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法布尔的《昆虫记》以人性观照虫性,又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小文同学在研读《昆虫记》时,发现中国也有些含动物的成语体现了人性,折射出社会人生。她为此作了一张表格,请你根据示例,帮她完善。

    中国含动物的成语

    反映的社会人生

    《昆虫记》里相似情节

    蓼虫忘辛

    吃惯了蓼的虫子感觉不到蓼的辣味。比喻人们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

    舍腰蜂无数次来回运送泥土,坚持不懈、不辞劳苦地建筑着它自己的住所。

    鸠占鹊巢

    鸠不会做巢,常强占喜鹊的窠。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处。

    水甲虫抓住石蚕的小鞘,石蚕感觉攻击来势凶猛,就从小鞘里溜出来,逃得无影无踪,水甲虫却还在撕扯小鞘。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笔走红对联

    张金凤

    ①自家的酒酿,香气顶开坛罐的泥封,四处飘散;院角的腊梅花已经暗香涌动,与酒香呼应;灶下,柴草毕剥燃烧,烈焰把蒸馍煮肉的香气推送出户,混杂在北风里。腊月底真迷人啊!一年的劳碌奔波终于可以稍作停息,坐下来,泡一壶酽茶,在年根儿的驿站口,慢慢打量走过的和将来的日子。【甲】

    ②他把茶壶向桌角推了推,从容地铺开大红的纸,按照心中的尺寸,用竹刀把红纸裁开。就像农田劳作时,触摸犁铧下肥沃的田地;就像荷锄暮归时,远远看见自家的柴门一样,他内心满含希冀和安恬。

    ③他取了腊梅花上的雪,雪的白抱紧了墨的黑,并成为黑的一部分,把砚台和墨块濡湿。墨块在清澈雪水的滋润下,流淌出绵软的墨汁。

    ④砚台坚硬,狼毫柔软,手腕轻挥,墨迹落在大红的门联纸上,仿佛在这红色山林里一开乾坤。多么神奇啊,最单调最沉闷的黑色,一旦落脚到红纸上,立即就有了神采,就是越过龙门的鲤鱼,点了双睛的飞龙。纸上墨花开放就是锦上添花,就是无尽的锣鼓点敲出的喜庆。

    ⑤握笔的手,曾经修长细嫩,那是刚从父亲手中接过笔墨的青春岁月。给父亲研墨多年,老人终于放心让他书写自家的对联,撑起自家的门面。曾经的风雨柴门,在一年年的对联更替中换成了大扇的铁门;当年的泥土院落,如今也停进了轿车。不管生活变得多么快节奏,每年手书对联是他虔诚的仪式,只有亲自写下、张贴了内心的渴望,这个年才过得火热而踏实。如今他的孩子,也许很难接过笔手写对联了,但是每年回家一家人贴春联却是雷打不动的规矩。

    ⑥他流畅地写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脊梁直了些,呼吸畅了些。写下的对联就像规划好的蓝图,一副副对联张贴在街门上、堂屋门上、房门上,周围仿佛立即产生了某种秩序,按照他所写下的在推进。生活岁月的万千感慨、风雨沧桑,此刻只化作楷篆隶草中的笔走龙蛇,平仄起收中的一往无前。

    ⑦墨迹投射出一家人的心气。新年的气象在“红梅吐蕊”的汉字中展现,新年的希冀在“竹报平安”的对联上腾飞。对联的纸就像面前铺开的日子,都是充满希望的红色。起笔未必周全,收笔一定完美,每一笔都要见功力,驾驭眼前的笔,犹如驾驭眼前的生活。【乙】

    ⑧终于迎来了贴对联的除夕日。红对联是一场吉祥的风,呼唤着他从外乡千山万水地赶回家,接受年的洗礼,接受红对联的提点。幼时,他给父亲研墨,抻着对联纸,并将那神圣的文字放在初蒙的心海。现在,他跟父亲念着吉祥的对联,仿佛诵着世间最美好的诗歌,仿佛隆重地给自己的家门,给自家的日子,穿上新衣。父亲表情庄严地站在门前,眯缝着眼端详,笑容里有安慰,有感恩,更有希冀。头发花白的母亲站在灶房门口,看着父子俩在贴红对联,眼神安详而从容。她手上还握着饺子皮,围裙上粘着菜叶。她并顾不上仔细端详对联上的字,但是她最懂对联里的日子。一副左右对称的火红对联,是他们一年来辛苦奔走的奖状,是乡村长冬里难得的锦华,是点响春天的爆竹。【丙】

    ⑨北风将天空洒扫明净,喜鹊灵巧地从门前飞过,在一片祥瑞的红光中扇动着它们的翅膀,把瑞气和喜庆荡满了庭院、屋梁、树梢和整个天空,把愉悦与吉祥漾在了每一个人的脸上。

    (选自2023年1月18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题目“笔走红对联”中“走”字用得极为精妙,请作赏析。
    (2)、本文语言意蕴深刻,请说说你对第⑦段划线句的理解。

    起笔未必周全,收笔一定完美,每一笔都要见功力,驾驭眼前的笔,犹如驾驭眼前的生活。

    (3)、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放在【甲】【乙】【丙】哪个位置最恰当?请简述理由。

    出门见喜,接祥纳福,六畜兴旺,囤满仓实,四季平安,家宅吉庆。那些小小福贴如红色的小鲤鱼,在庭院和居室里活泼地游动,也各自找到了它们的安身之处。箱柜上、粮囤上、炕头上、瓦罐上、灶顶上、猪圈的栅栏门上、鸡舍的瓦瓣上、门前的树上,都贴满了吉祥的花朵。红光闪耀的屋里屋外,一切都有了福气,有了喜气。

    (4)、《文化月刊》拟在2024年12月刊发《笔走红对联》一文,请你从“刊物宗旨”和“读者需求”两个角度,谈谈刊发的理由。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西郊小筑临烟汀,南山秀色入窗棂”,在古人的诗句中,窗是生机盎然的春景山水的载体。透过窗,看遍那春日盛景、夏日繁华。

    ②《说文解字》中有说:在墙曰牖,在屋曰囱。早在人类穴居时期,为采光和通风的需要,人们便在穴顶凿洞,谓之“囱”。脱离穴居后,人们筑起房屋居住,便在墙上开窗洞,谓之“牖”。

    ③在古代,“窗”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主要有直棂窗、槛窗、支摘窗、漏窗、空窗等。直棂窗是棂条最为简单的一种窗户样式,棂条竖向排列犹如栅栏。槛窗是一种隔扇窗,窗扇上下有转轴,可以向里和向外开关。支摘窗是一种可以支起、摘下的窗子,一般分为上下两段,上端可以推起支起,下端则可以摘下,这就是支摘窗名称的由来,也是它和槛窗最大的区别。漏窗,俗称漏花窗,是窗洞内有漏空图案的窗,其本身就是优美的景点。漏窗不能开启,但我们可以通过它看到另一边的景色。空窗与漏窗的区别是,空窗只有窗洞而没有窗棂,在建筑中,如果空窗属于“虚”的要素的话,那么漏窗则是“半实半虚”的要素。

    (选自谢晓蓉《中国古建筑之眼——窗棂之美》,有删改)

    材料二:窗棂纹是窗框内部的装饰纹样,其图案花纹不仅简洁精美、古朴雅致,而且还寓意深刻,常用来寄予人们的美好期望,基本可分为几何纹饰、汉字纹饰和雕刻纹饰三大类。

    冰裂纹窗棂多由不规则的三角形组成,有一种自然的凌乱美,象征坚冰即将消融、大地回春、生机将至,也有“四通八达”之寓意。

    万字纹窗根由“”字不断重复组成,线条优美,寓意吉祥不断、万福万寿、绵长永恒,象征着对美好和幸福的无尽追求。

    海棠纹窗棂由四个圆形花瓣组成,形成柔美的花形,中心的十字交义则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象征春色永驻,富贵满堂。

    (选自网络文章《窗棂——中国古建筑之美》,有删改)

    材料三:①冰裂纹最初指的是瓷器表面的一种纹理,即开片,是古代龙泉青瓷中的一个品种,因其纹理犹如冰面破裂,裂片层层叠叠,具有立体感而称之。冰裂纹诞生后,以不同形式广泛应用于园林、家具、器物、建筑室内外的不同位置。

    ②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其《园冶》卷一“装折·风窗”中,对冰裂纹用于窗户有一段描述:“冰裂惟风窗之最宜者,其文致减雅,信画如意,可以上疏下密之妙。”冰裂纹用于风窗,具有隔而不透的空间感。样式简单却不单调,富于变化,有着浑然天成的自然美。

    ③冰裂纹也为现代设计提供灵感。比如,瑞士设计师赫尔佐格明确表示,他设计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的灵感就来源于中式窗格和陶瓷表面的“冰裂纹”。

    (选自网络文章《残缺之美:冰裂纹》,有删改)

    材料四:①窗是园林的“眼睛”,在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功能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衍生出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许多巧妙的用途,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可见,除了功能之用,“窗”更是中国人观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

    ②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抑是为了放,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中的节点,由于它的存在,使得园中景物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更富于变化。

    (选自张玉梅《窗,中国园林的眼睛》,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中提到,早在人类穴居时期,人们便把窗叫做“囱”或“牖”,在穴顶凿洞谓之“囱”,在墙上开窗洞谓之“牖”。 B、古代窗户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直棂窗、槛窗、支摘窗、漏窗、空窗等。其中直棂窗因棂条竖向排列而得名,漏窗则因窗洞内有漏空图案而得名。 C、窗棂纹是窗框内部的装饰纹样,其中万字纹窗棂属于汉字纹饰,由“卍”字不断重复组成,寄托着人们对万事如意、福泽绵长的向往和追求。 D、窗在园林造景中有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许多巧妙的用途,是中国人观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
    (2)、下面是苏州园林耦园的“拟日纹花窗”,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它具有哪些功用?

    (3)、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了冰裂纹窗棂,请分别谈谈它在两则材料中的作用。
  • 4、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下面小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歌中间两联描写了诗人游历途中的自然风光,请仿照示例,为其余两幅图命名。

    山尽平野图                        ①图                                ②图                    云飘天边图

    (2)、下列诗句与诗歌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写法和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一项?请简述理由。

    A.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王寂《鹧鸪天·秋后亭皋木叶稀》)

    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选_________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阅读下面两篇游记小品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 , 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民夷: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②屠沽:屠户与卖酒者。③过:苏轼的幼子苏过。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有老书生数人来(走过,经过) D、为得失(哪个)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处无竹柏             过问先生 C、予欣然从             已而细柳军 D、放杖笑             出淤泥不染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描述月夜赏游所见。甲文描绘黄州庭院里月色的空明澄澈,侧重自然风景;乙文描写儋州元宵节市井的热闹繁荣,侧重人文景观。 B、两文都巧设文眼,画龙点睛。甲文以“闲人”,抒发自己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乙文用“笑”,传达自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C、两文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甲文叙述邀友赏月,描写庭下之景,抒发人生感慨;乙文叙述被邀出游,描写祥和风俗,感悟人生得失。 D、两文都用语简洁,内涵丰富。甲文一“遂”一“亦”,道出二人趣味相投、处境相似;乙文连用三个动词“步”“入”“历”,写出苏轼出游的急切心情。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 6、小组制作古诗文主题手抄报,请你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人与自然

    江湖之水,动静相宜,以喻绘之,文辞生动。吴均以“急湍甚箭,”描写江水之湍急(《与朱元思书》),欧阳修以“”描绘湖水之平静(《采桑子》)。

    人与家国

    遭逢战乱,亲人离散,杜甫悲叹“ , 家书抵万金”(《春望》);国家有难,英勇赴战,李贺高歌“报君黄金台上意,”(《雁门太守行》)。

    人与自我

    “明远志·当奋强”是小文家的优良家风,这从爷孙俩的笔名中就可见一斑。小文的笔名“凌风劲松”源自“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刘桢《赠从弟》),其爷爷的笔名“暮马四方”则化用“”(曹操《龟虽寿》)。

  • 7、范长江和美国的埃德加·斯诺都因报道红军长征而闻名于世,小组成员撰写了如下摘要,请你阅读并完成相关任务。

    1935年7月,范长江不畏艰苦跋涉,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采访,写成新闻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该书还原了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这让人们在获得对红军正确的认识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写成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该书真实地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1)、请简要概括范长江与埃德加·斯诺共同的“新闻精神”。
    (2)、请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句,要求体现新闻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新闻是时代的镜子,是社会的窗口,是

  • 8、在范长江纪念馆“同心长廊”的一块展牌上,你读到下面这段文字,想就此采访身边的同学,请完善这份采访提纲。

    1991年中宣部批准设立“范长江新闻奖”,让无数新闻工作者自觉传承长江精神。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刘畅,常年奔波在国家重大活动和突发、灾难事件现场,不断揭示真相,追求真理。在范长江作品及精神的感召下,74岁的王喜民只身前往中印边境采访拍摄,有着24年军旅生涯的贾永坚持到新闻的源头去追寻新闻,一辈子只想当好一名记者的刘枫坚持扬善惩恶,履行舆论监督作用,始终不渝传达党的声音……

    时间地点

    2024年11月8日范长江纪念馆

    采访对象

    身边的同学

    采访方式

    直面访谈,照片拍摄

    采访用具

    纸、笔、相机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问题1:这些新闻工作者传承了范长江怎样的精神?

    问题2:

  • 9、下面是某同学参观范长江纪念馆的一份手稿,其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范长江纪念馆是宣传、展览、收集范长江同志生平和思想的综合性名人纪念馆。②其中生平事迹陈列馆的建筑面积约860平方米,从空中俯瞰如一张半卷的报纸。③墙面选用砂岩材料,墙外种植青竹,这些郁郁葱葱的青竹象征着范长江同志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④馆内展出的图片、文物及文献资料,生动再现了他从投身革命逐步成长为新闻记者不断追求光明、追求进步。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 10、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为弘扬范长江精神,学校广播站搜集并整理了以下宣传材料。作为文字编辑,请你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新闻史上,(juān)刻着一个不朽的名字。他的文章,如直刺黑暗社会的剑,如照亮曚昧时代的光。他,就是范长江。

    范长江,出生于内江市东兴区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就喜欢先祖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言,诵读起来摇头晃脑,抑扬顿挫。青年时期,在民族(bīng)临危亡的严峻关头,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救亡图存的革命洪流中。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穿过荒凉广(mào)的沙漠,翻越魏峨险峻的山脉,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采访,采写的作品《中国的西北角》公开如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西安事变爆发后,他毫不顾忌个人安危,直奔西安采访周恩来,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不仅深刻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而且清楚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1949年出版《人民日报·北平版》时困难重重,但范长江无动于衷 , 当即立下“完不成任务愿受处分”的军令状。

    范长江一生以一丝不苟的精神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在这些文字里,有振聋发聩的呼声,有激励前行的力量,有追寻真理的执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始终以无畏的精神(zhāng)显着正义和良知,以深刻的笔触让一切虚伪无处遁行。他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

    (1)、上述材料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juān)刻 B、(bīng)临 C、广(mào) D、(zhāng)显
    (2)、上述材料中划横线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曚昧 B、魏峨 C、顾忌 D、遁行
    (3)、上述材料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抑扬顿挫 B、无动于衷 C、一丝不苟 D、振聋发聩
  • 11、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或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 12、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物,例如小草、松柏、梅花等。请你展开联想,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写一段话,赞颂生活中你喜欢的一种事物,120字左右。
  •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冬日暖阳

    ①冬天风大,摇着树的影子。我看见了三十年前的我,和同学们挤在学校前的一面土墙上,用后背在砖块上蹭痒。那时,昏黄的阳光笼罩大地。

    ②操场一角有一位老人,戴绒线帽,穿黑色棉袄。他用红薯糖做糖塑,卖五分钱一只。一只火炉,火炉上有一只铝锅,加热后的红薯糖,像柔软的琥珀,温润有光泽。老人拿一只小勺,舀一勺糖,他抖动手腕,液体的糖从小勺中流出,流到铁砧上,铁砧上有一只竹片。围绕这只竹片,掌勺的手,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惜墨如金”。

    ③竹片拿到手里,上端的糖塑栩栩如生,晶莹剔透。要么是花脸典韦,要么是手提哨棒的武松。这是位民间高人,他熟稔四大名著里的形象,用糖来一一勾勒。糖塑再好,无奈舌头贪婪,昔日英雄,几分钟后,终将在舌尖上落难。一群孩子簇拥在周围,高举手中的五分钱。我也挤在其中。

    ④突然,身后有人清晰地叫了一声:“查一路,你没有爸爸!”回身一看,竟是我的同桌,我踩了他的脚尖,没容我解释,他已经“拔剑出鞘”了。一下,就击中了我。

    ⑤是的,这年的秋天,我父亲死了。这是我的疼痛和短处。我成绩优异,品行端正,长相清秀,老师喜欢,可是我没有父亲。我羡慕那些有父亲的同学,他们的父亲大都是高大剽悍,孔武有力,扛着锄头在教室外巡视,透过破窗向教室里偷看,用目光打压他人,呵护儿子。

    ⑥我愣在那里,试图抓住什么来抵御内心的疼痛。我没有哭,因为我没有哭的习惯。但无力反击,因为说不出话来。这年我才八岁。

    ⑦老人做出了激烈的反应。他用小勺敲打着锅沿,又用小勺指着我的同桌,大声呵斥:“臭小子,这么小就知道往人心窝里捅刀子,不要想吃我的糖塑,你滚一边去!”他最终没有给他糖塑。

    ⑧轮到我时,他递给我两只。举起其中一只,是举棒的悟空。这只很大,悟空刚劲神武,一棒冲天,横扫阴霾,是送给我的。放学的路上,我把它举起来,对着太阳。阳光透过糖塑照过来,深红的,暖暖的。我看了很久,风很大,并不觉得冷。

    ⑨我把它插在窗台上,有时候我把它拿到屋外,对着阳光,扬起脖子,阳光变成了深红色,暖暖的。我想把它留很久。可是,第二年的春天。它粘住了几只飞虫。母亲说:“吃了吧!”我舔了一个上午,吃下了一个冬天的心情。屋外,阳光热烈而凶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⑩人生的路上,我努力去遗忘别人曾经给予我的伤害,而将那点点滴滴的温暖一一攒起。积攒多了,心里就有一轮太阳。心中有了一轮太阳,站立在风中,寒冷来袭,爱与激情不会离我很远。

    (1)、文章回忆了三十年前关于“我”的哪些事情?请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简要概括。
    (2)、阅读第②③两段,结合相关语句,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糖塑老人技艺的高超的。
    (3)、请品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分别揣摩“我”和老人的心理。我愣在那里,试图抓住什么来抵御内心的疼痛。我没有哭,因为我没有哭的习惯。但无力反击,因为说不出话来。这年我才八岁。老人做出了激烈的反应。
    (4)、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结尾段的妙处。
  • 1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谎言背后是深爱

    ①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在寒冬挖藕。寒冷的时节,藕价才会高一些。父亲没有钱买连体衣,他直接脱掉外衣,卷上裤腿,就下藕塘。

    ②赤手赤脚,单薄的衣服,冰凉的塘泥。父亲唯一的挖藕工具是一把藕铲。父亲将双手支在藕铲上,往下用力,再将铲起的塘泥用双手捧起甩到身后。

    ③等到藕挖出了几小堆,父亲就会装了它们一挪一歇地拿到岸上。母亲将藕放到最近的水沟里,蹲下身子洗藕。母亲带了一块软软的破布,慢慢地擦藕上的泥巴,尤其是藕结处的泥巴。藕结不能洗断,否则会把泥土弄到藕孔里。不能用稻草洗,成熟的稻草虽然看起来软,但比布粗糙,会把鲜藕的外皮洗坏。母亲洗得很小心,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④空旷的田野上,寒风霸道地呼啸着,我没一会儿就觉得躲在鞋子里的双脚冻成了冰坨。“爸,脚很冷吧?”“妈,手冻僵了吧?”我的声音似乎也被风刮出了棱角。“不冷。”父亲和母亲抢着回答。

    ⑤其实,我知道母亲洗完藕的时候,手指发麻,双腿硬邦邦的,像没了知觉。我知道父亲的关节一年比一年差,那是被冻的。

    ⑥我的弟弟从小多病,经常牙齿咬得紧紧地,人事不知。母亲拿了筷子去撬,有时用手去掰开,任由弟弟把她的手指咬得嘎嘎作响。家里的经济捉襟见肘,父亲母亲不停地干活,希望能让借钱的次数少一点儿。

    ⑦半夜时分,当我还在梦乡的时候,他们已经推着藕进城去了。有一段时间,他们天天深夜去拉瓮,拉到几十里路外的一个地方,赚一点可怜的脚力钱。有几年,父亲和母亲揽了砖窑的活儿。炎热的夏天,他们钻进那个热得冒火的窑里码砖头,一趟又一趟,把自己烤得像咸鱼干。

    ⑧我读师范的第一年,我没有和父母写信突然回了家。家里没有人,经村人指点,我找到了他们。

    ⑨我的父亲和母亲在给人拆老房子,没有脚手架,没有安全帽,父亲和母亲站在泥墙上,用锄头在锄泥墙。锄一下,就飞扬起一大片的粉尘,脚下的墙也跟着摇晃。

    ⑩回家的时候,父亲和母亲除了眼白,全身都黑乎乎的,我心疼得流下泪来。父亲说:“真的不累,也很安全。那房子矮啊,是不是?”母亲附和地说:“是啊是啊。我们年轻,有的是力气。”

    可是我知道,父亲和母亲干的活,没有几个人能吃得消,他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也需要上油,需要休息啊。

    1997年4月11日,我的弟弟离开了我们。23岁的生命戛然而止,这对我的父母来讲,是多大的痛苦啊。仅一夜间,他们就老了!

    从此,疾病纷至沓来。

    父亲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有时连菜也夹不住。一向嗓门大,爱说传奇故事的他说不清一句完整的话。一开口,舌头就兀自抖动起来,抖上半天,也发不出清晰的声音。医院一查,是顽固的疾病帕金森。“我没事,真的没事。”父亲说。

    过了两年,母亲和父亲都行动迟缓起来。强迫两人去医院,双双住下了。医生说是脑梗死。

    出院后,父亲和母亲除了每天吃好几种药,依然像没事人一样,事事为我操心,知道我喜欢吃三角叉,母亲就给我做,不管那程序多么繁杂。他们总是牵挂着我的身体,担心我的神经性耳鸣和各种不适。听说把蚯蚓装入台葱加点盐,再放进耳朵,能治我的病,父亲就回乡下四处找台葱。在上门楼取台葱时,我的父亲扭伤了脚踝。他没有告诉我,怕我担心。

    母亲走路老是摔倒,一摔就是仰面的大跟头,还老半天起不来,有一天,我发现家里的瓷砖破了一块。母亲淡淡地说,是她的脑袋磕破的。

    天啊,这么厚的瓷砖都破了!母亲这一跤摔得有多重啊!泪水在我眼里打着转,母亲说:“我没事的,真的没事,倒是你,要注意身体啊。”很久以后,我才偶然得知,母亲那次摔倒,躺了半天都无法起来,脑袋一直痛了一个多月。

    父亲和母亲,是这世上最爱说谎的人:我不冷,我不累,我不疼,我没事,我很好……

    为了儿女,他们习惯了牺牲自己,那一句句谎言的背后,分明屹立着最真切最深沉的爱!

    (1)、请分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空旷的田野上,寒风霸道地呼啸着。

    (2)、文章第⑨⑩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父母的形象特点。
  • 15、【想象•寄托哲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皇也。”路人曰: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直十倍矣。

    (节选自《太平广记》,宋代李昉等编,中华书局,2020年3月版)

    注释:①凤皇:即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②恨:遗憾。③直:同“值”,价格。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其家穿井

    ②国人

    酬万金

    闻于楚王

    (2)、下列对乙文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B、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C、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D、我闻有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4)、读了甲、乙两文,说说面对生活中的流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 1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特定的时节——中秋节。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感叹无人送酒,暗寓“行军”的特殊环境。 C、第三句中“遥”字突出诗人思乡之切;“怜”字写出诗人对故园菊的怜惜以及对故乡的眷恋。 D、第四句写诗人想象故园菊在战火纷飞、断壁残垣间竞相开放的景象。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7、古诗默写。

    (1) ,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2)僵卧孤村不自哀, ,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 , 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4)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与亲人团聚的欢乐憧憬的两句话是:

  • 18、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作者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B、“杨花”即柳絮,它飘忽不定,行游无踪,在古诗中象征希望,表达送别者的美好祝愿。 C、《朝花夕拾》中写长妈妈和藤野先生,笔下常带温情,寄托深切怀念;写《〈二十四孝图〉》,则难抑愤怒,对封建道德作出最猛烈的抨击。 D、《西游记》中唐僧先后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在鹰愁涧收了白龙马,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在流沙河收了沙和尚。师徒历经磨难,取得真经。
  • 1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石家庄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新学期开始了,我校初一新同学大约有1200人左右。 C、军训态度的好坏,决定了汇操比赛的成败。 D、春天的古城正定,风景秀丽,是游玩的好季节。
  • 20、学完《皇帝的新装》后,小滨和同学们分享了一段自己的摘录文字,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应题目:

    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即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乖着马车去游公园——①除非是为了去xuàn(     )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②

    他居住的那个大城市里,生活是轻松愉快的,每天都有许多外国人到来。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他们自称是织工,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地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③任何不(     )职的或者愚蠢得骇人听闻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④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xuàn耀

    (2)、第一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3)、文段中画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关心 B、分外 C、特性 D、骇人听闻
    (4)、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上一页 786 787 788 789 79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