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家中有父母的陪伴,课堂有老师的陪伴,课间有同学的陪伴。学习时有书本的陪伴,休憩时有音乐的陪伴,旅途中有风景的陪伴……“陪伴”无处不在,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请以“陪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美丽。有人说小草美丽,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也有人说平凡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

    请以“                  也美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写一篇文章;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眉山月半轮秋”中的“秋”字点明了诗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B、“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出诗人的影子映入水中,随船行进的画面。 C、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心情。 D、本诗借明月寄托相思之意,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的妙处。
  • 4、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 , 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 , 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二鹊招鹳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横空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guàn):一种较凶猛的鸟。②匝(zā):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一狼其中  洞:                  

    (2)乃悟前狼假  寐:

    (3)鹊其上     巢:                  

    (4)悲鸣不    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久 , 目似瞑    ②学而时习 B、刀劈狼首    ②观沧海 C、① 一鹳横空来    ②顷刻两毙 D、①二鹊亦尾后    ②意将隧入以攻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4)、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又是怎样的鹊呢?请结合故事中鹊的行为来具体说明。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的节奏

    康健

    ①北京的春天,总是从容不迫带着自己的节奏,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一步步走来,顾盼生辉。

    ②早春二月时,我路过公园的土坡旁,发现有亮眼的小花在悄然绽放,一点、几点,一小片、一大片……就像是一张张调皮孩子的灿烂笑脸,天真无邪又肆无忌惮地惹逗你,似乎都能听见花丛中传出的咯咯的笑声。

    ③看远处,朝阳的柳树梢上,已有一抹亮色的鹅黄点染,像是高悬的米黄酒旗,又像是万千流苏迎风摆动,提醒人们春意已闹上枝头。北方的柳树多高大伟岸,看似粗粝豪放一些,却也呈现出潇洒妩媚的面相。柳色鹅黄新绿,也是春来的播报。

    ④时令进入三月,春意开始浩荡。草色一天比一天绿,也一天比一天深。园中的花木由爆蕾而发华,而生新叶,而成花海、成绿阵。所有这些,都不用等上多少天,变化好像就是瞬息之间的事,稍不留神便会错过。

    ⑤才几天不见,草地新绿已是无边蔓延,明亮晃人眼。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而抬眼远望,几片小树林集体着了春衫。最惹眼的是春阳照耀之下,一树树的新叶也一天天长大不少,发出油亮而柔和的光泽。而各种花儿这时候已次第盛开,红的桃花,白的梨花、杏花、海棠花,还有各种粉的不知名字的什么花,一树树,一丛丛,高高低低盛开,各自乐此不疲。园中湖泊和池塘都是水清见底,倒映着周围的绿树杂花,居然还有偶尔几声零星的虫鸣,呈现出一种幽远静谧之美。林间、花丛,河边、路上,有各色各样好看的小鸟落下、飞起、掠过,三五成群,啾啾啁啁,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很热烈的样子。

    ⑥四月春深,已至暮春。绿色的规模和程度都大大地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所有的空间乃至所有的空白都被绿色充满。满坑满谷的绿意足够盛大,在地上膨胀溢出,还想往天上去。于是,看到那些遍地铺陈、漫无际涯的绿意真的就飞上天了。一树一树成排连片,腿脚扎进绿色的海洋,挺拔的腰身向空中延伸,披挂茂盛的绿叶连天蔽日。暮春是春之盛。此时的春天,是青春勃发、是风华正茂,热情迸发,活力彰显。

    ⑦春意最浓,花事也最盛,大地就是一座大花园。这个时候,有花开,也有花落,一茬接着一茬。这边厢,花开正欢;那边厢,落英缤纷。花有花期,不过,大可不必伤春,在当下尚是脉脉温情,在前方更有炙人的热情,新陈代谢更加频繁,生命也会加速成长。

    ⑧也该说说春雨了。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赞,也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悠闲的人在春燥时盼春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心田,给生活添加诗意;四季忙碌的农人在春耕时也盼春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禾苗,给一年好收成打下基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经过雨水洗染的大地,花木扶疏,草色新绿,水汽氤氲于天地之间,不外是浓浓的春天的气息。

    ⑨人们在春天之初做出各种计划,播种希望的种子,心心念念全是向着前方和未来。一年又一年,人们盼春、迎春、惜春,是因为春天总是激励着一整年的奋斗与创造。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1日,有删改)

    (1)、文章是以什么顺序展开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请你从重音或语气任意角度为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作朗读设计,并简要说明理由。
    (3)、第⑤段把春天有代表性的植物、动物写得形象生动,请简要分析第⑤段中最突出的一种写景方法。
    (4)、请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本文能不能作为朱自清的《春》的拓展阅读篇目?请你从两篇文章的主题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①我们家有不少的书,那是父亲的,不属于我。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还有《新青年》《语丝》《北新》《新月》等杂志。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过我不认字,只认画。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那些杂志里面,夹着我们全家人的“鞋样子”和花花绿绿的窗花。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②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

    ③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老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④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⑤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躬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⑥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⑦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书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⑧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⑨父亲这次回家给我带回一个书包,还买了石板石笔。临到开学时,父亲跟我妈妈商量,觉得我们村里的书房不是个念书的地方。我父亲很清楚,老师“弄不成”(本名冯百成,因为他干什么事都办不成,村里给他取了这个外号),为人忠厚却没有本事。父亲让我随他到崔家庄小学念书。我把这本完整的不同寻常的课本带了去。到崔家庄之后,我才知道除了《国语》之外,本来还应该有《算术》和《常识》,因为“弄不成”弄不到这两本书,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

    ⑩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选自《牛汉散文集》)

    (1)、围绕“书”,梳理本文内容。

    我们家有不少书,都是父亲的————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字不差地背完————父亲让我送书,并带我外出读书

    (2)、说说文中划横线句的含义。

    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

    (3)、结合文章内容,按要求赏析划波浪线的句子。

    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4)、文中除父亲外,作者为何还要写“乔海”和“冯百成”两位老师?选择其中一位加以分析。
    (5)、题目《我的第一本书》能否换成《三位老师》?请说说理由。
  • 7、雁城中学名著社团要完成《朝花夕拾》《西游记》主题任务探究,邀请你协助完成。

    图1:

    《朝花夕拾》目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表2:

    孙悟空取经道路中的“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离”

    的表现

    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惩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

    你看他:

    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

    ……

    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

    大圣疼痛难忍,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

    “离”

    的原因

    打死了六个强盗,被唐僧训斥。

                                  

                             

    (1)、阅读图1“鲁迅人生道路中的‘离’”和表2“孙悟空取经道路中的‘离’”,结合名著相关内容,补全空缺信息。
    (2)、结合图1“鲁迅人生道路中的‘离’”和表2“孙悟空取经道路中的‘离’”的内容,说说鲁迅和孙悟空是如何在几次“离”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

    鲁迅,他①

    孙悟空,他②

  • 8、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 , 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

    (2)子曰:“ ,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3) ,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上下》)

    (4)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描写诗人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的诗句是:“。”

    (6)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 9、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跟着唐诗去旅行》摄制组历时三年,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前期调研,足迹踏遍四川多地。 B、进入初中已经一个学期了,每天早上去学校时,我都能看到一个卖早餐爷爷的吆喝声。 C、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需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自己的心灵。 D、经过全班同学的推举、表决和讨论,新一届班委成员终于产生,为班级建设注入新活力。
  • 10、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的新装》的作者安徒生是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C、“而立”“不惑”“耳顺”“知天命”的顺序,是按照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D、谦敬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表达方式,“寒舍”“拙作”是谦辞,“惠顾”“高见”是敬辞。
  • 11、有关下面文段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要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研究阐释,大力宣传党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力和当代价值。要建好用好国家版本馆,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为宣传思想工作赋能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B、“枫桥经验”中的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C、“魅”字是左右结构,第十笔的笔画是点。 D、“赋能”是形容词,指的是为某个主体赋予某种能力和能量,它的近义词是“赋力”。
  • 1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它之所以被千古传诵,靠的就是一种梅花精神,所谓“梅魂”是也。

    ②有人做过不完全统计,在所有咏花、画花的作品中,梅花几乎占到一半,是其他花卉作品的总和。

    ③两千多年文化积淀的诗词、绘画、美术等各种花卉文化的载体中,有关梅花的作品数量高居榜首。

    ④梅花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没有兰花那样香气袭人,也没有郁金香那样硕大艳丽。

    ⑤梅花位居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首。

    A、⑤③②④① B、④①③②⑤ C、⑤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⑤
  • 1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不辍             云宵             拈轻怕重             风烛残年 B、倜傥             浩渺             随声附和             茫然无措 C、安详             渊博             取义成仁             见义思迁 D、鄙礡             消耗             洞达豁朗             搜索枯肠
  • 14、下面每组两个句子,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fǎng)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啬了。②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lòng)的那些花都死了。 B、①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②像小珊瑚珠(zǎn)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shèn)要好得远。 C、①那些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白色的黑暗将你吞(shí)。②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nù)、我的虐(nüè),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D、①好几个星期以来,我被愤怒和痛苦深深(jué)住。②任何不(chèn)职的或者愚(chǔn)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惜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路遥《平凡的世界》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6、班级举行“‘典’亮青春·《经典常谈》”阅读活动。在阅读过程中,你发现《经典常谈》对下面两本典籍都有精彩的阐述。如果请你向同学们介绍其中的一本书,你会选哪一本?请说说理由。

    A.《诗经》     B.《战国策》

  • 17、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讲到《自由平等的追求》时,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英国女作家的代表作《简·爱》。简·爱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反抗精神,又是一个敢于追求的女性。这样一位女性,改写了英国传统女性温柔可爱、逆来顺受的形象,在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被后世视为现代女性的先驱和楷模。
  •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 ,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居数月,作岁寒堂者,故便厅之废为庖者也,因其墙壁而垩墁之,因其栋宇而端治之,因其松竹而封植之,为之名,以宠嘉之。县故无射堂,和乃益其东偏作求己亭,以交宾客,接贤者,修弓矢射箭之礼,而之游者皆欢然忘归,浸寻达于淮泗之间,长老闻者咸悦,和于是欲记。吾曰:“今和岁寒堂能使吏民信之,作求己亭能使宾客乐之,是亦足称矣。

    (节选自刘敞《公是集》,有改动)

    【注释】①庖:厨房。②垩墁(è màn):用白土涂饰。③端治:重新修整。④和:指刘敞的弟弟刘和。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而夕阳在山”中的“已而”与“已而之细柳军”中的“已而”意思相同,都表示“不久”。 B、“树林阴翳”中的“翳”是“遮盖、遮掩”的意思,与成语“浮云翳日”中的“翳”意思相同。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而从之游者皆欢然忘归”与《小石潭记》中“隶而从者”中的“从”都有“跟从、随同”的意思。 D、“乐”有“快乐、欢乐,安乐,乐于、安于,感到快乐”等义项,“醉能同其乐”“作求己亭能使宾客乐之”中的“乐”都是“快乐、欢乐”的意思。
    (2)、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①派遣,支使     ②运用,使用     ③让,叫   ④出使     ⑤使者     ⑥使命

    足:①脚     ②充实,足够     ③使满足     ④完成     ⑤值得

    (3)、【甲】文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4)、【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欧阳修和刘敞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 1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注释】①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刘禹锡在同宗同辈兄弟姊妹之中排行第二十八,所以称他为刘二十八。②国手;指国内最优秀的人才。③蹉跎:受挫折,这里指失意贬官。④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连州刺史,直至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

    白居易在赠诗中写到“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而刘禹锡的回赠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思想境界却要比白居易诗高,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于羊

    ①年前,兄弟俩商量着走亲戚,到姨舅家坐坐,给长辈们拜年。这不,大年初三,兄弟俩各自携带妻儿,开着车,一前一后进了村。他们下了车,手提礼品,笑盈盈地朝前走。表哥早已站在村口等候。往里走,见大姨也拄着拐杖,站在巷口翘望。

    ②兄弟俩有两个姨一个舅,虽然都住在邻村,但在他俩印象里,亲戚之间走动不多。小时候,他们家最穷,母亲姊妹几个常常为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吵吵闹闹。父亲每次进城,为省几块钱车费,总要骑着自行车,骑上几里路,把自行车搁在小姨家,走到村口再搭车。小姨见姐夫来了,脸拉得跟驴脸似的。时间久了,她没好声气地说,你的车以后不要往我家搁了。后来,父亲只好将自行车搁在一个老乡家里。

    ③老大十二岁生日那天,父母给两家姊妹和老人都说了。那天,天降大雨,村里道路泥泞。外婆不想上礼,让小妗子替她上,小妗子不愿意。本来婆媳关系就紧张,一吵一闹,两个人扭打成一团,哭天抢地,没有赴宴。小姨和舅舅也因各种奇葩理由没来,只有大姨拿着两尺布来了。

    ④亲戚们全都翻盖了新房,看上去清新而不落俗套。他们家的老房几十年未变,依然那么简陋,房里除了一张宽大的床外,唯一值钱的就是那台破旧的电视机。亲戚们避而远之,更不愿到他们家来了。

    ⑤老大到外地求学,老二进了高中。夜里,宿舍熄灯后,老二还躺在床上,打开手电筒做题。同学们说他是“拼命三郎”,但只有他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后来,老二考上了大学,他除了用功读书,闲暇之余还要在外兼职赚生活费。老大一直对亲戚们抱有成见,老二却觉得矛盾的根源在于穷,是穷让亲人不亲,穷在人心里扎了根儿。

    ⑥兄弟俩大学毕业后,双双考上公务员,进入政府工作。亲戚们因不重视教育,孩子长大后大都在外打工。他们眼了,主动跟兄弟俩攀亲戚。那天,老大在外忙碌,大姨提着两只老母鸡上门了。妻子给他打电话说,有个女人上门了,说是他大姨。他脸色突变,随即给父母打电话说,以后不要让他们到我家来,小时候没人管我,现在倒来跟我攀亲戚了!

    ⑦去年,大姨父不在了,舅舅全家人都没来。听说,大姨的几个儿女提着礼品上门,求舅舅去参加葬礼,被拒绝了。这事儿给老二敲响了警钟。前一段,父亲住院,父母的姊妹们倒是来了,还亲手将做完手术的父亲抬入病房。但是,他的侄子、外甥一个都没来。母亲叨咕,你爸是他们的亲姑夫、亲姨父、亲舅舅,他们都不来!没有一点儿人情味!老二突然说,这么多年,我们也没去看过他们的父母啊!母亲不吭声了。

    ⑧老大心里过不去这道坎,对亲戚们置之不理。今年去看望姨舅是老二提出的,老大开始很抗拒。老二说,小时候,咱们受尽了亲戚们的白眼,我知道你心里难受。我刚出满月时,咱妈抱着我还到小姨家住了一个月。亲戚之间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多大点儿事儿啊,至于搞到那么大仇恨吗?春节期间,咱们一起到姨舅家看看。老大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⑨画面转到巷口,大姨热泪盈眶,抚摸着小孩儿们的脸,亲热得不得了。她指着三个小孩问,这是你的娃?那是他的娃?走进屋后,表哥表嫂把装满零食的果盘端到桌上,又忙着端茶倒水。犬姨坐中间,兄弟俩围着她,嘘寒问暖。大姨拿出三百元钱,执意要给每个孩子一百元红包。兄弟俩不要,说,你给钱,我们就走。说着起身就走。大姨拉住他们的衣角,说,不给了,我不给了,你们不要走,坐下,再坐坐。这么多年都没见了。说着,泪水又涌出眼眶。

    ⑩小妗子在城里的医院住院了,他俩一起去看望。舅舅的热情就像一把火,老二啊,村霸强占我宅基地的事还是你出面解决的。你的这份情,我记着呢。老二说,舅,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以后,我们每年都来看你。老二,你就一个孩子?你再要个娃,我给你带!说着,大家都笑了。

    ⑪回去时,老二给老大说,后天中午,我请你们全家到金枝饭店吃饭。老大说,找个实惠的吧,那家饭店太贵了。老二说,我不嫌贵!我娃就只有你一个亲大伯!他俩之前因家庭琐事,也有过嫌隙。说着,老大也动了情,眼圈都了。

    (选自《2024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1)、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运用补叙,交代了兄弟俩多年没到姨舅家拜年的原因,为解决矛盾做铺垫。 B、选文第⑦段画线句中的“亲”字反复出现,突出了母亲对亲情的重视和渴望。 C、选文第⑨段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突出了大姨一家的热情和感动。 D、选文结尾处叙述兄弟俩有过嫌隙,陡起波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更加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2)、结合语境,理解选文第⑥段和第⑪段中加点词语“红”的意思。

    ①他们眼了。     ②眼圈都了。

    (3)、联系上下文,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⑨段的画线句。

    不给了,我不给了,你们不要走,坐下,再坐坐。这么多年都没见了。

    (4)、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小说题目“和”的理解。
上一页 793 794 795 796 7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