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填写古诗名句,完成“阅读是纸上的旅行”主题交流片段。

    阅读,是一场纸上的旅行。读古诗,可欣赏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之辽远无际,品味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之宏伟磅礴;亦可感受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雪拥蓝关马不前”之迷茫困顿,体会陆游《游山西村》“ ,"之豁然开朗。让我们阅读吧!

  • 2、阅读活动海报《如果我是一本书》,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海报A的内容和寓意.
    (2)、请仿照海报A为海报B配写适合活动主题的小诗。
  • 3、阅读活动导语《神奇的书》,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神奇的书[美]艾米莉·狄金森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

    能像一【甲】____书籍,把我们带到 hào①____瀚的天地。

    也没有一匹神奇的坐骑,

    能像一【乙】____诗扉,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

    即令你一贫如洗,

    也没有任何栅栏能zǔ②____挡

    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

    多么质朴无华的车骑!

    而它却装载了
         人类灵魂全部的美丽!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在①②处写出相应的汉字。
    (2)、结合语境,为诗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质朴无 (   )
    A.huá  
    B. huā  
    C. huà 

    ②装   
    A.zǎi   
    B. zài  (   )

    (3)、【甲】【乙】处应分别填入哪个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  )
    A、册   页 B、页   册
  • 4、写作

    “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间四月的天,一江春水绿如蓝……”一曲《上春山》,我们遇见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其实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见许多美好:一次怦然心动的偶遇,一处从未踏足的美景,一个温暖人心的笑脸……

    请以“遇见美好”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②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

  • 5、学完《〈诗经〉二首》以后,小语对《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感兴趣,请你阅读《〈诗经〉第四》这一章节,向小语具体说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 6、班级开展《经典常谈》专项阅读活动,请你根据下面三位同学的阅读需求,向他们推荐《经典常谈》中合适的阅读篇目。

    《经典常谈》篇目

    阅读需求

    推荐篇目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雯雯想了解太极八卦的常识。

    南南在学习《〈庄子〉二则》时,想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相关思想。

    小华对古代学生的学习生活很感兴趣,想知道他们从小都学什么,是否也有教科书。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山

    明前茶

    ①55岁那年,老印染工徐师傅退休了,回到他离京杭运河很近的老家。回家第二天起,邀请他重操旧业做印染行当的人,就没断过。但邻居总听见老徐扯着大嗓门说:“快把你的礼物拎走,开这么多小印染厂做甚?平白无故搞出那么多污染。我老了,现在只愿每天能在河里钓鱼,钓上来的鱼自己敢吃。”

    老伴劝他对客人和气些,他眼睛瞪得滴溜儿圆跟长坂坡上的张翼德一样,道:“脾气不刚,怎么轰得走这些死乞白赖的家伙?你不晓得,我以前见过那许多小印染厂排出来的水,红的绿的蓝的,上面浮着一层油膜。别说鱼了,水鸟不小心沾上那油膜,几天就死了。不处理就排放,政府不让,没良心的就半夜偷着排。这将来得花多大的力气来治理?如今我老了,至少可以不去造孽。”

    ③隔了些时日,老徐却出山了,去帮萍水相逢的邀约者王老板搞蓝印花布作坊。老伴笑话他:“讲话不算数,这会儿又肯染布了?”老徐急了:“你自己到作坊里来看,咱用的啥颜料,有白花的地方盖的是黄豆粉和石灰调成的浆,染缸里的染料是蓼蓝,原本就是野生的中草药。不相信?你换上胶靴,随我来看。”

    ④老伴真随他去了运河边的作坊。那是一个简陋的院落,宽绰的厂房中依次排列着十口巨大的染缸,除第一口缸盛着清水外,其余九口,盛着一模一样的蓼蓝染液。

    ⑤徒弟们依照老徐的指导,将镂空花版铺在湿润的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黄豆粉和石灰调成的浆,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这工序,与当年的雕版印刷,原理几乎是一样的。防染白浆刷好后,缓慢晾干,让白浆长到布的肌理中,然后就到了老徐大显身手的时刻。

    ⑥他动手将布一层层围绕到绷架上,每层布之间留有均匀的空隙。缠绕好的布,像一个八角形的巨型灯笼,徒弟们用滑轮,慢悠悠地把“灯笼”浸入池水中。第一次是清水润布,从第二个蓝池子里出来,“灯笼”就变成淡淡的绿色,几分钟后,蓼蓝颜料氧化,布就变成浅蓝色;透风半小时,让颜料在布的经纬间“长牢”了,将“灯笼”上下颠倒,入下一个池子。老徐解释说:“天然植物染料,容易沉淀;绷架上下颠倒,是布帛染色均匀的关键。”九遍染色之后,布被摊放晾晒,氧化还在继续。

    ⑦空气中弥散着蓼蓝的药香,布的蓝色逐渐变得老成。这种老成之色,难以形容,它是沧桑的,又不失纯真烂漫;它是厚实沉静的,却又不失野性活泼之味。

    ⑧布晒得透透的,再一左一右拉扯布面,防染浆面就这样扯松了。把它们轻轻刮掉,入水清洗,就只见蝴蝶飞舞、飞鸟衔枝、云朵变幻、花果绽放,自然的生气,就从高高悬挂在竹竿上的晾布上飘下来,随风鼓荡。半天下来,老徐和徒弟们的手和脸都变成蓝色的了,衣服也是蓝的,眼睫毛上染着黄豆的粉灰,却是白的。老伴与他端着大海碗,坐在工坊门口吃饭,初冬的太阳暖融融照着,晒到骨头缝里像泡温水一样舒服。老伴瞄了一眼老徐的碗:“饭量比儿子还大,你这算返老还童了?”

    ⑨老徐以筷子指天,爽朗地笑道:“你瞧不见这活计的分量?”是的,这由半空中悬挂下来、瀑布一般的蓝印花布,都是老徐用竹竿一挂又一挂地挑上去的,那几十斤重的湿布,可都是体力活。老徐刚退休回乡时那两个松塌塌的腮帮子,如今都长出鼓鼓的肌肉来了呢。

    ⑩老徐说:“要谢谢那些肯用蓝印花布的人,那些开茶楼民宿、书坊面馆的人,那些拿蓝印花布做布包帽子的人,是他们让我这一胳膊的力气,又派上了用场。”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围绕“出山”,老徐面对不同的邀约者展现出了不同的行为态度。请将下表补充完整。

    邀约者

    小印染厂

    王老板

    老徐的行为态度

    断然拒绝

    缘由

    蓝印花布作坊使用天然植物染料和传统工艺来染布。

    (2)、请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老伴劝他对客人和气些,他眼睛瞪得滴溜儿圆 , 跟长坂坡上的张翼德一样……

    (3)、作者为什么在第⑦、⑧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染好的布?请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老徐说“要谢谢那些肯用蓝印花布的人”,这里的“谢谢”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用第一人称写出老徐说话时的心理活动。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北行一里,路穷,渡涧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绿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又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潭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至绿水潭。

    (选自徐霞客《游庐山日记》,有删改)

    【注】①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②毓(yù)黛:指潭中的积水呈青黑色。③逼侧:狭窄。④粟(sù):这里指皮肤上因寒冷而起的小疙瘩。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之/回也不改其 B、潭中鱼可百头/杂然相 C、闻轰雷倒峡之声/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不得/但当涉猎,往事耳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涧 旁 路 亦 穷 从 涧 中 乱 石 行 圆 者 滑 足 尖 者 刺 履

    (4)、若古人也有朋友圈,他们会发些什么内容呢?请仿照下面《桃花源记》中渔人的朋友圈文案,结合【乙】文内容,为徐霞客也编辑一条朋友圈,句式不限。

    (5)、【甲】文中,柳宗元写道“凄神寒骨”“乃记之而去”;【乙】文末,徐霞客也写道“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说说两人感受到的“寒”有什么不同。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拟开展以“为奋进新征程凝聚自强不息的磅礴力量”为主题的中国正能量系列宣讲,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点赞凡人微光】为下面一则微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

    标题:_________

    残疾人王师傅25年用脚修表数万块的话题和相关视频,引发众多网友点赞。45岁的王师傅是河北张家口人,幼时因触电失去双臂,他没有自暴自弃,靠着灵巧的双脚和不服输的劲头,通过拜师学艺,学会用脚修表这门绝活,用自己的付出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2)、【任务二:播撒复兴梦想】根据下面画横线的文字,补全对联。

    从抗美援朝退伍老兵杨清源走上三尺讲台,“夕阳衔山”,用忠诚与奉献传承着红色基因;到“银发知播”群体借助网络播撒科学和人文的种子,“为霞满天”,汇聚着知识的力量;再到《明日歌》以青春之姿献礼共青团百年芳华,将五四精神薪火相传……中国正能量宣讲活动有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奋斗誓言,更有“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

    上联:为霞满天,银发知播汇聚知识力量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是一种随季节灵活择居的候鸟。岁月的______________带来时节的更替,每逢 cǎo   zhǎng   yīng   fēi的春天,大地回暖,草木______________,燕子们就从遥远的南方,跨越山川gōu   hè,开始大规模地qiān   xǐ。燕子之所以能顺利回到北方家园筑巢衔泥,是因为它们具有卓越的导航能力的缘故。但是,如今一些人为了牟利,屡屡破坏燕子们的栖息地,对此,我们不应______________。保护燕子的生存环境,让这些可爱的精灵能继续自由穿梭在广阔天地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cǎo   zhǎng   yīng   fēi   (2)gōu   hè   (3)qiān   xǐ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流逝     焕发     目空一切 B、流逝     萌发     视而不见 C、流离     焕发     视而不见 D、流离     萌发     目空一切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之所以燕子能顺利回到北方家园筑巢衔泥,是因为它们具有卓越的导航能力的原因。 B、燕子之所以能顺利回到北方家园衔泥筑巢,是因为它们具有卓越的导航能力的原因。 C、之所以燕子能顺利回到北方家园筑巢衔泥,是因为它们具有卓越的导航能力。 D、燕子之所以能顺利回到北方家园衔泥筑巢,是因为它们具有卓越的导航能力。
  • 11、默写古诗文。

    (1) , 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衿》)

    (2)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关雎》)

    (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水的不同形态在古代诗歌中别有一番意蕴。当水凝结为霜或露时,有情人会流连在“。”(《诗经·蒹葭》)这秋意浓重的河边芦苇丛中,而劳作者却发出了“?”(《诗经·式微》)这不满统治者压迫的质问之语;当水转化为气体时,孟浩然则看到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磅礴壮阔的湖上之景。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大海波涛汹涌、气势磅礴,曹操踌躇满志;大江潮平风正、宏伟壮观,王湾思乡情切;春天小草初长如婴孩,百花争艳似小姑娘,力大无穷如健壮的青年,朱自清信心满满;济南的冬天,山似摇篮,天如水晶,温暖舒适,老舍内心安宁……这些景观既是公众的,也是自我的,只要用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大自然中存在着让你最有感触、最难以忘怀的风景。

    请以“我眼中的________”为题,完成一篇作文,抒发你对它的独特情感。

    要求:补充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3、“离开,有时是无奈,有时是理性抉择的结果,而最终都会带来成长”,这句话在下列名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相关情节加以分析。

    备选名著:《简•爱》   《水浒传》   《钢铁是怎样炼成》

  •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世界下雪了

    迟子建

    ①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

    ②从我的居室到达风景点,只需三五分钟。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时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河岸。如果在堤坝上行走,我就会遇见赶着羊群归家的老汉。那些羊在堤坝的慢坡上边走边啃噬青草,仍是不忍归栏的样子。我还常看见一个放鸭归来的老婆婆。她那一群黑鸭子是由两只大白鹅领路的。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比之堤坝,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夕阳最美的落脚点,就是河面了。进了水中的夕阳比夕阳本身还要辉煌。当然,水中还有山峦和河柳的投影,让人觉得水面就是一幅画,点染着画面的,有夕阳、树木、云朵和微风。我爱看这样的画面,所以如果没有微风相助,水面波澜不兴的话,我会弯腰捡起几颗鹅卵石,投向河面,这时水中的画就会骤然发生改变,我会坐在河滩上,安安静静地看上一刻。

    ③无论冬夏,如果月色撩人,我会关掉卧室的灯,将窗帘拉开,躺在床上赏月。月光透过窗棂漫进屋子,将床照得泛出暖融融的白光,沐浴着月光的我就有在云中漫步的曼妙的感觉。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里,我就是躺在床上赏月的。那天浓云密布,白天的时候,先是落了一些冷冷的雨,午后开始,初冬的第一场小雪悄然降临了。看着雪花如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我以为晚上的月亮一定是不得见了。然而到了七时许,月亮忽然在东方的云层中露出几道亮光,似乎在为它午夜的隆重出场做着昭示。八点多,云层薄了,在云中滚来滚去的月亮在刹那间一露真容。九点多,由西南而飞向东北方向的庞大云层就像百万大军一样越过银河,绝大部分消失了踪影,月亮完满地现身了。也许是经过了白天雨与雪的洗礼,它明净清澈极了。我躺在床上,看着它,沐浴着它那丝绸一样的光芒,感觉好时光在轻轻敲着我的额头,心里有一种极其温存和幸福的感觉。午夜时分,云彩全然不见了,走到中天的明月就像掉入了一池湖水中,那天空竟比白日的晴空看上去还要碧蓝。这样一轮经历了风雨和霜雪的中秋月,实在是难得一遇。看过了这样一轮月亮,那个夜晚的梦中就都是光明了。

    ④我还记得2002年正月初二的那一天,我和爱人应邀到城西的弟弟家去吃饭,我们没有乘车从城里走,而是上了堤坝,绕着小城步行而去。那天下着雪,落雪的天气通常是比较温暖的,好像雪花用它柔弱的身体抵挡了寒流。堤坝上一个行人都没有,只有我们俩,手挽着手,踏着雪无言地走着。山峦在雪中看上去模模糊糊的,而堤坝下的河流,也已隐遁了踪迹,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了。河岸的柳树和青杨,在飞雪中看上去影影绰绰的,天与地显得如此的苍茫,又如此的亲切。走着走着,我忽然落下了眼泪。明明知道过年落泪是不吉祥的,可我不能自持,那样无与伦比的美好滋生了我的伤感情绪。三个月后,爱人别我而去,那年冬天再回到故乡时,走在白雪茫茫的堤坝上的,就只是我一人了。那时我恍然明白,那天为何会流泪,因为天与地都在暗示我,那美好的情感将别你而去,你将被这亘古的苍凉永远环绕着!

    ⑤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与青杨仍在,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灵都有可栖息的地方,我的笔也有最动情的触点。

    ⑥几天前的一个夜晚,我做了一个有关大雪的梦。我独自来到了一个白雪纷飞的地方,到处是房屋,但道路上一个行人也看不见,有的只是空中漫卷的雪花。雪花拍打我的脸,那么的凉爽,那么的滋润,那么的亲切。梦醒之时,窗外正是沉沉暗夜,我回忆起一年之中,不论什么季节,我都要做关于雪花的梦,哪怕窗外是一派鸟语花香。看来环绕着我的,注定是一个清凉而又忧伤、浪漫而又寒冷的世界。我心有所动,迫切地抓过一支笔,把那句最能表达我思想和情感的话写了出来,然后又回到床上,继续我的梦。

    ⑦那句话是:我的世界下雪了。

    ⑧是的,我的世界下雪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全篇只叙写了关于故乡的山水风情,直白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情感热烈奔放。 B、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白鹅和黑鸭子们走路时的姿态,突出了故乡田园生活的谐趣与美好。 C、第②段描写了故乡朴素清新、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宽广的胸怀和清澈的灵魂。 D、第⑥段中“看来环绕着我的,注定是一个清凉而又忧伤、浪漫而又寒冷的世界”,既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叹,也是作者对生命的自省。 E、结尾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既照应了题目,突出了主题,又显得情韵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
    (2)、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中的“雪”是阴冷的,也有人认为这篇文章中的“雪”是温暖的、明亮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关于文章标题,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甲同学认为:“雪”与文章主要内容关系不大,应该将标题改为“我热爱的故乡”。乙同学认为:“我的世界下雪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是最合适的标题。你赞同哪一个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科普之窗】

    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公益宣传海报

    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投放和搬运,从而让垃圾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垃圾分类可保护土壤环境,减少污染,节省占地;推动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可提升全民环保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垃圾主要分为四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材料二·网友论坛】

    ①网友一:我们缺乏的不是垃圾分类的意识,而是不知道如何进行分类。是不是要从学校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普及教育,就像瑞典对于国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是从儿童时期的学校教育开始的一样?

    ②网友二:打通垃圾分类、分类运输、回收处理等整体链条很重要,后续的环节梗阻了,前面的努力都白费!群众也会深感无力而产生抵触情绪。打通整体链条之后,关于垃圾分类方法的大众普及教育才会真正有效。很多人都是希望进行垃圾分类的!

    ③网友三: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分开放。垃圾分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是人人都能做到也能做好的小事。

    ④网友四:请督促有关部门尽快采取具体措施!将垃圾分类落实到每一个公共垃圾桶!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垃圾分类不可能落实到位。进一步细化完善垃圾分类法规制度体系,将教育和惩戒相结合。

    【材料三·科技加持】

    ①扫码一键开门,智能称重,固废换钱,垃圾生“金”,分类有礼……2024年5月24日上午,在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社区,全市首个“碳小屋”正式揭牌,用“黑科技”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②当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国家战略,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近年来,长沙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紧扣“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关键点持续发力,通过垃圾分类AI监管系统、“AI+”高效分类回收解决方案等数字化应用,将前端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打造成了两网融合的碳小屋,打造垃圾分类“长沙模式”,帮助居民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形成全民参与垃圾分类与低碳生活新风尚。

    (摘编自《长沙首个“碳小屋”亮相“黑科技”刮起“绿旋风”》)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垃圾分类”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投放和搬运的过程。 B、群众对垃圾分类产生抵触情绪是因为垃圾分类投放过程太烦琐。 C、垃圾分类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环保理念,得到有序推行。 D、“碳小屋”能彻底实现长沙市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的目标。
    (2)、班级组织到“夕阳红”老年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下列不适合作为宣传材料的一项是(     )
    A、幽默易懂的科普漫画 B、客观详尽的数据图表 C、朗朗上口的宣传标语 D、情真意切的宣传歌曲
    (3)、我国将每年5月的第4周定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请为材料一中“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公益宣传海报”写一段说明性文字,注意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 , 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 , 曰:“良月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 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今属海南。③过:指苏轼的儿子苏过。④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卖油翁》“但微颔之”中的“但”都可以理解为“只是”的意思。 B、“过”有四个常见义项:①经过;②超过;③拜访;④过失。“有老书生数人来过”中的“过”是“超过”的意思。 C、“良月嘉夜”与成语“嘉肴美馔”中的“嘉”意思相同,都是“美好”的意思。 D、“鼓”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作名词,是一种打击乐器;而在“归舍已三鼓矣”中,“鼓”应理解为“击鼓”,是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B、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C、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D、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4)、小宁:【甲】【乙】两文描写了苏轼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夜游”所见,【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写出了月色的①;【乙】文中“② , ③”,写出了儋州上元之夜的热闹景象。

    不同的月夜之景表现了苏轼相同的心境,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苏轼的心境。

  • 17、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

    【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此诗诗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由广州押完元都燕京(今北京)途径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荒草、离宫、夕晖和孤云的物象,蕴含了作者深深的亡国之痛和自身孤苦无依之情。 B、颔联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来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垣颓坏、人民离散的人间惨景,抒发诗人对战乱造成生灵涂炭的感慨。 C、“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因为忧愁而满头白发的形象。 D、“旧家燕子傍谁飞”一句运用典故,表达的是国土沦丧而致流离失所的悲怆之情。
    (2)、诗歌最后一句“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18、小湘所在的九年级(3)班将开展“天下家国”主题系列活动,请帮助他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爱国标语我来写】

    【任务二:口齿伶俐我转述】

    【任务三:演讲配乐我选择】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班级要在教室张贴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标语,请你为小湘写一条与爱国有关的标语。
    (2)、班主任李老师对小湘说:“我们班将于明天下午两点半在班上举行以‘自立自强报吾国’为主题的班会,我想邀请年级主任刘主任来参加并讲话,你问问刘主任能否到场?”请帮助小湘向刘主任转述李老师的话。
    (3)、在主题演讲比赛中,小湘准备了【甲】【乙】两首背景音乐,请你根据歌词内容帮他选择一首,并说明理由。

    【甲】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敢将日月再丈量/今朝唯我少年郎/敢问天地试锋芒/披荆斩棘谁能挡/世人笑我我自强/不负年少。

    (节选自歌曲《少年中国说》)

    【乙】灯火里的中国/青春婀娜/灯火里的中国/胸怀辽阔/灯火漫卷的万里山河/初心换回了百年承诺/灯火里的中国/青春婀娜/灯火里的中国/胸怀辽阔/灯火灿烂的中国梦/灯火荡漾着心中的歌。

    (节选自歌曲《灯火里的中国》)

  • 19、爱国情怀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根据下列描述补充对应的诗句。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1)?(2)”两句,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3) , (4)”两句,诗人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展现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一腔热情。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甲】最持久的情感。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青春,是什么样的【乙】百余年前的嵘岁月里,一群青年站在风口浪尖上,面对暴风雨的阻碍,发出了振聋发kuì的呐喊,书写了属于觉醒年代的答案。今天的我们,不能只是miǎn怀,更不能袖手旁观,我们要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给出属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答案:是奥运赛场上的拼搏,是实验室里的坚守,是不同岗位上的全力以赴【丙】不同的答案,相同的信仰:让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

    (1)、根据拼音书写的汉字或给加点字的注音以及词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的“峥”应读作“zhēng”,此处用来形容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B、“暴风骤雨”的“骤”应读作“zhòu”,此处指百余年前的青年所面对的恶劣环境。 C、“振聋发kuì”的“kuì”应写作“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D、“miǎn怀”的“miǎn”应写作“勉”,意为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2)、语段中【甲】【乙】【丙】三处缺少标点符号,下列依次填入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B、、?________ C、、?…… D、,!________
上一页 744 745 746 747 748 下一页 跳转