺的钟声里,我倾听着我的南方;在富春江的柔波里,我拥抱着我的南方。我的南方啊!草长莺飞,小桥流水,杏花春雨。
⑦我曾经走过天山、昆仑山、长白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寻找着我的北方。我的北方却在黄土窑、窗花纸、热土炕、蒙古包中隐藏。在雁门关、山海关、嘉峪关,我与我的北方相对无言。在大平原、大草原、戈壁滩,我与我的北方倾心交谈。在骆驼和牦牛的背景里,我陪伴着我的北方走向遥远的地平线。我的北方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唢呐万里。
⑧自从认识了那条奔腾不息的大江,我就认识了我的南方和北方。从古到今,那条奔腾不息的大江就像一根琴弦,弹奏着几多兴亡,几多沧桑。在东南风的琴音中,我的南方雨打芭蕉,荷香轻飘,婉约而又缠绵。在西北风的琴音中,我的北方雪飘荒原,腰鼓震天,凝重而又旷远。
⑨啊!我的南方和北方,我永远的故乡和天堂!
(1)、在第①至③段,作者以长江为界,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南方和北方各具有怎样的特点?(2)、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江水暖……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祖国形象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全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③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④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细读下面句子,分析其蕴含的情感。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2)、选文第②③段从哪几方面抒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3)、作者抒发的感情仅仅是单纯的母子之情吗?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