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文章写了一家人散步的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一家人散步——
(2)、小唐在朗读时,对下列句子的感情基调进行了设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悲伤、难过) B、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欢快、活泼) C、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温和、舒缓) D、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亲切、自然)(3)、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
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④从远古时代的“孝感动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不胜枚举。
⑤我们国家是有着5 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孝行”贯串整个社会发展史。
A、①③⑤②④ B、③①⑤④② C、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②④⑤ -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踏上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之旅,我们被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甲 (陶醉/熏陶)、感染。在莫怀戚的《散步》中,我们学到了处理(fēn qí)的艺术,也感受到了一家人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和生活情趣。年迈的母亲、幼小的儿子和贤惠的妻子都 乙 (信服/佩服)莫怀戚,让他做决定。他本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最后,母亲因疼爱孙子,选择走那条尽头有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的小路。作者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展现了一家三代人在散步时的温馨、体贴、谦让。通过阅读这篇文章 , 使我们感受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①(fēn qí) ②水波粼粼
(2)、从文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甲: 乙:
(3)、文段中的“感”字 ,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部,再查画。(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西湖念语①
【宋】欧阳修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士。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②。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③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注释】①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②高会:盛大的宴会。③傍,同“旁”。
(1)、请你结合所学,推测“胜”的意思,填写出来。①欧阳修《西湖念语》“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
②欧阳修《西湖念语》“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4)、【甲】【乙】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谢朏①轻舟出诣阙② , 诏以为侍中、司徒、尚书令。朏辞脚疾不堪拜谒。诏见( )华林园,乘小车就席。明旦,上幸③朏宅,宴语尽欢。朏固陈本志④不许因请自还东迎母许之。临发,上复临幸,赋饯别;王人⑤送迎,相望于道。及还,诏起府于旧宅,礼遇优异。朏素惮烦,不省职事,众颇失望( )。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五·梁纪)
【注】①谢朏:字敬冲,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梁大臣,文学家。②诣阙:赴京都。③幸:古代指皇帝亲临(某地)。④本志:历来的意愿或志向;本文段中是指谢朏不想出仕的心愿。⑤王人:指天子使臣。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中书”以官名称呼对方表尊敬,“侍中”“司徒”“尚书令”均为古代官职名。 B、“诏以为侍中”与“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中的“以”,均为介词“把”,二者用法相同。 C、“及还”与《桃花源记》中“及郡下”的“及”,均译为“等到”,意义相同。 D、“宴语尽欢”中的“宴”,名词作状语,“宴”修饰动词“语”。(2)、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而 矣 B、之 乎 C、于 乎 D、于 矣(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涂到答题卡上。朏固陈A本志B不许C因请自D还东E迎母F许之。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朏辞脚疾不堪拜谒。
(5)、陶弘景与谢朏都是南朝梁时的思想家,都与梁武帝交往密切。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分析两人相同的人生态度。 -
6、阅读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天气晴朗,步出南郊野寺,沽酒饮之。半醉半醒,携僧上雨花台① , 看长江一线,风帆摇曳,钟山②紫气,掩映黄屋③ , 景趣满前,应接不暇。每登高丘,步邃谷,延留燕坐,见悬崖瀑流寿木垂萝閟④邃岑寂之处 , 终日忘返。
(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①雨花台:相传梁武帝时期,有位法师在此谈经说法,天空中花落如雨,故称“雨花台”,位于今南京市以南。②钟山:即紫金山。③黄屋:宫殿。④閟(bì):幽深,幽静。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五色交辉 辉:
②四时俱备 俱:
③应接不暇 暇:
④延留燕坐延 留:
(2)、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见悬崖瀑流寿木垂萝阙邃岑寂之处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步出南郊野寺,沽酒饮之。
(4)、简要概括【甲】【乙】两文情感的相同点。 -
7、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表转折意义(2)、下列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解衣欲睡 B、月色入户 C、怀民亦未寝 D、何夜无月(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8、理解性默写填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 , ”。(2)、《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是“”。(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
9、《答谢中书书》(1)、《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 , 。(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 ,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 , , 。(4)、《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 , , 。(5)、《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 , , 。(6)、《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 。(7)、《答谢中书书》中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 , , 。(8)、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 。(9)、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 。 , 。(10)、本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
10、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闲人”一词的理解?
-
11、下列对《答谢中书书》一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通过仰观的视角,写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B、“实是欲界之仙都”,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通过对朝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生物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D、文章传达了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他酷爱自然、常伴林泉的志趣。
-
12、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C、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
1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五种五颜六色的石头交相辉映。
-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自非亭午夜分。 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15、《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 ,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A.陶弘景 B.苏轼 C.山中宰相 D.东坡居士
-
16、《答谢中书书》作者 ,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人称为“”。
A.陶弘景 B.苏轼 C.山中宰相 D.东坡居士
-
17、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时,语气变化应为( )A、前两句疑问,后一句平淡 B、前两句反问,后一句感慨 C、全程保持疑问 D、前两句肯定,后一句激昂
-
18、朗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时,应重读的词语是( )A、山川 B、美 C、古来 D、共谈
-
19、下列对“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B、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C、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D、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20、对“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A、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C、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