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诫子书》一文的中心论点是,。(诸葛亮《诫子书》)

    (3)由唐太宗的名言“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论语〉十二章》)

  • 2、【科技探新】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维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常见的一维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和白条排成的平行线图案。二维码是在一维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维码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平面上存储信息的代码标记。一般由黑白相间的几何图形组成,可用于机器识别,通过扫描二维码,可获得相关信息。

    材料二:

    组成一维码的信息部分只能是字母和数字,尺寸相对较大,也就是说它的空间利用率较低,这就决定了其信息量不大的局限性。它的数据容量较小,一般只可容纳30个字符左右。二维码就不一样了,它的信息承载量很大,数据容量可达2000个字符左右。信息内容可包含字母、数字、汉字、字符等,信息含量非常丰富。

    材料三:

    使用一维码碰到条形码受损时,识读设备就无法读取信息,这就需要操作人员通过键盘手动输入条形码号。二维码引入了错误纠正机制,使得二维码在局部损坏时,依旧可以正确识读。

    (1)、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符的一项是(     )
    A、二维码是在一维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一维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和白条排成的平行线图案。 C、二维码和一维码在局部损坏时,依旧可以正确识读。 D、二维码图形信息内容能包含汉字,一维码则做不到。
    (2)、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请你写出“二维码”相对于“一维码”的优势。

    优势一:

    优势二:

  • 3、零陵中学组织开展以“四时之景”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山河揽胜】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lì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______(①洒落     ②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______(①盛气凌人     ②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景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______(①蜜情______②甜蜜),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节选刘湛秋《雨的四季》)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
    A、删掉“树枝”。 B、“都”前面加“不”。 C、把“柔软”改成“暖和”。 D、将“光景”改成“光亮”。
  •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有些温度会永远留在记忆里:外婆布满茧纹的手掌轻轻摩挲你的发顶,好友在递给你一杯热水时指尖不经意间的触碰;有些温度正在等待传递:艺术家以双手将热情倾注于每一件雕刻作品,志愿者的手掌托起新生雏鸟的震颤。

    请以“手心的温度”为题目,结合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 5、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段在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时有何共同点?请分别从动物和人类的角度,说说选文是如何体现这一主题的。

    【甲】“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时,总会在洞口徘徊,谨慎地试探外界的温度与光线。它们并不急于离开地下的家园,而是用前足轻轻扒开泥土,仿佛在向这个世界致以问候。当它终于爬上树枝,开始漫长的蜕变时,阳光温柔地包裹着它透明的薄翼,而它选择在寂静的夜晚完成这神圣的仪式——没有人类的打扰,只有星辰与风见证它的新生。”

    【乙】“尼摩船长指着窗外说:‘看这些珊瑚虫,它们用千百年的耐心建造了这座海底宫殿。人类若想与自然共生,便该如珊瑚虫一般——不掠夺,只创造。'船员们采集标本时,他严厉禁止破坏珊瑚的根基:‘取走一片枝叶足矣,莫让贪婪践踏生命的杰作。月光透过海水洒在珊瑚上,鱼群穿梭其间,仿佛这座王国从未被人类惊扰。”

  • 6、在(作者)创作的《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驾驶“号”被困南极冰层时,面临舱内的致命威胁,最终凭借科学智慧成功脱险。
  • 7、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崖之间,不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选自《庄子·秋水》)

    【乙】江水又东,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选自《水经注·江水》)

    【丙】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注释)①涘:水边。②渚:水中小块陆地。③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④旋:转变。⑤若:海神名。⑥莫己若:没有谁赶得上自己。⑦黄牛滩:位于长江三峡。⑧信宿:连宿两夜。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辩牛马”中的“辩”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的“辩”用法相同。 B、“径黄牛山下”中的“径”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中的“发”词性不同。 C、“成就分明”中的“成就”指“形成的样貌”,与“取得成就”中的“成就”意思不同。 D、甲文“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与丙文“操蛇之神”这两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2)、借助注释,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3)、短文甲、丙都是寓言,寓言都是借助故事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请结合这两则古文内容,具体阐述寓言的这一特点。
    (4)、有人认为《水经注·江水》中“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的描写过于夸张,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乙文说明理由。
  •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柴门寂寂黍饭馨”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异同。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雁快飞   申平

    ①白露才过几天,一场寒潮突袭了草原。家住草原边缘的李进,一大早就被他爹吼起来,让他跟着去捡牛粪。

    ②一出门,18岁的李进就冻得直哆嗦,他背上背篓,拿起粪叉,咬牙跟爹往草原方向走。他今年高考失利,爹不让他复读了,现在上了大学也是自己找工作,还不如早点在家干活呢。

    ③草原上的风更猛烈了,人哈出的气立即变成了白雾,又在唇边结成了冰粒。今年的天气也太反常了!

    ④天渐渐亮了,路两侧已经枯黄的草地上,开始出现了一堆堆、一溜溜黑乎乎的牛粪。李进捡了几筐牛粪,身上开始发热了。抬头远望,忽然发现远处低洼的地方,卧着一片灰白色的东西,好像是一群羊。走近了才看清,哪里是羊,分明是一群大雁,一只只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喊了几声,又用粪叉去碰,雁群依然不动。李进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大雁是被突如其来的寒潮冻死了。

    ⑤李进立即放下背篓,跑上高岗,挥手喊他爹。他爹快步走过来,挨个踢着大雁,然后扔下背篓,高兴地对李进说:“你在这里看着,别让人抢去。我回去赶车,咱拉回去,能卖好多钱哩!”

    ⑥看着爹连跑带颠地离开了,李进的目光又落在那些大雁身上。他弯下腰,用手摸着它们,小声嘀咕:“你们怎么就冻死了呢,真是太可惜了。”

    ⑦他开始把大雁一只只地抱到土坎下,每捡起一只,都会小心翼翼,他觉得这么大的家伙竟然可以在天上自由飞翔,真是不可思议。现在即便死了,还是那么美丽可爱。望着挤挤挨挨地形成一大堆的大雁,李进想,它们很快就会变成老爹手里的钞票,成为人类的口中食、腹中餐,还是有点心疼。不过他又想,反正它们已经死了,这也许是个机会,可以趁着老爹高兴,和他商量一下自己去复读的事情。一场高考下来,自己的同学有的展翅高飞了,有的也遭遇了严寒,比如自己……李进心中不由泛起一阵酸楚。

    ⑧忽然,他发现一只大雁似乎动了一下。他急忙扑过去,伸手去摸它,透过羽毛,他感觉到它的身体还有温度;再摸别的,好像也在回暖。哦,大雁并没有死,它们只是被冻僵了!现在它们被集中到背风的坎下,就又缓了过来。李进心中一喜,但是马上又心一沉,如果大雁跑了的话……

    ⑨这时候,李进知道自己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上前去抓住大雁的脖子,用力一扭。他提起一只大雁,比划了一下,却下不了手。这么美丽的鸟儿……先不说国家提倡保护动物,就是没提倡,也不能随便杀害呀。想到这里,李进把心一横 , 脱下身上的羽绒服,盖在了雁群上面,他瑟缩着身子,跺脚大喊:“大雁大雁,快快醒来,快快醒来!”

    ⑩大雁真的开始一只只动起来。先醒来的大雁看见李进,显得惊慌失措,开始四散奔逃,但是它们行动笨拙,一时无法起飞。这时不知从哪里跑来两只野狗,扑过去追咬大雁。李进急忙拿起粪叉,喊叫着过去打狗,又扔石头把它们撵得远远的。等他回来的时候,发现大雁已经全部苏醒了。它们聚在一起鸣叫着,好像在商量事情。看见他来,忽然一起扇动着翅膀奔跑起来,接着一只只冲向天空越飞越高,在李进头顶上恋恋不舍地绕了两圈,嘎嘎地叫着,似乎向他表示感谢。

    ⑪李进从地上捡起羽绒服,也开始在草地上奔跑起来。他挥舞着衣服,大声地喊着:“大雁大雁,快点飞吧,高高地飞吧,飞到南方去吧!”

    ⑫跑着跑着,李进突然停住了。他看见他爹赶着一辆毛驴车,正站在不远处看着他。他立刻蔫了

    ⑬奇怪的是,这天爹什么也没说。晚上娘告诉他:“你爹同意你去复读了。”看着吃惊的李进,娘又说:“你爹说,你早上放飞大雁,在草地上又跑又叫的样子挺稀罕人的,觉得你也应该像大雁一样高高地飞。”

    ⑭李进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主人公李进与他父母都是实实在在的农民,文章以如何处理“死”雁为主线,以李进复读高三为暗线,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文章前三段渲染天气严寒为下文李进发现大雁被冻僵做铺垫,同时也烘托了李进父亲想拉大雁卖钱的急切心情。 C、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了李进既富有爱心、尊重生命,又笃定目标、心怀理想的形象。 D、故事的结尾出现了反转,也将故事推向高潮。原本担心父亲不让他复读的李进,却意外的得到了父亲的赞赏,并被同意复读。
    (2)、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想到这里,李进把心一横 , 脱下身上的羽绒服,盖在了雁群上面,他瑟缩着身子,跺脚大喊:“大雁大雁,快快醒来,快快醒来!”

    (3)、留白是小说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请你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补写文中第⑫段画线处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
    (4)、题目往往是解读文章的钥匙,“大雁快飞”意蕴深远,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内容,品读它的深刻内涵。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       朱亚非

    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丰富内容,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学术流派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提出了颇有智慧的见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问题的价值观,对于今天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具有现实意义。

    ②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可以追溯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古书《夏小正》是研究夏代的重要文献,其中就有相当大的篇幅记载了夏代人们的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每个月根据古时来安排农业生产。商代是中国早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的时代,在甲骨卜辞等文献中,已看出商代人已经初步知道在农业生产中雨水、土壤、植被之间的联系。西周时期,《诗经》等原始文献中有诸多对生态环境的记载。

    ③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及其学派,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见解。孔子率先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庄子倡导“无为而治”,追求“万物群生,连属其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葬、节用,也体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④汉代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也体现出时人重视生态环境的思想。在《淮南子·主术训》一文中告诫人们不可任意捕杀自然界生物。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明确提出了顺应天时、发挥地利的生态建议。唐朝的柳宗元认为天(自然界)与人应该互不干涉,反对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破坏和掠夺。刘禹锡则将天与人的关系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宋代思想家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提出要将爱人与爱物融为一体。明清时,王阳明、顾炎武等学者在自己的论著中对生态文明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⑤中国人对于生态环境的爱护还反映在历代文艺作品中,历代士人对于山水环境的爱护表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乃至音乐、绘画、书法及园林艺术中。自先秦时期,文人们的作品中就不乏对于山水自然环境的描写,流露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⑥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治理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这是古人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生态造成了重大灾难。如夏商时期,由于气温升高、气候干燥、植被破坏,黄河流域有逐渐干旱的趋势,为了生存,商朝经历五次迁都。历史上频繁的战争也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如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局面中,爆发了100多次规模不等的战争,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致在中原地区出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的残破局面。

    ⑦中国历代统治阶级也看到了生态环境对社会稳定的作用,通过发布诏书等形式制定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办法,主要有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改良土壤,以及设置专门维护生态环境的机构和职官。先秦时期据《周礼》《礼记》等记载,设置虞官专门管理山川林木,防止滥伐滥砍。汉代以后,中国官制制度趋于完善,负责环境维护及治理的官员也明确了职责,如少府主管全国山林的管理。此外,秦代以后皇帝还多次下令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下令“无伐草木”并在交通道路上广植树木。汉代延续这种方法,皇帝多次通过诏书的形式禁止随意砍伐树木和植树种林。

    ⑧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统治,还十分重视对河流、湖泊的治理,把兴修水利当作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客观上也达到了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效果。自秦汉到明清时期,几乎历代王朝都组织民众开展对黄河、淮河等重要河流的大规模治理,疏通河道、兴修塘堰、开挖沟渠、建成圩田等,这些举措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人类与自然界的平衡有着积极意义。

    (摘编自《文汇报》,2024年10月11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世界气象组织2024年12月30日发布新闻公报,2024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而包括2024年在内的过去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此前,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预测,2024年的全年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前的1850年至1900年间气温水平高出1.5℃,甚至1.55℃以上。1.5℃的温度阈值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地球温度的一个关键临界点,超过这个阈值,极端高温、洪水、干旱、野火等灾害将变得比现有认知下的情况更加不利于人类生存。

    (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可以追溯夏商周时期,最早的古书《夏小正》就记载了夏代人们的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问题。 B、孔子提出的“天人合一”,老子、庄子追求的“万物群生,连属其乡”,墨子主张的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都体现了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C、历代士人在各种文学作品乃至音乐、绘画、书法及园林艺术中,流露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D、自秦汉到明清时期,历代统治阶级都组织民众开展对黄河、淮河等重要河流的大规模治理。
    (2)、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刘禹锡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符合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点。 B、商朝的五次迁都是因为战争频发,导致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C、汉代延续了秦朝的做法,皇帝多次以诏书的形式禁止随意砍伐树木。 D、2024年全年平均气温比有记录以来的气温水平高出1.5℃,这将不利于人类生存。
    (3)、现代社会面临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请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汲取经验,分条说明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当今生态环境中的问题。
  • 1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古老智慧的延续,也是永恒的诗意追求。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借“①”描绘了潮涨江阔、帆船前行的江景;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以“采菊东篱下,②”描绘了人与自然的交融画面;郦道元在《三峡》中,用“③ , 回清倒影”展现了春冬之时的清幽秀丽;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里,以“④ , 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场景。

  • 12、班级举行了关于“白鹭是否应该为经济发展让路”的小辩论赛,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材料。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白鹭身姿优雅,常被文人墨客赋予高洁、闲适的美好寓意,“雪衣公子立芳洲”生动勾勒出它的神韵,也足见人们对其喜爱。白鹭也是绘画中的常客。画家们用笔墨捕捉它栖息枝头、振翅高飞的灵动瞬间,为画作增添自然野趣。

    材料二:

    白鹭主要以水生昆虫、小鱼虾等为食,而湖南的稻作区域在耕种收割时节,会暴露出大量的水生生物,成为白鹭觅食的理想场所。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与合理发展的努力下,白鹭种群的分布从洞庭湖周边,扩展到湘中、湘南众多水库、河流沿岸。而许多白鹭栖息的湿地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周边经济。

    材料三:

    湖南白鹭种群的动态变化与生态关联

    时间

    生态环境状况

    白鹭种群数量

    上个世纪末

    水质恶化,鱼虾锐减,非法猎鸟活动猖獗

    不足3万

    2000-2010年

    “碧水蓝天”工程推进,湘江水质提升,白鹭食物增多

    5万左右

    2010-2015年

    城市化进程加快,长沙城郊湿地减少约15%

    5.5万左右

    2010-2025年

    生态补偿机制与修复工程发力,洞庭湖湿地新增200平方公里

    突破7万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白鹭身姿优雅,被文人墨客赋予高洁、闲适寓意,所以画家们喜欢用笔墨描绘它,为画作增添自然野趣。 B、湖南稻作区域在耕种收割时能为白鹭提供大量食物,是因为此时暴露的水生生物是白鹭主要的食物来源,如小鱼虾、水生昆虫等。 C、近20年来,湖南白鹭种群数量变化与生态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生态环境改善,白鹭种群数量就增加,反之则减少。 D、2015年至今,洞庭湖湿地新增200平方公里,使得白鹭种群数量突破7万,并且其分布范围也扩展到了湘中、湘南所有水库、河流沿岸。
    (2)、在课间辩论中,正方小语率先发言,请你作为反方代表小文,运用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进行反驳。(不少于50字)

    小语说:我方认为白鹭应为经济发展让路。2010-2015年湖南城市化进程加快,长沙城郊湿地减少约15%,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资源有限时,经济发展与白鹭生存空间冲突,优先保障经济发展是合理的。待经济发展后,可用充足资金和先进技术改善生态,为白鹭创造更好环境,所以现阶段白鹭应为经济发展让步。

    小文反驳说:我方观点恰恰相反,

  • 1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岁月的长河中,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生态画卷。从广袤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森林( 甲 )从奔腾不息的江河,到深邃浩渺的海洋,自然的kuì(     )赠无处不在。古往今来,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始终在文字中流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乙 )。如今,我们更应秉持生态理念,积极投身于保护自然的行动中。科学家们     )而不舍地研究生态问题,宣传环保知识,为守护地球家园出谋划策;环保志愿者们身体力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kuì赠             ②而不舍

    (2)、下列对语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袤无垠”形容草原广阔无边,“广袤”分别指从东到西的长度和从南到北的长度。 B、“生机勃勃”属于偏正短语,展现了春日万物充满活力的状态:“深邃浩渺”是并列短语,凸显了海洋宏大的气势和雄浑的力量。 C、文段(甲)处应使用分号,分隔并列的列举内容,体现出不同自然景观的层次,使句子表意更加明确。 D、画线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宣传环保知识”更倾向于环保志愿者的行动范畴,放在“为守护地球家园出谋划策”不连贯。
    (3)、请在文段(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12字左右)
  •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湘楚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湘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湖南文化滋养下,代代湖南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湖南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湖南传奇。

    作为潇湘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15、从下列两个语段中,找出你喜欢的一段,并说出你的理由(至少三点),不超80字。

    ①林冲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

    (《水浒传》)

    ②太阳平西了,河上的老柳树歪歪着,梢头挂着点金光。河里没有多少水,可是长着不少的绿藻,像一条油腻的长绿的带子,窄长,深绿,发出些微腥的潮味。河岸北的麦子已吐出了芒,矮小枯干,叶上落了一层灰土。河南的荷塘的绿叶细小无力的浮在水面上,叶子左右时时冒起些细碎的小水泡……这些在祥子的眼中耳中都非常的有趣与可爱。

    (《骆驼祥子》)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

    【乙】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①恶(wū)乎:怎样。②造次:急促、仓猝。③颠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而取义者也             ②其人然大喜 B、①不其道得之             ②策之不其道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②上使外将兵 D、①所恶有甚死者             ②万钟我何加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B、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D、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4)、【甲】【乙】两文阐述的观点是① , 请另举两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②
  •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宋】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叙述了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部分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B、首联写诗人早年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却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形成对比。 C、颔联“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干净、典型,向读者展开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D、尾联高度赞扬诸葛亮坚持北伐的精神,批评讽刺了当时宋王朝的腐朽,表达了哪怕诸葛亮现世也无法拯救王朝的绝望之情。
    (2)、请结合整首诗歌,说一说颈联的含义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 1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暖暖的鸡蛋

    赵明宇

    ①我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养了五只鸡,一日三餐,用鸡蛋换米、换盐、换菜。父亲从田里回来,常常一边吃饭一边笑吟吟地说,这几只鸡,是咱家的功臣呢。

    ②有一次放学回家,我跟母亲说,我们开始上美术课了,老师让我们买红蓝铅笔。母亲皱皱眉说,刚才用鸡蛋换了一斤盐,家里已经没有鸡蛋了,等明天鸡下了蛋再买吧。我一听就哭鼻子,不行不行,老师说下午用。母亲在屋里转了一圈说:“我想起来了,咱家的芦花鸡今天还没下蛋呢,你等一等。”说话间,母亲从米瓮里抓了一把米,咕咕叫着,撒给正在院里觅食的鸡。

    我的心揪紧了:芦花鸡,芦花鸡,你快点下蛋吧,我还急着上课,急着用红蓝铅笔呢。”芦花鸡好像听懂了我的话,在我渴望的眼神中飞进鸡窝。

    ④等鸡下蛋,一分钟就像一年那样漫长。芦花鸡终于咯咯叫起来,我一激灵,跑到鸡窝边。我把手伸进鸡窝,芦花鸡惊叫着飞了出来。我摸到了鸡蛋,暖暖的,滑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我手里攥着鸡蛋,像是举着一支令箭,一溜小跑出门,把母亲的喊声抛在了身后。

    我像鸟儿一样飞进丁老歪的小卖部,把鸡蛋送到丁老歪的手心里,喘着粗气说:“换一支红蓝铅笔。”

    ⑥丁老歪看看鸡蛋,又看看我,笑着说:“这鸡蛋是你娘让你吃的吧?”我说“不是啊,换红蓝铅笔呢。”丁老歪嘿嘿笑着,把鸡蛋退还给我说:“小孩子,一边玩去。”

    ⑦我一愣,哇一声哭了,像是受了莫大的委屈。跑回家,母亲正洗碗,忙不迭地站起身,问我:“咋了孩子?”我说丁老歪不要咱的鸡蛋。母亲说:“走,看看去。”母亲拉着我的手,来找丁老歪。

    ⑧母亲说:“你咋不要俺的鸡蛋?”

    ⑨丁老歪说:“我收鸡蛋是孵小鸡的,你不该让孩子拿着熟鸡蛋来换东西。”

    ⑩母亲说:“不是熟鸡蛋。”

    ⑪丁老歪说:“那怎么是热的?”

    ⑫母亲说:“我们家的芦花鸡刚下的蛋,还热乎乎的呢。”

    ⑬丁老歪摇摇头,不信。母亲生气地说:“我还能骗你吗?”为了证明不是熟鸡蛋,母亲把鸡蛋在柜台上轻轻一磕,黄色的蛋黄流了出来。丁老歪惊呆了。母亲拉着我转身就走。丁老歪跑过来,把一支红蓝铅笔塞到我手里说:“快去上学吧。”

    ⑭母亲怔一下说:“明天,我还你一个鸡蛋。”丁老歪说:“不用了,不用了,我送给孩子的。”上课的铃声响了,我向着学校的方向飞奔。

    ⑮多年后,我常常到鸡窝前,找一个刚下的鸡蛋,在手里握一握,让暖流传遍全身。

    (选自2023年5月《意林》)

    (1)、通读全文,请依据文章内容和已有提示填空。

    “我”要买红蓝铅笔,家里没有鸡蛋去换——①——芦花鸡下了一个热乎乎的蛋——②——母亲磕开鸡蛋,丁老歪送“我”笔

    (2)、结合加点词,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1)我的心揪紧了:“芦花鸡,芦花鸡,你快点下蛋吧,我还急着上课,急着用红蓝铅笔呢”。

    (2)我像鸟儿一样进丁老歪的小卖部,把鸡蛋送到丁老歪的手心里。

    (3)、本文以“暖暖的鸡蛋”为题,有何妙处?
    (4)、小文同学读了本文后,不喜欢丁老歪,认为他是一个过于精明的生意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对丁老歪做一个评价。
  • 1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你是否好奇过,千年以后,后人会如何看待我们?许多人可能会满意下面的评价:“科技革命持续进展、计算机能力逼近人脑、从分子层次重建细胞、国际贸易步调加快、饮食与健康空前改善、人类寿命延长……”

    ②在这幅美好的21世纪图景中,关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定位,我们有没有遗漏什么?我们有没有忽略什么东西,而且可能将永远失去它们?到了公元3000年,最可能的答案是:“我们失去了大部分其他的生物,以及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某些特性。”

    ③我猜想,有些科技拥护者不会同意这个说法。毕竟,就遥远的将来而言,什么又是人类呢?我们已经进展到这个地步,我们还会继续下去的。至于其他生物,科技拥护者说,我们应该有办法保存濒危生物的受精卵和组织,之后再利用它们来重建已损毁的生态系统。甚至这些也没有必要:基因工程将会创造出更能迎合人类需求的新物种和生态系统。

    ④在我看来,这种观点一旦付诸行动,就是一场危险的赌局,这是以未来生物的存亡作为赌注的。要让数以千万计的生物重生,或人工合成,并把它们集合到运作中的生态系统里,就现有的科学技术而言,是根本不可能达成的。每种生物在它的栖息地里,都会特别适应特定的物理环境及化学环境。生物已经进化出某些方式,来适应栖息地中的其他特定生物,而这些方式生物学家目前才刚刚开始了解。想要从光秃秃的陆地,或空荡荡的水域中,以人工方式合成生态系统,其疯狂程度并不输给让冰冻人体复活。至于重新设计人体基因,以便让人类更能适应已经破坏的生物圈,简直就是科幻惊悚小说的材料。

    ⑤我们不能轻易下此赌注,任凭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我们姑且假设可以用人工方式重建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任凭原来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消失。那么,我们也可以顺便把图书馆和美术馆烧掉,把莎士比亚、贝多芬、歌德以及甲壳虫乐队的作品也都销毁。因为所有的这些,或至少是极接近的替代产物,统统都有可能重新创造。

    ⑥所有生物,从美国秃鹫、印度犀牛,一直到还在我们身边的数千万种甚至更多的生物,都是伟大的作品。是天择这位工匠,通过突变以及基因重组,历经漫长年代与无数步骤,将它们组装起来的。那些出现在我们脚边、我们不屑一顾的一只昆虫或一株杂草,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它有自己的名字,有长达百万年的历史,在世界上也自有一席之地。

    ⑦生物学家还发现生物在遗传上的统一性,所有的生物都来自相同的远古始祖。科学家的另一个发现是,人类喜爱从事管理工作,而这似乎源自人类社会行为中一种被遗传定型了的情绪。因此,自人类诞生后,我们就必须把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如果其他生物是身体,我们人类就是大脑。为保护这个生机盎然的星球,人类应该贡献更多的智慧。

    ⑧当前,面对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人们的反应大致有三种:一是人类中心论,除非影响到人类,否则都不必在意。二是感情中心论,与生俱来的权利,也必须延伸到黑猩猩、狗和其他我们能感受同理心的高等动物身上。三是生物中心论,所有生物最起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生存权利。

    ⑨乍看之下,这三种观点并非那么不同,但是一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优先排序就会变成:人类第一,其次是高等动物,然后才是其他所有生物。

    ⑩让人欣慰的是,生物中心论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哲学家罗尔斯顿三世讲过一个故事,很能比喻这股趋势。多年来,落基山一处营地的登山道边,有一条标语:“请把野花留给别人欣赏。”这块木牌腐烂后,换上的标语是:“请放野花一条生路吧!”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生命的未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设问开篇,意在引发人们对当前社会的发展进行反思,引出下文。 B、关于“21世纪图景”的美好想象,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自信和期待。 C、从“危险的赌局”“疯狂”这类表述中,能看出作者对科技拥护者的态度。 D、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人类很难不把自己的安危放在首要位置来考虑。
    (2)、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是作者的推断,请简述作者推断的依据以及这个推断对阐明作者观点的作用。
    (3)、下列标语最能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同在地球之上,共享美好自然。 B、呵护青山绿水,美丽人类家园。 C、鸟是害虫的天敌,鸟是我们的朋友。 D、花草树木都是宝,有它生活更美妙。
  •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②人工智能是智能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主人,该起床了!”清晨,在音乐声中履行闹钟职责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将你唤醒。同时,它们还可以和家庭智能设备关联,帮助你关掉照明灯、拉开窗帘、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等,甚至可以指挥厨房电器制作精美早餐。扫地机器人也在餐桌下忙碌着。它以智能扫描发现需要清理的位置,有良好的线路规划能力,有精密的探测触角,“摇头晃脑”中就还你一个清洁美丽的家。

    ②饭后,你打开昨天签收的快递包裹。要知道这件快递也是在人工智能服务下送到你手上的。首先是巨量的物流信息表单、文档数据要经过人工智能算法处理,其次要进行智能化货物识别、仓储机器人自动分拣等,乃至装载、配送、调度、分单等无不经过了深度算法和精度分配,确保快递件能快速准确地送达。

    ③走出家门,需要打车的你将被人工智能自动搜索、评估和测距,然后计算路径、派单给司机、规划车辆调度方案等,给你提供便捷的服务。

    (选自2023年09期《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材料三】   

    ①近来,著名小品演员、相声演员“飙英文”的视频让公众大为震惊。据11月5日央视报道,视频网站上通过人工智能换脸,国产影视剧里的主角用英语说起了台词,人们通过小程序也可以将自己变成电影里的人物。该新技术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名为AI换脸诈骗的新骗术,不法分子通过虚拟摄像头,用AI换脸功能跟受害者聊天,相似度可达80%,而一台电脑合成一段10秒的换脸视频只需要一两分钟。为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近日发布谨防“AI换脸”等新型欺诈手段的风险提示。

    ②“AI换脸”来了,这让不少人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除了用于开发娱乐性小软件外,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新闻传播、生物多样性监测等领域,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选自2023年11月8日《工人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自诞生以来不断发展,它可以带来更多更新的科技产品,但它无法模拟人类思维的过程。 B、为确保快递件能快速准确地送达到每个客户的手中,它的大部分流程是在人工智能服务下进行的。 C、材料三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这种新型骗术的风险之大,大家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D、人工智能技术不仅用于开发娱乐性小软件,还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新闻传播、生物多样性监测等领域,其发展前景相当广阔。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概括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
上一页 755 756 757 758 75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